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如下是小编帮大家找到的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欢迎阅读。
《扬州慢》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风光图片一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晚唐诗人杜牧非常喜爱扬州这个地方,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句: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从这些诗词中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几百年后。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题解。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1、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2、要求:
感知文意、正音释词、体味意境。
二)、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三)、学习词作。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四、理解想象。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迁移创造。
诗词是无声的画,无声的音乐,词本身就是诗和音乐的结合。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扬州慢》改写成MTV(音乐电视)。
分组讨论,学生发言。提示:
1、选什么样的乐器——表现的情感——抒发黍离之悲。
2、选什么样的场景。
3、选演唱者——举止、神情、服饰等都要恰到好处。
六、结束语。
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一)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背景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色、声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清角吹寒
(三)小序的分析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
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四)课文分析鉴赏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析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分析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分析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分析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
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五)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扬州慢
内容抒写作者抗敌救国宏图大志,表达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忠之心。描绘昔日的繁华扬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践踏而呈现的惨状,揭露金人的残暴。
情感表达坚决抗金和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忠不为用、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体现国亡土丧的黍离之悲,和凄凉悲怆的心情。
风格苍凉中透露悲壮、豪迈幽寂悲凉、婉约
手法用典化用、反衬
三、课堂小结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词的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词的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分类作业A类:JC,背诵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B类: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
预习布置预习《长相思》。
板书设计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
课后反思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3
自读要点
1.体会两首词的感情和意境。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了解《雨霖铃》一词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了解《扬州慢》一词寓情于景,化用杜牧诗句含蓄婉曲的风格。
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并进一步加深对豪放派词风的了解。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自读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这是自读课文,两首词要在一节课学完,容量较大,同学们要有信心。自读时应注意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运用我们已经常握的分析方法。
二、借助注释通读两首词。
三、带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板书教师所提问题。
1.两首词各写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如何?
《雨霖铃》写与恋人分别的情景,抒发伤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点题)。《扬州慢》感慨今昔,表达作者的“黍离之悲”。两首词的情调都较低沉哀伤,体现了婉约派风格特点。
2.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①直接抒情,②捕捉物候变化借景点染。要求①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②划出借景点染的句子,联系旧知领会其艺术效果。
①直接抒情:上片:四、五两句
在京都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这一句可联系《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句加深理解);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六、七两句——握手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说不出(联系《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句)。下片:一、二两句——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稍***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如何承受得了。五、六两句——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享,等同虚设。七、八两句——离别了恋人,万千深情密意却没人可诉说。(这两句可联系“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句)
这些主客观冲突地铺叙,形成离愁别绪的高潮。
②借景点染:
情景交融,构成了凄楚的意境。指导学生仔细理解体会。
3.《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有什么作用?划出借景抒情的句子,仔细理解体会。
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
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4.《扬州慢》化用杜牧诗,有什么好处?
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5.《永遇乐·京口化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五、完成练习:
1.《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段文字说明了苏柳词的不同风格,试以《大江东去》与《雨霖铃》为例,作一比较。
列表比较:
2.“宋末张炎论姜词,有“骚雅”之评,所谓“雅”是指“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言王政之所由废兴”(《诗大序》)。而“骚”是“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义之辞”(见《文心雕龙·辨骚》),也同于风雅。因而“骚雅”实在是既言天下大事(区别于闺房花草),但又表现得温柔敦厚,渊深和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高教自学教材)对这段话怎么理解?
“言天下事”即吻合了词中点出的“黍离之悲”,“温柔敦厚,渊深和平。”是指借景抒情,化用前人诗句,含蓄婉曲地表情达意的艺术风格。
课文检测题
一、注音
噎( ) 沈沈( ) 夔( ) 霁( ) 怆( ) 蔻( )
二、解释黑体词语
骤雨( ) 暮霭( )良辰( )霁( )
黍离( )词工( ) 难赋( ) 自碧( )
三、用“ㄧ”划出词句该停顿处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四、标出《扬州慢》一词的韵脚
五、下面诗句也写离别,说明其艺术特点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杜甫《芙蓉楼送辛渐》)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下列诗句和哪些历史或传说中人物有关
1.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杜鹃啼血猿哀鸣。
参考答案:
一、yè;chén;kuí;jì;chuàng;kòu。
二、急;云气;时节;此处指雪后初晴:草木茂盛的样子;精巧;写;空自。
三、略。
四、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五、略。
六、1.杜牧 2.霍去病 宋文帝刘义隆 3.周瑜 4. 蜀帝杜宇
附:
1.《雨霖铃》与《扬州慢》格律。
《雨霖铃》格律:
---ㄧ(韵)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ㄧ(韵)
--ㄧㄧ--ㄧ(韵)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韵)
《扬州慢》格律:
-ㄧ--(句)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ㄧ
--(韵)ㄧ-ㄧ(豆)--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豆)-ㄧ--(句)-ㄧ--(韵)
ㄧ-ㄧㄧ(句)ㄧ--(豆)-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韵)
[1]
《扬州慢》优秀教案 篇4
【文本解读】
《扬州慢》写的是劫后孤城,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面要注意品味诗歌的声韵之美。
【素养目标】
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5、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从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一、知人论世
1、了解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2、相关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3、解题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般篇幅都比较长。
4、了解慢词
慢词。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荠(jì)戍(shù)窥(kuī)蔻(kòu)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弥望:满眼。
②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③驻:稍作停留
④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
⑤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⑥渐:向,到。
⑦杜郎:即杜牧。
⑧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二)诵读感悟
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理解内容
1、分析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2、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
明确空城。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思考2】鉴赏语言
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
明确“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思考3】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几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这几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
【思考4】分析手法,鉴赏效果
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运用了拟人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对人民的同情)。
2、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3、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明确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4、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明确①用典:“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表现昔日的繁华。②虚实结合:“过春风十里”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③对比: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5、请简要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三句的艺术手法。
明确①反衬(或对比),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②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③这三句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
6、请赏析本词的对比反衬手法。
明确对比反衬手法贯通全词。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青楼梦好”的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化实为虚,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既有俯视,也有仰视。以“波心荡”之动,映衬“冷月无声”之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用悬念之疑问结尾,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
【思考5】对比《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明确同:①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都涉及宋金军事对峙这一重要历史背景。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②这两首词都大量用典,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如《扬州慢》中提到杜牧。《永遇乐京
异: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油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
【思考6】阅读与思考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戍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明确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四、明晰主旨
这首词写词人自己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五、拓展阅读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已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能改斋漫录》说:“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撰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作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这必须是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守斋《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在《词源》中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正合前说,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有删改)
六、素材积累—姜夔名句
1、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点绛唇》
2、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
4、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临安旅邸答苏虞叟》
