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反思【9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里是整理的詹天佑教学反思【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
时光稍纵即逝,转眼间一个新的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已逝的教学时光,可谓百味俱全,其间有一节课我上得最投入、最值得回忆与反思。
记得那是期末的展示汇报课,(主任说可能会有校外的教师来听课。)我当时很有压力,晚上也难以入睡。我选的是《勾股定理》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反复研究了去洋思学习的一些记录,努力用新理念新手段来打造我的这节课。当我满怀信心地上完这节课时,我心情愉悦,因为我教态自然得体,与学生合作默契,基本上获得了教学的成功。
1、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勾股定理”这节课中,一开始引入情景:
平平湖水清可鉴,荷花半尺出水面。
忽来一阵狂风急,吹倒荷花水中偃。
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翁始发现。
花离根二尺远,试问水深尺若干。
知识回味:复习勾股定理及它的公式变形,然后是几组简单的计算。
2、走进生活:以装修房子为主线,设计木板能否通过门框,梯子底端滑出多少,求蚂蚁爬的最短距离,这些都是勾股定理应用的典型例题。
3、名题欣赏:首尾呼应,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1141-1225年)提出的“荷花问题” 比我国的“引葭赴岸”问题晚了一千多年。“引葭赴岸”问题,是我国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道名题。《九章算术》约成书于公元一世纪。该书的第九章,即勾股章,详细讨论了用勾股定理解决应用问题的方法。这一章的第6题,就是“引葭赴岸”问题,题目是:“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荷花问题”的解法与“引葭赴岸”问题一样。它的出现却足以证明,举世公认的古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传入了印度。《九章算术》中的勾股定理应用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之广,解法之精巧,都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为推动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鼓励学生可以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丰富知识。
4、在教学应用勾股定理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智慧爷爷”出的思考题:即折竹抵地问题。并且将问题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将问题形象化,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用直观的图形表示,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又鼓励了学生能够看到身边的数学,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5、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并且推荐了一些网站,让学生下课之后进行查阅、了解。这是为了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知识宝藏,利用网络检索相关信息,充实、丰富、拓展课堂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整理、重组、再用这些更广泛的资源。这种对网络资源的重新组织,使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由窄到宽,有力的促进了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还让他们有了怎样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达到了新课标新理念的预定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能感受“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渗透数学思想给解题带来的便利;感受人类文明的力量,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先激发兴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学习。这堂课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有利于创设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 “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不足之处: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讨论气氛不够活跃;计算不熟练,书写不规范。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2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在我的开场白介绍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画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二、体现多种形式的读法。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我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话又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内容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内容”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精髓之处,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内容及情感融为一体,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3
詹天佑的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詹天佑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感受詹天佑杰出的才干。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感受詹天佑的杰出。因此,我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
一、自主阅读开凿隧道的段落,根据文字的描述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并做好文字说明的准备。
二、模拟工作布置会,再现詹天佑的工作布置会的情景,工作人员心中若有疑虑和意见可以当场向提出,由詹天佑予以解答。
三、共同讨论工作人员提出的疑虑。
在“工作人员”充分质疑和“詹天佑”耐心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对詹天佑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开凿隧道发出了衷心的赞叹。讨论最后,还遗留两个问题“詹天佑”无法当场圆满解答:
1、开凿居庸关隧道,从两端向中间凿进之时,倘若两部分隧道因位置不同,无法接通怎么办?
2、当隧道开凿到一半时,上方的岩石塌陷下来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詹天佑”只是一口否定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而怎么不会发生却明显的底气不足。我觉得这是让孩子们进入文本,细心琢磨的好时机。于是,我要求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能从课文中找到决不会发生此事的有力证据。不多久,孩子们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
生一:上文勘测线路时就提到“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詹天佑的工作态度这么严谨,这么一丝不苟。开凿隧道这么重要的事情也绝不会出半点儿差错的,
