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最后一课》的教案优秀8篇正文

《《最后一课》的教案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最后一课》的教案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链接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

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自主学习

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 xuān) 闹 ---------(chà) 异 --------(ào)悔

------------- (qídǎo) ----------( gěng) 住 钥匙( ) 气氛( )

合作探究

一、导入

二、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分析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四、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五、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总结主题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

2、 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3、 补充交代故事背景

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6段。

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讨论交流、明确:

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他想就别上学了。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1、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2、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3、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4、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五、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心里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过去对课本、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再次,他明白了老师穿礼服和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他对老师产生了同情和敬意。总之,小弗郎士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这是因为这时他把自己与“祖”联系在一起了,是由于爱国的激情促成了他这些变化。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教时新课 标第 一网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指导学生学习第17—19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和“语言是钥匙”这两处,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内容大致是:⑴宣布“最后一课”。⑵指出因循怠慢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⑶指出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别忘了它。并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慢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亡国奴。“亡了国……钥匙”,意思是如果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起爱国热情,就会为恢复国土和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这些话,都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指导学生学习第21段。

提问: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明确:

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两个联想:⑴字贴像小国旗。⑵鸽子叫声。第一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第二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3、指导学生学习第24—29段。

提问: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悲愤心情和表现的?他为什么要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的一个手势结尾?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心情和表现的:首先写钟声和号声响了,这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再写韩麦尔先生站了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写韩麦尔先生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个情节有深刻的意义。这几个字是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给他的学生们的临别赠言,也是这位爱国者的心声,是所有法国人民的心声。这一悲壮的行动,表达了一种坚定而崇高的信念: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因此,这几个字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升华。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口头练习

把上习字课那段改为第三人称写法,再与原文比较一下,说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学生准备。

2、提问检查。

3、补充讲解:本文是从小弗郎士的角度,以小弗郎士的口气来写的。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表现了小弗郎士这位法国儿童在失去国土后精神世界的变化,又真实而具体地刻画了韩麦尔先生这位爱国者的动人形象,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有力地表达了这篇小说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小弗郎士的带有儿童的稚气的叙述,使读者感到特别亲切、真挚、动人。

三、小结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

小弗郎士

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后来由于这是最后一课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积累

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课前预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活动

活动一、 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活动二、 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活动三、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拓展延伸 阅读自读课本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反馈练习:

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__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邹边的领结,带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的____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划横线的语句中共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1)( )( )(2)( )( )

2、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1)我本来打算趁这一阵__(A.喧闹B.热闹C.喧哗)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2)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寻常的__(A.安静B.严肃C.肃静)的气氛。

(3)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A安静B.严肃C.肃静)

3、本文段通过各种异常现象的描绘,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请具体指出课堂上有什么异常现象?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悟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文中没有提“爱国”两个字,我们是如何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国际歌》,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在预习本上,并写出自己初读课文的收获。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语言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语言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的,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然而100多年前,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军占领后,学校禁教法语,阿尔萨斯人民心中会是怎样一种情感呢?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韩麦尔先生的课堂,去感受那里的“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有哪些主要人物?

2、“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

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在气氛上、教师的穿着上、教师的态度上、听课人、学生对待学习对待老师的态度(特别是小弗郎士)、人们的心情等都不同。

三、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一)、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体会人物浓浓的爱国情。

1、作者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对韩麦尔先生采用的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2)学生感受到的韩麦尔先生可能是: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归纳,集中讨论两种“见解” :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普通的一位教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管理不大严,有时还“玩忽职守”…… )

②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深深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提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极大的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等)

3、品读第24---29段,找出你感受最深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韩麦尔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怀。

4、教师小结:此时我们感到韩麦尔先生俨然是法兰西的民族魂,他身上体现出深沉的亡国痛,让我们感受到法国人民那种朴素而又深沉的爱国情,这种感情也深深的感染了小弗郎士。

(二)、讨论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教师过渡:在这样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法语教师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那么你认为小弗郎士以前是一个什么人?上了最后一课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哪些变化?