5、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6、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
7、今何许,凭阑怀古,残留参差舞。----《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8、二十四桥仍在,荡心波,冷月无声----《扬州慢》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5
【文本解读】
《扬州慢》写的是劫后孤城,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面要注意品味诗歌的声韵之美。
【素养目标】
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5.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从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一、知人论世
1.了解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2.相关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3.解题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般篇幅都比较长。
4.了解慢词
慢词。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荠(jì)戍(shù)窥(kuī)蔻(kòu)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弥望:满眼。
②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③驻:稍作停留
④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
⑤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⑥渐:向,到。
⑦杜郎:即杜牧。
⑧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二)诵读感悟
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理解内容
1.分析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2.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
明确空城。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思考2】鉴赏语言
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
明确“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思考3】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几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这几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
【思考4】分析手法,鉴赏效果
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运用了拟人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对人民的同情)。
2.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3.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明确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4.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明确①用典:“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表现昔日的繁华。②虚实结合:“过春风十里”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③对比: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5.请简要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三句的艺术手法。
明确①反衬(或对比),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②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③这三句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
6.请赏析本词的对比反衬手法。
明确对比反衬手法贯通全词。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青楼梦好”的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化实为虚,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既有俯视,也有仰视。以“波心荡”之动,映衬“冷月无声”之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用悬念之疑问结尾,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
【思考5】对比《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明确同:①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都涉及宋金军事对峙这一重要历史背景。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②这两首词都大量用典,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如《扬州慢》中提到杜牧。《永遇乐京
异: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油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
【思考6】阅读与思考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戍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明确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四、明晰主旨
这首词写词人自己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五、拓展阅读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已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能改斋漫录》说:“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撰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作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这必须是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守斋《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在《词源》中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正合前说,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有删改)
六、素材积累—姜夔名句
1.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点绛唇》
2.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
4.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临安旅邸答苏虞叟》
5.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6.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
7.今何许,凭阑怀古,残留参差舞。----《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8.二十四桥仍在,荡心波,冷月无声----《扬州慢》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 师生互动 自主鉴赏 合作交流 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扬州慢》 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读,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齐读
三、自主赏析
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
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四、整体探究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 空 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 景
下阕: 惊 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情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
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
板书:
今日萧条 昔日繁华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
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板书:厌恶战争 感慨今昔
五、再读诗歌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
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 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
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 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
(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附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上阕 下阕
景 情
空 惊
今日萧条 厌恶战争
昔日繁华 感慨今昔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今昔: 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 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处(10),解 鞍 少 驻 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
过 春风十里(12), 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13), 废 池 乔木,犹 厌 言 兵(1)。
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 (人们)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
乔木: 古老的大树。兵: 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 黄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天色)渐渐 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 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 赏(3),算 而今重 到 须 惊(4)。
杜牧善于游赏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5) 豆蔻(6)词 工, 青楼(7)梦 好, 难 赋 深情。
即使(他) (写得)精巧 (作得) (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 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二十四桥(8)仍 在, 波心荡, 冷月 无声。
仍然存在 水波荡漾 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
波心: 河心,这里意为水波。
分析: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念 桥边 红 药(9),年年知 为谁生!
想(那) 的红色芍药 不知年年为谁而生
知: 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 一年一年,年复一年。
分析: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下阙: 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四、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 (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
(二)、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 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 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 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 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
(三)、作业
1、[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2、背诵这首词。
3、自学《虞美人》(教唱《西安事变》插曲)、《鹊桥仙》、《一剪梅》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8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二。赏析词文:
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
昔盛今衰
4.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虚实相济。
5.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6.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7.“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加了艺术感染力。问得陡峭,问得奇特,无理而有情。
《扬州慢》教学设计 篇9
扬 州 慢
姜 夔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今昔: 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 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处(10),解 鞍 少 驻 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
过 春风十里(12), 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13), 废 池 乔木,犹 厌 言 兵(1)。
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 (人们)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
乔木: 古老的大树。兵: 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 黄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天色)渐渐 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 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 赏(3),算 而今重 到 须 惊(4)。
杜牧善于游赏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5) 豆蔻(6)词 工, 青楼(7)梦 好, 难 赋 深情。
即使(他) (写得)精巧 (作得) (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 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二十四桥(8)仍 在, 波心荡, 冷月 无声。
仍然存在 水波荡漾 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
波心: 河心,这里意为水波。
分析: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念 桥边 红 药(9),年年知 为谁生!
想(那) 的红色芍药 不知年年为谁而生
知: 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 一年一年,年复一年。
分析: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下阙: 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四、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 (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
(二)、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 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 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 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 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
(三)、作业 :
1、[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第三题
2、背诵这首词。
3、自学《虞美人》(教唱《西安事变》插曲)、《鹊桥仙》、《一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