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天游峰的扫路人【最新6篇】正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最新6篇】》

时间: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最新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游峰的扫路人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 启发、揭题

1、 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去多名山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 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二、自读课文

1、 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 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 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 答疑解难

3、 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 在一片(  )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  寂静)

2、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  )了。(沟通  畅通)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  )我回到住地。(跟着  伴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

2、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3、学习外貌描写,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板书:天游峰)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

多媒体:句子(板书:天游峰:险峰 九百多级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2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

当同学们学到这时,大家有许多的想法,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我们简直不感相信,但他的确这样做了,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一辈子在这座山上清扫路面,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儿厌倦吗?为什么老人能有如此的力量,是什么使他这样精力充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认识认识这位——(板书:的)(读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继续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自己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再介绍给大家。

2、出示图片,学生介绍老人。(由总体到局部按顺序介绍)

3、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找出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对于老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呢?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写作没顺序?

多媒体:仔细打量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使他要仔细打量老人?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扫路人的工作累吗?再次朗读天游峰的险峻。

他为何说“不累”?老人是如何说的?指名读。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老人对山的喜爱之情)

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老人说的轻松自在,而作者却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他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引读)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段,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那份开朗、自信,看出他对山的深厚感情?找找有关语句读一读。

听到这,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引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多媒体出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

老人怎么说的?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4、小结: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5、总结全文

6、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全文。

填空: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 )岁人,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从内心(  )他。

作业: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险峰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扫路人      不累        扫上去       扫下来

开朗       自信

时间紧张

天 游 峰 的 扫 路 人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6

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

支玉恒

第一课时

师:头一次见面拘束吗?不拘束怎么脸上没有一点点笑容?敢说话吗?开始上课好吗?先别坐,先来两句对答。

师:同学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神采奕奕。

生:老师精神抖擞。

师: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老师和蔼可亲。

师:同学们请坐。

生:老师请坐。(老师请上坐。)

师;谁敢露一手的,请举手!谁敢?

师:大声地,响亮地把今天上课的课题说一遍。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真好,其他同学后悔吗?

生:后悔。

师:这也是一种竞争,我们要善于把握住机会。看我写字。(板书:天游峰)

师:谁去过?在哪里?

生:在武夷山。

师:武夷山在哪?

生:福建省。

师:游玩后有什么感受?

生:没有毅力的登不上去。

师:你的意思是,“我登上去了,我很有毅力,我很自豪是吗?”

生:是的。

师:看我画,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不是这样的,而是拔地而起。人们过去一般竹筏漂流过去。师画。人们从哪儿登的?画路。现在该写什么了?(板书:扫路人)谁知道扫路人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觉得干这种工作的人怎么样?

生:辛苦而光荣。

师:加上个“的”,怎么看到?

生:很幸运,能在天游峰扫地。

生:我觉得很伟大。

师:你们觉得课文好学不好学?

生:还可以吧,不算太难?

师:难在哪?

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扫路人的高尚很难?

生:文章短小精悍,但道理深刻,很难理解,很难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他的伟大与平凡。

生:我觉得既难学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我们是六年级,理解能力一定比五年级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师:这短短的文章里包含着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道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好好地读一读文章,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

师:你们很会读书,我说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采用的默读,这种方式最有利于思考。

生;武夷山那么高,扫路人应该很累,为什么他说不累?、

师:问题有意思,把这个问题写上来。

生:作者说过,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游人半途而返。而扫路人却轻轻松松。我更觉得他了不起。

师:住过宅楼吧?一般有十八到二十级。

生:书上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现在已经七十多了,三十年后已经一百岁了,很了不起。

生:扫一程,歇一程,好山好水看一程。可以看出他的乐观。

生:为什么写山游峰的景色。、

生:这位老人了不起,一级级扫出来。

生:我也想去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七十岁时也去扫路,欣赏那儿的景色,锻炼身体,游人来了,我也跟他说:“三十年后,你再来,我请你喝茶。”

师:如果要等到七十岁再去努力,你可能就爬不上去了。

生:我会不停努力的。

生:为什么这位老人对武夷山的景色这么留恋?

