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邓稼先最新10篇正文

《邓稼先最新10篇》

时间: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次为您整理了邓稼先最新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读

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课本,随着作者去认识这位为祖国的强大作出巨大贡献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阅读发现,整体感悟

1、阅读发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等标示出来。

2、整体感悟:

①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②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邓稼先 篇2

杨振宁

自读提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积累下列词语: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从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和***,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包括奥本海默,所以我和他很熟悉。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棗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 (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有四十多岁,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然而打断别人的报告,令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一些。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入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厚朴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人士,为中华民族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因此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试爆成功以后,美国报章就已经多次提到稼先是此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工程。(寒春曾于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武器试验室做费米的助手,参加了美国***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是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参加了中国***工作。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回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经证实了,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激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定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练习

一 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

历史?文章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二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不仅多处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在句式的选择

上,又长短结合,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请你在课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并加以说明。

三 课文最后说:“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联系

全文,就这句话写一则心得笔记。

邓稼先 篇3

11.

课型:讲读  主备:洪正生  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七(  )班  姓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2、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方法

1、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四步教学法:自由质疑──讨论质疑──审美鉴赏──迁移运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并重,阅读与鉴赏共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qīng)  懈怠(xiè)  癌症(ái)  开拓(tuò)  署名(shǔ)  交瘁(cuì)

奠基(diàn) 元勋(xūn)  孕育(yùn) 选聘(pìn) 无垠(yín) 难堪(kān)

夐(xiòng)  黯兮(ànxī) 日曛(xūn)鲜为人知(xiǎn)挚友(zhì)妇孺皆知(rú)

2.多音字辨析

秘:秘诀(mì)     曾:曾祖(zēng)    血:吐血(xiě) 殷:殷红(yān)

秘鲁(bì)       曾经(céng)      血脉(xiè)   殷实(yín)

强:强占(qiáng)  参:参加(cān)     说:说服(shuō)

强迫(qiǎng)    参差不齐(cēn)    游说(shuì)

倔强(jiàng)    人参(shēn)      古代同“悦”字(yuè)

3.形似字辨析

兮(黯兮)  聘(选聘)  暗(暗淡) 署(署名) 挚(真挚) 愧(羞愧) 诞(诞辰)

分(分配)  聘(驰聘)  黯(黯然) 暑(暑假) 擎(擎天) 瑰(瑰丽) 筵(筵席)

4. 解释下面的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现指不怕苦,不怕死,为革命为人民而奋斗终身。【当之无愧】指完全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锋芒毕露】毕,完全。锐气、才干显露无遗。【知人之明】 知,了解、知道;明,眼力。识别人的眼力。【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军人战死沙场。【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没有间断地出现。【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任人宰割】比喻任凭别人欺压,不图反抗。任:听凭,任凭;宰割:砍杀,切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5、词语辨析

【震荡 振荡】

都是动词,都含有因外物或外力作用而动的意思。“震荡”是震动或动荡的意思,如“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而“振荡”指物理现象,如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也指振动,物体的运动,如“摆”的运动就是一种振动。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代替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知。这些鲜为人知的人物,是更高尚的,更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而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学习《邓稼先》,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吧。

二、资料助读

1、走近作者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1980年又获rumford奖,继而于1986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2、相关资料

邓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天灾人祸同时重重撞击着中国大地。对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思考:

⑴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想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⑴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盈眶。第五部分,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借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全文六个部分紧密关联。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⑵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也可分析其他小标题,此处略。这体现了作者取舍材料的高超艺术和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⑶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部分为什么写“我”?

