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想办法。
二、教学重、难点:
以曹冲称象的过程为重点。启发学生学习曹冲善于动脑想办法的精神为难点。
三、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小水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小秤。
四、教学过程:
(一)生字侦测,谈话导入:
(1)出示卡片,以“瞬间识字法”对上节课所学生字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对个别生字进行组词,造句。(学生评议订正)
(2)谈话导入:
1、同学们想知道东西有多重怎么办?(称)
2、那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称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关于称象的故事。
板书:称象(书空,强调“象”的写法)
(3)课题质疑:针对课题“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怎样的象?怎样称象?)(在副板上出示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
出示要求:
(1)标出自然段
(2)思考质疑问题(多媒体)
2、自由朗读,分组合作讨论,释疑。
3、引导评议(就问题所涉及的段落进行指名朗读,加深理解)
(三)精读感悟:
都有谁想出了称象的办法?(小组交流讨论)
班内交流汇报
1、官员们(板书)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以齐读的方式分析官员们的办法。(随即板书:造大秤、宰大象)体会“有的说……有的说……”的场面,并对这段进行分角色朗读,感受当时的。气氛,理解词语“反驳”并造句。
2、博学的官员都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那么年仅七岁的曹冲呢?
3、生生合作讨论称象的方法,交流汇报。(引导评议)
4、出示课件:演示称象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
5、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并标注表示称象先后顺序的词语。(“把……然后……再把……再……”)用顺序词口头造句,练习学生的口语能力。(板书称象的过程)
6、结合课件演示及理解称象过程后,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实验感悟,学生评议)
7、组织复述称象过程,做评价。
8、对比官员和曹冲称象办法的优劣。谁的好?好在哪里?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曹操:直摇头,点头微笑)(板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扩展延伸:
1、曹冲比官员的办法好,说明他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引导总结本文中心:善于观察,勤于动脑)
2、放到现在你会如何称大象?(启发学生从现代社会去思考)
总结:经过本课对曹冲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去解决称象问题的学习,教育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勤于观察,积极想象,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阅读有关阿凡提的故事。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组表演课文。
3、结合自己了解的阿凡提的故事展开讨论“我眼中的阿凡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板的霸道与阿凡提的机智。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阿凡提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阿凡提的故事。
二、学文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老师提示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出示生字,会读的字多读读,不会读的字到课文中找一找念什么,并想想怎样记住它。
4、齐读生字
5、选择一个自己认为难记的字,说说怎样记住它,并用这个字组词或说一个句子。
6、开火车识字。
7、小组长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在评价册上给以评价。
(三)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1)指名阶段朗读。
(2)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如:穷汉的委屈,老板的贪婪,阿凡提的机智幽默要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教师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指出优点,找到缺点,并用恰当的语言提出来。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智慧”“幽默感”“打抱不平”“抵消”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分组表演课文。
1、分组准备,可根据人物性格加入自己的语言、动作等。
2、指名在班上表演。
3、教师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4、指导学生明白“扭”“拉扯”“揪”“咧着”等动词的意思。
三、“我眼中的阿凡提”。
学生给据自己的积累,讲讲阿凡提的故事,说说阿凡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四、写字
1、开会车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要写的生字
以各种形式和生字“打招呼”
3、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怎么记住这个字?
