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优秀8篇)》
工作计划能让你提升工作效率,不过有一个前提必须要好的工作计划并且适用于自己。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教学目标(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 篇1
近几年来,高考的词汇量由最初的3400增加为现在的6800,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口语也将成为高考的内容之一;现在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外语要求也正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书面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要求使用外语流利交流的能力。这一切的快速发展都给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所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高二两个班级为理科,除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态度已有好转,上课认真听讲,作业独立完成,学习方法越来越有效。虽然他们的成绩还不拔尖,与其他有些学生的成绩还有距离,但他们在这一年的学习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大的进步,特别是那些已有将来明确目标的同学。但也有极个别学生上课效率低,作业马虎、不交,课外时间全部放在休闲娱乐上,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学生则是由于缺乏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害怕背诵、记忆,只满足于课堂上听听课,课后没有复习、预习等学习环节,导致英语成绩提高缓慢。
二、教学目标
高二年级是高中的重要阶段,又是高中三年的承上启下阶段。因此,让学生在高二年级打好学科基础并有所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下列目标应在本学期内达到: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培养口头和书面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争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缩小与上学期期末考试时平均分排在我们前面的几个理科班的差距。
三、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根据教学步骤完成模块5及模块6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练习适当做出调整,删减。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利用《英语周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此外,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狠抓基础及单词、句型及语法等,扎实基础知识,突击写作训练,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如下:
1、钻研并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灵活使用,发挥教材特点。
2、内容要求学生一定要过词汇关,反复朗读、默写单词、以便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摒弃不切实际的教学步骤,抓重点,搞强化,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语法意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坚持默写单词及重点句型。
3、本学期仍要坚持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并开展任务型写作教学。扎实写作常用句型的同时,要求向句群篇章背诵过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写作基础。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以这些材料为基础,扩充学生词汇量,做到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进行词汇检测。拓宽教材,扩展学生阅读量,努力补充学生的词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词汇教学以新带旧,从而达到巩固扩充词汇的目的,做到经常督促、检测。
5、加大基础写作训练的力度,大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并要求学生背范文、教师精选的课文段落、写作必背句型,使学生熟悉英语的句式结构及习惯用法,从句到篇,从而写出完整的英语文章。另外每周进行一篇的写作训练,鼓励运用背过的句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综合检查。准备每一单元做一次练习,主要以结合当前教学内容为主要测试内容,间或分块测试,习题的训练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教学中尽量按照高考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性题目。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精讲,让学生在书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源泉,学会思考、整理和归纳。
语文教学目标计划 篇2
一、学情分析。
本班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在知识方面,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
在阅读方面,也有部分孩子练习题和短文根本就对不上号,不知道两者结合起来,边阅读边思考,造成了读不懂文章的现象,更不用说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了。在习作方面,有孩子写的东西,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美感差;有的孩子事无巨细,一一罗列,缺乏一个鲜明的中心。就个体而言,肖敏是班上最差的孩子,特别懒,从不做家庭作业,作业速度特别慢,做作业时注意力从来都集中不了,因此导致了语文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欠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1个汉字,正确书写257个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学写摘录笔记,交流展示自己的摘录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4、积累带“月”“明”等的成语。
5、记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
6、熟练阅读28篇诗文,背诵四篇。在阅读中会自己提出比较有质量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各种学习实践结合起来。
7、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使学生树立对错意识,提高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8、写日记,使习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写作和阅读结合,续写,仿写,补写,还包括写发言提纲。写作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开始练习写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三、教学重点。
1、在阅读的同时,既教给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阅读中,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通过讨论完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内涵。
3、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
5、写有根有据(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
四、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
2、提升独立阅读技能,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3、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写真实、有新鲜感的习作。
五、教学措施。
1、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敢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大胆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设宽松、和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学习氛围。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节课均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学习。
5、引导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在大语文的学习实践中领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6、在作业设计中,注意有多种多样的题型和不同层次的题型。