生二:詹天佑亲自带着学生,扛着标杆,带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我想,居庸关虽然山势高,但詹天佑还是会亲自去勘测,进行周密计算。那样就不会发生无法接通的这类事情。
同样的方法来解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居庸关岩层厚这一证据证明詹天佑采取从两端同时凿进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案。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碰撞,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4
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节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库,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协作学习”,通过人机交互学习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经历“学习——总结——交流”这一过程,进行了知识的再建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课前查找詹天佑的资料,课上感悟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干,面对互联网上和教师提供的网页课件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进行搜集、浏览、筛选和分析利用,从而提取有效信息,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三、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教学结构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状况,建立了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大量资料制作的专题性页,丰富充实了课文内容,使学生自主探究成为可能。因此,专题性站犹如一桌桌丰盛的精神大餐,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多元营养,它改变了固定、封闭、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变化、开放、多样的现代教学模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在信息技术这条快车道上前行,我愿与在座的各位老师共同探索,共同收获。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5
上个星期,教办领导来我校指导课堂教学。他们听了我上的一节课小学课文《詹天佑》。一节课下来,第一个感觉就是上得不太成功。特别是对重点句子的品读做得不够到位。在评课时,刘老师和汪老师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是呀,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得不够透彻,关键是老师在指导品读句子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语言美必须透过句子的理解,重点词语的理解去体现,必须联系上下文,必须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后才能领悟句子的含意,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句子意思,真正实现对句子的品读。在发后的教学中,在抓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这一方面我得多下功夫。
除此之外,教办领导还明确指出了我们老师上的课普遍存在以下缺点:指导学生朗读不到位;学生的语感培养单一;上课的激情把握不够好,不能很好地以师之情牵运生之情;教学设计上提的问题过于碎;学法的渗透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办领导还就我们存在的这些缺点帮我们分析并指明向。教办领导认为我们上的课之所以存在这些缺点,关键是教师没有很好很准确地把握教材,对课钻研不够,对课不熟。靳家彦老师说过:“我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试想想,我们老师在上课前期有多少能将课文读熟,对课文进行钻呢?于永正老师也说过:“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可见,要很好地钻研教材,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是很关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朗读方面多下功夫,力争做到上课前熟读课文,进行对课文的多次朗读,多点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课堂效率。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6
詹天佑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的重重压力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原本设想上这课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会比较好,没想到临时没调整过来。于是就临时随机应变,改在教室上,没想到效果挺好。上完《詹天佑》这一课,一种愉快的感觉油然而生。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将预习时收集的资料谈自己对詹天佑的初步印象,再让学生读课文看作者是抓住什么写詹天佑的(即中心句),进而抓出关键词”爱国“、”杰出“,然后围绕这两个词逐步分析课文。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一条非常明晰的条理。
为了让学生充分领会詹天佑的杰出,在教学”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提问法、绘图法和演示法。在进行到第五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遇到了那些困难? 2、分别采用了那些不同的方法开凿?这两个问题不难,但一定要细细读书才能完成,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读书了。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把开凿隧道和过青龙桥的方法记在头脑中,于是我趁热打铁激励学生:”詹天佑早就将隧道修筑成功了,你们能将这两种隧道的开凿方法用简图表示出来吗?看那位同学、哪个学习小组画的简图美观实用。只见学生先是认真仔细地读书,然后结 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图示,细细的揣摩、端详,最后在纸上认真地画着。我巡视了各小组的成果,发现有个通病:1、表示开凿方向的箭头大都画在山腰,还有些小组两端的箭头没对齐。2、许多学生把箭头画到了山的中间。3、在八达岭隧道的开凿图示上许多同学忘记画向下的箭头,把从中间向两边的箭头画得非常地小,和其他两组箭头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我把画得好的和有问题的图示分别张贴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在对比中找出错误,加深了记忆。并及时表扬了各小组合作成功,孩子们都喜笑颜开,这时我话锋一转:上一自然段中,詹天佑是怎么要求工作人员的?他们再次将“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读了一遍,我相机说道:“是呀,如果工程人员画图有半点马虎的话,就会给工程带去不可估量的损失,你们说一个小小的箭头的位置关系重大吗?”孩子们都凝重地点了点头,“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有了上一段的学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高,因此在解决过青龙桥的陡坡问题时我提出了既要画图又要实物演示的要求。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他们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看到他们的认真劲,我心里真甜。但是我心里也没底,什么工具都没有,怎么演示啊?出乎意料,他们在实物演示时,利用了手边的文具盒、橡皮等小东西,演示的时候再加上生动的讲解,整个这段我就一点也不用讲了。在玩中,他们充分领略了詹天佑非凡的才智,深深被他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所服。
我为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学习获得成功而高兴!而喝彩!
