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最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0篇)正文

《最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0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最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信息技术2.0优秀教学案例 篇1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课题名称

《疫情不停歇,云游全世界——故宫篇》

选题意图

疫情期间号召学生在哈过年,同时开拓学生眼界

教学对象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感受到故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典藏精美,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2、尝试使用在后疫情时代产生的新型旅游方式,为疫情防控做贡献的同时,开拓眼界,掌握新的游览方式。

3、开拓思路,通过记录片等途径,深入了解感兴趣的事物。

教学用途

假期安全主题教育,既丰富知识拓宽眼界又能保证疫情期间的安全。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制作方式

录屏

预计时长

7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的所有环节,至少包含导课,主体内容和小结三部分)

(一)导入

2021年伊始,疫情又一次打乱了人们的脚步,这个寒假,继红的学子们打算如何度过呢?近日来,每日新增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让每一位想要出门欣赏冬天风景的学子们停下了想要试一试的脚步。相信大家心中会有些许的遗憾。但是不要担心,周老师在这里领大家去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逛逛,云旅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呀!

(二)认识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于1406年开始建设,1420年建成,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过。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了故宫看什么,一看藏品

1、数以百万计的珍贵藏品

“故宫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宫建筑群与宫廷史迹的保护管理机构,也是以明清皇室旧藏文物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质精良、品类丰富。现有藏品总量已达180余万件(套),以明清宫廷文物类藏品、古建类藏品、图书类藏品为主。藏品总分25种大类别,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堪称艺术的宝库。

2、二看建筑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真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

3、还是了解历史的好地方

这么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真想去看看,一次看个够,不过瘾怎么办?让我们利用网络云游故宫。

(三)拓展

还有许多精彩的纪录片、综艺节目也同样不容错过,去年2020年是故宫建成的第600年,为纪念日久弥新的故宫,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从古建筑出发,探秘紫禁城最初的模样,也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中探寻古建的生命脉络与那些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还有“隐秘角落”里不为人知的趣事,这部片子带观众重新认识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故宫。

(四)总结

好了,今日云游故宫到这就结束了,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了故宫,还通过网站、纪录片等方式进一步走近故宫,我们也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式开展你的云游之旅,疫情不停歇,云游全世界。

设计意图

(从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单、案例选取、内容编排呈现、互动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了解“云游”——认识故宫——拓展了解故宫的方法,这是本节课设计的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了解信息、搜集信息,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开拓学生眼界。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篇2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微能力点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环境

ppt课件、白板、电脑、

教学主题

奥尔夫音乐课《一起玩雪啦》

教学对象

学龄前儿童——大班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美好的情境及节奏感。

2、能跟着音乐打节拍,爱上奥尔夫音乐课。

3、通过奥尔夫音乐游戏,让小朋友们爱上冬天、爱上雪。

教学重点

让幼儿都参与到奥尔夫音乐活动中,更好的感受音乐。

学习难点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分析目的

1、根据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奥尔夫音乐课的实践经历,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真实反馈问题。通过“问卷星”对量化数据的客观分析,了解到幼儿对奥尔夫音乐课的需求及喜爱程度,在教师设计奥尔夫音乐活动课《一起玩雪啦》的时候,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难易程度,层次结构,循序渐进的安排活动内容,优化教学活动的目标及重难点、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让音乐活动个性化,让幼儿们更加喜欢奥尔夫音乐课。

2、问卷星的使用,能更加科学、有效地统计幼儿相关的已有经验数据化、明确化。

分析工具

问卷星、微信

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

学情分析

实践方案

1、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

学龄前儿童大班的孩子对音乐的感受非常敏感,好动,乐于表现,可塑性强,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的美感体验。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对于奥尔夫音乐活动课更是十分的喜爱,但是孩子们的个性非常强,想法独特,源于生活的“玩雪”这一活动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喜欢,愿意去参加活动的。在ppt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就以冬天、雪、雪人为情境进行创设的,孩子们一下子就融入进去了,感觉就是在和雪玩耍,开心极了!在奥尔夫音乐律动、打击乐器的游戏环节中,我设计了形象生动的视频动画,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的参与度达到100%,50%的幼儿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活动,30%的幼儿能够提出问题进行不同的感受,还有20%的幼儿有创新意识,学习氛围特别浓厚。