4、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5、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6、用这些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五、学后总结
老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延展
1、课后开展阿凡提系列丛书阅读活动。
2、将阅读后的感想写在小本本上。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央、呆、付、劫、徒、誓、缘、诡、牌、执、罪、”共11个生字,正确描写“央、付”等五个生字。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积累“对付、立誓、缘故、诡计、冒牌”等词语。
3、能分清故事中的角色,正确朗读课文,并尝试读出不同动物的语气语调。
4、继续学习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山羊的勇敢、机智。从而在与狮子和豺狗的较量中获得胜利。教育学生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处事时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边读故事,边提出疑问,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了解山羊的品质,激发学生临危不乱,沉着应付。
教学媒体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训练引入,出示课题:
1、媒体出示:狮子、山羊的图片。(用一个词语形容其中的一种动物)
2、语言训练:()的狮子()的山羊
过渡:在今天的故事中,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对狮子和山羊,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3、出示课题:39、狮子和山羊(齐读)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一听录音,了解故事中的角色。
2、二分节朗读课文(及时正音),思考,说说对这些动物的初步印象。
3、交流,顺势板书:狮子:愚蠢、慌张……山羊:沉着、冷静、聪明……
豺狗:狡猾……
4、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学习流程:朗读词语——拼读易错的生字音节——交流字形记法、部分字义——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5、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誓、缘书空;牌组词)
三、朗读感悟,质疑讨论:
过渡:一只迷路的老山羊,来到一个山洞中藏身,意外地遇到了百兽之王——狮子,我们一看老山羊的表现。
1、出示课文第二节。
(1)轻声读,用双直线找出描写老山羊想法的句子。
(2)为“盘算”找近义词。
(3)指导朗读,体会山羊的心情变化。
(4)师生合作读第二节。
过渡:山羊最终还是如她所愿逃过了这一劫,你们看……(引读课文最后一节),让我们仔细回味老山羊与大狮子之间的精彩较量。
2、深入学习3——11节。
(1)默读课文,用心找找山羊的表现(语言、动作……),说说你的看法,也可以提出疑问。
(2)交流,随机出示:“我是山羊女王,”……现在我正在寻找10只狮子。”(理解“立誓”,山羊态度的坚决)
(3)出示:于是,老山羊大摇大摆地走到狮子面前。狮子对她看了又看,猜不透眼前这大胆的怪兽为何物。(动作演示,体会山羊“大摇大摆”的用意)
(4)同桌分角色读3——6节。
(5)出示:山羊看见狮子回来了,知道那一定
是同来的豺狗的主意……为了你这个罪过,我就该剥了你的皮!”(抓住“迎、庄严……”指导朗读)
(6)质疑、解疑。(如:狮子走出洞后,山羊为何不离开呢?……)
(7)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老山羊凭借着冷静、机智,战胜了狮子,这就叫“以弱胜强”(板书)
四、巩固字词,描写生字:
1、开火车朗读词语。
2、指导书写:央、诡、罪。
3、家作:收集一则关于羊或狮子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积累,回顾课文:
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盘算、中央、冒牌、诡计、大摇大摆。
2、完成书后写的练习1。(校对)
3、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4、训练:你想对山羊、狮子或者豺狗说些什么?
二、文本拓展,补充阅读。
1、补充出示:《山鹰和狐狸》,思考文中的动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小组交流自己故事。
板书设计
39、狮子和山羊
山羊:(沉着、冷静……)
以弱胜强
狮子:(愚蠢、慌张)豺狗:(狡猾、自作自受)
对于课文的学习,我主要抓住老山羊的具体表现来感悟整课文。首先集中学习第二节,找出老山羊心里的盘算,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概括出老山羊的特点。然后抓住老山羊两处语言及动作、神态,体会她的聪明、机智。在本课文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分角色朗读。分析以往的教学,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但朗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归根结底是不会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好课文,必须靠大家的齐心协力。一课文读下来,总感觉支离破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在小组内练习,也可由教师邀请学生示范一遍后,再扩散到全班进行训练。训练时还要抓住狮子和豺狗这两个配角,通过对配角的体会,同样能反衬出山羊的智勇。课尾训练学生抓看似矛盾处质疑。
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大的矛盾之处便是狮子借故走后,此时,山羊为何不逃?学生仅仅掌握质疑的方法,是不行的,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必须会解疑。这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解疑”这一任务,也应交给学生。教师组织学生广泛思考、发言、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发学生认真读书,反复咀嚼语言文字。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3个,积累词语7个,听写句子1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理解“我”对待宝镜的态度。
4、通过学习,能懂得不劳而获是不可取的,成绩和财富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劳动而获得。
教学重点读好“我”和老婆婆的对话,读出“我”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能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理解“我”对待宝镜的态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启发谈话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两件神奇的宝贝,一个是点金盒,另一个是宝镜。如果你想知道这两件宝贝有多神奇,就快快打开书本,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宝镜》
揭题、读题
二、整体感知、读文识字: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自学生字。
(2)想想两件神奇宝贝的作用。
2、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
(2)说说哪些生字是表示动作的?做动作,记生字
(3)重点指导“摔、砸”的读音和笔顺、
(4)读词语:揭开、抢、抚摸、摔、砸
(5)再自读课文,结合下列填空题说说两件神奇宝贝的作用。
可以,有了它,你将。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点金盒、宝镜这两件宝贝是多么神奇啊!面对这两件稀世珍宝,课文中的“我”是什么态度?