答: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文章第四部分是写作者自己内心所受到的震荡,作者为中华民族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这从侧面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民族的一腔深情,对老朋友的满怀厚意。

⑷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课文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按照常理,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可作者却出乎意料,没有介绍事情的具体细节,而是着重叙写邓稼先的精神与气质以及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之所以这样写,恐怕有以下原因:邓稼先的功绩谁人不知,再重复这些材料,显得冗赘;何况自己与邓稼先远隔大洋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太多,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再者,邓稼先是自己50年的朋友,写朋友,自然包含着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对朋友的认同钦佩,同时也在写自己。

2、结构图解

3、主旨概括

这篇回忆性散文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赞扬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第二课时

四、课文研读(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1、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部分

①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答: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人。

②为什么说奥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答:因为他才华出众、聪明过人,所以人们佩服他、仰慕他;但由于他经常打断别人的报告、锋芒毕露,所以不少人也不喜欢他。

③“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我所认识的”能去掉吗?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因为作者不可能全部认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这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写作态度。

④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答: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⑥钱三强选聘邓稼先,葛罗夫斯选聘奥本海默,其实这样的“伯乐”还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答:如熊庆来选聘华罗庚,华罗庚选聘陈景润。

⑵学生质疑。如:

①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引用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②“可是理论是否正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理论的正确与否要靠实践去检验;在核武器试验时检验理论,危险巨大。

五、揣摩语言,发现美点,展示美点

1、揣摩精妙词语。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妙的词语标示出来,然后用“我觉得             用得好,它好在             ”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例1:我觉得“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中国处境担忧。

例2:我觉得“可歌可泣”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使20世纪人类历史发生巨大转变的千千万万英雄人物,他们生得伟大,他们是大写的人。同时与下文“鲜为人知”相照应,突出了邓稼先平凡中的不平凡。

例3:我觉得“鲜为人知”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对比鲜明。一位“贡献巨大”的科学家却“鲜为人知”,这看似矛盾,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邓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做人原则和高尚品德,愈见其人格的伟大。

例4:我觉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作者用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教育。

2、揣摩精妙语句。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用“我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话。

例1:我喜欢“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它的精妙在于这句话用在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长焦距逐步缩短、拉近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是他带来了民族的新生,是他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例2:我喜欢“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一句。它的精妙之处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例3:我喜欢“我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一组句子。它寓已知于未知,更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对老友的真诚关心和担忧,着实感人至深。

例4:我喜欢“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它的精妙之处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邓稼先进行了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努力奋斗的辉煌人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赏析文章的修辞、句式、描写手法、结构特征。

教师提示:同学们在修辞手法、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例1:我发现本文的修辞用得好。运用排比,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如第一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这种紧凑、短促的结构和重复出现的“强占”“租借”两词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把触目惊心的历史摆在读者面前,令人惊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例2:我发现本文对比手法用得好,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课文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例3:长短句结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如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短句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种气势;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例4:我发现文章的结构很有特色,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六、体验与反思,畅谈学习感受

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针对内容来谈,也可针对形式来谈。如“你认为邓先生的哪些品质最值得你学习?邓先生给你最大的震撼是什么?”,如“文章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文章,有新意,你有尝试的想法吗?”,如“作者丰富的人文素养、开阔的眼界和胸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如“走近大师,你悟到了什么?”等等。

七、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信守我们心中的诺言,让自己更出色,让人生更富有,让生命更有价值。

【拓展阅读】

读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想一想居里夫人的哪些品质最值得我们学习?请谈谈阅读文章后的感受和体会。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 衡

1998年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5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 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氯化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融化等重的冰块。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性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7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著,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求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成语“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是浅知辄止,见宠即喜。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萎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1850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福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项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凡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选自《梁衡绝妙小品文》,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邓稼先 篇4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2.体会本篇散文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特色。

3.品味本文饱含情感的语句,品味其中包含的深切的感情。

4.了解和学习小标题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方式。

难点:体会作者的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媒体准备: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邓稼先、杨振宁图片资料,两弹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阅读全文,体会本篇在比较客观的描叙中所包含的感情。

3.搜集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发展业绩故事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的欺凌。中国的有识之士,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在救国图强的道路上艰苦跋涉。他们前赴后继,兢兢业业,为我们民族的崛起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在这救国的道路上,有一支队伍显得十分让人感动。这就是那些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在新中国成立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的老一辈科学家。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把中国的科学顶上了一个高度。***、***的成功研制和试射,人造卫星的成功升空,都使我们的祖国在全世界拥有了自己的科技立足点,使我们国人扬眉吐气。

