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小学四年级教学反思(优秀8篇)正文

《小学四年级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教学反思(优秀8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篇1

《中彩那天》是人教社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修车技术精湛的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也捎了一张,结果帮库伯捎的那一张彩票中了一辆奔驰汽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父亲在无人知情的情况下,拨通电话,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课文通过这一事件,想让读者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为了内化感情,让诚信的种子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两个小练笔:

1、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课文后面配的小练笔)

2、当库伯知道了这事的前因后果后,如果他打电话给父亲,他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动笔练习时,我进行巡视了解。让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要么迟迟下不了笔,要么写出来的话都是喊口号、贴标签似的,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言。看到这种情况后,我马上意识到:肯定是我的问题设计出了问题。这种问题设计完全是一种假设状态下的“虚拟练笔”,没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打通联系。学生在写话练习时心理状态完全处在一种“局外人”的角色上。怎样让他们写出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呢?我灵机一动,当场把小练笔的题目改为:

如果你爸爸、妈妈的汽车出了问题,想送到汽车修理厂去维修,你会向你父母推荐谁呢?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题目一改,学生写话练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得到了充分调动。几乎全班同学都向自己的父母推荐了课文中的主人公——父亲。他们在推荐理由中不仅具体化了“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而且对“父亲”的诚信品质也做了个性化的描述。听者他们练笔以后的精彩交流,我开心地笑了。这笑不仅是对孩子们写话水平的肯定,更是一种“灵感”闪现的成功感、幸福感。

反思:

教学中,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往往都能在教师那里找到原因。这个教学小片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自认为安排这样两个小练笔,学生应该是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可实际情况却出乎我的预料。反思我原先设计的小练笔题目,学生被我放在替别人说话的的角色上。这样的写话练习,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可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当我把小练笔的题目改成“如果你爸爸、妈妈的汽车出了问题,想送到汽车修理厂去维修,你会向你父母推荐谁呢?说说你推荐的理由。”学生的角色回归到第一人称“我”的身份。看似简单的角色转换,其实,这里面正暗合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只有把知识的引入和应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因此,我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能在教师那里找到答案。我们千万不能一味地埋怨我们的学生,要及时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篇2

《中彩那天》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故事以“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和父亲的神情变化为线索展开。文章要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教学中,我把课文学习的重点放在3——9自然段,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体会他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在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中拓展文本。

一、注重阅读感悟。

在教学《中彩那天》时。我首先让学生读书,知道故事主要讲什么?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去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去读书。“父亲有哪些理由留车?”让同学们抓住“拮据”“梦寐以求”等关键词,在反复的品读中来感悟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使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即培养了阅读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二、注重探究式学习。

在指导学生学习3——8自然段时,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然后读议结合解决问题——同伴互助讨论合作交流。在阅读教学中把解决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答。

三、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了作者抓住“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父亲还车前的为难心理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父亲在房间擦k字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四、课后拓展。

在学完这课后,我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并让他们说说自己对父亲这样的做法的看法,这样也让学生把道德问题深入到生活中,使学生对道德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回顾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在我的带领下读书思考问题比较积极,放手让他们自己讨论时,好象觉得没话可说了。而且有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停留在别人说过后的一种点头同意,并没有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以后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另外,我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有些多,其实有些问题显不需要出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读书就知道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改进方法,多考虑学生的能力。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篇3

《中彩那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发生在二战前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家里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中彩得了一辆自己梦寐以求的汽车,但是他并不高兴,原来中彩的彩票是他的朋友的,但是朋友并不知道,因此他面临着留下汽车还是把汽车还给朋友这一道德难题。最后他毅然把汽车还给了朋友。这个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告诉我们,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

我的整堂课围绕“道德难题”展开,在“留车”和“还车”的思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近、感受父亲的心情。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有着父亲那样经历的人,“留车”是人之常情,“留车”的理由和吸引力是巨大的。然而“留车”却违反了道德标准。父亲的矛盾,在于人之常情和道德标准之间的抉择。因此,使学生充分理解“留车”的理由,是为了第二课时“还车”的铺垫,更容易体会到父亲的诚实、有信用。

结合课后各位老师给予的宝贵评价,经过自己的整合,我将本次成长课反思梳理如下:

首先,我以课题导入,在读题和理解题义后,提问“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进入课文。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然后,以口头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告知学生“刚才我们填的这些词语,都是本课的新词。”再单独出示所填词语,进行词语教学。最后要求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填空,并读一读。