明确: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

1、小组合作,找出并诵读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片段,体会其中的情感。

如:课文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

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

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2、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过渡: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说明小弗郎士充分理解韩麦尔的处境,使我们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这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变化、成长 。

3、是什么力量使他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在最后一课中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点拨:爱国氛围的感染,激起了孩子朴素的爱国情感。

(三)、文章是闻名于世的爱国名篇,除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外,还有哪些语句或细节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1、课文第20、21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找出有关细节,感情朗读,体会浓烈的爱国主义气氛。

如“郝叟老头的大眼镜、咕咕叫的鸽子、飞进来的金甲虫、象小国旗似的圆体字字帖”等等细节描写。

2、全班齐读,体会本段强烈而质朴的爱国主义激情。

教师过渡:这节课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永远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四)、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把自己放到那个时代当中去,假如自己就是小弗郎士,回忆故事情节 ,想象故事情境, 体会小说中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的深深的爱国情。

四、体验反思:

教师过渡: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被压迫被侵略的人民的爱国情,理解了他们对法语的热爱,大家还记得先生对法语的评价吗?再次齐读。

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应如何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不仅要立志“奥运会上拿金牌” “捍卫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等,更应该将爱国情怀体现在小事情上,体现在平时的行动中,比如努力学习并学好我们的母语、写好汉字,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做合格的小公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等等。

五、学生质疑

小组质疑,解决疑难问题。如解决不了,提出由全班解决,教师及时点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激疑。

六、课堂小结:

以“我认为,这是一堂--------的课” 为题,

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教师示例小结:我认为这是一堂让我钦佩的课。韩麦尔作为一名教师,在这最后一堂课上充分展示了他心目中最神圣的法语的魅力,不仅唤醒了小弗郎士幼小心灵中深藏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激发了听课者的爱国情感,他还激发了整个阿尔萨斯人乃至整个法兰西民族的爱国情感,甚至还激发了我们在座各位的爱国激情,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国语言的神圣。所以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我钦佩的榜样,他是法兰西民族的英雄,而这也正是这篇作品的伟大之处。

七、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

理解: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的含义。

拓展作业:

1、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从上课到下课”这部分内容。

2、用本课学到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你的一位任课教师。

预习作业:按预习要求,预习第七课。

八、板书设计:

最 后 一 课

都德

亡国痛

韩麦尔先生 爱国情 小弗郎士 变

民族魂

九、教学反思

本文是爱国题材的典范,如何长文短教,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决定抓住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这两个人物形象,并顺着爱国主义这条线来组织教学。本教案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能从生动的文本中受到感染、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学有所悟,避免了空洞的灌输和教条的说教,这正是新课改、大语文观所要求的。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熏陶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和平时代,如何表达我们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英语如此受重视的时代,如何对待我们的母语,本文是绝好的教材。所以在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意识到爱祖国,不但要有远大的抱负,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好汉字,学好语文。《国际歌》的播放,使爱国情感的渲染达到极至。学完课文后,我想所有的学生都会为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的爱国情感所打动,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链接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

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自主学习

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 xuān) 闹 ---------(chà) 异 --------(ào)悔

------------- (qídǎo) ----------( gěng) 住 钥匙( ) 气氛( )

合作探究

一、导入

二、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分析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四、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五、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总结主题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篇6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16.

第3 教时

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

新授

年级

初二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庞连平

备课时间

9、13

1、了解写作背景;

2、掌握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初步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体会文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理解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3、初步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

方法

阅读法,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课文,简介作者: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是《小东西》。

《最后一课》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新境界。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挟 (      )     祈祷(         )   惨(      )白哽(        )

2、解释词语 :

征发       思量        诧异         惨白

三、引导学生作了解性的阅读。

1、范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

2、讨论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理清小说的脉络,划分课文的结构

四、进行理解性阅读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讨论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①第一节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小弗郎士的贪玩和不爱学习,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平时的严厉;  “这些景象,比分词有趣多了”-------集中表现小弗郎士的幼稚。

②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有哪两处?有什么作用?

(两处:“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③小弗郎士是不是非常贪玩呢?