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我国科学家的故事资料?请互相交流,看看谁的材料更丰富。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

在这一个个骄人的成绩背后,就有一个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他就是——邓稼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文章《邓稼先》。

(主板书:邓稼先  杨振宁)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三、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著名科学家,被称为“两弹元勋”。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开始,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开始了核弹的理论研究。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的理论设计负责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后,他又投入对***的研究,并于***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四、检测预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yān)红    奠(diàn)基    开拓(tuò)

当之无愧(kuì)    挚(zhì)友

(二)词语解释。

【亡国灭种】使国家灭亡,种族消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尽瘁,受尽一切劳累;已,停止。小心谨慎,不怕劳苦地贡献自己的一切,一直到死才停止。

【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开拓】开辟;扩展。

【截然不同】截然,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的地方。

【锋芒毕露】锋芒,刀剑的刃口和尖端,比喻事物的尖利部分,也比喻人显露出来的锐气;毕,全;露,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部显露出来。多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都了解。表示人人皆知。

【辞令】交际场合应对得宜的话语。

【骄人】使人自豪。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选聘】选择聘用。

【知人之明】明,指视力,引申为看清事物的能力。指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别人,对别人有客观、正确的估价。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枯蓬断草】枯干的、折断的蓬草。多形容荒凉、死寂的环境。

五、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根据小标题和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先阅读课文,熟悉文本,这是阅读理解本文的基础。因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也便于学生把握行文的脉络,进而把握思想感情。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总体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脉络和文章各小标题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讨论。明确:本文共有六个小标题,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展示背景,引出“邓稼先”。先列举一百年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后写新中国成立,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赤子——邓稼先。(投影或板书:背景)

(二)“两弹元勋”: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贡献)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与奥本海默比较,凸现邓稼先的人品——能力超群、忠厚朴实。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人品)

(四)“民族感情?友情?”:写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抒写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民族自豪感)

(五)“我不能走”:赞扬邓稼先坚定、执著与勇敢的品质。通过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的描写,以及工作中遇到的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我不能走”,高度赞扬他的精神品质。(使命感)

(六)“永恒的骄傲”: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知音,总评)

投影或板书: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背景)

2.“两弹元勋”:(生平,贡献)——————贡献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人品)

4.“民族感情?友情?”:(民族自豪感)    精神

5.“我不能走”:(责任心、使命感)

6.“永恒的骄傲”:(知音,总评)

六、朗读第一、二、五部分,整体把握语言风格。

再读全文,并朗读第一、二、五部分,想一想,本文的语言最感人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测:学生对各类文章都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像本文这样的文章,则需要他们进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读出其中的特点。学生只须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即可,具体的品味和分析可以留待第二课时再进行)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本文与其他的写人散文一样,也具有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特色。这从全文可以看出。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本文语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有客观的列举,又有理性的评价,更有深沉而饱满的感情。

本文不像一般的描写性或抒情性的散文,而是一篇写人物的散文。作者本身是一个治学严谨的著名科学家,文章所写的人物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著名科学家。因为这样特殊的情况,所以在语言方面就自然表现出与一般文章不同的特点,也就是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的融合。作者的语言是朴实的,但又是蕴涵着深沉的情感。例如第一部分的结尾段:“对这巨大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1924—1986)。”用的是概括叙述的语言,看似平铺直叙,却能达到令人对邓稼先肃然起敬的效果。又如第二部分的结尾:“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叙述的语言,但评价却是极高的,敬仰之情也十分深沉。

七、布置课后作业。

(一)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二、三题。

(二)划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思考其原因。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并讨论:本文是写邓稼先的,开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学情预测:开头往往是人们关注的位置。学生一般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且可以进行分析和思考。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路。)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历史,就是为写邓稼先服务的。这样的开头,在表现人物方面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社会状况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重要的一笔。这样,就从总体上突出了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为全文奠定了评价和赞美的基调。

二、阅读第三部分。本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学情分析:对对比手法的使用以及它的一般表达作用,学生是可以很快发现的。本题的目的是,要学生具体体会和掌握对比手法的作用,并以概括的语言来表达。)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奥本海默是美国***设计的领导人,邓稼先则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元勋,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把他们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本文的主人公邓稼先。通过对比,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就显得更加鲜明,表现他的精神品质的词句主要有:“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因此,“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

要注意的是,作者拿奥本海默来对比,意图不是要贬斥他,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更为鲜明,呼之欲出。

三、阅读第四部分。

讨论:“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作者真的想不清楚吗?