(1)认真读文,用“”划出相关语句,想想“我”为什么会这样说,这么做?
(2)小组交流讨论,并对课文内容质疑。
2、交流出示重点语句,师点拨归纳并指导朗读。
(1)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谢谢你,我可不要这样的钱。”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的钱”是不劳而获得来的钱,交流为什么这样的钱不能要。)
(2)“这样的成绩是假的,我才不要呢!”
(联系上下理解“这样的成绩”是不真实的成绩,交流为什么这样的成绩不能要。)
(3)我一听,立刻说:“我要,我要!”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态度突然转变的原因。)
(4)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了一阵,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得“粉碎”。
(联系上下文理解:宝镜毕竟是稀世珍宝,所以“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一阵”;但宝镜的存在只会祸害它的主人,所以“我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得粉碎。”)
3、针对学生质疑,组织答疑
四.拓展迁移、感悟道理
1.朗读全文
2.听写句子:
这样的成绩是假的,我才不要呢!
3.师总结:
尽管这两件神奇宝贝神奇无比,可是不劳而获的财富、虚假的成绩是不能要的,成绩和财富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劳动而获得。
你还知道哪些神奇宝贝的故事?�
文中出现了“点金盒”和“宝镜”两样宝物,它们的神奇之处,学生一读就懂,但是把读得懂的内容重新放进一句句式中,这就培养了学生重新堆砌词藻的能力。(什么)能(干什么),有了它,你会(怎么样),在练说中,有些学生开始说出的句子可能不太通顺,或只能说出只言片语,于是我随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再去读、去思、去表达,学生们越说越明白,越说越精彩,既理解了文本的难点,又提高了说的水平。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9个,句子1句。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会母亲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
3、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危险时,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村民们援救遇险船员的感人场面。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体会母亲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
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海有时是温柔的,有时也会发怒。瞧——(出示课文第一节: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上的暴风掀翻了一条渔船。在紧急关头,船员们发出了求救的信号。)
1)指名读。要读出情况紧急的语气。
2)对呀,村里的人们收到警报,立即出海营救,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7、海中救援
2、指名读、齐读课题。理解“救援”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检查学习情况。
出示:营救搏斗毫不懈怠精疲力竭抵达哀求依靠亲吻筒状
1)读词语。(指名小老师领读)(正音:营是后鼻音)
2)介绍自己记字形的好方法。
3)指导书写:抵(最后一笔点不要漏写)
让学生自己在田字格中描写一个。
4)对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有什么不理解?(其中“筒状”可以通过出示实物来理解)
3、课文读通顺了吗?指名分节朗读。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边默读边划出有关句子。
(学生交流)
2、(随机教学)
1)课文第四节:在忙乱中,第二支志愿救援队组成了,16岁的汉斯也挺身而出。(理解“挺身而出”,表现了汉斯毫无顾虑,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
2)课文第四节:他的母亲抓住他的手臂哀求道……你是我惟一的依靠哇!
(这母子情深的场面令人感动。)
范读,读出母亲苦苦哀求的语气。女生读。
3)课文第五节:“妈妈,我必须去。……”汉斯吻了吻母亲,加入救援队,消失在黑暗中。(汉斯说的这番令人感动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汉斯为了不让受困于海上船员无助地死去,不顾自己的安危,说服了母亲,参加救援行动。)
a、读读汉斯的话,说说他的话的意思。
b、汉斯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谁能来读一读?
指名读,要读出汉斯说话时坚决的语气。男生读。
4)汉斯正站在船头上,……我哥也在。(汉斯挺身而出,最终救出受困的人们。
这胜利以后的`喜悦令人感动。)
边做动作边朗读,要读出汉斯归来后的喜悦之情。
3、母亲站在海边,焦急地等待着儿子的归来。一小时过去了,可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永久,这是为什么?
4、想象一下:这位老妇人当时在岸上焦急地等待儿子归来时会做些什么?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分小组讨论)
5、指名小组派代表交流。
四、总结。
1、学了全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
2、“当别人遇到困难、危险时,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五、拓展说话。
回想一下,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人在你困难、危险时,用尽自己的力量或
想尽办法来帮助你的?他或她是怎么做的?
