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最新10篇】正文

《高二语文教案【最新10篇】》

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教案【最新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二语文教案 篇1

《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掌握文章条理清晰、语言平实、通俗易懂的写作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正确认识机器人技术在21世纪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2、了解21 世纪机器人将要涉足的领域和将要发挥的巨大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国内公映的美国科幻大片《我,机器人》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电影里的机器人给人们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也让人们再次关注现实世界的机器人。如今,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新的机型、功能不断涌现。但什么是机器人?人们仍莫衷一是,由于机器人涉及“人”的概念,成为了一个迷人的哲学问题,给了人们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21世纪机器人在工业、服务业、娱乐业及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2、什么叫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存在哪些区别?

3、21世纪的机器人将在哪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三、分析课文:

全文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由机器人“深蓝”战胜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提出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出了两个问题:

1、机器人是否真的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奇特而神秘呢?

2、机器人的大量出现会在我们习惯的生活中掀起些许波澜吗?

第二部分:机器人的昨天和今天。重点介绍了机器人的起源及发展的历史。

1、机器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我国西周的工匠偃师就已制造了会歌舞的偶人,堪称人类记载最早的机器人。

2、1950年,美国的乔治·迪弗发明了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

3、1995年,全世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约为65万台,同年世界机器人的销售额达到了57亿美元。

4、1995年,日本每万名制造业人员中就拥有机器人210台。

5、我国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A:用于焊接、装配、搬运等用途的工业机器人;

B:用于水下、爬壁、管道等实用性机器人;

C:用于防核辐射、防化侦查、防暴排险的特种机器人;

D: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先后研制成功“探索者号”1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和6000米自治型无缆水下机器人;

F:1994年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出“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

第三部分: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着重介绍了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1、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

① 能够部分模拟人脑活动

② 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③ 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

④ 有自学习、自治和容错、纠错功能

2、机器人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区别:

① 无论是什么机器人,都需要人类设计与制造,它的“聪明“与否直接取决于人类赋予它的能力。

② 机器人所具有的“智能’只是一种非生命性的机械模仿是人通过编程等手段赋予的。

第四部分:机器人走向21世纪。预测21世纪的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服务领域、娱乐领域以及科学和教育领域将发挥巨大作用,并会悄悄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

四、总结:

1、依次说明,条理清晰。

文章由机器人“深蓝”战胜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引入,然后用三个小标题清晰地标示出要说明的主要内容。在正文部分,作者从机器人的昨天说到今天,又从今天说到明天,全面概述了有关机器人的知识,条理十分清晰,让人们对机器人技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2、宏观把握,全面系统。

文章对机器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有较详细的介绍,给人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印象,对机器人的全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不至于只见源而不见流,或只见流而不见源。

3、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文章善于用人们熟知的事例来介绍抽象的高科技知识,将具体的说明和抽象的事理分析结合在一起,语言平实,读来通俗易懂。

五、课堂作业:

1、教材P70 一、三大题

2、练习册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 篇2

通过学习《美腿与丑腿》,学会鉴赏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质朴、睿智的语言特色。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高二语文《美腿与丑腿》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伟人富兰克林。

2、理解作者的观点。

能力目标:

鉴赏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质朴、睿智的语言特色。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苦乐在于心的道理,引导学生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认识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哲理来指导生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富兰克林所说的“悲观”的生活情态,不单纯是愁容和牢骚,而是那种全无自省自察之意,成天沾沾自喜于苛责别人甚至以此为功的恶劣做法。

教学方法

自读法。(在学生自读的同时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施,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一: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一条小溪静静地流,几块零乱的石头。

甲:这有什么好看的?雨后泥泞的小路、溪流、石头!

乙:多美的景色!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雨后天边挂着彩虹……

情景二:玫瑰园,一对孪生姐妹。

甲:(被玫瑰刺破了手)这是个坏地方,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乙:这是个好地方,每根枝条上都有花。

二、资料助读。

(幻灯片出示作者资料以便学生了解作者其人。)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大致了解作者观点。

(出示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二)精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⑴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请对作者的论证思路仔细梳理。

⑶有的译文标题为“苦乐在于心”请比较两个标题,说说哪一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⑷乐观、悲观不仅仅指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是指人内在的性格倾向,是一种心理行为。针对这两种心理行为,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三)赏读课文,鉴赏课文的诸多美点。

(学生自选角度品评课文。)

