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8篇正文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8篇》

时间: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感谢您的阅读,这次为您整理了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初一历史教案 篇1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学生做“课课练”习题,独立完成。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唐政府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多个。

3、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时,僧人()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 篇2

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

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课件演示:《武则天》的影视剧照

师:“影视剧里的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所熟悉的武则天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4、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由此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 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有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见贤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

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三、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1:“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教师小结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然继续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五、课后探究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对武则天的学习与探究相对不多,无法满足学生对武则天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课后布置一道探究题给学生。

1、出示图片:无字碑。武则天留了一块无字碑给后人,她认为她的千秋功过应由后人评说,你怎么看?

七、板书设计

一、女皇武则天

1、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原因:(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贞观之治

1、原因:(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锻炼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学习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通过小组合作、年代尺、历史短剧、辩论等形式,激发兴趣,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

观看flash动画──“大禹治水”导入:

师: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二、学习新课

1、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老师总结: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课堂小结

利用歌谣来小结:

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殷到殷商。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

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四、课堂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B.启C.桀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5、辩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奴隶制度是一个非常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的权力和自由。而恩格斯却说:“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你的意见如何?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

(正方:进步;反方:退步)

(学生思考辩论略。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陡然上升。并且引导学生知道虽然奴隶制很残酷,但是采用奴隶制,生产力提高了,是社会的进步。)

6、课外活动:假期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假如你是河南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当参观者向你询问有关夏、商、西周兴亡史时,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

初一历史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初一历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了解,终身学习的意愿,并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进行更新。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了解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含义、对学习主体的要求,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能够理解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养成积累知识、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学习型社会,理解学习型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知道终身学习的含义。结合前一课的学习,深化对学习型社会中学校和教育的认识。

重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关于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1、终身教育是人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持续不断地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它既是人一生所受各种教育的综合,同时也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这里,前者是从纵向上来谈的,说明终身教育含概人的一生。

2、教育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变化,重要的是叫和学习模式也内在地发生了改变。这从终身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

3、可将终身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教育的特点进行对比说明。传统教育仅把教育对象局限于中小学,忽视了中小学学习与幼年期学习、成年期发展的联系;把教育等同与学校教学,没有充分关注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从社会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出发,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革新。因此,传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掌握各个领域的黄钻们知识,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内容上,集中于抽象的知识,忽略了知识与生活、与人的情感等其他因素的联系;在教育功能上,强调筛选功能,忽视人的素质的充分、全面发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从外部施加,忽视了对学习主题个性、独立性的尊重和激发。终身教育则与此相反。

4、做终身教育的实践者,这就是中社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做到对教育和学习活动持积极态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同多自己的提高对社会生活持积极态度。具体就是从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做起。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制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要养成用不同方式斤毫年升毫年个学习的习惯,学会观察、倾听,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要能够热闹市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并对自己的学习和手到的教育进行评价。要组到使自己置身于广泛的学习领域之中,并注重方法和原则的掌握,而不是仅仅局限与某些显证结论的学习和掌握。还要会利用不同的学习条件,作到使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条件结合起来。学会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发展自己。

教学资源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具有以下特点:①民主性。终身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教育,它一在使所有民众都能平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②形式多阳性。生活是多样的、丰富的,作为与此相适应的终身教育来说,也必须是多氧化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形态的总和。③连贯性。终身教育所要求的饿是各种教育的连贯性、一直性,是从整体上来看待和组织相互以来的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在任何能够一种概念中,教育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自己的地位,将贯穿于个性发展的始终;基于这样概念,现在把各类各级教育活动中密封式的相互隔绝的学多障碍加以消除,让位给充满生气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④自主性。终身教育尊重没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重视学习者自主、自发地持续性发展,它不仅使学习内容多氧化的范围更加扩大,而且教育、学习的技术、方法也进一步扩大化,学习者可以自主得从多种内容和方法中进行选择。

潜能

一是指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是已经具备的能力,知识没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时微度第亿外部表现;还指这些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没有获得开发的机会,尚未变成一种可以损失有效运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终身学习

1、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2、社会发展也使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3、国家应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教学反思

对单纯理论的教学应该注重多和实际相联系,我尽量这样去做了,可是我觉得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太狭窄,他们似乎对窗外的世界一无所知,让我一腔热情都被浪费了。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朝粮食等的生产。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

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夏朝出现了国家机构。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指导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才稳定下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重点分析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因为商朝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还是在手工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商代的青铜器,从其铸造的精工、形状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所少见。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了阶级社会。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讲解,是学生理解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朝代的更迭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教法建议

重点突破:

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图标,其次根据图示在地图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夏的都城为阳城;商的都城为毫。

难点突破:

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繁荣和衰亡4个时期,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