2、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问卷星”,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

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借助微信中的“问卷星”小程序对幼儿进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幼儿对奥尔夫音乐课的需求及喜爱程度,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在进行奥尔夫音乐活动课的时候,更加信息化、个性化、高效化,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幼儿的全面发展、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 篇3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境

线上教学、线下教学

教学主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但对于物体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有各种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让学生亲自实践来揭示声音的本质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资源

手机慢动作拍摄效果微课、手机慢动作拍摄技术微课、多媒体课件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所确定的目标

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揭示并亲自实践验证,同时借助手机慢动作拍摄技术来观察实验中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哪些基本问题?

1、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可操作性强,以学生为中心,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2、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技术(手机慢动作拍摄)支持探究型活动的开展,并能通过微信、QQ等班级群对学生活动探索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及时反馈干预。

3、教师对技术应用环境和学生能力做了周全考虑,并制定恰当应对方案。

(1)技术应用环境:IOS系统、安卓等常见系统手机慢动作拍摄方式。

(2)学生能力:呈现常规物体发声慢动作视频和呈现丰富物体发声慢动作视频。

通过这一课程,预期学生能研究

1、通过多个物体发声的实验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手机拍摄慢动作视频,展示声音产生过程中物体运动的细节表现。

作为单元学习的结果,学生会了解到哪些重要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将知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将能够

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验证性解释,并借助动手实验与手机慢动作拍摄进行实践验证。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价标准

什么能够用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

表现性任务

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规范完成实验,并能借助教师微课视频与自己所拍视频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解释。

根据阶段1的预期结果,还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其他证据

学生能够进行小组内与班级内的线上互动交流,通过资源共享,观察与比较,寻找、尝试、发现更多物体发声的原因。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1、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规范完成实验,解释原因。

2、学生能学习教师微课,拍摄自己实验时的慢动作视频并展示。

3、学生能根据教师微课,进行声音细节画面的创意性慢动作拍摄并展示。(如除固体以外的水、空气……)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

教与学的体验顺序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有助于学生参与、发展和展示预期理解?

教师通过对A。自主实验探究B。如何借助技术工具等活动的设计,期待学生能将技术工具应用于科学探索活动中,在动手实验时发现,在操作技术中理解,大大降低了观察与描述的客观难度,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不断深入,不同程度地提升自我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篇4

五年级学生经过一年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计算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行为养成方面也已经形成了进机房前准备好需要的物品,上课时也能小组间相互合作,电脑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本学期教材进行了重新编排,新教材根据实际需要,精选了最实用、最新颖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水平、心理及认知结构的特点,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等原则安排以下几个主要模块:

新知园:通过给出的&“任务&”或活动传递知识、培养技能,并采用卡通人对话方式提示操作技巧、步骤或进行问题过渡达到醒目、自然、提高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目的。

大显身手:通过设置问题或项目引导学生练习、研究,以检测大家是否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又进步了:通过对同学们所进行的项目的评价,激励大家不断进步。

问题口袋:引导同学们把在学习中未曾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以后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聪明驿站:提出与&“任务&”或活动相关而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培养同学们研究、探索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你知道吗:给出与&“任务&”或活动相关而需要进一步扩展的知识、技能,供同学们进一步了解。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及各部分功能;了解本单元相关概念(如硬件、软件、压缩、复制、粘贴、删除、剪贴板等);了解常用计算机软件;了解windows桌面、窗口的组成;了解文件夹的树状结构及资源管理器的窗口界面及作用。

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掌握文件/文件夹的选定、建立、重命名、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掌握文件的压缩和解压缩操作。能理解任务的要求,根据既定任务对计算机进行操作;能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分类(如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区分、文件资料的分类整理);能比较、鉴别、阐明事物之间的类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复制、移动等);能阐明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如概念的理解);能熟练使用windows98操作系统,完成基本操作。

知道并遵守机房的操作规则,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感受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和道德规范;逐步增强自律意识,能进行自我保护。

1、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的同时,设计好每节课要做的练习,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2、充分利用好《练习与评价手册》,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同时,查找自己的不足与收获,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