如:哲理美。朴素的人生哲理折射出作者思想的光辉。悲观扼杀生的勇气、乐观激发生的激情,一念之间决定苦乐,行为习惯成就人生。……

(四)悟读课文,链接生活。

1、教师提示:请以“幸福与乐观相伴,不幸与悲观相随”为话题说一段话,可以对生活在你周围的像作者说的因乐观而幸福,因悲观而不幸的人作简短的'描述,也可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为本课的学习活动作总结性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四、布置作业。

余秋雨在《文明的碎片》中说:“成熟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在对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别人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涮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发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吹过了劲,湍急的河流汇成了河……”

请仿照上面的段落,以“乐观”为话题写一段话。

高二语文教案 篇3

《老人与海》

【创意说明】

通过诵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活动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老人的顽强与睿智。

2、欣赏与鲨鱼搏斗的场面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3、在阅读中“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

鲨鱼这种凶猛的动物,在人们都是“嗜血成性”的水下魔王,人们谈“鲨”色变。可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一位老人与几十条鲨鱼作战。是什么促使老人与之战斗?是精神!是顽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文学最的“硬汉”形象之一。老人所说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便是海明威“硬汉精神”的一种标志。多少脚步声来,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聆听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1 谈谈自己对海明威的印象或感受: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的和无的》。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岛屿》(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交流、记录

2 了解《老人与海》的故事梗概:

渔民桑提阿果老了,运气也糟透了。84天以来,他天天出海,却又天天空船而归,连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标志着老打败仗的旗子”。他的老伴死了,以前跟他打鱼的小孩曼诺林也在父母的强迫下,到其他船帮忙去了。但曼诺林很尊重老人,每见老头回来,总要走下岸去,帮他收拾钓丝、鱼钩、鱼叉什么的。

老人的陋屋空空如也,老人与小孩说着晚上的饭菜(其实并不存在),谈着喜爱的棒球队,将对话日复一日继续下去。曼诺林照顾着老人,为他买来便餐,准备好明日用的鱼饵。老人睡了,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老梦见狂风巨浪、大鱼、搏斗之类的事,而是梦见异域他乡和沙滩上的顽皮可爱的狮子。

这是老人没打到鱼以来的第85天出海了。天气晴朗,海面平静。他向远海划去,决心冲破霉运,捕一条大鱼。他一面划船,一面与大海、鱼、海鸟交谈,自孩子曼诺林离开他以后,他便养成了这种自言自语的习惯。他感到钓竿动了。他觉得在下面100寻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吃着钩尖上的沙丁鱼。他拉拉钓丝,知道鱼很大。鱼很聪明,上钩后并不惊惶失措猛拉猛扯,它只是拉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缓缓游去。整个白天在奇怪的旅行中度过了。老人拉着钓丝的肩酸痛异常。此时,他多渴望孩子仍旧留在他身边,那就能搭一把手了。同时,他对鱼也产生了奇怪的感情,他欣赏鱼的勇气和聪明。夜里,老人很疲乏,他希望自己能睡上一会儿。第二天,老人除了深深的疲惫外,左手又开始抽筋,而且痛得厉害。他终于看见了浮出海面的鱼,它比小船还长,非常漂亮。午后,抽筋停止了,老人吃了点生鱼,为即将到来的抗衡积蓄能量。夜里,老人的手在鱼的又拉又跳中,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这是较量即将结束的迹象。鱼露出水面,老人努力将它拽近些,再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使出全身力气,将鱼叉干净利落地扎进鱼腰。大鱼很快在挣扎中死去,老人将它捆在船边,开始返航。可是,老人的麻烦并未结束。死鱼的血招来了鲨鱼。它们循着航线游来,大口大口地咬掉鱼肉。老人成功地杀死了一条鲨鱼,但鲨鱼下沉时也带走了鱼叉,不得已,老人只好凑合着用刀子、棍子、船舵与鲨鱼们搏斗。当半夜小船驶进港时,昼夜的搏斗已使老人筋疲力竭了。那条大鱼也已残缺不全,它的美丽和它那贵重的鱼肉都已不复存在。

老人悲哀而寂寞地放下桅杆,收拾起损坏了渔具,神情恍惚、踉踉跄跄地走回自己的陋屋。他已疲惫不堪,趴着身子便沉沉睡去。

孩子曼诺林先是为老人的遭遇哭泣,然后给他送来热咖啡,他表示无论父母怎么反对,他也要跟老头儿一起打鱼。

大鱼只剩下一根粗大的鱼骨,被扔在垃圾堆里。茅棚里,喝过咖啡的老头儿又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孩子曼诺林陪在他的身边。阅读、理解

