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9篇正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9篇》

时间: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借助“元、米”为单位的小数作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课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又如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量彩带、找身边的小数、猜谜语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3、巧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资源,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开来,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我及时的利用生成资源来纠正,让他俩多读几遍,其他同学评价,使学生深刻了解小数读法,所以在后面的课堂中没有出现错误的读法。如果巧妙的运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恰当。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2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 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 米。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有个别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篇3

一、运用直观演示,在情境中感悟学习目标。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一开始,用情景图引入,从解决情景图中的问题入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揭示课题,利用课件的演示,钟表的转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

二、在比较、交流中理解知识。

在教学中,利用板书,把同一时间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从而理解、掌握两种记时方法的意义,体验两种记时方法的转换方法,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对24时计时法理解以后,我及时提出问题: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的是24时计时法吗?学生兴趣盎然,举出很多的例子。我又运用课件出示银行、书店、商场的营业时间,问:“他们每天各营业多长时间呢?”,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说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较好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中的遗憾。

由于预设的不十分充分,在本节课的具体生成中,关于经过时间的计算没能更好的让学生探讨,发现,寻求更好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中,我以青青草原上的小羊要出游引入,这样很快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把书中所述的交通工具融入到小羊出游所需工具选择的应用题中,以学生位主体,展开讨论,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相乘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参与面较广。对于学生提出的种种计算方法尽可能的写在黑板上,并对他们所提出的方法加以肯定。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让小朋友们通过计算为自己喜欢的小羊争取青草,让小朋友们帮小羊们挑选一些礼物回去,懒羊羊要去买礼物给小朋友们,帮懒羊羊计算该花多少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带教学中来。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练习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惯用列竖式的方式进行口算,我就采用让学生多说口算过程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并逐步简练口算过程,争取让所有的同学都掌握口算方法。如:出示16×2= 让学生说出口算的三步骤1) 把16分成10和6。 2)10×2=20 6×2=12 3)20+12=32。在学生熟练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说出第三步。如:13×6 可以直接说出60+18=78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逐步习惯并掌握口算的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当然这节课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由于本人是第一年任教小学数学,对于数学语言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表达不够严密,在学生进行方法讨论后,对不同算法的算理得梳理不够明确,缺乏算法多样性与算法优化相统一的建设,教学过程中,语言欠感染力,对学生的表扬不够热情,在课中让学生团体讨论的机会太少,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篇5

一、对试卷的认识:

本次试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试题的难度上,整体偏难,基本题、中等题、拓展题三种试题分数比大致为:6:2.5:1.5。命题综合性较强。

2、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基础知识覆盖面很大,突出教材重点。

3、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知识覆盖面力求宽泛。

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考查了本册教材的数学概念、数学计算,时间、长度单位及周长,解决问题等,可以说是点多面广。

4、注意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索取题材,使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如:老师带领学生出游等解决问题中都是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这样把原来似乎生硬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活化了解题情境。

5、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填空、划船等。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考试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本次试卷的分析,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功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从试卷中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变通的能力教差,不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对时、分、秒等时间概念掌握不到位,似是而非,运用不够熟练。

2、审题时对关键字的把握不准确,说到底还是学习能力的问题。

3、面对没有做过的题,不敢尝试,主动探索的能力差。

4、少部分学生计算错误率较高。

三、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1、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比较扎实,基础题型训练较好。教师比较重视的一些问题,得分率较高。

2、平时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题型训练。

3、平时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有一定的运用能力。

4、教学中能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5、教师教学中对教材有宏观的把握,能注意各领域知识的融合。

6、平时对有些知识点训练不到位,导致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对解题规范性训练不足,造成有些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7、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不足,审题能力训练不够。

8、期中考试没有复习,知识点不到位,影响考试效果。对学生答题规范性训练不到位。

9、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够,站的高度不够。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一)立足教材,落实“三基”

要特别注意知识方法过程教学,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被想到的过程,要敢于、勇于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展现自己的思维,让学生了解感悟教师的求解过程的思路方法,避免教师一说就对、一猜就准、一看就会,只给学生现成结论局面的出现。

(二)注重过程,培养能力

教学中,要将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活动来进行,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方法能力的迁移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1、重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用数学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如,对同一个或同一类数学问题赋予不同的数学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用相同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

