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饮湖上初晴后雨最新16篇正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最新16篇》

时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诗句。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 1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组织学生自学讨论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 2

一、观美景,入诗题

师:同学们,你们旅游过吗?都到过哪些地方呢?(生答)王老师也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还把它拍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生答)出示西湖美景图,师做简单介绍(看课件后加入文字解说)

师:看完后,你想说什么?

生:真美啊!真想去西湖玩个痛快……(师: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师:西湖啊,又叫西子湖,是来源于我们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师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一)、感受“雨”

师:读完了吗?你看到带水的字了吗?

生:我找到了湖,潋滟,淡,浓。还有濛

师:好眼力,因为有水使得这些字格外有灵气,咱们读读它们好吗?

生:齐读这些字

师:如果,你把这些字送到诗句中那诗句会更加鲜活,谁来试试?

生:读诗句

师:其实,还有一个带水的字隐藏在诗中,你再大声读读,它肯定会跳出来。

生:是雨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它,把它送到句子里读读。

生:读带雨的句子。

师: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啊,该怎样读呢?

生:再读诗句。(重读“雨”字)

师:谢谢你让大家听到了雨。因为有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

生: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

生:景色很美,雨水打在游人身上,感觉很舒服,游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出示雨天图片)再请你亲眼目睹它的美。 能用书上的一句话告诉我雨中的西湖有多美吗?

生: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请你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山色——

生:空濛雨亦奇。

师: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

生:(把声音压得很低)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

生:(声音大一点)空濛雨亦奇。

师:雨越下越大——

生:(声音更大)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谢谢你们让大家听到了雨声。你知道吗?在有些版本的诗句中,这个“濛”是没有三点水的。你觉得是要还是不要呢?

生:要,因为下雨了让西湖更美,没有雨就不那么美了。

师:对,我们带着对雨水的感激再读这一句!

生:齐读山色空濛雨亦奇。

(二)、感受晴

师:那下雨之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晴天西湖的诗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一 句,结合注释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

生:自由读。

师: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的晴天的西湖呢?继续说一下吧

生:晴方好

师:板书(晴方好)师读“水光潋艳晴方好”。还明白了什么?

生:晴天的水光,粼粼的波光,作者写的是晴天

师:你还解释了潋滟,给大家说一下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水面上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吧(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师: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

生:波光粼粼

生:银光闪闪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就好像

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心情怎样?

生:激动、赞叹-------

师:读啊,把这种感情带进诗句中读!

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我真想大声地赞美——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阿,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正当诗人沉浸在晴天的西湖美景中时,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三、读诗句,悟诗情

师:如果你在这样的美景中畅游,你有什么感受?

生答-------

师:纵使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但是诗人却将他的感受浓缩在一句诗里——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再读,你明白了什么?

生:他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师:西子是谁?——生答-------

师:西子是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待改)

师: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认识一下“西施”这位美女!

(播出“西施”图片,师讲“西施”的故事

西施又叫“西子”,是越国一位有名的美女。

师:“西湖”和“西子”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请生自由说,适时点拔:“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谁还愿意读这首诗,读出“美”的感觉。

问:“西湖之景”美在何处?(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之景”妙在何处?(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景色都是那么奇异美丽,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还是那么美丽动人。所以诗人不禁咏出了这样的诗句,读——(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件放大)

师: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你能读出这种美丽的神韵吗?(配乐读)

想像:假如此时你就是苏轼,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你会想些什么?(请学生自由发挥)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他醉了——(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我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我醉了,读——

此时,你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你醉了,读——

四、回归诗题

师: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诗题,这是苏轼在什么景象过后吟出的诗句?

生:出太阳然后下雨。

师:在哪里?

生:在湖上

师:他只是在观赏景物吗?

生:还在饮酒

师:他醉了吗?

生:没有醉

师:但我觉得他醉了

生:对!他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

师:就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吧!

生:男女对读

师:能背吗?

师:同学们,放下书站起来大声地吟诵一番,

学生大声读。

五:扩展延伸(还待修改)

《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为“西湖”之绝唱,但它仅仅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写景的古诗。

请看:(大屏幕出示;播放音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老师:请坐。同学们,诗的美就美在他的音律动听,还美在奇妙的想象,所以苏轼才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李白才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时在诗中像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美景的诗非常多,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景色的古诗,

学生:望庐山瀑布

老师:同学们,会背的跟他一起背好吗?

学生齐背

老师:望庐山瀑布,名诗啊,还有吗?

学生:小池

学生齐背

老师:还有吗?

