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情感联想《月光曲》教学实录【9篇】》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次为您整理了音乐情感联想《月光曲》教学实录【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1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 篇2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贝多芬,你知道这个人吗?
板书:
贝多芬
生:知道。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
生:他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从书中读到的。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整体感知
师:一百多年前他就已经享誉世界,现在他的音乐仍然被人所熟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讲的就是贝多芬的传说,那么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就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借助课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
师:第2个问题,有点难,那就说明读书的遍数还不够多,那怎么办呢?继续读
师:谁来说说我们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讲了一件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一位盲姑娘弹他的曲子,于是他走进去弹了刚才的曲子,然后他又弹了另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还用上了课题,不错,可大家有没有发现他说得好象有点太(罗嗦)。
师:再请一位。
生2: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为一位盲姑娘弹钢琴曲,后来又创作了《月光曲》。
师:这位同学就说得十分简略,我发现大家说的时候,都用到了这2个词语。
(板书几个词语。)
师:你能用上课题,再用上这4个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吗?
生:贝多芬的月光曲是这样谱成的:传说有一年,贝多芬小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散步,听见一位姑娘在弹他的曲子,他走进去为他们弹刚才的曲子,后又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和他的哥哥都被曲子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的很好,当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课题,借助中心词。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师:月光曲是著名的钢琴曲,当我们听一个曲子的时候,就该理解它的。
生:旋律。
师:课文中有一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月光曲,读读这段话,看看它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生1:2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那时大海很宁静;第二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很不平静。
师:既然是月光曲,那就可以从月光入手,谁再来说说看。
生2:月亮从水面上升起,月亮照在海面上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大浪,一个边一个涌上岸。
师:如果你用刚才学过的文字给这3幅画配上的话,第一幅该用哪一段文字?
(出示图。)
生: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撒满银光。
(读。)
师:第2幅画呢?
生2:略。
师:第3幅画当然就是……
生3:略。
师:3幅画面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用这一段中的词语来概括这三幅画第一个画面。
生1:可以用“微波粼粼”。
师:是“微波粼粼”吗?……“升起来”好,还是“微波粼粼”好?
生1:升起来。
第二个画面。
生2:越升越高。
第三个画面。
生3:照。
师:就一个词语?
生3:照得雪亮。
师:可以概括了吗?
生4:涌过来。
师:同学们可能被我误导了。……这时,除了月光,还有什么?
生5:卷起了巨浪。
师:刮起了大风。
然后板书:
大风巨浪
师:三幅画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再读这一段话。
生1:读得不太通顺。
师:他有没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希望你继续努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大家读得不怎么样,无论是我,还是大家都想把它读好,那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图片。
师:你能告诉我水天相接的地方是怎样的,大海的波浪微微地泛起来,而且是那么晶亮,此时的大海是多么平静,多么优美啊!该怎么读呢?自己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试,这位同学。
生1:读得比较轻。
师:我感觉到了这是平静的大海。
师:谁还想试?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此时贝多芬在琴边,他会轻轻地抚过琴键,速度会比较慢。此时的月光会在什么地方?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啊!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
生:齐读。
师:能听我来读读看吗?
(师重点强调读了霎时间洒满了大海。)
生:再次齐读。
师:多美的月光啊!第2幅画面呢?说天空中有飞云,是怎样的?
生:是淡淡的云。
生2:是薄薄的云。
师:是又淡又薄的云,月亮在中间穿梭,所以月光时明时暗……
生:齐读。
师:最后一幅,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
生1:波涛汹涌”。
生:自读。
师:谁来试试看?
生1:读得较平淡。
师: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吗?这时如果贝多芬坐在钢琴旁,他会飞快地弹奏,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地摇晃。谁能读出这样的感受?
生1:读得结结巴巴。
师:他太激动了,连话也说不清楚了。大家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此时的月光在哪里?
生:在雪亮的浪花上。
师:这浪花怎么样?一个连着一个,所有的快乐都迸发出来,所有的激情都涌现出来!
师:该怎样读?
生:自由练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他既给我们带来柔和的美,也给我们带来壮阔的美,既让我们欣赏了平静的大海,也让我们领略壮阔的大海。带上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再读这段话。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师:是什么给了贝多芬创作的冲动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理由。
师: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有困难,可以和你的同桌,和4人小组轻轻地交流。
师:我发现许多同学划了描写环境的句子,我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读句子。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音乐。
师:你怎么光听到这样断断续续的音乐声,就知道她对贝多芬十分热爱呢?