2、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熟悉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逻辑语言、图形语言和数表,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表述数学问题的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较强阅读理解能力、熟练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反映在答卷上,才能取得较客观的较好的数学成绩。

3、重视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在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联想解题,就是根据题意展开联想,从自己的知识仓库中找到与题目接近或很相似的原理、方法或结论,变通使用这些知识,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变式训练,提高素养

教学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善于将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养成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缜密性和创新性。对例题、习题、练习题、复习题等,不能就题做题,要以题论法,以题为载体,阐述试题的条件加强、条件弱化、结论开放、变换结论、多种解法、与其他试题的联系与区别、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将试题的知识价值、教育价值一一解剖,达到“做一题,会一片,懂一法,长一智”。

(四)开发教材,拓展课程资源

我们常常谈教学基本功,也往往提到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以及板书、情感、教态等。其实,最关键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准确不准确、深刻不深刻。

联系实际,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似真发展,还原知识的生长过程,

民主教学,促进教材动态生成。改编习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展教材,促进课程资源有效开发。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6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游游戏乐园(跑道问题,词语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即是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区别呢?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我主要以同学为主,力求体现同学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让同学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方法的过程,培养同学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通过学习,我觉得以下两方面自身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比较合理的处置教材。教材给我们出现的例题是同学在学校里捡废电池的情景,考虑到现在我们的学校卫生非常好,不可能在学校里捡到这么多的废电池,何况两个例子的情景是分开的,因此设计了上面打印文章的例题,把两个例子串连在一起,比较贴合同学的生活实际,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同学寻找自身想要的信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提高同学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的处置上,而是把课后的练习进行整合,有偏重点的进行练习设计,从而使同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同学为主体,让同学自主去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同学的思维完全暴露了出来,思维的积极性相当的高,达到了原先设计的效果。

但在教学中也有缺乏的地方,觉得难为情,如:在引导计算方法时,叙述:先算18除63够了,在十位上写3,应是先算18除63个十,这样,才干在十位上上3,表示3个十。另外,在同学出题,除数是一位数与除数是两位数的比较时,教师选择同学的素材应充沛一点,如选择同学的例子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商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各一个;除数是两位数的,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各一个,这样便于同学的比较。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同学客观的数学实际的基础之上的。二年级同学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组织同学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同学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同学通过看图数数操作体验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实际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同学了解乘法发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局部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事实,让同学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只有赋予笼统概念一实际含义,并发挥同学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基础,通过同学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一起体”,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与共享精神。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同学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同学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各个2”,让同学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同学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4)在应用中培养同学的乘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同学的数学意识,让同学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同学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同学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同学不时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课末,让同学到生活正寻找乘法现象时,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乘法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教学这节课时,我也感觉有两点困惑:一是由于是同学首次接触乘法算式,在读写乘法算式时,有不少同学很不习惯,出现了一些错误,比方“23”写成“2+3”,“4个3”写成乘法时成了“43”等等;二是同学对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含义上不很清楚,如“4个2”写成“42”后,对乘法算式中“4”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达不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上两个问题,但顾虑到同学首次学习乘法概念,过分进行笼统强化恐不利于二年级同学有效学习,因此陷入两难境地,但最终我还是没有笼统概括和形式上的强化。关于这样的做法到底如何,还请专家同行指正。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中以书本中的情景为学习材料,简单呈现,直接入题,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曾一度迷失在热闹的情景教学中。轻易抛弃教材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 主动权,节省时间以投入到有效学习中。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其实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针对问题主动加以分析和思考,然后产生迁移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本章内容中知识点并不需要教师过多地指导,教师只要提供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适时小结,其他的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这主要体现在:

1、竖式计算时允许从高位算起和从低位算起并存,等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进为),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

2、学习竖式计算的目的。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 简单的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数据简单,学生的结局是多样化的,而竖式使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计算方式。为了后续的学习除了要求书写规范,还要沟通他们与其他算法的相通处,这也是主题中彰显的重要教学思路。

3、本课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书写格式问题。现代教育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即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教育活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本本节课我通过制作课件的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对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好的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有效迁移,获得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然后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力图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知识,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

4、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同学估一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想,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机构,在交流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口算的基础,像大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的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