学生:梅花

学生齐背

老师:还有吗?没发过言的同学给你一次机会。

师:还有啊,好,请你来

生:小池

学生齐背

老师:同学们,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古诗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愿你们在课外多读古诗,多长知识,共同感受古诗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谢谢同学们,下课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3

教材依据: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

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百遍,意自现。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

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望天门山》辅以民乐合奏《奔腾》风格雄浑粗犷以引导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清丽的古筝《平湖秋月》以浸润柔美之音吟诵。“潋滟”一词比较生僻,若直接用课件传递实景,过实必有过死之弊端。课件只呈现波光粼粼,介乎虚实之间,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课前准备:

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随着学习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卷。此处一问不要求做具体回答。〕

4、再读

这又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呢?我们继续感受诗句。自个儿含在嘴里轻轻地多念几次,想象着那山,那水。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打开书,看着插图,再将诗句读几次,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设计意图

〔诗句传递的画面是万千的,插图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图和注释的辅助下读诗,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由具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近诗句意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

2、听音乐(平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音乐是流动的画,《平湖秋月》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近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中的再现,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了带着情感的画面。〕

饮湖上初晴后雨 4

课前准备:

谁唱歌最好?唱唱。还有谁给大家唱首歌?(唱歌)还有谁给大家猜个谜语或者说个笑话?(学生讲笑话)有趣吗?同学们笑了是吗?想怎么做什么做,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一、导入

今天你们这么早来到会场,老师很感动,师生互相问好,下面,老师对你们说什么你就说什么。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声音洪亮些,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真精神。

师:同学们真可爱。

生:老师真可爱。

师:指导换个词语

生:和蔼可亲

师:我从千里之外来到这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是一种缘分……上课。

二、

1,你们已经预习了,今天我们就学习描写西湖美景的诗,齐读诗题,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指导书写)介绍作者,范读诗题,齐读诗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简单说了题目中词语的意思。

学生:饮是饮酒的意思,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的时候看到下雨了,……(简单说明了初晴后雨的意思)

老师:谁再把题目的意思说一下?

学生:说题目的意思。

老师:学习古诗,理解诗题很重要,去过西湖吗?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西湖的……出示西湖美景图,师做简单介绍。

学生看课件

老师:看完了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学生:真美啊/真想去西湖玩个痛快……

老师:西湖在每个人心里都是不一样的,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西湖,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诗。

学生:读诗。

老师:老师还想再听听你们读书,同桌互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学生:读诗。

老师:小组内读诗,由小组长负责,每个人读一次,一个一个地读,看谁读得最好,为什么?

学生:组内读诗。师巡视指导。

老师: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得有滋有味,真投入阿,谁来读一下,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

学生:指名读,

老师:同学们说一下吧,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韵味

老师:噢,他读出了韵味。

学生:他读得有感情

老师:有感情

学生:他把该空的地方空出来了

老师:噢,读出了节奏感

学生:他读得有轻重缓急

老师:噢,真会听

学生:他读得很美

老师:那你能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吗?

学生:我试试

学生读

老师:真有古诗的韵味阿,谁还想读?

生读诗

老师:一位柔情的苏轼)。

老师:还想读吗?请你。

生读

老师:读得又正确又流利,还想读吗?这么多人想读,好,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大家一齐读。

学生齐读。

老师:太好了。你们只读了几遍就读得这么好,你们太了不起了,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学习古诗,读通古诗,仅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那么如何理解诗意呢?诗人如何描写西湖时晴时雨的变化的呢?咱们再读前两句(生起读),

指几名学生读第一句

师: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的

老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的晴天的西湖阿?继续说一下吧

学生:晴方好

师:板书(晴放好)师读“水光潋艳晴方好”。还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水光,粼粼的波光,作者写的是晴天

老师:你还解释了潋滟,给大家说一下潋滟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老师:学古诗看注释是一种好方法,请同学们记在脑子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吧

(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师: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

学生:波光闪闪

学生:银光闪闪

学生:亮亮晶晶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就好像

学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师:噢,像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波光粼粼

师:多好的词啊

生:银光闪烁

生:晶莹剔透

师: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钻石对吗?

生:对

师:你们积累的词可真不少了。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你能想象吗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万里无云的天空下,在碧空万里的晴空下,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哪些好景?