师:写上去。(生板。书)

生:读了这篇课文――

师:不行,我的话筒离你这么近,你读一读扫路人的性格。

生: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

生:我照样请您喝茶。自信,开朗,乐观。

师:他怎么这样的自信?

生:真正体现他的乐观、豁达。

师:还要读书,读书前我得提个问题,能回答吗?拿起书来。看第四自然段。

大家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师:哪一句话最重要?

生:荼很暖很热。很快把我们的心灵沟通了。

师:希望你们也与老人沟通。进一步交流与沟通。体现出字里行间的真情。自己读,和同桌读。要多长时间?

生:五分钟。

师:先给五分钟试试。要想与老人沟通,看看哪个段落里哪些句子你有哪些感想。这就是与作者,与老人沟通了。

(生默读思考)

师:先不要说,先读一读,哪一部分你有感想,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你们得注意了,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信息。

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听出了吗?他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不说话。)

师:说明语感不够,你再读一次。

(生又读)

生:相貌十分平凡,在他们中间也不乏像这些老人一样的相貌平凡却十分伟大的人。

生: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

师:从他的读你听出什么信息来了没有?

生:作者的三十年后不是诺言,但又不是开玩笑,而是尊敬。老人说三十年后,是谦虚。

生:我不同意,说明老人很自信。

(师范读,生齐读。指名读,自由练读两人的对话,师生对读。)

师: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词。

生:自信,开朗,豁达。

师:谁再来读一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师:惊起宿鸟了吗?

生:没有。

师:谁能惊起宿鸟?

(生再读)

师:读得很好。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交流!可惜的是刚才的交流,我们的读没有让其他同学听出信息。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把两段描写老人的话连在一起。

生:因为两处不同的情况引起作者对他的不同的观察。

生:我感受深的是第十自然段。

师:你能把感受传达给大家吗?

生读。

生:我听出来了,他心里可能在想,没有人阻止他,他也自愿地留下来。

生:说过了一半。老人被美景吸引了,与这儿有了感情,所以舍不得离开。

师:看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为了巩固理解,再读一读。

(生指名)

师:像不像老人,谁再来读一读。

(再读。师范读。齐读)

师:你觉得老人真正的心情是什么?

生:轻松自在,悠闲自得。

师:更深的呢?

生:他热爱自然,不把扫路当作劳累,而是当作一种享受。

师:你确实没有掉以轻心,读出深层的东西来了。读来享受一下。谁没读过?

(指名读)

生:(读时早晨的晨读音不准)

师:如果你把“早晨”读准了,王小丫就是下岗了。

师:要理解老人的生活态度,要参照哪一段来读,就能读得更好了。

生:参照第二段。

(指名读)

师:你读得是险峰吗?(生再读)你读得不像“银丝”,像一根铁棍。(生读)看得清吗?(生再读)读得像风筝在眼前飘,不够远。(生再读)

(指名读,师范读)

师:谁再来试试,最后一个名额,没有读过的。

(指名读)

师:为什么我要让你们参照第二自然段来体会老人的生活态度。

生:前面突出老人的了不起。

生:课文通过描写天游峰的险来表现老人的了不起。

师:是啊,这一对照,对老人印象更深刻了吧。

生:第六自然段里有一段,“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点出刚才的问题,及提问的人自己解决。

生:我觉得第七自然段。(生读)

生:我重读了“游客”和“一级一级”,游客多是二三十岁的人。游人半途而退,老人很有毅力。

生:一级级,好几个来回,老人看得很淡,他觉得和风景在一起,非常值得。

师: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不准说伟大,有毅力。

生:别人把它看成猛禽,但老人把它看成小绵羊,每天都要抚摸它。

师: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每天都要去抚摸抚摸这只小绵羊。

生:攀登不止,勇往直前。

师:我们的享受都是吃些好的,穿些好的。写老人的服装是为什么,明白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指名分段读)

师:刚才我们与作者与老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不管多少,只写最重要的一句。可以对作者说,对老人说,对自己说,若能写能一句格言,一句警句,铡

生:老人,我希望您像天游峰的石阶,越活越长。

生:老爷爷,你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生:您自信,乐观,自强不息,我对您产生了由衷的赞叹。

生:对老人说,三十年后,我对作者说,三盾

生:老人,你真该评为全国十佳劳模

生:老爷爷,你可真棒!