朗读·感知

1有感情诵读节选文段。

诵读

2 找出文中搏斗场面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勾画、讨论、交流

3 《老人与海》描述了一个发生在茫茫大海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人们认为它确实是一部好书,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好书,因为它给予人们太多太多的人生启示。那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示例一:老人筋疲力尽地回到岸上,什么都没有得到,相反,连渔网、鱼叉都没有了。是的,他的确输了,可是同时他也赢了,因为精神是世上无法战胜的!即便一无所获,仍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这不正是《老人与海》想要给人们的启示吗?一个人一旦有了这样的精神,他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不可战胜的人!

示例二:人生谁能没有失败?就像人学走路,也得有过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人才能学会走路。失败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有人因为害怕失败不敢追求成功,这就是弱者。那么作为一位强者,就不应该面对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示例三:做人应该这样,不要一副贪生怕死的样子,要对自己有信心。即便我们遇到重重困难,也绝不应该让它们给_,应该勇敢地去消灭它。人无论怎样,最怕的就是没有信心。信心好比是汽车的马达,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本书中主人公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我们所要取的。

讨论、交流

诵读·品味

1 《老人与海》有博大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请你浏览选取的三个片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有感情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理由。 诵读、交流

2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老人与海》的故事说说你对“失败”的认识。

这是老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一个强者直面人生的宣言。老人战胜了大海,捕获了大鱼,杀死了鲨鱼,虽然最后只剩下了一副鱼骨架,从一个渔夫的角度,从人的与自然的角度看,他似乎是一个失败者,白干了一场;但是,从精神上看,他是一位胜利者,因为他的意志仍旧是那样顽强,根本就没有被打垮。 思索、交流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桑地亚哥老人是海明威塑造的一条“硬汉”形象,他的人生信条就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种坚定的信念,敢于挑战生活、战胜自我的强者。你能列举这样的典型事例吗?

1、巴蜀汉子金家贵走马上任47医院院长不到一年,医院面貌便令人刮目相看。医院向社会招聘药师、技师和合同制护士。消息一出,打招呼的、递条子的、送票子的、求情说情的络绎不绝,把金家贵层层围住。经过深思熟虑,金家贵写了一份招聘方案,主张实行招聘条件、程序、结果“三公开”,成立招聘评审委员会,对应招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考核。为了不给搞不正之风的人留空子,他还提出“公布招聘结果不过夜”的办法。结果,招聘一结束,金家贵得罪了一批人。一些事先给金家贵打过招呼的领导和亲友,气得骂他“死脑筋”,说他不给自己留后路。金家贵却坦然地说:“我给自己留后路,谁给医院找出路呀?”

2、一名在美国的中国女留学生,饱受了房东在肉体、精神上非人的折磨,为替自己讨回公道,她在十年内上告了无数次,最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打赢了这场官司。我记得在最后,这名女留学生只要求房东诚恳地对她说一句:“对不起”,她当着所有法官的面将那张给予她赔偿的支票撕得粉碎。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10的努力,要为寻求正义!

3、一名美国战士,在被枪决之前,向众人竖起了两个手指,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代表单词victory的字头“V”,那是美国人民表示胜利的方式,他以此来表示自己无法用声音来传达的那句“正义战胜一切”,刽子手见状,残酷地砍下了他的手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这名美国战士又举起了自己的双臂——那是一个巨大的“V”字,仿佛不断地向空中延伸、延伸、再延伸……这是怎样的震撼力啊! 交流发言

赏读·抒怀

《老人与海》可以说是一部寓言色彩很浓的小说,书中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寓义丰富而深刻。阅读它可以领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懂得如何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请写一篇读后感,记下自己读书的收获。

课后动手写

高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

2、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

3、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2、以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

文本研习。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词语积累:

逶迤 斑斓 盘踞 螺旋 匍匐 巢穴 慵懒 蝰蛇 蓑鲉 鹰隼 晕眩 青睐 婆娑 精湛 偏袒 强悍 接壤 酝酿 哺育 脖颈 颤抖疱疹 蛊惑 罪孽 犁铧 老趼 碾砣

2、列出文中围绕“斑纹”所写的事物,思考 “斑纹”在文中的含义和特点。

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和你预习中没有读懂的语句。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在打开书本之前,请先回忆预习时你对本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斑纹”有何含义?