7、引导学生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量。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篇3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教师要依据新历史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有效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
1、注重三维目标的设计。
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有效性教学的关系如下: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把握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保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三者不可偏废。分割了就不是那个完整的“整体”了,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整体”意义。是否全面、整体地落实三维目标,是新课程背景下评价一堂课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准,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2、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要求。
因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发展成熟的青少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准备还不丰富,已有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由于年龄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因此,他们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学习的注意力等,都还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如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
在这种情况下,适当降低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相对减少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理论内容就变得十分必要。因此,潜心挖掘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新教学目标。这一点可以说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但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同时还要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和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挖掘那些隐性的教学目标。
3、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下的初中教学设计,要求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全面分析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和策略,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为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灵活、恰当地采用讨论、座谈、表演历史剧等多种形式,有效地营造宽松、和谐、舒展的学习氛围,从而来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
教学目标 篇4
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定点”“定长”)。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圆的定义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
圆的认识(二)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整理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图形的对称性是图形的重要特征,一般来说,我们讨论图形的轴对称性和旋转对称性。一个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可以理解为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后仍然与原图形重合,或者图形上的所有点绕某一点旋转同一角度后仍在这个图形上。……
欣赏与设计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2.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3.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圆后,教材安排了欣赏与设计的内容,教学时应给予充分重视。
看一看
教材呈现了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除了教材中的几幅图案以外,教师也可以再提供几幅包含圆形的图案,让学生欣赏、分析。
涂一涂
第1题
首先设计涂一涂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学时,引导学生先思考,自己准备怎样涂色,按怎样的规律涂色,涂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再涂上颜色,展示交流。
第2题
本题是让学生先用圆规画出图形,再涂色,目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了解图案的设计过程,比较各个图案的设计方法和特点,并按照图示的过程设计图案,为自主设计图案提供借鉴。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对每个图案进行分解,分析每个图案的设计过程,特别是要分析清楚每次画圆时,以哪个点为圆心,以什么为半径,画整个圆还是半个圆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图形并涂色,教师要注意对有困难学生的个别指导,对于学生的作品要组织展示、交流。
做一做
第1题
本题是在上面模仿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图案,经历图案创作的过程。题目的要求是用圆规进行图案设计,也就是图案中一般要求包含圆,也可以是圆与其他图形的组合。在学生进行图案设计时,可以先让学生画个草图,说明自己的设计方案,再进行设计。
第2题
本题既具有趣味性,又需要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此,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圆,再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物品或标志的设计。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设计的物品和标志是什么,怎么想到设计它们的。
数学万花筒
教材提供的方法是“运用直线族画圆”的方法。这个活动也可以为以后探索圆的面积提供“化曲为直”的思路。因此,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试一试。
圆的周长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创设了一个“为圆镜镶边框”的简单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体会测量圆的周长的必要性。教材中呈现了两个直径不同的圆镜,结合具体情境引出圆的周长,并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直径大的圆的周长大,直径小的圆的周长也小。
做一做
教材安排了测量圆的周长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意义想办法测量圆的周长。教材中呈现了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一种是用线绕一圈,再量出线的长度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硬纸板剪好直径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的两个圆,小组合作共同想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在得出两个圆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直径大的圆的周长要大一些,为下面对圆的周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感性认识。
探究活动
在初步认识圆的周长和测量圆的周长后,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即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教材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由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类比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测量、计算,研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圆,通过滚动、绕线等方法得出圆的周长,再测量出圆的直径,并利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即计算每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填入表格内。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动手操作及计算得出结果的体验,而且把不同的圆的有关数据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初步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再介绍圆周率并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测量会有一定的误差,教师要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使学生认识测量时总会有一些误差,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方法正确、测量过程仔细等可以减小误差,也可以多测量几次求平均数。由于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教材指出计算时圆周率的值通常取3.14,即计算时教材凡没有具体规定的,都取近似值3.14,计算结果用“=”连接。
