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花灯阅读答案最新5篇正文

《花灯阅读答案最新5篇》

时间:

花灯阅读答案——阅读,是人们最基本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花灯阅读答案最新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灯》阅读答案 篇1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点,作者文章介绍的是上元佳节,这一天的习俗是要买花灯。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花灯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花灯阅读材料

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团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面。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 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花灯阅读题目

1.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3.文中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的月份指的都是________历月份。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____,在________历________月,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默写两句描写中国某一传统节日(除春节外)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灯阅读答案

1.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

2.提示:文章最后一句话。

3.端午……吃花糕

七夕。莲花灯

中秋。吃月饼

登高。吃花糕

农 除夕 农历十二月 大扫除、贴对联、发压岁钱

4.通过对比,突出我国春节的热闹气氛和民族特色。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答案不唯一)

《灯》阅读答案 篇2

灯塔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小编整理了《灯》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用鱼竿捉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说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象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杆。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有删改)

《灯》阅读题目;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是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小说第5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D. 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始时有些不大赞同。

8.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9. 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灯》参考答案:

7. C

8. ①命运坎坷,爱家爱子:父亲早年丧偶,尝尽艰辛;靠捕鱼供“我”上学,将“我”养大,时时关注“我”朋友圈,担心“我”犯错,借用蛤蟆鱼来劝说。②勤劳独立,有情有义:不愿跟“我”进城,仍在农村劳动;不愿离开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的家。③不爱张扬,富有正气:支持“我”下乡扶贫等,劝“我”不能太招人眼。

9. 灯塔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这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这句话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C,“‘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分析不正确,属无中生有。从“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可以看出,“父亲”想借蛤蟆鱼让小伟明白做事应低调的道理。故本题答案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题干是这样问的: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从小说中的情节“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乡下人,一切为孩子着想,不想给孩子带来麻烦。从文中“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足以见得父亲的低调做事的性格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本题题干是这样问的: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在文中的作用。考生要注意从人物形象、内容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用。从人物形象上看是父亲告诫儿子的话,足以见得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能看出父亲的无私和奉献的精神。从主题上看作用,深化了文本中正能量的无私奉献是当下时代主流的主题。

花灯阅读答案 篇3

1.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

2.提示:文章最后一句话。

3.端午……吃花糕

七夕。莲花灯

中秋。吃月饼

登高。吃花糕

农 除夕 农历十二月 大扫除、贴对联、发压岁钱

4.通过对比,突出我国春节的热闹气氛和民族特色。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答案不唯一)

《灯》阅读答案 篇4

阅读理解考题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考点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德那一只灯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一只灯

马德

①总有一些东西,是岁月所消融不了的。

②8岁那年春节,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灯笼。因为在乡下的老家,孩子们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熬年的习俗,在我们看来,那就是一种过年的乐趣和享受。

③父亲说,行。

④我说,我不要纸糊的。父亲就纳闷:不要纸糊的,要啥样的。我说要透亮。其实,我是想要玻璃的那种。腊月二十五那天,我去东山坡上的大军家,大军就拿出他的灯笼给我看。他的灯笼真漂亮,木质的底座上,是四块玻璃拼制成的菱形灯罩,上边似乎还隐约勾画了些细碎的小花。大军的父亲在供销社站柜台,年前进货的时候,就给大军从遥远的县城买回了这盏漂亮的灯笼。

⑤我知道,父亲是农民,没有钱去买这么高级的灯笼。但我还是想,父亲能给我做一个,只要能透出亮就行。

⑥父亲说,行。

⑦大约是年三十的早上,我醒得很早,正当我又将迷迷糊糊地睡去时,我突然被屋子里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吸引了,我努力睁开眼睛,只见父亲在离炕很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东西,另一只手在里边打磨着。我又努力地醒了醒,等我适应了凌晨有些暗的光后,才发现父亲正在打磨着一块冰,姿势像是在洗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干手上的水,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⑧我说:“爹,你干啥了?”