《詹天佑》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詹天佑》教学反思
新村镇梨园小学 贺伟峰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说明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更有代表性。
我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让学生观看詹天佑的画像,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境入情。在整堂课中,教师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得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致始终保持不灭。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 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在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认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四,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
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总体的感觉还不错。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不足: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詹天佑》教学反思
我在教《詹天佑》时,以“自读自悟”教学模式为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步、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1: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2: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因为读着这段话,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詹天佑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漫读,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救。
第三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爱国心。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
在讲读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实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记叙,很有代表性。
教学本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围绕中心词,主动探索的学法;画一画,浅显明白;演一演,生动有趣等教学方法。例如:课文写“勘测线路”这一段,由于内容长,我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哪种品质?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如在开凿隧道时,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讲解“人字形”线路时,我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理解。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但读的遍数和时间还不是很充分。
2、教学修筑京张铁路那一部分是时,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为铺垫,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但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仪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8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亲身感受盲人的生活,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游戏环节:就是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到听课老师的手中。课前我也考虑了这个游戏可能有点乱,五十多个孩子,一定会争着到我手中抢书,那现场一旦失控了怎么办?可又一想,他们不都扮演盲人吗,不可能快速地来到我身边的,更不可能出现拥挤现象的,就在我的自信之中,课堂进行到这一程序还是出现了“暴乱”,这些孩子分明没有按照游戏规则,眼睛都偷偷地眯着一条缝迅速向前冲来。一度失控的局面,让我慌了神,但我还是迅速镇定了自己,用手势加语言让孩子们立刻回到座位并安静了下来。
这个时候,我的语文书已停留在荣帅小朋友的手中,我让全班小朋友看着他把游戏继续下去,只见荣帅紧闭着他的双眼,两只小手伸在前方不停地摸索着,阶梯教室的台阶让他走走停停,胆战心惊地前进一级又后退一级的,孩子们笑得前仰后伏------此情此景,我立刻下达了新的指令:荣帅,睁开你的双眼,把自己手中的书送给王老师吧。孩子飞一样向着小玉老师跑去!游戏结束后,我请孩子们说说刚才自己的感受,荣帅等不及我请他就大声地说:我想要一双搀扶着我的双手!吴铮说:我想要一只眼睛!我笑着问:一只眼睛就够了,是吗?他连忙难为情地解释,不是的,我想要一双眼睛!赵纯说:老师,我想要一根拐杖!王雨萌说:我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说着说着,再也没有了笑声,他们深深懂得了盲人的痛苦和他们的需要,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当孩子们偶遇盲人时,不会嘲讽只有爱心的付出了。
《詹天佑》教学反思 篇9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就应怎样使课堂成为学生挥洒个性、享受学习幸福的栖居地?在那里,儿童固有的灵性将得以迸发,潜有的悟性将得以唤醒,失落的自信将得以找回。
我在教《詹天佑》一课时,为学生搭建了这样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舞台,充分发挥了开放式教学的优势,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一、开设“小小模拟招标会”。
课文一开始没有直接记叙詹天佑如何主持修筑京张,而是不吝笔墨地展现了上世纪初我们的主人公受命于危难之间的复杂背景和面临的巨大困难。――这离学生的生活相差了近一个世纪,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针对这种状况,我推荐学生开展一个“小小模拟招标会”,引领他们跨入时光隧道,去触摸一百年前的时代“脉搏”!在“招标会”上,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与险恶用心昭然若揭,他们那黔驴技穷、虚张声势、寸步不让“狗咬狗”的种种丑态被同学们“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各种“人为”和“客观”上的重重阻力便也自然而然地“显山露水”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二、自读自悟,多角度探索。
课文的第四小节即“勘测线路”,这一部分一向是一个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詹天佑,领悟人物的精神面貌?我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请他们交流读后的感受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反复地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最后请学生将感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有的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大胆想象写了一段话;有的以话外音的形式进行了感情丰富的朗读;有的采用人物评说的方式;有的更有创意,通过采访詹天佑的工友恰当“真实”地表现了人物……每种做法,无论优劣,都是学生自己通过摸索得来的,远胜于教师直接把答案奉送给他们!在那里,学生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活力四射的个性得到了无限的舒张,鲜活四溢的思想得到了自在的飞翔!
三、设计图纸,汇报演示。
为了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书上举了“开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个最“经典”的例子,以往我总借助多媒体或幻灯图片亲自演示帮忙学生消化理解,总感觉学生学得很被动,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次,我先将了他们一军:“同学们,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帮他画一张设计图纸,并给大家汇报一下设计意图吗?”在冠以“工程师小助手”头衔的“诱惑”下,同学们来劲了:他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画的画,演的演,讲的讲,还真是煞有介事的!从中折射出学生难以想象的潜力,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充盈着创造的激情、蓄积着表现的欲望、扑棱着翻飞的想法!每位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设计图纸是最佳的,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了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
四、“老外坐火车”的情景展现。
课文结尾我没有简单地喊上几句口号为詹天佑“歌功颂德”,而是设计了“老外坐火车”这样一个情景展现,引导学生以导游小姐或导游先生的身分,向火车上的外宾介绍京张铁路。在穿插播放火车鸣笛“呜…呜…”声中,“导游们”开始有声有色、兴致勃勃地向“老外”介绍起这条“争气路”来,请看下面几位学生的导游词片断:
A、外宾朋友们,此刻我们的火车已进入了八达岭隧道,你是否觉得这条隧道要比居庸关隧道长得多呢?它的开法与居庸关隧道是完全不同的,它采用的是中部井法……
B、此刻我们乘坐的火车已停在了南口,我们要给火车尾巴再装个头,也许你们感到很惊讶吧,火车干嘛要两个头呢?不急,过一会儿就能明白谜底了!
C、此刻我们已到了青龙桥,大家往外看,这就是詹天佑的铜像!我们立刻要爬这个高高的陡坡了!哦,别怕,詹天佑为我们设计了“人”字形线路,你看,火车到了“人”字形岔道口就换了个方向,两个火车头互换位置,原先推的火车头就拉,原先拉的火车头就推,这样减缓了坡度,火车上山就个性简单!
在火车的“呜…呜…”声中,同学们学得兴致盎然,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蛋兴奋的神采在尽情地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