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三年级语文下册《检阅》教学反思优秀6篇正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检阅》教学反思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编辑给大家收集的6篇检阅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检阅教学反思 篇1

在让学生体会“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分别棒在哪里时,教者主要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大胆想象、移情体验、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心理,从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质。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教者马上让这位学生读出博莱克的勇敢,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这里面好几个同学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博莱克的坚强与勇敢,教者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者出示一段博莱克的日记,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好几次都走不好,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他比其他的儿童队员练得更刻苦,更认真”……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那讨论时儿童队员矛盾的心理。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些小伙子棒是因为他们也走得整齐。”可见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入,于是教者就追问:“难道观众这么说,仅仅是因为他们走得整齐吗?”于是又有同学说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地决定:让博莱克一个拄拐的男孩走在队伍的第一排。教者就让学生研读儿童队员讨论的。部分,想一想他们作出这个决定容易吗?从哪里感受到做这个决定不容易?学生在反馈时,教者主要抓住了“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队员们鸦雀无声,在想些什么”这些重点的地方移情体验感受队员矛盾的心理,在这里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儿童队员的矛盾心理“让博莱克去,就有可能丢儿童队员的脸;不让他去又会伤孩子的自尊心。到底该如何是好?”学生体会的不错。再看队长的决定时,抓住“羡慕”这个词,感受其他队会羡慕儿童队员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羡慕我们让博莱克走在第一排。”“羡慕我们尊重关心残疾人。”“羡慕我们爱团结友爱”……可见学生感受到儿童队员对残疾儿童的关心与尊重,让学生明白“这些儿童队员棒在孩子对同伴的关心和尊重等”

检阅教学反思 篇2

讲完这节课后我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反思,感觉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有几点值得肯定:

1、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记者采访,演历史剧等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让历史更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交流中分享知识,在思考中品味历史。

2、设置探究性问题为历史课增添思维美的色彩。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契机。对“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有郊激法了学生思维积极性,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显的更加活跃、和谐。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共同对明清反击侵略斗争的性质和意义进行探讨,很自然地完成了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了新课和三维一体的目标。

检阅教学反思 篇3

十月十三日上午,我们全县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召开,我的公开课是《泊船瓜洲》,在接到教学任务到公开教学有10多天的时间,我在备课的历程中感受颇多。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它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与生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学真实不能可以违背生活真实,否则读者也难以接受,只有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文学真实,才能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中,由于古典诗歌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含义、语法等都有很大差异,且内容简单,理解困难。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理解错位,对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感产生阻隔。

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在理解“钟山只隔数重山”时,我让学生同桌交流讨论“数重山”是几座山,还是许多座山?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瓜洲隔着许多座大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分歧,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最后我让他们联系上一句“一水间”,提出问题引导:为什么宽阔的长江在作者的眼中仅仅是“一水”之隔?为什么作者诗中“又绿江南岸”,而不是江北岸呢?他们稍作议论,便争先恐后地说:“因为作者马上就要到京城任宰相,远离亲人和家乡,此时勾起了作者悠悠的思乡之情。”

对于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诗歌的理解便变得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二、教材挖掘与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只有课前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课堂这个舞台,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筹划就像花园里德园丁,只有园丁们精心护理,因地制宜的筹划,才能有新颖别致的风景。而古诗教学进入诗境、体悟诗情是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的目标。一般的公开教学很少看到教师们涉足,为什么一些教师畏惧诗词教学呢?教学名家的“观摩课”与普通教师的“常态课”究竟有多少距离呢?我想在努力地寻求一个突破口。

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感情,融入了作者对于审美的独特感受。诗无达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努力使学生的理解贴近作者的实际思想。王安石诗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国传统的思乡的意象,我抓住这一意象做足文章,课前导入就播放歌曲《中国的月亮》,石顺义作词: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曹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苏轼

让学生知道“明月”往往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的寄托,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令台下听课的教师们称奇。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唐代)丘为《题农父庐舍》选自《全唐诗》第129卷46首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唐代)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老师出示的诗句和书后的诗句“又绿湖上出”有一点差异,这是我在备课时发现,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得到的结果,我乘机告诉学生学习时要多动脑筋,要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

三、教学负担与专业成长:

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书训义》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齐,而教之多术。”开课教师要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驾驭课堂上才可能做到应对自如。的确,公开教学任务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正常教学,毕竟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来认真对待,因此有的教师便推辞,觉得开课己是一种负担,不愿意去啃这根骨头。当然我也有过这种考虑,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原本不太熟悉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后来只有逼迫着自己去做课件,经过多次的请教和修改幻灯内容,我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受益匪浅。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经历中,常会有许多的灵感。通过备课、开课、研讨活动,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和同事与专家的讨论,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和理念上的一个洗礼。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做一些课题研究,进一步升华,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自己的在历练中也不知不觉地促进了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项缓慢而美好的事业,我将会在这条漫长的路上,争取去做一名有底蕴、有情怀、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检阅教学反思 篇4