⑨父亲说:“醒了?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

⑩我说:“爹,你干啥了?”

⑾父亲就把脸扭过来,有点尴尬地说:“爹四处找废玻璃,哪有合适的呢,后来爹就寻思着,给你做个冰灯吧。这不,冰冻了一个晚上,冻得正好哩。”

⑿父亲笑了笑,说完,就又拿起了那块冰,洗碗似的打磨起来。

⒀父亲正在用他的体温融化那块冰呢。

⒁我看着父亲又一次把手放在脖子上取暖的时候,我说,爹,来这儿暖和暖和吧。随即,我撩起了自己的被子。

⒂父亲一看我这样,就疾步过来,把我撩起的被子一把按下,又在我的前胸后背把被子使劲掖了掖,并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冻了你……”

⒃末了,父亲又说,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我胡乱地应了一声,把头往被子里一扎,一合眼,两颗豌豆大的泪就洇进棉絮里:你知道吗?刚才父亲给我掖被子的时候,他的手真凉啊!

⒄那一年春节,我提着父亲给做的冰灯,和大军他们玩得很痛快。伙伴们都说这个冰灯做得有意思,后来,没几天,它就化了,化成了一片水。但灯,还在我心里。

那一只灯阅读题:

17.(2分)文章详细叙写大军的灯笼有何作用?

答:

18.(2分)第⑦段通过父亲打磨冰的动作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品格和感情?

答:

19.(3分)结合上下文,你怎样理解父亲在回答儿子焦急的询问时的“有点尴尬”?

答:

20.(3分)当儿子要父亲把手伸到被窝里暖暖时,父亲却将儿子“前胸后背的被子使劲掖了掖”,还连连关照儿子不要冻了,反映了父子之间怎样的感情?

答:

21.(4分)文章最后写冰灯虽化了,“但灯,还在我心里”。这句结尾句有何深刻的含义?

答:

那一只灯参考答案:

17.交代我要“透亮”的灯笼的原因,也为下文写冰灯笼埋下伏笔。

18.父亲做冰灯时的专注认真和对儿子的关爱。

19.父亲因为自己没钱买玻璃灯笼而内疚,因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热心地为儿子做“透亮”的冰灯,在儿子的询问下,有点不自在。

20.儿子对父亲的崇敬和关心,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关心,父子感情很浓厚。

21.父亲对儿子的至纯无私的爱会永远留在儿子的心里,永远鼓舞起儿子的生活理想。

《灯》阅读答案 篇5

一、学习要点

(1)作者介绍

巴金(1904.11.2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自《诗经》中的《召南·甘棠》“蔽芾甘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先后留学法国、日本,创作颇丰。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抗战三部曲”《火》(因此书分为三册)。“人间三部曲”(评论者的总结)《憩园》、《第四病室》、《寒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家》

巴金写《家》时只有二十八岁,描写高氏官僚地主家庭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通过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作品中共写了三类人:烂掉的吃人者,被吃者,走掉的优秀分子。“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作者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家》的角色、情节、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充满人情味、生活味。《家》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家》中包含了作者的爱憎,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的短短千字中,将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1):“这里面有爱,有恨,”(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交织的激流……”。

3、《灯》的写作背景

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一方面气焰嚣张,似乎无坚不摧,一方面因战线太长而疲于奔命,处处受中国人民的打击。日本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威逼利诱中国有关的抗日力量,国、共、日、汪构成十分复杂的关系。中国的抗日前途在许多人看来,云山雾罩,扑朔迷离。作者目睹了祖国和人民的灾难,心情十分沉痛。带着苦闷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巴金写下了散文《灯》。

二、能力训练

1、下列字形与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恶梦 窒闷(zhì) 袭(xī)击 辨别

B、喧闹 渲染(xuān) 殉(xùn)情 辩论

C、梦寐以求 泅水(qiú) 溺爱 回溯(sù)