生:对自己说,享受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

生:说我以前写错的字吧。“瘦”里面写了“白”

生:“攀”字难记,中心的叉忘记了。

师:一起来读书黑板上的名言。

师:享受生活地读一读。这个问题还用答吗?

师:应该下课了吧。

游峰的扫路人 篇3

转眼间,30年过去了,我又来到天游峰。我又遇到了慈善的老人。他比30年前瘦了很多,头发都白了。但他仍在天天扫着天游峰的石梯。,

我走到老人跟前,老人抬头看了看我:“啊,原来是30年前的小伙子,你说话可真算话,说30 年后来看我,还真来看我了。”

老人热情地引我进了他的小屋——那已经破得不成样子的小屋,给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我笑了笑说:“你说话也蛮算话的,说过30年后请我喝茶,你不也请我喝茶了吗。”

顿时,我们俩哈哈大笑,笑声传遍了整个屋子,就连树丛中的小鸟也飞了起来,又悄悄的落回了原处,我和老人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4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学什么

朗读课文,从天游峰扫路老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了解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怎样学

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tu  s shuxuē qī ch hu  d jiǒnɡjiǒnɡ yǒushn yu rn m s

二、照样子写词语

飘飘悠悠

扑棱棱

气喘吁吁

炯炯有神

测一测

一、写一写描写人物神情的成语

悠然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仿写句子

1.  的脸,面色   ,   的眉毛下,一双  的眼睛   。

2.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   ,而且还有   ,我能舍得走吗?

三、读句子理解意思,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写下来。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再提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为别人喝彩

我曾应邀参加一所小学的运动会。有一个班获得了“道德风尚奖”,我向校长提出心中的疑惑: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并没有发现那个班的道德风尚比其他班高在何处。校长说:“其实你忽略了一个细节——在同学们都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时,惟有那个班的学生在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

“为别人喝彩”,竟值得这样推崇。

由此,我还想起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人喝彩的场面:2001年8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大运会”开幕式上,当法国体育代表团走到主席台前时,人们意外地发现,法国运动员高高举起了一条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一行字:“法国代表团祝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巴黎申办奥运会败给北京,但法国人仍能大度地为竞争对手喝彩,他们赢得了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为别人喝彩”,未必说明你就是弱者。

生活中,很多人只知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得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其实,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喝彩是一种人格修养,赞赏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矫正狭隘自私和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为自己喝彩容易,为别人喝彩难,我们应该学会为别人喝彩。

一、我来填一填  不看书,你能根据记忆写出来吗?

为别人喝彩是   ,是   ,是   。

二、我来写一写  请根据前后文理解下列词语,将其词义写在横线上。

疑惑:        欢呼雀跃:

推崇:        风范:

三、我来说一说

文章划线部分运用的修辞法是

四、我来忆一忆

有时候,一次喝彩能改变人的一生!请回忆一下,老师、同学、父母是否也有为你、你们班喝彩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感受?

游峰的扫路人 篇5

作者:张优芬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6

我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如果把文本只是作为一景而观,课堂对话不深入而触及人的灵魂,这种仪式化的教与学总让我感觉思想虚空、情感飘渺。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描写了作者在天游峰上与一位七十高龄的扫路人相遇并被其笑对人生的乐观情怀所感染,而学生读之却往往当作一个知识来学习,满足于知道天游峰的险峻山路上有这么一个扫路人,苦不以为苦,累不以为累。如此而已。而教师往往着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赏析,试图让学生走近老人接受教育。这想法一点也不错。但事实这样的教学只是应景,是将其当作一景来赏,扫路人怎样怎样,但就是没有将他与自我建立起关系来,所缺的是心理相融。如何克服这样的问题呢,我的课堂是这样进行的:

一、实话实说:你长大后最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学生说想做什么桥梁专家,有想做什么探险家,有的要发明什么,总之学生们想从事的都是知识型的职业。

二、引导辩论:你们真有志向,那扫路人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不少学生直言不讳:这个职业太苦了,又脏又累,而且被人瞧不起。我们这儿称其为是“扫大街的”。看来学生的本性暴露出来了,但我想考验考验他们的“立场”,我作惊讶状:一个扫路人,靠自己力气吃饭的清洁工在你们眼里身份就这样的低贱?说完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们。一些察言观色者举手了,甲同学说:“本学期我们思想品德课第一课就讲了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想一想,天不亮他们起来清扫街道了,假如没有他们,我们这个城市会脏成怎样?”不错不错,慷慨激昂。但我忍不住斜捣一杠:“城市美容师,多好的名字。你一定想做?”这位学生绝没有想到我会来这一招,也许他本来看我那般的期待,表现表现救救我的场,哪想到我会如此操戈反击,一时反应不过来,张着嘴愣在了那里。机灵鬼乙同学又开始捣蛋了:“老师,那你愿意做一个清洁工吗?”“你说呢?”教室立刻热闹了起来。

三、所以,我并不想咱们班30个同学,十几年后出十个二十个扫路人。(生笑)但我要说,虽然我不想你们成为一个扫路人,但老师期望你们做一个像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的人(正色,重复),理解老师的话吗?学生思考,回答,有学生说,老师是不希望我们真正地成为清洁工(我补:如果你实在做不来其它的工作,做清洁工也未尝不可),但您期望我们像天游峰的扫路人那样,有一个乐观的情怀。

四、对呀,老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期待呢?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的身上有什么令人可敬的地方呢?读课文,交流。

主要把握这样的思路:

1、山是这样险。(品赏“银丝”,与“电线”比较:其一、易断,更险;其二、有色彩,有飘动感,形美)

2、生活是那样苦。(穿着之简陋,面容之黑瘦,饮食之粗劣)

3、工作是那样累。(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4、而扫路人却如此豁达。

“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享受工作;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在生活中发现甜蜜,享受生活。

四、再让学生说说“做一个像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的人”的期待。总结:是青松,就挺立山巅,是小草,就装饰大地。人的岗位可以不同,但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应该一样:永远做一个快乐的人。

张优芬 发表

;id=62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6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刘长永

过去,我们认为“文本”是上帝,学生读文本就是复制文本,就是向文本*拢。这可以称之为“文本中心主义”。现在似乎方向变了,变成了“学生”是文本的上帝了。有的老师淡化了文本,只把文本作一个“引子”,然后去“创造”一个与文本并没有本质联系的“别一文本”。要么做文本的奴仆,要么远离文本,势必导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不平等对话关系,学生很难真正走进文本。这样的文本阅读,很少见到学生能与文本真正融合。陈建先老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充分发挥了文本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实地走进了文本,在双方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成为了文本的知音,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从学生与文本的交往过程可窥一斑。

一、让学生真实的经历文本的言语境界

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学生才能顺利与文本接通、耦合,设身处地的触摸文本中的字字、词词、句句,领悟其中的内涵,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从《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自始至终经历一个真实的言语境界。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最大考验,如果没有真实的阅读过程,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一个阅读目标。正是因为陈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能毫无拘束的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然展开,让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到处闪现: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真实的阅读过程,让文本在学生心灵中映射出了真实的言语交际场景,呈现出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扫路人,学生才会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在与文的平等交往中,师生创设出了一个神思飞扬的言语境界。

二、让学生留心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语活动的产品或成果,是一个具体的书面言语交际的“范型”;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的学习文本的言语交往过程。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活动,经历一次现实的读写实践。所以对文本的感悟,同样包括对文本言语现象和作者言语行为的审美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陈老师能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留心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内涵更加丰富。

片断一: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

片断二:

生: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仔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着,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生:自由读第3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学生在认识言语交际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经历了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了解了作者的言语运用意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和文本沟通,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扫路人,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统一,在读和写的意义层面上,学生成为文本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