明确:不是,“可我还能管得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能够觉悟的基础。

④第四节写布告牌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写“最后一课”做准备。

⑤讨论分析“两年来”“坏消息”、“挤”的作用。

明确:“两年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坏消息”指小弗郎士能感受到的普鲁士侵略带来的灾难;“挤”表现了人们对布告的关心,暗示了事件的重大。

3、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的贪玩、幼稚、不爱学习、不懂事,可还能管得住自己,点明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暗示今天的气氛不同寻常。

4、讨论第一部分这样安排结构的作用。

明确:和后来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彻底转变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看到小弗郎士由幼稚变得成熟、懂事的发展过程。

五、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划分第二部分层次。

第一层(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从“我正想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2、速读第一层。

3、讨论:为什么写平时上课的情景?

明确:“总”------平时上课喧闹的一贯性;

“也”------吵闹的声音很大。

------- 为写今天上课与往日的截然不同做对比,表明

今天的不同寻常。

4、随文指点讨论“偏”、“都”的作用。

明确:“偏”:表明事实跟所希望的相反,形成了对照。

“都”:和平时形成了对比。

5、体会韩麦尔先生的“踱来踱去”。(表明他内心活动剧烈,难以平静。)

6、体会“最使我吃惊”中“最”的作用。

明确:把这堂课的不寻常推到了极点。

7、归纳这一层。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烘托“最后一课”的庄严、悲愤的气氛,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的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六、布置作业 :

1、阅读课文。

2、整理笔记。

3、作业 纸。

最后一课

上   去得很晚     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幼稚、贪玩、

学   想别上学      天气、画眉、普鲁士兵      不爱学习、

路   还能管得住自己   跑  上气不接下气       不懂事、

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交代时代背景      还能管住自己

布告牌-------制造悬念

上   学生纪律

课   老师态度、穿戴        对照铺垫

前    听课对象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17

第4教时

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

新授

年级

初二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庞连平

备课时间

9、13

1、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继续深刻体会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1、重点语句的含义;

2、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几种描写方法及作用。

教学

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语句的思想感情

分析法:分析一些语句的含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检查复习:简析几个句子的含义。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这些景象,比分词有趣多了;可我还能管得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二、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11—16)

1、指名朗读第二层,注意体会人物的感情。

2、随文指点讨论“又柔和又严肃”、“我的孩子们”包含的感情,理解韩麦尔先生话的意思。

明确:“柔和”、“我的孩子们······”、“我的”-----包含对祖国、对同胞、对学生的无限深情;

“严肃”------包含对亡国的悲痛。

“最后一堂法语课”-------是抗议普鲁士统治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3、讨论文章是怎样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的。(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万分难过”:(1)对敌人的恨;(2)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3)对过去不好好学习的懊悔。

“坏家伙”:指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写出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段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有什么作用?--------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被引发出来。

4、理解“最使我吃惊的,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一句中所体现出来的法国人的爱国情感:镇上那些人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方式“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因为被剥夺了学习法语的权利,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祖国。这一举动,是阿尔萨斯和洛林人民真挚的爱国热情。

5、归纳分析第二层

明确: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普鲁士禁教法语,这是对法国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它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猛醒,激发了他学习法语的热情。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17—23)。

1、指名朗读这一层,注意体会思想感情。

2、注意分析“我挺难受,头也抬不起来”的含义。

明确:思想感情从自悔到自尊的升华。

3、平时一向要求严格、态度严厉的老师今天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不再训斥小弗郎士,而是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对这场悲剧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4、体会“唉,······最大的不幸”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总结以往的教训,把学习、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韩麦尔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认识。

5、“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关心不够”:批评了阿尔萨斯人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不足。

6、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自责?(让同学们开展讨论)

明确:检讨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缺点,表现对教育工作的高度热爱。

7、体会“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含义。

明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美,更是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深情的生动体现。

8、体会“钥匙”这一比喻的作用。

明确:“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

民思想感情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

9、为什么今天“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明确:因为小弗郎士受到强烈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激情得到升华,对老师的良苦用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10、集体朗读第21节文字,进一步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明确:“新字帖”------法国的领土决不容许敌人占领。

“好像许多面小国旗”:领悟老师的意图,牢记自己的祖国。

钢笔的“沙沙”响声:教室的安静。

不注意甲虫:孩子们专心。

鸽子叫声的联想:对敌人禁教法语的讽刺、轻蔑。

教室的气氛:表现孩子们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感染。

11、            体会“我每次抬起头······带走似的”的含义。

明确:对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无限依恋、不忍离开的感情。

12、为什么第三次说韩麦尔是“可怜的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要离开这无限依恋的校园,极其痛苦。

13、为什么特别描写郝叟老头儿读拼音的情景?