(学情分析: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引导学生了解含蓄深沉的语言,往往是表达更为深刻的意义和情感。)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作者其实是很清楚的,只不过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得更为深沉。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句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别有韵味。

四、阅读第五部分,并思考下列下列问题。

(一)朗读《吊古战场文》,并翻译成。

参考译文:

多么广大开阔啊!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缠绕,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神情多么沮丧啊,心情悲惨忧伤,(只见那)悲风呼号,天日昏黄。蓬草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连飞鸟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过去常常有军队在这里全军覆没。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清楚。”

(二)这一部分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用意?

(学情预测:凡是引用,必有深意。学生学过引用的修辞方法,对引用的作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渲染气氛,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说明这里的恶劣环境自古如此,反衬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之令人仰慕。

2.这是作者与邓稼先在青年时期在昆明一起背诵过的文章,把它引入,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更有寄托哀思的作用——诵文思人,恍在眼前。

3.为文章增添了典雅的色彩。

(三)本部分结尾处还引用了一段“热血男儿”歌。这一引用与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测:学生对对比的认识要逐渐深入,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同时,通过对比,也可以更好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比较、思考。明确:

引用《吊古战场文》,目的主要是渲染气氛;而引用“热血男儿”歌,目的是通过歌曲所表达的中华好男儿献身祖国的精神,来歌颂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这是衬托的手法。以此为背景音乐,气势磅礴,内容吻合。这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盛赞邓稼先,因为这首歌表达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的自信、自豪。这种情感是邓稼先所具有的,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必须具备的。

(四)本部分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是不是太普通了?

(学情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朴实无华的语言能够蕴含更深刻的情感的道理。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句话的背景,结合人物的主要精神品质来理解,就可以顺利地破解。)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我不能走”,字眼是普通的,但对表现邓稼先的品质,又是恰如其分的。普普通通的四个字,毫无渲染,却震撼人心。原因何在?作为一个对事业、对祖国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科学家,邓稼先首先考虑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事业,是工作。科学家的感人的品质,往往不是在鲜花丛中,不是在众人的簇拥之中,而是在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在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艰苦探索中。“我不能走”,恰恰是邓稼先高贵品质在工作中的最质朴最真实的表现。同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凡事凡物,尤其是人,到了一定的境界,是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渲染的,它内在的光华自然会折射出五彩的光辉。这也是大智若愚、大言希声、大巧若拙的道理。

五、朗读第六部分。划出你认为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深刻的内涵和深沉而强烈的感情。

(学情分析:在前面五个部分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部分的评价。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具体的语句所包含的内涵和感情。)

学生朗读,思考。例句如:

(一)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这是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有是富有感情的句子。邓稼先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所有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这样的人生,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祖国事业的高度来评价。邓稼先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的人生价值是永恒的。这里,饱含作者对邓稼先的高度赞美。

(二)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该为稼先庆幸!

第一句表现了邓稼先对事业、对祖国的忠诚和执着的性格和品质,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第三句把邓稼先与一般人进行比较,突出了他的难能可贵。“这样”指对人生途径的正确的、不悔不移的选择。

六。总结课文。

(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是一般的记叙文,也不是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历史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奋斗历程的写人散文。文中插入了古文、歌词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写人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篇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各种表达方式和对比引用等修辞交错使用,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主题式的小标题的写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本课练习。

附:板书设计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背景)

2.“两弹元勋”:(生平,贡献)——————贡献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人品)

4.“民族感情?友情?”:(民族自豪感)    精神

5.“我不能走”:(责任心、使命感)

6.“永恒的骄傲”:(知音,总评)

邓稼先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选聘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宰割筹划

2)解释词语并造句。仰慕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鞠躬尽瘁

3.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教师归纳讨论意见。明确: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深层探究,理解课文

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把握全文思路。多媒体显示:

(1)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想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3)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部分为什么写“我”?

