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2、能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教学目标
复习过渡
1、 对口令
四 九 ( )十六 六( ) 五十四
( )九 六十三 三( ) 二十七
( )九八十一 ( )九 四十五
八( )七十二 ( )九 十八
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口诀能够计算哪些算式。
2、口算:
9×7= 9×9=
9×4= 9×()=45
9×8= ( )×4=36
9×5= 9×( )=72
9×6= ( )×9= 63
指名口算出结果,并说出你是根据什么乘法口诀来计算的?
提出学习目标:
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解决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各组自行进行学习、展示。
1、看图写算式(书p85第2题)
根据课件演示,写出算式。
通过让学生计算7个9(一个长方体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是多少,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通过让学生看图计算,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
2、在下面的表里找出9、9的2倍、3倍…9倍,把这些数圈起来。(书p85第3题)
看一看9的乘法口诀的各个积,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挂图上圈出要求的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积是怎样变化的。如提问:1个9比10少几? 2个9相加,也就是9的2倍,比20少几? 9的3倍、4倍、……呢?多让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回答好的,要给予表扬。
小结:可以根据发现的这些有趣的变化规律和积的某些特点记忆9的乘法口诀。
3、对号停车(书p86第6题)
4、在空格里填上每两个数乘得的积,看谁都能填对。(书p87第10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写好后让一学有困难但写得对的学生在全班说结果,使该生有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全班展示
1、书p86第8题
(1)让同桌的两人互相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如“两棵树相距3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长多少米?”)
(2)根据题意,选择算法。求9根长多少厘米就是求9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做完后检查一下自己算得对不对。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2、书p86第9题
3、书p87第11题
4、书p87第13、14题
第14题是找规律填数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数,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多9”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10-0=10、20-1=19、30-2=28……”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十位上的数字逐渐增加1,个位上的数字逐渐减少1”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通过交流思考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今天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把掌声送给自己和同学们。课后如果碰到与9的乘法有关的问题,请你们用今天办法去自行解决好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与意义,能熟记5的乘法口诀。
二、过程与方法
熟练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乘法口诀的简洁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编制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游戏,激趣导入
1.猜谜语。
(1)出示谜语: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谜底:手)
(2)每个人都有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一双手有几个手指?三只手呢?四只手呢?5只呢?
(3)独立完成填空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列式计算。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1)课件出示一盒福娃。
①一盒福娃有多少个?(5个)
②几个5相加?(1个5)(课件演示从一盒福娃渐变成点子图)
③1个5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1×5=5或5×1=5)
(2)出示两盒福娃。
①两盒福娃有多少个?(10个)
②几个5相加?(2个5)(渐变成点子图)
③2个5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2×5=10或5×2=10)
(3)按照上面的方法,用乘法算式计算出3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
随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2.编制口诀。
思考:刚才我们用连加的方法算出了乘法的积,如果要算100个5、1000个5相加……,用加法好算吗?有没有更好地方法能又快又对地计算出乘法的积?
学生尝试编制口诀,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1)汇报比较,规范表达。
(板书: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2)解释交流,深化理解。
①讨论: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每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②比较: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多5?
3.识记口诀。
根据规律记忆5的乘法口诀(开火车背、指名背、全班背)。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熟记口诀。
(1)对口诀。(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全班齐背5的乘法口诀。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5~13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和倍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3题
教师:一个饲养场有56只鸭,8只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
教师:那能解决自己提的问题吗、学生:用56÷8=7。
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求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56÷8,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里面有7个8,鸭的只数就是鹅的7倍。
2、练习二十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明白算式的意义。
学生:求篮球个数是足球的几倍,就是求40里面有几个8,用40÷8=5,五八四十,所以商5。
二、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4题
教师:咱们班进行大扫除时分组吗、怎么分的、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现有资源进行教学,也可利用书上的数据教学)
教师:现在我们班有36人,
(1)如果只分成4组,平均每组几人、
(2)如果每组6人,可以分成几组、你能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2、练习二十一第5题
教师:“乖娃娃”童装店新进了一批商品。小朋友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袜子每双3元,棉鞋每双24元,棉衣每件36元,手套每双6元。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1)买7副手套,要多少钱、
(2)1双鞋的价钱是1双袜子的多少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7题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9题
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1:40÷5=8,40颗扣子,每5颗为一份,可以分成8份,所以可以钉8件衣服。
学生2:每5颗扣子为一份,9件衣服就有9个5颗,所以用5×9=45(颗)。
四、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师:要过新年了,同学们布置“迎新年”会场,需要搬8套桌椅。
教师:观察图,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我发现一套桌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教师:那要一次搬完,要多少名同学呢、
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两个人搬一张桌子,一个人搬两把椅子,所以搬一套桌椅需要3个人,8套桌椅就需要8个3人,所以8×3=24(人)。
2、练习二十一思考题
教师:二(1)班小朋友排队(☆)到医务室检查视力,每批进去6人,小华排在第32位,他第几批才能进去、分小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5个6人是30人,6个6人就是36人,小华排在第32位,所以应该第6批进去。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