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我的妈妈》教案【最新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整理的幼儿园《我的妈妈》教案【最新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牧童》音乐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3)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4)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5)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8)生:“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1)师:“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教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
4、国旗
5、首都:布拉迪斯发。人口:539万。面积:4、9万平方公里。
6、风景欣赏:
四、小结:
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
五、随《牧童》欢快旋律出教室。
教学反思:
收集整理资料,在音乐活动中积极感受,积极参与。
《牧童》音乐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二、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三、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重点:
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五、活动难点:
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六、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
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
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
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牧童》音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习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 (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习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习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习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习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习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习低声部。
师:高声部的旋律你们已经学会了,再来学习低声部的旋律。首先,找一找在低声部中出现了什么音乐知识?
生1:我看到了一个小#字。
生2:我知道它叫升记号(老师表扬他说的正确)。
师: 那么,你知道它写在音符的前面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讲解)
教师在琴上范奏fa与#fa音高,让学生区别。
听琴唱一唱低声部旋律,随时纠正不准的音符。
把《牧童》的旋律完整地唱一次,重点提示难点乐句。
3.学习歌词。
师:旋律我们已经唱得不错了,现在我们来唱唱歌词,为了你们更好地学习,让我们一起再听一次录音范唱。
(1)随音乐伴奏完整地唱高声部歌词。
(2)唱准低声部歌词。
(3)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完整地唱《牧童》。
4.分组合作。
师:大家一起唱得很精彩,我想听听你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演唱,怎么样?
学生自组小组练习,并随老师伴奏演唱。
评价:对于小组的演唱,学生进行评价,老师小结。
师:最后,一起再完整唱一次《牧童》,用你们的歌声把牧童快乐的生活表现出来。
四、了解与牧童有关的歌曲
师:你们在感受斯洛伐克牧童的生活后,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两首歌唱牧童的歌曲,第一首是《牧童之歌》,老师唱给你们听(歌词: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骑着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唱上一支歌呀,心花开放)。
第二首是《小牧笛》(歌词:小牧笛,吹吹歌,哥哥放羊我放鹅,他把羊群赶上山呀,我把鹅群赶下河,两支歌儿一样美哟,伴着白云飘飘落哟)。
生:老师,这两首歌这么好听,我也想学。
师:想学的不止你一人吧,老师一定教给你们。
五、了解钢琴曲《牧童短笛》
师: 现在,老师请你们欣赏一首钢琴曲《牧童短笛》,它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作品。
学生听赏《牧童短笛》。
师:今天我们对乐曲只作了一次浏览,下次课将完整、仔细地听赏。老师今天给你们留一个作业,回去查找贺绿汀的资料,包括他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及生平,下一课将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最后,学生们伴随着《牧童短笛》的音乐走出教室。
幼儿园《我的妈妈》教案 篇4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纷纷来到了各自喜欢的区域玩了起来。一向热门的剪纸区域今天却只来了二位孩子,可没过一会儿,浩浩小朋友也起身向热闹的“ 医院”走去。连续二天剪纸区域依然是那么冷清,这样可不行,必须再次引发孩子们对剪纸的兴趣。
于是,讲评时我特意拿出了婕婕剪的又细又长的纸条问:“你们看,婕婕剪的细细长长的纸条多漂亮呀,它又像什么?”这时,孩子们热闹了起来,有的说像线、有的说像水、有的说像妈妈的头发……这时,我灵机一动马上说:“对呀,它像妈妈的头发。”
接着,我又马上找来废旧材料制作了妈妈的头像,我又请婕婕把刚才剪的纸条贴在了头像上,于是细长的纸条就变成了妈妈的头发。我又问:“妈妈直直的头发真漂亮,你们妈妈的头发和她一样吗?”“不一样,我妈妈的头发是卷卷的。”苗苗马上说道,“是吗,你妈妈的头发是卷卷的真漂亮。那,这个妈妈也想变成卷卷的头发,谁来帮妈妈烫头发。”“我来、我来……”小朋友们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就这样,在我的指导、帮助下一个烫头发的妈妈出现了。于是,剪纸区域又热闹了起来……
思考:
1、活动中材料的适时投放、更换是十分重要的,它与幼儿活动发展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教师投放、更换材料的“秘诀”就是要在活动中幼儿对材料的反应,并分析出幼儿的需求。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更加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材料和环境最好是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我为妈妈汤头发”就是老师找到了激发孩子兴趣的切入口:孩子都有新鲜感,他们对一成不变的东西不感兴趣。小班孩子更容易转移兴趣。因此,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并适当调整。
2、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的过程中,虽然材料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但它是无声的,它的暗示作用并不是独立发挥的,有时他需要与教师的语言提示、行动参与以及同伴的经验共享等一因素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 ww w. 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