最后,教材回顾了最初的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直接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如果补充这样的习题要注意数据,不要使计算太繁杂。
练一练
第1题
本题是运用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和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其中已知周长计算直径和半径,部分学生可能会有困难,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3题
已知周长求直径。答案:62.8÷3.14=20(米)
第4题
篱笆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先计算出圆周长,再除以2。
答案:3.14×6÷2=9.42(米)
第5题
本题要先量出直径的长为2厘米,寻找出圆心后把圆画完整,然后计算圆的周长。
答案:3.14×2=6.28(厘米)
实践活动
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圆的周长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校周围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计算活动,灵活处理问题。比如,除了教材上呈现的方法外,学生可以几个人伸出手臂围住大树,然后通过测量每个人的双臂伸开后的距离求出大树的周长。如果部分学校周围没有合适的树木,也可以用其他圆柱形的物体代替。
数学故事
这是一个有趣味的问题,两只小蚂蚁分别绕正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切圆跑,如果速度一样,谁能先绕完一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决定谁先回到a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得出:因为两只蚂蚁的速度是一样的,所以路程的长短决定了谁先回到a点,而甲蚂蚁走的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长,乙蚂蚁走的路程是圆的周长,所以只要分别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即可。正方形的周长:10×4=40(厘米),圆的周长:10×3.14=31.4(厘米),31.4<40,所以乙蚂蚁先回到a点。
数学阅读教学目标
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安排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目的是挖掘圆周率蕴涵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从测量—正多边形逼近—近代的一些方法),以及的计算的价值(如计算值已成为评价电脑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课前鼓励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研究圆及圆周率的资料,并分小组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然后分小组做成小报告。课上可以先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的成果,然后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教材不仅仅提供了一些史实,更希望通过文字叙述展现人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及方法的演变。
第一幅图,说明由于轮子等的广泛应用,人们自然想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由此使学生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第一幅图还介绍了最初的方法是测量,通过测量得到了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第二、三幅图,分别介绍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古代的刘徽想到的计算圆周率的方法。这两个人的方法从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正多边形逼近圆,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方法是从两个方向同时逼近圆,而刘徽的方法是从一个方向逼近圆。这种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的介绍,也可能为后面学生探索圆的面积提供思路。
第四幅图,介绍了广为人知的祖冲之的贡献。教材不仅仅介绍了他所取得的成就,还列举了这一成就获得的国际声誉,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幅图,首先介绍了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这个方法的局限性,然后介绍了后来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对计算圆周率展开探索,产生了不少方法。图中呈现的是著名的“蒲丰投针试验”,是利用概率的方法计算圆周率。学生不需要知道这些方法的具体内涵,而是要体会人类对计算圆周率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第六幅图,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导致了计算方面的根本革命,以此带来的计算圆周率的突破进展,并说明了计算圆周率的值的一个作用,可以用来检验计算机的性能。
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和教材所提供的资料,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圆的面积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而“化曲为直”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基本思想,教材注重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这个思想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节水型灌溉”的生活情境,呈现了一个旋转喷水器喷水的情境,喷水区域形成一个圆,并提出一个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面积的兴趣。教学时,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情境,如可以让学生讨论 “喷头旋转一周,喷到的地方形成什么图形”“圆的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圆的半径是多少”等。
估一估
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面积度量的含义,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教材采用了方格纸估算圆面积的方法,呈现了一个10×10的正方形(每个方格代表1米2),并把半径5米的圆置于其中。教材呈现了两种估计方法:
第一种是利用正多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圆的面积比圆外切正方形的面积小,比圆内接正方形的面积大。圆外切正方形的面积是100米2,圆内接正方形的面积是50米2,所以圆的面积大于50米2、小于100米2。
第二种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估计。先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14个圆的面积约是20米2,再估计整个圆的面积约是80米2。根据学生实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方格再小一点,估计得会更准确一些。
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估计,再交流估计的策略。对于第一种估计策略,视班级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圆的半径”来分析、表示两个正方形的面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圆的面积与半径关系的理解。圆外切正方形的边长是2r,面积是2r×2r=4r2;圆内接正方形可以看作是四个直角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是r,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r×r÷2=12r2,圆内接正方形的面积(即四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2r2×4=2r2,所以4r2>圆的面积>2r2。由此,学生可能猜想圆的面积是3r2,或者有的学生可能猜想到是r2。进一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想前面的数学阅读,想到用正多边形面积逼近圆的面积。这些都不做基本要求。
探究活动