(4)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1)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部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个人备课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反思与重建:

一、课前检测题:

热泪盈眶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彷徨

殷红鲜红

殷切鲜为人知

二、课堂检测题:

1、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老师接连问了三个问题。

②重要的问题在于领导是否重视。

③这个问题连爸爸也答不出。

④这种药治胃病很解决问题。

⑤那台机器出了问题。

A.①③B.②④C.②⑤D.③④

2.仿写下列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三、作业设置:

必做:同步训练基础知识部分。

选做:积累邓稼先生平事迹。

邓稼先 篇6

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深情的回忆,借助描写和议论,表现了两弹元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民主评价了的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二、结构内容

课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概述自年屈辱历史,扣住落后就要挨打,抒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引出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突出表现同志在领导、设计、研制中国的***、***及其他国防武器方面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与奥本海默。通过对比叙写,突出表现同志作为中国科学家的纯朴气质和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透过“寒春事件”,说明了两方面问题:一是以同志为首的中国原子武器工程工作人员已经达到独立研制***的水平。二是同志在关系到国家名誉、民族尊严问题上的那种严肃认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具体表现同志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英勇无畏,身先士卒。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高度评价同志的一生。

三、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法

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择其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革时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武宣队员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四、夹叙夹议的语言表达

文中夹叙夹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在叙述了中国核武器连续试验成功后,作者评道:“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了!”,以此来说明这些事件的伟大意义。

五、饱含深情的语言

文章直白的抒情很少,但通篇却蕴含深情。如第一部分中列强侵占中国的几大事件的排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愤恨悲痛之情。而第四部分的最后一段,又饱含着作者对的感动和敬佩,“震荡”、“热泪盈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作者的心里是怎样地心潮澎湃啊!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课文的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内涵非常丰富的回忆录,教师应当在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在讲解之前,应当先向学生介绍的生平经历,让学生在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体会本文的深刻之处。

本文篇幅较长,又分成六个部分,在讲解时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来分析,尽量让学生的体会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吻合。

这篇文章的语言充满着作者对的深切的怀念和敬佩之情,这与作者的写作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分析时可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或重点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意。特别是作者议论和抒情的部分,例如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

由于杨振宁本人也是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因此本文同样表现了他的做人原则和对待科学的态度,在分析时,也应当注意这一点。

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教师应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传记文学的渊源和特点。

文章的作者是文章主人公的好友,是—位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知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作者站在友人的立场上,通过特殊的视角,将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教师应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文章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刻画。人物,既增强了作品的人文底蕴,又突出了人物的人格魅力,深得以史绘人、以人勾史的人物传记之奥妙,是传记文学优秀艺术特色的传承。教师不妨与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相联系,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与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位伟大科学家的作品。

(学生课堂自读)

二、教师设问导读

1.从教材第注解我们能体会些什么?

提示:—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故事—:钱学森召见,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确实的,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故事二:有一天,许德珩(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制造出***?”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

2.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对的无比崇敬。

3。作者将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作出了高度评价——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些评价下面还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题设计旨在探究话外之意、文外之情,是延展性思维训练。)

4.第四部分结束一句的讨论、探究。

“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故事三: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问“有没有美国人?”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

结合故事二:除了句中所写的自豪与骄傲,是否有敬佩、悲哀、伤痛等情感呢?