随后,在感知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讨:“母亲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学生充分交流后,概括为“还车?”“留车?”然后请生默读课文,找一找父亲留车的理由,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很快就能找到一些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父亲可以留下车的理由。我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了“家庭困难、个人梦想、商店宣布、都忘记了、库伯富裕”这五个理由。然后选取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家庭困难、个人梦想、都忘记了”三个理由进行精读。前两个理由,通过个读、引读,读中促悟,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家庭的贫困、父亲对车的渴望,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得到这辆车,对我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前后对比,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理解“道德难题”之难,并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朗读中。

接着我们重点感悟了第三个理由——都忘记了。以“愿望如此强烈,如果我们留下车,库伯先生会不会知道?”指向语句“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过后,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学生通过“捎”“都把这件事忘了”,一步一步接近父亲当时的心理——矛盾、纠结。然后引到学生关注彩票上的记号“淡淡的”,指向父亲的动作——“擦”,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父亲当时也想把彩票占为己有,也动过留车的念头,他当时的心情十分矛盾。课文中用了一个简单的“擦”字,留白了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因此我设计的小练笔是补白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整堂课的最后,点明父亲最终抛弃所有留车的理由,只是因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一个理由,升华了情感,为下一课时留下悬念。

结合师父和听课老师的意见,本堂课的不足之处有:

1、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虽然在教案的设计上,有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识,比如在讨论“父亲有可以有哪些理由留下这辆车”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句子,但是回过头来看,好多地方还是牵得过牢。比如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设计成填空的形式,原本是想把词语教学和整体感知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词,而忽略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套自己的概括方法,此时老师再出示填空的方式,无疑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再比如我聚焦“家庭困难、个人梦想、都忘记了”三个理由进行精读,也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让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理由,课堂效果会更好。

2、忽视了语用的重要性

本堂课在语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以读促悟,交流感受,深入理解,却没有更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上的指导。设计的写作小练笔,与语段教学结合也不够紧密。这也是在最初撰写教案时我的一个困惑: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语用训练。这也是我今后将要探索、学习的方面。

回顾这次成长课,在磨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帮助,学到了许多东西。上完后评委老师给我的建议也极为中肯,对于我今后撰写教案,以及课堂掌控都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我将继续学习,扬长避短,争取每次都有成长。

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 篇4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当然,上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习就不难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

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4

钱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过钱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壮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大潮的动态之美是教师教学预设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

二、以“声”、“像”辅助释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篇5

这次的课上的是《中彩那天》第二课时。这堂课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老师的感情不够到位

在试讲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感情就不是很到位。虽然在今天的讲课中,我自己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开课的时候,给学生创造了这样一个情境,但是在后来的讲课中,自己一点点却脱离了这种感情,语言就显得有点苍白无力,感情也比较生硬。对课堂上的孩子来说,孩子在理解感情的时候就不是那样太投入,在训练读的过程中,孩子的感情就不是很到位。

二、对教材、教参钻研的深度不够

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不是很强。知道自己该解决哪些问题,但是从课堂上实施的情况来看,越讲就把问题问的越细,导致孩子在整个文本的理解上就越来越糊涂,把故事的完整性给拆开了。也形成了一问一答式过于死板的教学,从而使孩子学的很被动。

三、教学机智不足

由于自己是一名新岗教师,对于课堂的教学机智缺乏,所以就表现老爱重复同学的话。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尤其是过渡语就不是很自然。爱说车轱辘话,绕来绕去。自己总想着自己教案的步骤,一步一步往下,不懂得怎样去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不懂得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调整自己的教案,把该讲的都干净、利落地讲出来。

四、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这节课上,我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反映并不是特别热情,归结原因,是自己在开课时就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自己总给学生提问,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根据老师的提问来回答问题。也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显得很被动。

虽然这堂课的问题层出不穷,但我自己认为今天的这堂比试讲的时候好多了。在这次的整个备课、上课过程中,自己也有了很多的收获,也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更快的成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篇6

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是比较开放的一个章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先让他们观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我们也可以叫它半圆仪,再让学生拿量角器认真观察,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哪是0刻度线,哪是中心点的效果要好的多,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接着让他们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什么是1度呢?因为半圆是180度,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一是顶点没有和中心点重合;二是0度刻度线没有和角一边重合;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时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应看外圈刻度时看成了内圈刻度。这时我给他们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并编了一首口诀: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

当学生学会了量角,还应让他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叉开大下有关。再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做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的角就越大。