在了解圆面积的含义和估计圆面积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知道就压缩了探究过程,可以鼓励他们验证这一公式的正确性。教材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即把圆进行分割,再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此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分三个层次来呈现,第一步呈现了把圆平均分成8份,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或者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第二步呈现了把圆平均分成16份和32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情况,使学生初步感知: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中渗透极限思想。第三步是在操作的基础上,分析原来的圆和拼成后的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要让学生剪出一个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8份、16份进行拼摆,操作体验。二是要重视分析推导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拼成的图形,分析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r),高相当于圆的半径(r),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所以圆的面积等于“r×r”;再如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r),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r),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圆的面积等于“r×r”。在此过程中,学生理解“极限”思想时可能有困难,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等分64份或者更多份的过程,激发学生开展想象。
最后,教材回顾了最初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直接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试一试
第1题
本题是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2题
本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先鼓励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猜一猜结果,然后在地上画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让学生看一看,并试着站一站。半径是10米的圆大约有几个教室大,可以让学生算一算。
练一练
第1题
第(3)小题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不需要
综合列式。
答案:(1)78.5cm2;
(2)50.24dm2;
(3)28.26dm2。
第2题
答案:圆周长:3.14×65.2≈204.7(米);
圆面积:3.14×(65.2÷2)2≈3337.1(米2)。
计算时,学生可以利用计算器。
第3题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得出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即圆的直径是10m,半径是5m。圆的面积是:3.14×52=78.5(m2)。
第4题
本题是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先要求出圆的半径:31.4÷3.14÷2=5(米),
再求圆的面积:3.14×52=78.5(米2)。
第5题
本题中的运动场跑道是一个组合图形,两个半圆可以看作一个圆,所以只要计算出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即可。长方形的面积:50×20=1000(m2),圆的面积:3.14×(20÷2)2=314(m2),运动场的占地面积:1000+314=1314(m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补充类似的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一般应是两个基本图形的组合。
数学万花筒
这里介绍的是一种有趣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它的基本思想仍然是“化曲为直”。教学时,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垫片,可以通过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也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演示图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推导的方法。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篇5
批改完今天的读书笔记,心中五味杂陈。
上节主题阅读课,我带领孩子们阅读了三篇美文,预留的读书笔记是:摘抄每篇的生字词,不规定是哪些,视具体情况只写自己真正不会的,摘字、组词、加注拼音,一遍即可。本以为这次读书笔记相较之前的做阅读题式、写小短文式已经够简单了,然而一个班的作业改下来,真的是震惊,不安,又惶恐。讲过的字词,拼音注不对,字形也写不对。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不仅让我顿生不可遏制的挫败感,也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问自己。
为什么?我一个一个挑出生字词,一个一个敲击进我的课件,一个一个查阅、标注它的字词和释义,在课堂上反复提醒,不仅提醒阅读要求,也提醒处理生字词的详细方法,扫清字词障碍才开始引领孩子们欣赏美文。可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这般“狼藉不堪”场面的出现呢?
不言自明,直接原因是他们在课堂上根本没有完全吸收、掌握这些生字词,那根本原因呢?或许用“独角戏”来形容过于夸张,但也该怪我自己入戏太深,而未曾意识到他们却始终游离在剧情之外吧。回顾整个课堂,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设置提问字词这个环节,现在看来,增加此环节绝对大有必要。但为了给欣赏美文预留充足时间,也应该找到合适的提问方法。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课堂进行的太快,给学生消化的时间不足。另外,转变课堂形式,把课堂充分交给学生,把时间充分交给学生,把美文也充分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谈阅读发现,谈阅读思维,谈阅读感悟,再来适时引导才更为合适。只有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才能给课堂鲜活、高效的生命力,显然,我在这一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好。方方面面都想抓,结果往往会是什么都抓不住,给每节课只预设一个着重完成的目标,并让所有环节围绕这一个目标来实施、开展,长此以往,一定会让孩子们学有所获,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和语文水平。而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能够抓住绝大多数学生的心思,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上课兴致,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还需要向各位优秀的前辈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然后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加以运用,完善自身的各项教学技能。
我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获,都爱上读书,都臻于思考,在蕴藏着无限宝藏的世界中尽情遨游。孩子,我会让自己慢下来,同时,也请你读进去。
教育教学目标工作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依据章丘市教体局、镇教育办x年新任教师培养管理办法,为强化对新任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促使新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为其尽快适应教育发展要求并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核对象
20xx年新招聘教师
三、考核项目
1、职业道德2、教学工作3、业务学习4、教学基本功
四、考核组成员
教育办有关人员。
五、考核的具体要求
1、职业道德要求。新任教师要服从学校工作安排,自觉遵纪守法及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勤于学习,刻苦钻研,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竭尽全力,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要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着装得体,为人师表。(座谈了解10分)
2、备课要求。要熟悉教材,学期初制订好教学计划;按课时备课,对每一课时的要求、重点、难点都必须明确;备课必须备详案。(查资料10分)
3、上课要求。用普通话讲课,板书工整,字体规范、美观;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教师间相互听课,每周不少于3节,并尽量承担教研组和学校的公开课任务,一般每月不少于一次;课后要进行自我分析,写出简短的教后感,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改体会或教学心得。(了解师生、查资料10分)
4、作业要求。作业的布置要有深度和广度,做到精选习题、合理布置、题量适中、因人而宜;作业要及时批改,并做到字迹清楚,符号规范,评分合理;注重作业的讲评,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作业要努力做到面批。(查作业、了解师生5分)