5.阅读、分析教材中两处引文,讨论其用意。

6.总括生平,结束教学

邓稼先 篇7

一、所在单元(第三单元)

二、授课学时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后来演变为***和***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课文:

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2、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3、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4、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5、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 总结课文:

1、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邓稼先教案 篇8

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环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它们依次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因此确定的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⑵五步阅读法。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②思读课文,理清思路。③悟读课文,深层探究。④美读课文,品味赏析。⑤颂读课文,体会深情。将“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的思路体现在这个教学方法中,使学生能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

⑶发现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双边活动热烈,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⑷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以下几处要用课件: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导入新课;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播放记录片《让历史来告诉未来》。

⑸讨论法。

2、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此文。

⑴朗读法。因为此文饱含深情,我们可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朗读一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从课外的资料搜集到课内的质疑解难,从导入新课到最后的总结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五、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理由:由于学生们对这位科学家了解不多,因此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伟岸的人格魅力。)

3、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交流感受。

⑵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⑷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

⑸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⑵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观看影片,结束新课

观看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片段,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邓稼先 篇9

教学目标

1.教师应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传记文学的渊源和特点。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树立为国增光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就让我们展开课本,去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

二、人物介绍

1.作者介绍: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2.邓稼先介绍(略)

三、教读课文

放朗读录音,突出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扫除文字障碍(略)

老师范读第一部分,同学自由朗读其余部分,进一步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分组讨论,课文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提示: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

提示:(1)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内有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这样整篇文章安排严密合理,独特而周全,可见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送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类似的质疑,逐渐把课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细,让学生的理解也更准确,记忆更牢固。如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分组讨论,发挥群体思维力量,也可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到主要问题之上。这些都要求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写邓稼先的,读后你感到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然后自己再组织语言,说说你所认识的邓稼先。

二、阅读分析

选择几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地跟读体会。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方法,细读体味。

文中用热情洋溢、带有感情的叙述,形象生动的描写和他含激情的评论,再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最后一部分看似摘记,记录了自己一些信件、电报上的语言,其实是对邓稼先其人一生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赞扬,此节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是把感情蕴含于议论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达。是文章中心的集中体现。

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

提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是文章结尾处不知自己落泪是为民族感情,还是为邓稼先,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归纳语言特色。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歌词和诗文都是整齐规章的语句,读来朗朗上口。

对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本文语言多处用到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此外,运用长句和短句的配合,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如此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三、总结扩展

总结略。

扩展: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的呼吁。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板书设计

引言                          突出人物伟大贡献

献身一生                      两弹元勋当之无愧

两人对比                      邓稼先中国典范

两种感情                      自豪骄傲皆有

我不能走                      奉献精神

永恒骄傲                      赞稼先的人生意义

设计/徐贤友

教后记

邓稼先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2、学习文章的结构方式和多变的句式特点。

3、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感情,学习邓稼先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学习步骤】

这是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这样学:

〖读〗

积累阅读

1、读《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

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他的朋友为何如此深沉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

2、积累关于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材料事迹。

3、关于“两弹一星”:

4、词语积累:邓稼先元勋至死不懈鞠躬尽瘁选聘无垠殷红殷切鲜为人知新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面式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全文用“横式结构板块”拼接的方法,巧立六个主题式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豪迈,伟大而崇高。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是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二板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第三板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邓稼先。

第四板块:让民族自豪、祖国骄傲的邓稼先。

第五板块:才智超凡、意志坚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执著追求的邓稼先。第六板块:忠诚纯正、成就卓越,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邓稼先。

三、线式阅读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⑴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六部分紧密关联。1引子──2、3介绍生平和经历,对比中突出他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4侧面描写贡献大,是对2的扩展──5重点写他非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2的具体化──6总结全文。

⑵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⑶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⑷作者为什么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高奉献的儿子?”为什么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代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作者是把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联系起来,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显示邓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增加了邓精神的悲壮色彩。作者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这首歌作背景音乐意在说明邓稼先阿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同时他又赋予这种精神以新的内容,那就是向上、求实、勤奋、创新。这样写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与前文的正面描写互相映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总之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理清文章情感脉络。

作者的情感贯穿于全文的各个板块之中,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请你举例说明。

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⑵“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四、点式阅读

1、妙点品读:

⑴高度凝炼而富表现力的词语:例如: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请你继续举例。

⑵丰富多彩的句式:文章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有时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作用: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