学生:我会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

学生:湖水很清澈

师:是啊,蓝天绿水,多么清澈啊

学生:我看见了青山秀水

师:这个词用得好啊,还有吗

学生:我看见船在湖面上开来开去

师:是啊,湖面上还有小船划过呢

学生:湖面上碧水连天

学生:一个乌龟壳在水面浮着

师:湖面清得让你都能看见乌龟壳啦。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

生:水光潋滟请方好。

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阿,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过渡到雨中西湖(放课件)

师:让我们静静地去想,并做诗意浪漫的介绍。

qq

uid

8887

帖子

45883

精华

33

积分

32631

阅读权限

160

来自

天上人间

在线时间

15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8

最后登录

2008-9-16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brisk2000

副大队长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诚信勋章 明星勋章 热心勋章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1-1 15:12  只看该作者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之二

一、谈话导入

师:这学期我们期中考试改革了,背诵古诗成了必考项目,你们都背诵了哪些古诗?

生:我背诵了《敕勒歌》、《峨嵋山月歌》。

生:我背诵了《望岳》。

生:我背诵了《望洞庭》、《沙沟》。

师:看来你们期中考试胜卷在握了。

师:这两天我也读了几首古诗,我们来共同分享一下。

生:齐读诗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题目中都有西湖这两个字。

生:我发现这些诗是写西湖的。

师:有意思,谢谢同学们的发现。为什么他们都要写西湖呢?看来西湖有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今天我们就随苏轼泛舟西湖先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生:读诗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

二、感受“雨”

师:游西湖首先与我们亲近的自然是水,咱们先轻声读读诗。相信诗中带水的字都会出现在你面前,开始吧。

生:自由读诗。

师:你看到带水的字了吗?

生:我找到了湖、潋滟。

生:有淡、浓。

生:还有濛。

师:好眼力,因为有水使得这些字格外有灵气,咱们读读它们好吗?

生:齐读这些字。

师:如果你把这些有灵气的字送到诗句中那诗句会更加鲜活,谁来试试?

生:读诗句。

师:其实还有一个带水的字隐藏在诗中,你再大声读读,它肯定会跳出来。

生:是雨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它,你把它送到句子里读读。

生:读带雨的句子。

师: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该怎样读?

生:再读诗句。(重读“雨”字)

师:谢谢你让大家听到了雨。因为有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

生: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

生:景色很美,雨水打在游人身上,感觉很舒服,游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出示雨天图片)再请你亲眼目睹它的美。能用书上的一句话告诉我雨中的西湖有多美吗?

生: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请你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山色——

生:空濛雨亦奇。

师: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

生:(把声音压得很低)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

生:(声音大一点)空濛雨亦奇。

师:雨下得越来越大——

生:(声音更大)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谢谢你们让大家听到了雨声。你知道吗?在有些版本的诗句中,这个“濛”是没有三点水的。你觉得是要还是不要?

生:要,因为下雨了让西湖很美,没水就不那么美了。

生:有水就能让西湖更美。

师:对,谁嫌水多呢?咱们需要水,西湖更需要水。苏轼的诗句中也离不开水。让我们带着对雨水的感激再读这一句!

生:齐读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这水,这雨只让西湖的山色空濛吗?它还会让西湖的那些景物更生动呢?

生:让树木更生动。

生:让花草生动。

生:让小船生动。

生:让游人更开心,因为雨点落在他们身上很舒服。

师:是呀,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像一层面纱遮住了他那害羞的脸。请你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大家:

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更加。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小雨蒙蒙地下着,飘飞在小桥四周,使小桥好似缠上了一条白色的玉带。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山更加朦胧,同时绕着山跳起了妩媚的舞蹈,暖暖的雨落在肥沃的土地上,扬起一片泥土的芳香。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花儿更加美丽,花儿在蒙蒙小雨中跳舞、唱歌,那声音把人诱住了,那舞姿把人迷住了。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船更加神秘,雨给她戴上了一层飘扬的头罩,让人们看不清船上到底是什么。

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楼房更加美丽,烟囱里冒出一缕一缕青烟往天上飞,而又被雨打下来。

三、感受“晴”

师: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一亮。它感受到了什么景象?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是作者的感受,你能把作者看到的说出来吗?

生:(学生还是找不到描写晴天的诗句)

师:(只好顺势而就)难怪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子。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

生:因为他们都很美。

师:一语道破天机。就因为它美,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湖都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更有趣的是他们往往由西湖就想到西子。因此西湖也叫西子湖。看,这三位就是。自由读读吧!

生:自由读诗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都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师:所以,苏轼也禁不住赞叹这一池的湖水,把刚才我们感受到的送到苏轼的诗句中来吧。

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如果你是化妆师,你打算给雨天的西湖、晴天的西湖化怎样的妆?

生:我打算给雨天的西湖化淡妆,让它清新自然。

生:我打算给晴天的西湖化浓妆,让他更加灿烂有阳光。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化妆师。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只要它具有天然的美的姿质,自然、贴切,它就是最美的。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只要健康、纯真、快乐你们就是最美的。

四、回归诗题

师: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诗题,这是苏轼在什么景象过后吟出的诗句?