(这两问学生自由回答,目的一是检查预习,二是为下面有效研读文本作铺垫。)

二、研习文本

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哪些妙趣横生的事物和现象?请按顺序一一标出,并注意作者是顺着怎样的思路来展开文章的。

三、课后思考

文中有些语言片断富于诗意,请找出来多加诵读,仔细品味。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问: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问: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关键字、词。③背诵此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高二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

难点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轻思路。

排偶句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渎、讲析、比较(2课时)

四、教学步骤:

(1)走近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佑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2)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昌炽。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3)解题:心术:1居心(多指坏的)。如“心术不正”2心计、计谋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4)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疏通文意。

2、课文结构:(板)

[1]、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2]、论“兵”(“凡兵上义”)

[3]、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

[4]、论战时为将之道(“智而严”)士则应“愚”

[5]、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举例论证

[6]、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

[7]、论运用长短之术(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

[8]、论善用兵之道(“无所顾”、“有所恃”)

3、思考探究:

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治心(首段)—养士(二、三、四段)—审势(五、六段)—出奇(七段)—守备(八段)

◆先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4、精华赏读:

[1]、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

[2]、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

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

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5)作业:

[1]、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

[2]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后面的问题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1)为将之道,当先治心()(2)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3)然后可以制利害()(4)凡兵上义()

(5)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6)惟义可以怒士()

(7)未战养其财()(8)所以养其财()

(9)丰犒而优游之()(10)小胜益急()

(11)小挫益厉()(12)而士不厌兵()

(13)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14)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译: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因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士皆委已而听命()(2)邓艾缒兵于蜀中()

(3)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4)彼因有所侮而动也()

(5)能以兵尝敌()(6)故去就可以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

译:

(2)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

译:

5、这两段中,作者认为作战时,作将领的应该(),作士兵的最好();出兵时应该要做到()。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晰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形固,则力有馀矣

6、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出动)知节而后可以用兵(节制)

B、知节则不穷(困窘)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应付)

C、彼将不与吾校(通“较”,较量)吾蔽而置之(隐藏)

D、彼将强与吾角(坚决,强硬)吾抗而暴之(反抗)

7、下列加点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使之疑而却(退却)吾阴而养之(暗中)

B、使之狎而堕其中(阴险)使之无所顾,有所恃(依靠)

C、尺棰当猛虎(相当)可以将矣(带兵)

D、冠胄衣甲(衣服)据兵而寝(靠着)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9、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译:

⑵、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译:

阅读下面一段完成1—4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逼:靠近

冠胄衣甲衣:衣服

据兵而寝兵:武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参考答案】

1、A、B3、B(暴为显露)4、C

高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理论意义和作者所阐发的诗歌欣赏的方法;2、学习作者以“诗歌特点”“欣赏诀窍”为两个相关系统,研究、阐释诗歌欣赏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目的之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和安排

一、阅读课文,领略内容

1、简介:本文是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诗歌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给我们谈了诗歌欣赏的要求及方法,并且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

2、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二、精读理解课文阐述的观点

1、“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怎样理解?用哪些例子阐明的?

明确: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就要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课文举了《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三个例子阐述的。

2、“诗歌欣赏要善于寻找并判断诗背后所孕含的情思和韵味”是怎么回事?如何寻找判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

概括:诗歌的特点在抒情。一般来说,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诗人只是含蓄地点拨,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语言又极精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方法是四个字:“泡”、找、进、“猜”,说明例子分别是《老马》、《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问君能有几多愁”、《口供》。

3、“诗歌欣赏时,要对不连贯的诗句进行‘加工’填补,以利于‘综合性思考’”为什么?好处在哪?例说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语言就是不连贯,跳跃性大,这也是诗歌的特点之一。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理解关连起来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例说有《启明星》、《夜雨寄北》。

板书设计: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诗歌欣赏

观点方式诗歌特点诗歌欣赏例子

读者把握构思〈我爱这土地〉

诗人创造丰富再现诗人《长干曲》

艺术形象创造的形象《沙扬娜拉一首》

诗歌

欣赏善于寻找判断诗歌背后孕含的情思、韵味是一想象泡〈老马〉

种再诗歌抒情咀嚼找〈祖国啊,祖国〉

创造含蓄凝练再三进“问君能有几多愁”

猜〈口供〉

高二语文教案 篇9

一、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写作特色

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文白对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实词 篇10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