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草船借箭》(优秀6篇)》
课本剧《草船借箭》 篇1
杜卫忠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
一、激趣导入 ,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步骤 :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
11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课本剧《草船借箭》 篇2
佚名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课本剧《草船借箭》 篇3
师: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知道“四大名著”是指什么?作者分别是谁吗?
生1: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生2: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
蔡皓: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
师:从哪里知道这么多?
生:看书。
师:真了不起!你看,看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描述了将近400个不同的人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周瑜的阴险狡诈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师:听说过这个故事吗?那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学生摇头)那你想不想知道呢?请认识听(师简介故事背景)。
听完背景,咱们先来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
生:用草船借箭。
师:还想知道什么?或者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谁向谁借?
生2: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生3: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
生4:怎样借?
师:(将生1、生2和生4的问题写于黑板上)提了这有价值的问题,想如何解决?
曹奔:我想看书来解决。
师:对,这是个好办法。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除了将字词的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外,还要看看谁最先解决这几个困扰我们的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并思考。)
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1:第一个。是诸葛亮向曹操。
师:能不能将题目用上去说完整?
生1:(接着说)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生2:周瑜看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心就很妒忌他,于是让他造箭。
师:说得真好。那诸葛亮是怎样借呢?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3: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并且立下了军令状。暗地向鲁肃借船,利用大雾天向曹操顺利地借到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师:箭最后借到了没有?
生:(齐答)借到了。
(对照;黑板让学生说出前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思路。)
师:每一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这个故事才有它的完整性。
十万支箭借到了。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许萌:就是非常聪明。(摸头说不下去)
艺丹: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师:说得这么完整。你是怎么知道的?
艺丹:(接着说)查字典。
师:字典是我们的好帮手。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查阅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什么方法也能理解词语呢?
曹奔:联系上下文。
师:对,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默读课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边读边画画。
(学生读课文。)
生:(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雾很大。
师:对,大得连面对面也看不清。这是第几天出现的大雾?
生:(齐答)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学生读上一段的句子。)
生:(朗读)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
师:我觉得这个句子有些罗唆。既然前两天什么动静也没有。没有动静有什么好写的,干脆直接改为: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行不行?
生:(异口同声)不行。
师:为什么呢?
……
(学生表情很茫然,只好让学生读读句子来体会为什么不行。结果还是?)
师:我和同学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我感觉只在写出前两天的没有动静,才更能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体现出来。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
生:(摇头)
师:这说明他在三天之前就预料到有这场大雾,是吧?这说明诸葛亮有什么特点?
生:懂天文气象。
师:对,他精通天文气象。那么从前面哪个地方也能看出来呢?
生:(朗读)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惩罚。”
师:能不能将“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换个说法?
生:就是不敢跟都督开玩笑。
师:非常好。这是军中大事,这种玩笑开不得,于是诸葛亮就立下军令状。什么是军令状呢?
蔡皓:保证书,如果完成不好,就要杀头。
师:理解得不错。这个军令状不同于咱们写的保证书。一般立下了,完成不了,就要依军法治罪,有可能引来杀头之祸呀!猜想一下:诸葛亮会在军令状中写什么?
曹奔:三天之后一定造好,造不好你罚我就行了。
师:从诸葛亮的语言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1:胸有成竹。
生2:不害怕。
师: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生:他早已预料到三天之后肯定有大雾出现。
师:那你就带有这种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语气来读读诸葛亮的话,好吗?
(生练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
师:你还从哪个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艺丹:(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又下令掉过来,船头朝东……
师:从曹操的话里,可以得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很谨慎。
生2:多疑。
师: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这种谨慎多疑的心理,他看不清虚实,就不敢贸然出兵,只得放箭,使得箭就像下雨一样,诸葛亮才得以成功。“虚实”是什么意思?
生1:真假。
生2:曹操看不清对方的情况。
师: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生:会看人。
师:这就叫识人心。
师:诸葛亮在这里下令将船掉过来,那么原来船是怎么摆的呢?
生:(朗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师:这样摆有什么好处?(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生:不能丢箭。
师:对,是避免箭走散,不留空当,增加了受箭面积。还有吗?
生:(不知道)
师:还便于统一行动。大声擂鼓呐喊又有什么目的?
生:实际是假进攻,不过让曹操害怕好放箭。
师:你动脑了。理解得很到位。诸葛亮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操害怕。他虽然害怕但看不清对方的情况,又不也派兵出来,只得放箭,以致于箭像下雨一样。其实还是一点是提示了放箭的方向。
那为什么又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
生:再让这面也有箭。
师:恩。如果不掉过来,只让一面受箭,有什么不好?
生:容易翻船。箭还少。
师:对呀。这样两面受箭,受箭面积增大,还保持了船体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回来是还节省了掉头的时间,以致于曹操知道上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哪个地方知道曹军上当了?
生:(齐读)
师:那你觉得诸葛亮这样安排得怎样?
生:很巧。
师:通过他巧妙的安排还知道这个人懂什么?
(生一时说不出来,师给归纳:晓地理。)
师:其实课文中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留着下节课再交流,好不好?下课!
