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二年级小学生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3篇正文

《二年级小学生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3篇》

时间: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二年级小学生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只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例1用为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在设计时,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动手探究思考的过程。采取让每个学生动手“分一分”,这是一个充分感知的过程,是认知的第一手素材,必须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在集体展示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以众多学生合理分类中,提炼出“每份同样多”——“平均分”,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体现知识来源生活及运用于生活,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理建构。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2

没有图片,没有书,我只好在黑板上书写了《黄山奇石》一课。一想到这么美的景色学生没有办法看到,我心中总是不能平衡。学校有这个课件,我记得还应该不错的,可是找不到了,多媒体教室这几天练节目也造得不成样子,所以只能让学生在枯燥的文字中感觉了,我想他们感觉不到什么了。在几个怪石的`样子讲解时,我让学生做出动作,或让一个学生在前面做动作,其他学生读文,只能这样的了。我看过的怪石其实各种名字只是神似,这一点如果不亲眼看到怎么能体会得到呢?所以我决定在过几天找个时间让学生欣赏一下课件来弥补一下。这件事其实应该是我准备不够充分。如果提前打扫一下多媒体教室,找一下课件,就不会这样被动了。我原谅自己这几天是因为开学和弄课的事,可是我知道如果我不能准备好课堂教学,那么出课是为了什么呢?所以以后要注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教完本课后,我静心反思,感觉本节课是成功与失败并存,困惑与忧思同在。

一、教学重点突破得比较到位,难点的突破稍欠火候。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和感悟。

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我把它定位在体验画家戴嵩的著名上。为了引导学生直接转入正题,在导入部分,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戴嵩是一个怎样的画家?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画家的著名。然后,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的前4个自然段,寻找能体现画家著名的句子或词语,学生很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答案。然后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画家的著名。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领他们入情入境。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我特地创设了三个情景。一是在品味商人和教书先生对画家的称赞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你会怎么夸奖画家戴嵩呢?假如我就是画家戴嵩,请你夸一夸我的画,好吗?要夸得不一样,我很愿意听到不一样的赞扬声。(生夸赞,师相机点评:谢谢你的夸奖!谢谢你的鼓励!你真会夸奖人!你说的话我爱听!你说得我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多数同学不仅能入情入境,而且还学会怎么夸奖别人。二是当牧童发出“画错了,画错了”这一刺耳的声音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场人的表情并展开想像:那些呆住了的人会怎么想?画家戴嵩会怎么想?如果老师在场会怎么想?这时,学生想像的野马在奔腾,不少人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既较深刻地 m.shancaoxiang.com 理解了画家的著名,也为下文感悟画家的优秀品质做好了准备。三是师进行情景表演,学生观看并练习说话。当戴嵩听了牧童的话后,他会怎么做?我又当了一回戴嵩,表演了如下动作:走到桌边,铺开画纸,拿起画笔,胸有成竹地做画,学生看后,我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只见戴嵩……一会儿……一会儿……这一情景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又让学生活用了课文的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3、在引领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真正的戴嵩是会有什么表现呢?请大家读一读余下的内容。你从戴嵩的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从哪些词上体会出来的?”讲课时,我光盯着“你从戴嵩说的第一句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了,忽略了对戴嵩另一句话的重视,而戴嵩的惭愧、道谢与拱手动作的描写也是能充分说明戴嵩虚心的重要证据。因此,学生说了半天,提不到我想要的点子上,学生虽然也能从“很愿意、请、和蔼”这些重点词上体会到画家的真诚、礼貌与虚心,但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我总觉得这个地方处理得不很妥当。

二、细节上关注不够,教师的过渡语方面应注意衍接和锤炼。

1、教师的用语随意性太强,需加以锤炼,宁少勿烂。

2、各环节过渡语的设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的`过渡语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将学生非常迅速地从一个情境引到另一个情境,而且,还起到转移并专注学生注意力作用。学生能否非常投入地解决下面要解决的问题,与过渡语的恰当与否息息相关。在创设情景让学生纷纷夸赞完戴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正当戴嵩被大家夸得心花怒放,有点欣欣然、飘飘然、晕晕乎乎、得意洋洋、忘乎所以时,一个刺耳的、与众不同的声音传了过来。“画错了,画错了!”(指导学生读出刺耳、读出炸雷一般的感觉来)这是本节课中我设计得最为满意的一个过渡语。它不仅引领学生由纷纷夸赞的热闹局面走向那个“石破天惊”的众人都呆住了的场面,还自然而然地指导他们对牧童的话进行了有滋有味的朗读。而在感悟戴嵩的品质时,我的渡语如果按王燕老师所说,“听了牧童的话,戴嵩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态度怎么样?”可能既节省一些时间,又使难点的突破变得简单。

三、我的困惑与忧思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的两眼一直在关注着所有的学生,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我发现,课堂上,当我激情满腔地启发、诱导、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时,有一部分同学基本上没有举手的迹像,也没有与我做眼神的交流,好像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似的,多次努力,终未成行。段老师课后提醒我,这部分同学课堂上不发言,课后也这样吗?哪是啊?这些小家伙课后跟他的小伙伴们说得欢着哩!这应该还是教师的原因。怎样才能使这些沉默者乐于张开金口呢?这是我的困惑所在!我也聆听了老师们的意见,正在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