明确: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声音发抖、难过”:爱国主义的表现。

14、体会“永远”的作用:深化主题,突出“最后一课”在人民心中激起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归纳第二部分第三层。

五、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2、阅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3、作业 纸。

最    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顿悟、爱国

宣布最后一课                       自悔、热爱祖国文字

小弗郎士:懊悔、难受、成熟、懂事

一   在课上

韩麦尔先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文通中学作业 纸            日期:9月13日

班级

初 ( )

姓名

学号

成绩

学科

语文

课题

《最后一课》

命题人

庞连平

预计完成时间

30

要点提示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段。

3、深刻体会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知识积累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挟着(       ) 诧异(         ) 哽咽(        ) 祈祷(        )

阅读探究

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创新

小巷"历程"

天热得厉害,空气像团火,烤得柏油路软绵绵的。

我拐进一条小巷。巷子不长,地上散扔着许多西瓜皮。(这里背阴,不有一丝穿堂风。)我放慢脚步,息一息浑身的燥热。

"哧溜--",前面不远,西瓜皮托着一双高跟皮凉鞋,溜冰似地滑了出去。

跌倒的是一个穿银灰色旗袍裙的中年妇女,她飞快地从地上跳了起来。我急忙收回目光,低头点香烟。(我知道,她一定会涨红了脸,回头张望……)

她又朝前走了,腿有点瘸,可能还忍着痛。她放心了--没人嘲笑她。

我怀着为人做件好事的轻松感,目送那女的走出小巷,拐了弯。

人的修养和道德有时候会体现在一些极细微的地方……我遐想。

突然,"哧溜--",这回轮到我了。谁让我放松了对西瓜皮的警惕,我摔了个四脚朝天。

也许没人看到……闪进我思维的第一个念头竟然也是这。可是,身后立即传来了清脆的笑声。

我扭头一看,三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走进了小巷。她们正对着我指手画脚:

"嘻嘻、嗬嗬、哈哈……"其中一个穿连衣裙的笑得直不起腰来。

我费力地爬起身。裸关节可能扭伤了,钻心地痛。但我强忍着,在一片可恶的嗤笑声中一…………..拐一拐地朝巷口走去。心中不免愤愤然…

"味溜--啪!"

机会来了,报复吧!伴着尖叫,一个窈窕的身躯滑倒了。而且正是刚才笑我笑得最放肆的那一位。我想笑,想大笑,想对着她那撕破了的连衣裙笑个痛快。可是我没能笑出声来。

她们向我投来羞赧的一瞥。

我返身走回小巷,开始艰难地、一块一块地拾起西瓜皮。

【思考练习】

1."这里背阴,还有一丝穿堂风。"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她一定会涨红了脸,回头张望……"结合下文补写出省略的内容。

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闪进我思维的第一个念头竟然也是这"句子中的"也"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句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巷"历程"实际是小说主人公"我"的不平常的思想历程,写出"我"的思想在整个历程中的变化发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人名言

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无知而行动。

(德)歌德

《最后一课》参考答案

10.小巷"历程"

1.有"穿堂风"凉快,交代了人们喜欢走这条"小巷"的原因,"背阴"则为下文人们被西瓜皮滑倒埋下伏笔。

2.也许没人看到

3.不能。因为这个"也"字表明被西瓜皮滑倒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念头。 4.人的修养和道德有时候会体现在一些极细微的地方……

5."我"因摔伤,故拾得"艰难";同时"一块一块"表现"我"抬得认真。这句话形象地表明建设精神文明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这是一件艰巨的工作。

6.见一妇女摔倒,不嘲笑她,产生"为人做件好事的轻松感";自己摔倒,被人嘲笑,"心中不免愤愤然";笑人者摔倒,想笑没笑,返身走回抬西瓜皮,从满足于不笑别人到动手改变这些不文明的做法,"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18.