5、认真阅读《教育学》,了解我国的教育史,熟知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及常识,懂得教育的普遍规律。(查笔记5分)
6、认真通读《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知识、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查笔记5分)。
7、学习所教学科的理论著作(查笔记5分)。
8、自费订阅业务刊物一份。(查发票5分)
9、结合教学实践,每月写教学随笔一则。(查资料10分)
10、用普通话教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吐字清晰、在校内与同事、家长、学生交谈也要使用普通话。(现场测、调查师生5分)
11、板书整齐、美观,书写正确、端正,有一定速度。(现场测5分)
12、简笔画。(现场测5分)
13、会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课件展示10分)
14、会正确地指导学生做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了解师生5分)
15、会组织课外活动,设计和组织学生做游戏。(了解师生5分)
六、考核结果的使用
经镇教育办综合考核以后,合格者,同意被考核人为转正定级并确定相应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候选人;对于工作表现较差,工作能力较低,不能胜任任职岗位工作者,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议延期一年转正,继续参加培训。
语文教学目标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是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语文喜欢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及编排
本册教材围绕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专题,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组课文包括导语、识字、4—5篇课文心脏“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
2、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2)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的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的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有讲思想方法、给人启迪的成语,有提倡团结合作的,有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对联,还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拍手歌。
(3)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与九年义务教育同册教材相比,大幅度地更新了课文,更新率达50%。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4)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5)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亲和力。
首先,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服务于学生的学。
其次,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
再次,“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
(6)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认识450个,但同时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认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在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
三、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断。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措施
这册教科书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各项训练也都围绕专题设计的,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我们领会“语文首先是一种文化”的教学理念。要在通读全册的基础上,一组一组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体现自主、合作学习上有哪些措施,什么时候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1、采用多种形式的见面活动,增加学生与生字的接触机会,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2、在写字教学中力求做到指导要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应把培养兴趣与提高书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3、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五、教学安排:
第一组13——15课时第二组13——16课时
第三组12——14课时第四组14——16课时
第五组14——18课时第六组13——15课时
第七组15——17课时第八组15——20课时
期末复习20课时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8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重难点:面积公式的推导。
1、教学课件。
2、剪两个底40厘米,高3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供演示用。
3、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用教科书第137页的图剪下来贴在厚纸上)和一把剪刀。
1、幻灯出示各种图形。提问:方格纸上画的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
2、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再指出它的高。然后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上画高。(教师巡视,注意画得是否正确。)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指导学生数方格。
(2)出示方格纸上画的长方形,要求直接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指名说出计算结果。
(3)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启发学生把比较的结果重复说一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4)小结:从上面的研究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来。但数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往往不能算得很精确。特别是较大的平行四边形,像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就不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积了。想一想,能不能像计算长方形面积那样,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2、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1)从上面的比较中,你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想一想,该怎么做?(教师先要求学生要沿着哪条哪条高剪,再让学生动手)
(2)教师示范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平行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比较。(在黑板上剪拼成的长方形的上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相等。
(4)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教师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代表乘号的“.”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
(6)看教科书第65页中相应的内容,并完成第65页中间的“填空”。
3、应用总结出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看教科书第66页的例题,指名读题后,引导学生想,根据什么列式?并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然后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共同订正,指名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2)完成教科书第66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和第2题。做完后共同订正。
(3)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量一量它的底和高是多少厘米,再求出它的面积。
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练习十六,第2题和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