画角教学反思

细节一:画角顺序的优化

经过学生的自我尝试后,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借助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因此我请我班学困生1到黑板上示范画,行动才能说明一切嘛。

生1画角的顺序是:

1、在量的中心位置(凹槽处)点个点,做角的顶点。

2、将向下平移,画出角的一条边。

3、根据度数,确定辅助点的位置。

4、连接角的顶点和辅助点,画出另一条边。

(因为教具是不透明的,生1画的第一条边太短,找辅助点时,量角器都把边挡住了,看不出是否和0对齐,只好又将第一条边延长。)

看了生1的示范,学生有话想说。

生1:画顶点不用尺的,直接点。

生2:量角器老是移来移去,挺麻烦的生3:我们画第一条边要几步呢?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最后我们归纳为:定顶点、画边、找点、连边。

细节二:画角方法的内化

教材中安排的练习是: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70°和135°的角。

为了更好地帮助解决学生深刻理解画角的方法,纠正学生对量角器的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混淆不清的现象,我将题目改为: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画出2个40°的角。个别学生由于不会看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把前两个角,一个画成40°,一个画成了140°。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相差那么大。不用我多讲,学生自己就知道错了,直懊恼自己太粗心。一定要遵循:0°在里圈就要看里圈刻度,0°在外圈就要看外圈刻度了,千万不能混淆不清。

(六)速度时间路程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给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1、激趣导入。有兴趣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设计了“客车、卡车谁跑得快”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上课时学生的情绪也非常高涨,给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

2、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贯穿本课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3、适当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的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肯定和表扬,不仅对发言学生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我也要努力,争取把我的方法、想法展示出来。

4、教育技术。这类看似只有一个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的课,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激发兴趣注意力集中。并且让学生利用线段图又自主探究出了这三者其他的关系,而且有为解应用题积累了一种好的方法——画线段图。

不过,在课后通过和代老师的交流,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教学中一些环节处理的过于着急,比如速度定义的出示,可以在学生试着说一说速度的定义之后,多举一些生活中有关速度的实例,让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篇7

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复习,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

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画、涂图形的过程。因此,在后面计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比较容易了。再者,对“分数乘整数表示的意义”也有机的渗透,为后面的知识打好铺垫。

一堂课上下来,由于学生对内容比较容易接受,课堂上有了空余时间。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但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这一环节还应讲深讲透。学生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学习分数乘整数,学生在计算时肯定会遇到先约分后乘还是先乘后约分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那么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无关紧要,只要不出差错,最后都能得到正确结果。显然,我们还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较高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那么我们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到底哪种思路更合理,更有助于自己的后续学习。作为分数乘法的第一节课——分数乘整数,形成先约分后计算的良好计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分数乘法在过程中约分时,我给学生练习的题目是: ×5,并且列出两种做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但我觉得这道题并不能体现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的优越性。应该将题目改得稍复杂些,变成“13× 5/26”,并且和同学们一起比赛谁做得快。如果哪位学生是用整数直接乘以分子的,速度当然会很慢,当做得最快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做法时,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深刻体会到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化繁为简。这样,学生在做分数乘法时,不仅仅满足于“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而是记住“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一要点。

语文《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篇8

《中彩那天》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虽失去了贵重的奔驰汽车却换回了诚实、守信的崇高品质。孩子们也同样对这篇课文兴趣浓厚。我在课堂上先是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一般人中彩后的反应是什么?而父亲的反应又是如何呢——父亲神情严肃。把我赶下车。父亲怎么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这些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他们马上从课文的第8自然段找到了答案:因为中彩的彩票是父亲帮库伯稍的。我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父亲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孩子们想象的都非常好,有的说:我怎么这么倒霉,中彩的。怎么不是我那张呢?有的说:这辆车不是我的,我不应该要……而后,我让学生看事情的结果是什么。接下来,又联系前面课文中介绍的我的家庭状况及父亲的心愿感受父亲的伟大。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及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最后一句话在理解含义前,我先做了一个铺垫: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在打电话的那一刻,失去的是什么,但他又得到了什么。学生有了这一步的思考后,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回忆着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在想:如果在学生理解了第8自然段,知道中彩的是库伯的彩票后,就让他们联系前面我的家庭状况及父亲的愿望体会父亲当时是多么想得到这辆车啊,而且他也试图将车据为己有。在这样的矛盾中,父亲依然选择了将车还给库伯,品质是多么可贵。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就会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这样的话,理解开头和结尾这两句话就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