生:出太阳然后下雨。

师:在哪里?干什么?

生:在湖上饮酒。

师:他醉了吗?

生:他醉了,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

师:就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吧!

生:集体吟诵古诗。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5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三、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6

一、引入: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领略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这节课让我们在苏轼的妙笔下欣赏风景如画的西湖。

师:大家知道西湖吗?(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西湖风光)

教师配音: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因湖在城西,而得名“西湖”。西湖景色宜人。以 “断桥残雪”、“平湖秋月”、 “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等“西湖十景”著称于世。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过渡语:从古至尽,许多名人志士都曾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过它。北宋苏轼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七言佳句“饮湖上初晴后鱼”。(师范读诗句)

二、读诗:

过渡语:请同学们自渎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学生自渎。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生:读诗。(2人)

师:谁来说说读的怎么样?

生:评价。(1~2人)

师:评价。

2、纠正字音。

过渡语:你们读的很正确,诗中有几个生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潋滟、空蒙、亦、妆),指名读、齐读。注:“妆”读并组词

生: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古诗。

生:齐读古诗。

三、学古诗。

1、小组学习。

过渡语:

师:读了这首诗,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想知道……

师:我把大家的想法归纳了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5)、感情读;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以上步骤分小组学习古诗。

生:小组学习古诗。

2、小组汇报。

(1)、解诗题;

师:哪个小组汇报解诗题;

生:汇报(在西湖饮酒,起初天气晴朗,后来下起了雨所看到的景色。)

师:指导读诗题。

(2)、知诗人。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苏轼?

生:介绍。(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3)、明诗意,

(4)、悟诗情,

(5)、感情读。

师: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生:汇报前两句诗意。(小组成员及其它小组成员补充2~3人)

诗意: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若有若无,十分奇妙。

师:这两句分别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晴天、雨天。

师:这两句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A、 出示晴天组图。

师:看了西湖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受(很美)

师:那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美景的呢?(出示“湖光潋滟晴方好”诗句)

指名读:2~3人。师指导读:语速慢,轻柔舒缓。

B、 大家读的真好。那西湖雨天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出示雨天组图)。

(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

指名读:2~3人;小组读;齐读。

过渡语:是呀!晴天的西湖,水上微波荡漾、风光旖旎;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师:谁来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诗意:我想把西湖比做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适合。

师:为什么要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生:……

师: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湖和西施同在越国,同有一个“西”字,他们都具有天然美色,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总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湖无论晴姿雨态,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从此人们又把西湖称作“西子湖”。

师: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怎样的感情呢?

生: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师:(指名、小组、齐读)读后两句。

3、配乐读诗,整体感悟。

过渡语:诗人用手中的妙笔把西湖的晴姿雨态,描绘的淋漓尽致,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带着对西湖美景的无限向往,有感情地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1)、指名读诗(配乐);

(2)、男、女生分别读(配乐);

(3)、谁想读就站起来读;(配乐)

(4)、全班齐读;(配乐)

4、背诵古诗。

师:我们能不能试着背诵这首古诗呢?

生:试背

学生汇报。(能背下来的就站起来背一下)

5、拓展。

拓展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诗句中想象西湖的美景。

(音乐响起)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课后,请你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准备参加班级的诗文配画展。

(课件出示)

拓展2:诗人苏轼当日在西湖共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让我们来读一读另一首。

四、诗小结。

晴天的西湖明艳妩媚,雨中的西湖清秀淡雅。它就象一位美丽的女子,时时展示美的风姿,让人产生喜爱之情。请大家齐颂古诗。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习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习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习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秀教案 9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编辑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运用题目扩展法概况诗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感受西湖的自然之美。

4、抓住关键语句,诵读、想象、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师准备:

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了解西湖。

2、了解苏轼。

3、引出课题。

二、你如何理解诗题

课文写的是,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荡舟、饮酒,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板书:晴雨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

2、认读生字词。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4、小组合作,自学诗词。

四、品读体味

1、说晴。

(1)抓住潋滟一词,体会晴空万里的西湖风平浪静波光粼粼的样子。

(2)抓住好一词,结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展开想象,体会西湖风光的绮丽美妙的意境。

2、品雨。

(1)抓住空濛一词,体会阴雨绵绵下的西湖的韵味。

(2)通过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进行对比,体会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