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难点是:想象一下,汉斯的母亲等待儿子归来时的表现,比如:她会做些什么,会流露出怎样的表情,或许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由于作了一定的铺垫,因此,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以上种种答案,还是令人感到欣慰了,说明学生已经能了解母亲当时会想些什么? 但是“母亲会怎么做”没有人说到,会流露出“怎样的表情”说的人极少,事后想想,也许我缺少了必要的点拔,比如“人着急时会有怎样的反应”“人处于绝望时会怎样”“人非常伤心时会怎样”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提高。……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在读中感受到乐趣。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把握画面内容,简单说清故事的大致内容。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丈夫想出的妙计用“想”或“说”的形式说清楚。初步形成详略得当的意识。
3、在看图表达的过程中,理解“一举两得”的意思。知道遇事能多为别人考虑,会得到快乐。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理清故事脉络。
1、猜谜。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老师就先来给大家猜个谜语,请你们仔细听。“四角方方一幅画,花纹图案真漂亮。讲究卫生少不了,小朋友们喜欢它。打一个生活用品。”猜出来谜底是什么吗?
[板书] 手帕
2、整体观察画面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出示四幅图]
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小夫妻,他们在黄山脚下开了一家手帕专卖店。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图,他们的生意开始??后来??最后??你从哪儿看出的?
[板书] 生意:红火 → 冷清←
3、交代学习任务。
师:同一家小店,卖的都是手帕,为什么前后的生意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要看图把这个围绕手帕发生的故事用一段话说清楚,说连贯。
二、指导说话,重点指导第三幅图,初步渗透写文章要详略得当的意识。
1、说清第一、二幅图的内容。
(1)[出示第一、二幅图],了解生意由红火到冷清的原因。
(2)借助提示,把两幅图的内容说清楚、说连贯。
师:现在,就请你根据提示,把这两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清楚。注意要把小店的生意开始红火,后来变得冷清的原因讲清楚。
[出示] 一对小夫妻在黄山脚下开了一家手帕专卖店…… 可是……
(先自己说,再指名说)
2、说清第三、四幅图的内容,重点指导第三幅图,并让学生写下来。
(1)提出说话要求。
师:后来小店的生意为什么又红火了呢?那是因为丈夫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可是今天这个故事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我们要重点把这部分内容说清楚。
① [出示三、四幅图] 仔细看这两幅图(有意识地点手帕中的'图案),丈夫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谁能用一句话把丈夫的好办法说清楚?(把黄山风景区的旅游地图印在手帕上。)
②他怎么会想到这个好办法的?(看到小男孩拿着旅游图从店门口经过。)
③这个办法又好在哪里呢?你能不能再看看图把内容说清楚?
[随学生回答板书] 擦汗 指路
④揭示题目。
师:游客只要买一块手帕,既能……又能……这真是??[贴] 一举两得!这就是今天要讲的故事的题目,齐读:一举两得的手帕
(2)借助提示,连贯表达。
[出示] 一天,小夫妻俩看到 ,丈夫眼前一亮,心想: 。
(必须答到三点:1、把黄山风景区的旅游地图印在手帕上;2、游客买了手帕对他们有什么用处;3、生意会好转)
师:那么,他会怎样对妻子说呢?
[出示] 于是,他 。(把想法告诉了妻子。)
点拨:丈夫说的内容就是重复刚才的想法,可以用一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3)引导学生用对话的形式说清妙计的内容。
[出示] 一天,小夫妻看到 ,丈夫眼前一亮,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兴奋地对妻子说:“ ”
(4)引导想象,说清第四幅图的内容。
师:果然,当印有景区旅游地图的新手帕一挂出, 小店的生意又重新红火起来。
如果你是游客你会怎么称赞店主?
[出示] 果然,手帕一挂出就吸引了许多的游客,有的说:“ 。”有的说:“ 。”
(指名说,点题)
(5)小结,悟道。
师:是啊,正是因为这个店主能够站在游客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也使自己的小店赚了钱,真是??一举两得。
2、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一人说一幅图,不仅要说清楚自己的一这幅图,还要注意与前后几幅图之间的连接,把故事说完整、说连贯。
三、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图说话,了解了一个关于手帕的故事。今天回家请你将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与人交往时,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为他人着想,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的生活也会更快乐。
板书设计:
生意
红火 擦汗
一举两得的手帕 (既……又……)
(印旅游地图) 指路
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