生:不做声。
师:如果你在很远的地方听到别人在诵读自己的作品,你会感觉怎么样?
师:很抱歉,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里,希望有机会的话还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贝多芬创作的动机。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 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思考;1.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
①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①认读生字新词。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 chuán )弹琴(dán tàn)朝着(chán zhào)
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
4.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先总提,再具体介绍《月光曲》的谱写过程。)
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1.语文作业本第1、2题。
2.比一比,再组词。
券( ) 括( ) 育( ) 键( )
卷( ) 恬( ) 盲( ) 健( )
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完成作业第3、6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提出目标。
1.我们已学过哪几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种是把每个段落的大意连起来:另一种是回答课后习题中的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
2.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
a.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了什么?理解“幽静”的意思。
板书;听琴声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的不熟练。)
b.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的吗?他为什么要对哥哥这样说?
板书:谈话
(不是的。“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他怕哥哥因为家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其实她很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这表明盲姑娘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热爱音乐,渴望听到自己的演奏,而盲姑娘家庭贫困,她又那么懂事。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亲自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板书:弹
(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
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
(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 “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盲姑娘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热,感情深,说明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从“纯熟”的演奏技巧中猜到演奏者就是贝多芬。)
板书:第一首曲子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板书:激动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很激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于是决定即兴再为盲姑娘又弹一曲。)
板书:第二首曲子
(4)感情朗读5—7自然段。
(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
理解“清幽”的意思。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一个美丽清静的月夜,然后点出穷兄妹给了他创作的激情,贝多芬借助“清幽的月光”弹出了优美的乐曲。
(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
(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
(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
(兄妹俩被美妙琴声所“陶醉”的词句:“皮鞋匠静静的听着,”“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己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好像看到景象的句子:好像“面对大海……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也是写的《月光曲》的内容。仿佛“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浪汹涌的大海。”)这些句子都是兄妹俩的联想,从哪个词语来表明的? (好像、仿佛)
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由“优美的琴声,清幽的月光”引起的联想。)
(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
(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贝多芬即兴弹完第二首曲子心情十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月光曲》。)
四、运用方法,总结课文。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 运用回答课后1题中的几个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课堂作业。
1. 作业本第3、6题。
2.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选词填空
幽静恬静
①这个地方环境十分( ),所以星期天我常常喜欢一个人来这儿静静地看书。
②华姐性格( ),平时说话不多,就是笑,也是轻轻地。
清幽清秀
①杏梅同学中等身材,梳着两根短辫,人长得十分( )。
②淡淡的月光柔柔地洒下来,这江边的小树林里,似乎比白天更( )了。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要读出兄妹俩个爱音乐,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但又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难过,妹妹体谅哥,安慰哥哥这复杂的感情。)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自姑娘的话要读出愉快、赞美的语气。贝多芬的话充满激情,要读得热情、诚恳。)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 (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月亮初升,读得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读到“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时,语气又转为平静。)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 (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写作思路背诵。
(先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音乐;接着写皮鞋匠的还想象《月光曲》的内容:最后写“皮鞋匠看看他妹妹”,通过盲姑娘的神情想象《月光曲》的意思。)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第l 5题。
2。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机动)
3.布置课外阅读。(读语文选学读本第16课《马头琴的传说》)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 三)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5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
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6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激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预习《小音乐家扬科》。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陶醉、激动、纯熟、倾听、幽静”等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练习标划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3、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伟大音乐家,熟读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月光曲》,以及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这篇课文,知道了课文主要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今天,我想先带大家听一段音乐。(课件播放音乐)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有谁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引入课题,板书)
过渡:这么优美的曲子有什么样的内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知第九自然段
1、兄妹俩在听到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时,他们有何表现?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2、第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皮鞋匠联想的景物?哪些又是他看到的景物?请用横线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到的景物,用波浪线画出他看到的景物。
3、这些画面你喜欢哪一个?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说说理由。(先默读,后学生个别读)
4、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画面中,我发现这样几个画面:月光下平静的海面;越升越高的月亮,波涛汹涌的海面,画面发生明显的变化。那么画面变化了,情感就要发生变化,读出来的语气也就要发生变化,请同学聆听音乐,让老师用文字来重现画面。(师范读)
三、回读课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即兴创作出如此美妙的琴声呢?
