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湖南教育出版社版(汇总2篇)》
地理教案是七年级地理教学的设计方案。这是小编整理的湖南教育出版社版七年级地理的教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七年级地理规律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过渡阶段,既是小学教学知识的延伸,也是高中教学知识的衔接,地理规律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教学内容。在实际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阐述清楚地理知识的基本规律,否则学生将无法完全理解地理知识,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就“湘教版”初中地理规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地理中有着大量的实践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还不够成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总会因为地理规律学习难度较大,而对地理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为学生讲解地理规律,对不同的地理规律要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地理规律,提高自身学习兴趣。
一、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为讲解地理规律知识做好铺垫。例如,教师在讲解地带性规律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情境创设步骤来开展地理规律教学,(1)根据地带性规律知识可以导入以下场景,如为学生展示与世界自然带景观相关的图片,然后分析地理环境不同植物生长的不同和原因,尤其是要观看几种相同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生长的不同,最后再请学生说出气候、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教师为学生展示中国行政区划分图,让学生从我国东北地区出发,然后依次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地理风景,如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然后再让学生回想之前所学的世界地理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自行寻找世界气候类型与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之间的关系。(3)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律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两级的自然带有哪些,并且让学生观察自然带的景观图片,之后再让学生对这些自然带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地带性规律知识。
二、知识比较法
知识比较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两种地理知识进行适当的比较,让学生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样就能高效地完成地理规律知识的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A、B两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规律时,就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知识比较:(1)比较判断,半球最高温一般会在7月出现,以此可以得知为北半球,以温定带得知A、B两个地区的最冷月1月温度在0℃~15℃之间,那么就可以确定A、B两个地区都是亚热带气候,再通过比较得知A、B两个地区的热量带与半球位置是有一定共性的。(2)以水定型,可以得知A地区属于冬季多雨、夏季干燥地区,B地区属于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地区,再通过比较得知A、B两个地区的降水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3)根据A、B两个地区气候比较可以得知A地区为冬雨夏干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而B地区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现在大致可以知道A地区位于北纬35℃左右的大陆西岸,而B地区者位于北纬25℃左右的大陆东岸。通过知识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地理规律,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三、综合训练法
对于学习难度较大的地理规律,学生只有经过不断的实战练习才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初中地理的实战练习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规律,之后再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地理规律,最后再为学生留下充足的自主练习时间,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根据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卷试题进行分析,第一小题:水分盈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真实干湿状况,那么,当水分盈亏量>0时则表示水分尚有盈余,当水分盈亏量<0时则表示水分有亏缺,某农作物的生长温度要求为≥20℃,请评价此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第二小题:S、Y两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原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从已知条件可以得出,此农作物生长地温度条件适宜,但是水分条件却有不足之处,综合考察之后可以得知此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左右,S地区应为高原山地气候,Y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差较大,降水稀少,不适宜此农作物生长,因此二小题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文对“湘教版”初中地理规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地理规律是初中地理的教学难点和重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具体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遵循地理规律的抽象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参与地理规律的学习,通过情境导入、知识比较、综合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样一来,就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初中地理规律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
作者:刘源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江口镇东山中学
湖南教育出版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世界的地形(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面的高低起伏可用等高线表示在平面上。
2、理解等高线,会读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图。
3、指导学生看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辨认山脊、山谷等地形。
二、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形图,培养学生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及辨别地表形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
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等高线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美丽的图片,你能从图片上看到什么呢?(山脉、河流、平原、湖泊、海洋等)我们知道图片上有多种地形,有众多山脉,我们能从这幅图上读出山脉或其他地方的海拔吗?能读出地形的坡度变化、地势高低吗?(无法读出各处的海拔,也无法判断地势坡度的变化)那么我们如何将海拔、坡度、地形直观地描绘出来呢?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将海拔、坡度、地形名称直观地表示在平面上。
二、课前热身
(1)出示与以上内容对应的平面地图,讨论:这幅地图上与幅图比较,有什么明显不足?
明确:这幅平面地图不仅没有海拔高度,而且无法判断地形的起伏变化。
(2)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用等高线表示)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什么是等高线?有何特征?你能读出任何一条线的海拔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30-31的内容。
2、四边互动
互动1:(1)什么是等高线?
明确: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等高线。
(2)仔细观察图,你能说出等高线的特点吗?
明确:①等高线属于曲线。②等高线是闭合的。③各条等高线不相交。
互动2:看下列两幅等高线图:
甲、乙各表示什么地形?
明确:甲表示盆地,乙表示山地。要判断属哪一类地形,必须读出各条线的海拔高度。
互动3:提问:陆地上地形的高度可用等高线表示,那么海洋中的深度如何表示在平面上呢? 明确:用等深线表示。
提问:什么叫等深线?计算深度从哪里为起点?
明确:海洋中深度想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为等深线,深度起点应该从海平面开始,采用负值。有了等高线和等深线,就能准确分辨一幅地图的高低起伏。
互动4:阅读教材中图2-40。
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没有色彩变化而显得单调。如果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寻么看起来直观清晰。这种地形图叫做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阅读教材图2-41。
明确:分层设色地图一般有着色规律: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度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互动5:等高线是如何反映坡度变化的呢?
明确: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反映坡度变化:一般等高线越稠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
四、达标反馈
选择题:
1、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C)
A、地图种类 B、海陆分布 C、等高线原理 D、比例尺大小
2、以下不属等高线的特点的是(D)
A、闭合的 B、曲线 C、不相交的 D、均为图形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为封新生线,且数值外大内小,其地形是(B)
A、山顶 B、盆地 C、山谷 D、山脊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数条等高线合在一起的地形是(D)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五、学习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会认识等高线,理解等高线,会读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图。
六、板书设计
学看地形图
等高线的概念:陆地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线的特点:闭合的、曲线、不相交。
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