课本剧《草船借箭》 篇4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是妒忌。
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且立下了军令状。之后,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打算,回来报告周瑜。
诸葛亮请露宿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鲁肃答应了,并且报告周瑜,诸葛亮不要造箭的材料。周瑜很是疑惑。
前两天诸葛亮没有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诸葛亮请鲁肃到船里,并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这时大雾漫天,诸葛亮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让军士擂鼓助威。曹操看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只好下令弓弩手朝对岸放箭,不让他们近前。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逼近曹军水寨继续受箭。天快亮了,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箭。
课本剧《草船借箭》 篇5
浙江省宁波市万里国际学校小学 周仁洋
设计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www.huzhidao.com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 1.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2.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1.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 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
3.播放课文录像。 1.回答问题。
2.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 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检查
预习
情况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1.交流预习情况。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根据大意划分段落。 体会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提出
研究
课题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 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 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 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 重点
研究
“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附表一)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 究
6.组织全班交流。 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 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 研究
表演
课本
剧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附表二) 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 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 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课内
扩展
研究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附表三) 1.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2.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3.小组推荐交流。 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课后
延伸
研究 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 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
附表一:专题研究交流评价表
评价角度 项 目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内容组织 1.结构严谨;
2.内容丰富,有独创性;
3.内容与主题联系紧密;
4.以课文为基础,有理有据。
其 他 1.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3.仪表大方,有表现力。
------------------------------------------------------------
附表二:课本剧表演评价表
评价等级 语 言 动作 神态 表演技巧 总体印象 改进意见
A
B
C
------------------------------------------------------------
附表三:小论文评价表
评价角度 项 目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项目 1.大小合适;
2.能反映研究内容。
论据 1.原文解释通俗易懂;
2.与课文联系紧密;
3.举例充分、确切;
4.扩展运用合理,有独创性。
其 他 1.书面整洁;
2.内容叙述有条理;
3.基本符合论文撰写要求。
课本剧《草船借箭》 篇6
【设计理念】 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
【设计特色】 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课内外联系,指导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课文影像片段主题歌。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板题。
⑴ “箭”什么样子的?与“剑”有什么不同?各自怎样使用?
⑵ 课文选自《三国演义》,你熟悉这部书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⑶ 通过预习,你对《草船借箭》的背景有哪些了解?
2、审题、质疑。读读课题,围绕课题,你可以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梳理问题,区别对待:
浅显的,通过调查预习的方式解决。
有研究价值的,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思考,在学习研究中解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试读课文,相机正词正句,引导理解词语:
妒忌都督擂鼓呐喊丞相虚实、迟延四更弓弩手神机妙算。
2、交流讨论(人物和事件):
⑴ 课文中介绍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⑵ 他们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联系?(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的?)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板书。
周瑜和诸葛亮理解“妒忌”,说说“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联系。
周瑜和鲁肃派鲁肃探听,回来报告。
鲁肃和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果然照办。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用草船借曹操10万支箭。
3、简要说说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段落:
借箭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借箭的结果。
三、精读“借箭原因”,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周瑜怎样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任务的?同桌分角色读,分别说说两人的话里包含的意思。
引导: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你认真研究一下他们的对话,能否体会到对话里包含着的意思,能否体会到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想法。
2、分角色逐句朗读,说说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借公事要挟表面客气,暗藏杀机。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步步紧逼。
“用箭最好”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只要三天”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
3、练习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谁来说一说?
板书:
瑜妒忌亮
2、那么,“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指生读第四段。</p><p>板:神机妙算说说“神机妙算“的意思。
3、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1、课件展示研究的问题,提示研究策略: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方法提示: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思考:
⑴ 诸葛亮怎样做(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说)。
⑵ 诸葛亮预见了什么,预见的准不准。
⑶ 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⑷ 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⑸ 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
知天文:
① 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体会:
a、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这句太罗嗦,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讨论,小结,指导朗读: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b、雾大,诸葛亮的暗自高兴:
板书:
大雾漫天
假如你是诸葛亮,看到这样大的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指导朗读:读出暗自高兴,得意的语气。
d、联系这两组句子的方式:
“为什么要等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找下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这场大雾是不是碰巧遇上的呢?”找上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② 完整地朗读这前后联系的两句话。
③ 评议、小结:
同学们这么聪明,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下面部分,板书:知天文。)
知人心:
① 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
a、诸葛亮的自信:
板书:
一定不敢
“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这些小诸葛亮想一想,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让我们听课的老师评价一下,看你说得对不对?
“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质疑:取乐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弹琴,可以下棋,为什么一定饮酒呢?
(如果有困难,可以引导:课文中没有明说,但是同学们可以在看录象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一个细节,想一想原因。)
组织讨论,小结,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肯定语气。
b、曹操的谨慎、多疑:
曹操的言语和行动说明了什么?
c、放箭的多:
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d、联系三组句子的方式:
诸葛亮对曹操的判断准确吗?从下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② 完整朗读这三组句子。
③ 评议、小结:
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敢派兵,只会放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上面部分,板书:识人心。)
懂地利:
① 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体会:
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船头朝西,一字摆开,擂鼓呐喊”,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掉转船头,仍旧逼近”,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
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板书:
顺风顺水
② 评议、小结:
通过有联系的这几句话,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考虑问题特别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之后及时赶回,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中间部分,板书:懂地利)
③ 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⑹ 借箭经过”的录象,再次感受“神机妙算”:
提示:录象中扮演诸葛亮的是著名演员唐国强,为了在课外演好这个课本剧,同学们认真观察体会唐国强的动作、神态,语言,看谁能当好课本剧的一号主角。
⑺ 小结过渡:
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三、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⑴ 识鲁肃算准忠厚老实,能够帮忙,不会告诉周瑜。
⑵ 识周瑜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
2、质疑、过渡:
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行吗?
四、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1、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
2、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
课件演示,学生朗读。
3、你会怎样赞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结合刚才的研究学习,练说或练写。
五、伸阅读,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
2、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
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
苦肉计借东风火烧赤壁。
刘备娶亲三气周瑜诸葛亮吊丧。
把本课的内容编写成课本剧,演一演。
【板书设计】
曹
一定不敢识人心
还顺风顺水借懂地利东
大雾漫天
瑜交亮
(妒忌)造(神机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