2、交流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引入第3段学习)
a.教师创设情境 (夜晚,幽静的小路,路旁低矮的房屋,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b.同桌间先默读,请几组学生分饰兄妹二人角色,进行朗读
c.评价:这对兄妹俩,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
(围绕以下问题:妹妹的话怎么理解?哥哥的态度怎样?妹妹的回话又是什么意思?)
d.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解决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板书:因兄妹情而感动)
b、盲姑娘与贝多芬的谈话(学习6、7段)
a.听完贝多芬本人的演奏,姑娘激动地说(播放图片),我们轻声来读读吧!
b.正因为这句话中包含着盲姑娘激动,惊喜的心情,所以课文中的三句话的标点是能表达情感的感叹号、问号。
c.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d.板书:因遇知音而兴奋。
c环境描写
a你能找出文中描写优美的景色的句子吗?用笔来划一划,请学生读一读
b教师小结: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胸中的感情犹如大海的波涛,通过琴键播散开来。贝多芬因月光而灵感突发。
(板书:因月色而灵感突发)
c此时此刻的贝多芬是感动的,是兴奋的,同时也是幸福的,他曾经这样说过。(出示:名人名言)
四、课堂小结
贝多芬为兄妹情所感动,为遇到知音所兴奋,在这样一个和谐幽静的环境,茅屋的一切都打动了人!月光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的灵感?让我们带着感动,带着兴奋,伴随着这迷人的月光,用心聆听《月光曲》。朗读一下《月光曲》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聆听《月光曲》,写出你想象的画面。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因兄妹情而感动
因遇知音而兴奋
因月光而灵感突发
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8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9
(一)以词串文,轻叩心扉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写词语。《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注意“蜡”字,有的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蜡”古代的意思是动物的油。这位同学“键”字笔顺不规范,“键”是左右结构,最后写“建字底”。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朦胧的感觉。
生: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生:我觉得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老师课前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是的,清幽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选择刚才听写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
(生自由练说。师指名说,教师作了肯定。)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二)一番对话 聆听心声
语段一: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段对话。(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盲姑娘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听自己弹一首曲子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你认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贫寒,买不起票,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
生: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钢琴也是旧了,说明他们家家境贫穷。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穷。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学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家里穷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这里的“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师建议把“压抑”改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一种难以抉择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三)两次对话 心灵互通
语段二: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贝多芬已经弹了一曲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承认?
生:为什么盲姑娘会知道为她弹奏的是贝多芬?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我们先来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她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
生: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首曲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俞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我们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盲姑娘是第一次听贝多芬弹琴,而且只听了一遍,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感情很深,所以是他的知音。
生:我从“入了神”、“激动”这些描写盲姑娘神态的词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指名读。)
师:盲姑娘只是听了一首曲子,为什么如此激动呢?只有我们走进盲姑娘内心,我们才能真正把这段话读好。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所以她非常激动。(生有感情朗读。)
生:我觉得她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她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她几乎不敢相信,所以她很激动。(师指导第一个“您”表示猜测,读音可以稍微拉长一些。)
师: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
师:刚才有个同学还问,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会有各人的理解。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生:我觉得贝多芬会想,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非得承认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鼓掌)
(四)释放心情 曲终意犹
师: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鼓掌)
师:三个“多么”,一组排比句,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
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鼓掌)
生:贝多芬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创作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是为知音创作的,真正的音乐会是为知音开的。
师:是的,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贝多芬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播放《月光曲》片段,教师配音朗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节课我们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读后心得: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一条主线两个“点”,使教学脉络清晰,内容丰满。
《月光曲》一课从听写词语开始,表现了老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视听写之后,教师提出了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个问题提纲挈领,使得本节课教学的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这个问题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收获一: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切入口”非常重要,这节课正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切入口,才能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
阅读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几根“筋”而没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选好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选什么“点”大有讲究。这节课选的教学“点”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盲姑娘兄妹俩之间的对话,另外一个是贝多芬与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这两段对话文辞简洁,意蕴丰富。反复阅读、体会,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阅读能力,是两个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教育价值的语段,做到了“以少胜多”。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
(收获二:一节课的两个“点”,如果教法相同,难免让人有重复之感。蒋老师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对这两个“点”的教学。前一“点”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后一“点”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是有估计的,所以能迅速把学生的问题归纳起来,分步探究。)
在深入阅读阶段,着重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次有感情的朗读,逐步感受贝多芬“触动——感动——激动”的心理变化,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个博大而慈爱的音乐家的灵魂,感受艺术的魅力。最后通过随文练笔提升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语言,巩固和拓展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感悟中,“知音”是一个亮点。其实,刚学过《伯牙绝弦》,学生不难想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教师准确把握文本,引导学生沿着“知音”这条线索去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的发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收获三:这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充分把握,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桃”,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