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根据一个数的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的概念。
2.给出一个数,能求它的
(二)能力训练点
在把的代数定义转化成数学式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解释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从上节课学的相反数到本节的,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的意义和相反数与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数学的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讲授,学生讨论,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
2.学生学法:研究+6和-6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概念→巩固练习→归纳小结(代数意义)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出它的
2.难点: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3.疑点:负数的是它的相反数。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6和-6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研究讨论得出概念;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出代数意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数轴、相反数。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6,,0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法说明】的学习是以相反数为基础的,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把相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为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练习。
(二)探索新知,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6与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答案。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显然A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6,B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吗?
学生活动:产生疑问,讨论。
师:+6与-6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6,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6与-6的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当字母取具体数字时,对应的代数式的值的求法及正确地书写格式.
难点:
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
某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的值是40;当n=20时,代数式的值是50.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40和50,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1.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n+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当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
里字母的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之后,可用图示帮助
学生加深印象.
然后,教师指出: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解:(1)当a=4,b=12时,
a2-=42-=16-3=13;
注意(1)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
(2)注意书写格式,“当……时”的字样不要丢;
(3)代数式里的字母可取不同的值,但是所取的值不应当使代数式或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失去实际意义,如此例中a不能为零,在代数式2n+10中,n是代数班的个数,n不能取分数.
最后,请学生总结出求代数值的步骤:
①代入数值?②计算结果
三、课堂练习
1.(1)当x=2时,求代数式x2-1的值;
2.填表:(投影)
(1)(a+b)2;?(2)(a-b)2.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下面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求代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
3.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
其次,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1)求代数式的值,就是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顺序,直接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2)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所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五、作业
1.当a=2,b=1,c=3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2.填表
3.填表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相交线、垂线的定义,在具体的情景中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能找到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以及对顶角。
2.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推断等方法准确找到图形中的邻补角、对顶角,能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识图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2.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线的图形,和同学们探讨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相交线的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2.尝试活动:让同学们提前准备道具,在课上用剪刀剪纸,并且提出问题,在剪纸过程中如果把剪刀看成两条线,则在剪纸的过程中剪刀发生了哪些变化?
3.抽象图形: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和同学们一起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4.尝试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让同学们把形成的四个角两两一组结对,一共能有几种,并且提问角一和角二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角一和角三呢?
5.尝试反馈:在和同学们的探讨中和同学们一起给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6.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如果两条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为直角,介绍垂线的定义。
7.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时,讨论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
四、总结拓展
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第七页,第二题,第六题,第十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