《检阅》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节的儿童队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检阅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一致喝彩。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从刚开始的队员的犹豫,矛盾,既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又不想伤害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一个大胆的方案,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次变化得过程。从而,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以“这是一件什么事?”为切入点,围绕“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进行学习,在阅读感悟中,体会这两句话的深层涵义。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一下学习环节:

一: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体会文本

“检阅”这个词语三年级的学生了解的不多,因此在上本课之时,我让学生看了√★√“60周年国庆的大阅兵”,让学生从感观上体会场面的庄严、隆重,明白这是重大、要求又严格的事。(效果很好,孩子们很兴奋,看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出惊叹:“这么多的。人!这么正式的场景!参加的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为文本情感的渗透了起了很好的铺垫。

二:围绕重点,体验队员的心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件什么事,课文中运用了那些词来形容这件事的?(很重要、非常棘手、非常难办、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说的事?)从而引发一些问题:为什么很重要?为什么非常棘手?为什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让通过学生质疑、讨论来体会队员们的矛盾的心情。(学生结合当时的场景,体会队员的矛盾心理。很直接、收效很大)

三:升华情感引导写话

在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个句子时,我让学生聚焦博莱克参加检阅时的画面,通过观看图片中博莱克的表情、动作感受他自信、自强,从而体会人们为什么对他进行赞扬。“这些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纠正说”这些指的是谁?观众为什么这样说?结合作出决定前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理,以及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决定队员后的反应,来体会人们的赞扬。

这样水到渠成,所以当读到掌声时,学生们很容易明白掌声里有什么?为什么说长时间的掌声?掌声表示什么?(称赞、敬佩、羡慕、理解、尊重、自尊……)引发出写话:1、看到队伍中的博莱克你想对他说什么?2、检阅结束回家,博莱克对妈妈说什么?(拓展到对残疾人的关爱,以及作为一名残疾人应该具有什么?)

附:(学生写话)

1、看到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博莱克,你虽然左腿截肢了,但在检阅时你和他们一样棒!我很钦佩你的勇气!钦佩你那满脸的自信!钦佩你那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让我们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一起努力,好吗?

2、检阅结束后,博莱克回家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参加了隆重而盛大的国庆检阅,虽然我的腿有残疾,但队员们并没有抛弃我,没有把我藏在队伍中间,没有放在队伍的末尾,而是在第一排!他们的做法让我很出乎意料,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的自信和坚强!”

检阅教学反思 篇5

今天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节课的时间围绕四个问题讲了第一段。

第一是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是比较清晰的,学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谓的路线图应该是由一些时间和地点的节点构成。“弃舟登岸”后由东向西先后经过“宁国府”—“荣国府”—“西边角门”—“一射之地”—“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间厅”—“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理清这个路线图对于把握本段的内容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任何阅读的过程中,“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应该是第一步,只有做到这一步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去“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进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展示宁荣街与贾府的繁华富庶。这属于写作技巧的问题,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来面貌的过程中并非单纯地平铺直叙,往往会运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现。比如“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便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衬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与性格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初步展示了贾府的环境特点和几个重要人物,特别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而第一段有句话非常关键,学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点原因,一是寄人篱下的特殊心理状态,二是她印象中与亲眼所见贾府的与众不同给她的心理压力,三是她的性格特点。而性格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与她相同处境的薛宝钗并不会这样,刘姥姥也不会这样。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种怎样的性格特点,就得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为只是怕人耻笑,这应该说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强。

检阅教学反思 篇6

本单元教材以“动物”为主题,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要求学生能听懂并准确运用句型I like…Do you like …? Yes, I do. No, I don’t.重点掌握词汇like, animal, cute, fat, cat, dog, panda.。

Story time板块是单元的核心内容。该板块以一节自然课为场景:Mr Green在桌子上摆放了各种各样的动物玩具,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孩子们互相谈论起自己喜爱的动物,由此呈现了本单元的句型。在导入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已知,利用brain-storming游戏巩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激活学生的思维。接着让学生观看课文背景图,得出对话的人物、场景、事件。然后播放教学光盘整体输入story,让学生勾选故事中提到的主要动物,然后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最喜欢的三种动物,引导学生逐层理解课文意思。在朗读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符号标注,争做"Super tape",看谁读得最像录音,特别注意一般疑问句的朗读时要用升调。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模仿朗读及表演,利用真实场景进行小组会话表演,重点指导学生在小组表演的时候让其他同学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课后,我让学生上网了解“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name?”,举出其他动物类单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今后的教学建议:

1. 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及时链接旧知,有效复习学过的祈使句,以达到温故知新。如本课的场景是自然课,但Do you like …?句型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可以用来谈论颜色、玩具等

可以创设其他场景拓展操练。

2. 尽管在教学句型Do you like…?时已经重点强调过like跟可数名词复数形式后面要加s,表示一类。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老是遗忘,要加强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