第5教时

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

新授

年级

初二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庞连平

备课时间

9、13

1、进一步领会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

方法

归纳法、赏析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检查复习,说出下面几个语句的含义

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二、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感情。

这部分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体会、讨论“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一段中的“钟声”、“号声”、“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意思。

明确:“钟声”-------意味着最后一课的 结束,从此阿尔萨斯的学校将和法语告别。

“号声”-------暗示德语将要代替法语。

“脸色惨白”--------韩麦尔先生内心无比悲痛的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歌颂了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体会“哽住”、“使出全身的力量”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明确:“哽住”----无比的悲愤之情。

“使出全声的力量”-------倾注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

4、讨论“法兰西万岁”的作用:

明确:(1)把故事推向高潮;

(2)它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地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3)主题得到了升华。

5、体会最后一节文字中的韩麦尔先生的复杂的感情。

明确:无声的手势、呆在那儿-------韩麦尔先生面对国土沦丧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6、归纳分析第三部分。

三、归纳中心意思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之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简析写作特色

线索: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记叙顺序来构成情节。

1、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2、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3、成功运用儿童语言。

六、布置作业 :

1、复习全文;

2、整理笔记。

最后一课

脸色惨白---------悲愤

使出全声的力量-------爱祖国、恨敌人      悲愤情绪

课   法兰西万岁-------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爱国热情

动作、手势------极大悲痛

文通中学作业 纸            日期:9月13日

班级

初 ( )

姓名

学号

成绩

学科

语文

课题

《最后一课》

命题人

丁建中

预计完成时间

30

一、阅读课文最后6节文字,完成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祈祷(        )    哽(        )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一词用在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

3、文中画线的“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朗读重音正确的是  (       )

A、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B、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D、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4、韩麦尔先生临下课时,对大家说:“我的朋友们啊”。对这一称呼的正确理解是:

A、他把学生也作为朋友了,感情更深沉了一步。

B、他不只是对学生说的,还包括教室后边坐着的郝叟等人,所以称朋友们。

C、他实际是对所有的爱国同胞说的,因为他说不下去之后,用全身的力量写的是

两个字:“法兰西万岁!”                                     (         )

5、文中的第一个破折号的作用是           ,其余三个破折号都表示         。

6、上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时主要运用了以下三方面的描写:

描写、         描写 、         描写

7、以上文字是小说的       和        部分。

(二)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10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他的学生说:“10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我们现在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门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能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今天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她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读了这个故事,谁能不佩服哲学家的伟大和学生的聪颖,试想人生如果缺了这最后一课,即使学富五车,又有多少意义呢?

1、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回去有没有除掉杂草?为什么?

2、原来相聚的地方为什么杂草没有了?

3、“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启发?

最后一课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这篇生动感人的小说,学生很容易读通,但不容易深入读懂,因为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的学生相距太远了,且亡国之痛更是一种陌生的情感。因此,教学在一系列的问题讨论中层层深入,意在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最后的扩展阅读使学生由法语回到了汉语,体味中国人对祖国语言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的氛围。

2、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探析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心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播放《思乡曲》导入: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整整九十年了,它也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一课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的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一课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讨论: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是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三、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路历程

1、导: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

2、思: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士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四、朗读前一部分课文,注意读出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一、品读体验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

2、提问朗读的同学: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课文录音片断。在这一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播放课文录音片断。

(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6、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教师朗读(随放背景音乐)。

二、迁移提升

1、教师引导:

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国母亲。

2、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3、请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⑴ 找出祁瑞宣老师在这一课上的反常举动。这一系列动作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一种心情?

(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⑵ 比较一下,韩麦尔老师和祁瑞宣老师有什么异同?

(他们都是爱国的,都是行动上被迫的放弃,感情上永恒的坚守)

⑶ 假设你是祁瑞宣老师的学生,请描述一下在这一堂课上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各抒己见。

三、总结新课

同学们,国破的痛苦该由全民族共同承担。韩麦尔先生说得好,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人们在救亡的心态下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都在迫切地寻求发展。它不靠别人,靠我们自己,特别是靠我们朝气蓬勃的少年,世界是你们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

四、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提示:

1、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2、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3、结构要完整。

【板书】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最后一课教案 篇8

课 时 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xx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最后一课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

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

五、作业

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