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3篇】正文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3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1

一、 由《火烧云》导入

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要求:1、找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

2、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提示:1、晴天云简表

2、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3、云的光彩简表

三、多媒体教学,理解课文内容

1、 简单核对各种表格内容

2、 出示云彩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及特点、对应的天气情况。

3、 总结看云识天气的基本方法

四、品味文章语言

1、 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 仿照文中例句造句

五、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结合《课课练》第六题,重点分析课文第三小节

六、实践

看云识天气,出去预测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七、作业

1、 收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

2、 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一个星期)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

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往往”“常常”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说-----分说-------总说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4)“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6)“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1)常常 (2)往往 (3)有时 (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②①⑥⑤③⑦④)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下定义 (2)拟人 (3)分类别 (4)引用 (5)拟人 分类别 作诠释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文中“”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4)平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教学反思

这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想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在安排这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通过这个活动,使整堂课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而这堂课的另一个环节是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本篇课文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同时通过仿句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到提高。

李福海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

(1)能说出本文说明的资料和特点;

(2)能阐述本文说明的方法及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资料的过程中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能在理解本文情感的过程当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

(2)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资料的特点及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初次“看云”,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自然现象,人们经常会透过观察它们,了解天气状况。云就是其中一种,万里无云,我们会明白天气晴朗;阴云密布,我们会明白即将下雨。如果再仔细一点,我们会收获更多搞笑的发现。这天,让我们一齐学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关于云的现象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从而引入新课。)

二、再次“看云”,初读对象。

安排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自主概括文章的说明对象,概括要经历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两句话概括,最后用多句话概括。要求尽量借助文章的原话或关键字词,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看云识天气;用两句话概括是: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用多句话概括时,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把课文中“云的名称”和“天气的特征”找出,并完成填写。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概括文章资料的潜力。)

三、三次“看云”,再读顺序。

要求学生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并判定其所属的类别,在开始之前,教师先介绍说明顺序的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8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本文是逻辑顺序。课文一至五段写云的姿态,第六段写云的光彩,第七段有一个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提高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的整体把握。)

四、四次“看云”,精读方法。

教师先介绍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打比方、援引用等。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概括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分别举一些句子具体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援引用。

“打比方”集中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活泼搞笑。

“分类别”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别说明;表达效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

“援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资料且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让学生创新运用:本文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说明方法是比喻,我们也仿造着造一个。题目是:“河对岸的霓虹灯亮了,远远望去,……”时间:3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解答像彩带,像珠帘,像游龙,像飞梭。/像闪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带,像天宫的彩桥。

(设计意图:运用归纳法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五次看云,细读语言。

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品味赏析课文语言,每人找出文本中修饰性的词语和补充性的句子,并用词语准确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在句中加入一些词语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等。这些词如果删去,意思就有差异了。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必须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状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如果删去这两句,就片面夸大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严密。

(设计意图:对文本语言进行提炼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本感受力。)

六、六次“看云”,回顾总结。

下课前,每人想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互相评判,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之后,随机自主发言。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

这天的学习资料是看云识天气,具体来说是看云的姿态和光彩识天气。说明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和自主概括;边阅读边概括,先概括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对象;再概括它怎样说明,即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搞笑的现象,期望大家多多观察,尝试用说明文的方式,书写喜欢的一种现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我总结的潜力,体现归纳法学习。)

七、推荐阅读。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学生介绍一篇介绍天气的科普文章和意大利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达芬奇的《水》,读完之后写下自己的一两句感想或评论,与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