3、解相宜。

(1)西子的传说。

(2)理解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原因。

五、写西湖

1、用自己的笔,写出你心目美丽的西湖。

2、朗读欣赏。

六、总结升华

苏轼能写出这么美的诗词,不仅是因为他才华横溢,更是因为他对西湖的无比热爱,我觉得孩子们更热爱西湖,说说你的感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 12

课前热身: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一、图片导课,入景入情。

1、 王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西湖边走走看看,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西湖的新旧十景。(课件出示西湖新旧十景)

2、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 看啊,西湖那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许多多中外游客,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北宋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读诗题,明诗意。

1、指名读诗题,教师范读。

2、读了诗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理解饮的意思,及诗题的意思)

三、品读诗句。

1、教师配乐范读古诗。让我们乘着小船和苏轼一起去西湖欣赏美景吧!小朋友先听老师朗读古诗。(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图)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学生朗读。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什么?相机板书:晴      雨

4、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教师总结:是啊,我们可以根据注释,想象画面来学习,就一定能品尝到诗中的美味。

5、刚才我们小朋友已经读出了晴天雨天的西湖,让我们先来欣赏晴天西湖的美景吧!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

(1)诗中的哪个词用得很美?(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晴天西湖图)

(2)你有什么美的词语要送给这样的画面?老师也有一个词语要送给它,板书:波光粼粼

(3)这样的画面很美,你来试试把这种美的感觉读进去。

(4)诗中的哪个词是诗人的赞美。板书:好

(5)是啊,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美丽的景色你喜欢吗?你来赞美赞美晴天的西湖,指导朗读。

6、正当苏轼被晴天西湖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课件出示:雨天西湖图)

(1)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相机板书:蒙蒙胧胧

(2)诗人又用了哪个词语表达这种感受呢?(空蒙)理解空蒙的意思。

(3)小朋友闭上眼睛想象,一阵蒙蒙细雨,洒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表达?(板书奇)什么样的奇?是啊,这是一种奇妙,也是一种奇特,更是一种神奇,你能把这种感觉读进诗句中吗?(指导个性朗读)

(4)下起了蒙蒙细雨,西湖的很多景物都变得更加奇妙:(出示课件)

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       )更加(        )。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5)小朋友描绘的多美啊,引读--

当苏轼看见柳枝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桥在细雨的沐浴下更加秀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草在细雨的滴灌下更加娇嫩,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7、在晴朗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下雨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山色空蒙雨亦奇

看啊,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地奇妙美丽,难怪苏轼会赞叹道:(出示课件)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是谁?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是啊,西湖和西子都是那么地“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西湖有称为西子胡。

8、假如此时你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引读: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时,老师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老师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时,小朋友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小朋友们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看啊,我们都被那秀丽的西湖景色给陶醉了,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再来品读古诗吧。

9、让我们合上课本,像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听着一丝小曲,看着满池美景,一起吟诵这千古绝唱吧!(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及音乐)

四、拓展延伸,品读雨的不同魅力。

1、小朋友喜欢苏轼的诗吗?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一首他的佳作(课件展示)《望湖楼醉书》

齐读古诗,你读出了什么?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自由读两首古诗,同时思考它们的异同点。

3、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望》写出大雨的狂乱,《饮》写出小雨的轻柔。品读相关句式。

4、学生齐读两首诗,感受雨的不同魅力。

5、课后小朋友们再细细品读这两首古诗,去细细体会诗中带给大家的美味。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3

教材分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妆”两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 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 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切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没去过的同学也关系,今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灯片)

二、 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小组汇报,相互补充,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1、 理解诗题意思,介绍作者;

2、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3、 出示诗句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 将词语带入诗句,自由读诗;

5、 小组分工合作,出示学习方法:读——提出疑问——借助注释解疑——再读;

6、 小组汇报诗意,指名补充;

7、 师说诗意,生说对应的诗句;

三、 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 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

2、 师介绍西湖与美女西施的相通之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配乐有感情朗读;

4、 师范读,生想象情境;

四、 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1、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2、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读给大家听,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写景的古诗,在授课时,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西湖的图片,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创设了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对于课题的解释深入浅出,本首诗有一些字音较难,所以我设计了比赛的方式赛读词语,体现了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对于诗意的理解在学生互相帮助、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适时点拨。在师范读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还处于培养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这一环节应更加扎实,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本首诗还可以进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业,由课内指向课外。如果教师把古诗板书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 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5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

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4、再读、解题: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

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习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习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讲解单个字的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5、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都喜欢。(晴方好、雨亦奇)

过渡:对,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总结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先解释单个字,再根据单个字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六、拓展学习,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秀教案 16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

2.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是—— (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 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 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

3. 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三、体会诗歌意境

1.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 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 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 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2 . 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