D、息灯 泥泞 颤(zhàn)抖 颤(zhàn)栗

2、找出作者情绪变化的词语,体会变化的原因。

3、作者写了哪些灯?这些灯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写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4、在文章中灯有哪些象征意义?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1、C(A噩梦,“袭”应为二声 B“渲”应为四声D“息”应为“熄”,“颤抖”的“颤”发音应为chàn)

2、文章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变化词语有第一段的“窒闷”,第七段的“安定”、“畅快”,第十三段的“微笑”。探究感情变化的原因,可以看出因噩梦而窒闷,因灯光的安慰、鼓舞而感到“安定”、“畅快”,因有了信心而微笑。

3、作者分别从现实、回忆、联想三个角度写了平房的灯、风雪之路的灯、孤寂的海上的灯塔、哈里希岛的姐姐为弟弟点的长夜孤灯、女教士希洛为情人点的火炬、救人的灯光、陌生人家桌上的油灯、山那边的灯。这些灯的共同特点就是自己虽然微小,但却在他人最需要时有意无意地与人恩惠。

4、在文章中灯的象征意义在逐步加深:平房的灯,扫淡眼前的黑暗,给行路人以光明和温暖;风雪之路的灯,鼓舞我这个异乡人前行;孤寂的海上灯塔给所有经过的船指路;哈里希岛的姐姐为弟弟点的长夜孤灯,在体现出可贵的亲情,惠及邻人;女教士希洛为情人点的火炬,象征着爱情;救人的灯光、陌生人家桌上的油灯扩展到人与人之间的爱。从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灯象征了光明、温暖、力量、与爱。文章中作者写了三种爱,即亲人之爱,恋人之爱和普通的人与人的爱。这些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力量大增,甚至可以使求死的人变成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结合1942年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着山那边微笑”是因为他体味到只要人民心中有对光明和温暖的向往,团结一致就能走出迷惘和困境。

趣 味

高二(5) 陈又畅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国王,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快乐,因为所有东西来得过于简单,失去了一种寻找、追求的乐趣,一种独特的生活乐趣。

小时候,很少有零食可吃。一次,妈妈带回一小包榛子,一粒粒被坚硬的厚厚的果壳包裹着的榛子。为了吃到榛子,我翻箱倒柜地找钳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榛子放近钳嘴里,再用尽全身力气使劲地夹,随着清脆的“叭”地一声,一颗米粒那么大的榛子蹦了出来。我品尝着辛苦得来的榛子,只觉得嘴里漾满了丝丝的香甜滋味,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长大了,榛子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一粒粒榛子上都被开了一道小缝,这样,我只要稍微用劲一掰,就能品尝到美味的榛子了。可不知为什么,嘴里却没了小时候那种特别的香甜。但当我揉着被榛子弄痛的手时,仍然觉得榛子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今年暑假,从美国回来的舅舅特意给我带来一包榛子,看着一粒粒大而饱满的、已经包过皮的榛子,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大把塞进嘴里,可榛子似乎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香甜,甚至还没有从前的好吃。我突然意识到,也许那独特的丝丝香甜并不完全来自榛子本身,而是蕴藏在那厚而坚硬的壳中,只有我亲手打开那坚硬的壳,芳香才会四漾……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太容易得到的再好也缺少那一份独特的趣味,一种被苦味包裹着的甜——这正是辛苦的付出赐予我们的生活情趣。

[评语]这是一篇45分钟的限时命题作文,时间虽短,作者却从小事入手,在淡淡的叙述中写出了她对生活的体味,非常难得。作者对事件的叙述及有层次,初尝榛子“只觉得嘴里漾满了丝丝的香甜滋味,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再尝榛子“仍然觉得榛子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最后吃榛子竟然觉得“没有从前的好吃”。从而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若论不足,此文略显单薄,也可能是时间仓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