4、理论部分可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如先欣赏相关内容的学习课件与学生阅读课本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学,后采取练习题的方式检测所学知识,可将课本练习、练习与评价手册中的内容制作成电子版的,这样理论知识仍然可以在机房完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

5、实践部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使用课件创设情境(如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可以利用文件内字符的操作为切入点),以电脑为意义建构工具,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交流反馈、总结规范等环节,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培养技能。教学中,可灵活运用&“任务驱动&”、&“讲练结合&”等方式,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任务,提高课堂效率。综合实践可采取&“打擂台&”的方式,巩固所学的单元知识,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

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 篇5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课题名称

不同材料的餐具

选题意图

不同材料的餐具有不同的特点,本课指导学生充分用眼、手、鼻、耳的感官,发现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点,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餐具,推荐分餐的生活方式。

教学对象

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积极观察不同材料的餐具,学习使用科学词汇描述材料的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充分用眼、手、鼻、耳的感官,发现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点,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并学会与别人交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人们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材料制造物品。

教学用途

课中教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规范操作,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并学会与别人交流分享。学习选择优秀的餐具,养成分餐的生活习惯。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制作方式

录屏

预计时长

10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的所有环节,至少包含导课,主体内容和小结三部分)

一、聚焦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校的李木子老师,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节科学课。现在请你调整好坐姿,眼睛和屏幕保持合适的距离,让我们开始科学课的探索之旅吧。

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猜猜里面是什么?“有的颜色白如雪,有的身子硬如铁,常常一日洗三遍,到了夜晚柜中歇。”打一种厨房里的日常用品。

对了,是“碗”

碗是我们常见的餐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不同材料的餐具”。

首先,请你准备这些学习用具,音乐停止就要回来哟。

准备学习用具:

学生活动手册或科学实验记录本,笔,一个大盒子,放大镜(可选)。

金属碗,金属勺;木碗,木勺;

塑料碗,塑料勺;陶瓷碗,陶瓷勺。

欢迎大家回来,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一读今天的学习目标。教师出镜:

学习目标一:我能积极观察不同材料的餐具,学习使用科学词汇描述材料的特点。

学习目标二:我能及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并学会与别人交流分享。

学习目标三:我能知道人们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材料制造物品。

同学们,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如何知道呢?

我们可以用眼睛、手、鼻子、耳朵来帮助我们观察。

1、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材料的颜色,是否有花纹,是否能够反光。

2、我们可以用手摸一摸,感觉材料是光滑还是粗糙。

我们也可以用手抠一抠,甚至折一折来探索材料是否坚硬。

我们还可以用手掂一掂,两两对比,感受材料的质量是比较轻还是比较重。

3、我们还可以用鼻子闻一闻材料的气味。

4、最后,我们用耳朵听一听。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勺子轻敲桌面,两两对比。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同种材料的勺子敲同种材料的碗。听一听发出的声音是是清脆(高)还是低沉(低)。

二、探索

探索一:现在请你开始实验吧,记得要把观察到的材料的特点,及时用科学词汇记录下来,完成任务学习单。

探索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四种材料的特点,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

一个人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

另一个人回答“是”或者“不是”,

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

三、研讨

1、四种材料各有什么特点?

2、四种材料做的勺子和碗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学生汇报

四、拓展

不同材料的餐具各有长处。最近有个“舌尖上的新风尚”——分餐,大家听说了吗?

我们外出就餐一定要使用公勺公筷,家庭就餐也建议每位家庭成员都配备个人专用餐具。

今天,李老师就带大家到超市去看看,学习如何挑选餐具。

超市里,陶瓷餐具数量居多,中国是瓷器的故乡。17世纪起,大批瓷器销往欧洲。当时欧洲的报刊上说:“瓷器精美而昂贵,只有达官显贵才买得起。”18世纪初,中国瓷器普及到欧洲一般家庭,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中国热”。在当时欧洲人的概念中,瓷器china就是中国。

我们选择陶瓷餐具,应尽量挑选釉中彩釉下彩器皿,挑选餐具内壁装饰图案较少,图案颜色光亮的产品。

挑选塑料餐具,要选择闻起来没有气味,装饰图案少的,挑选带有PP5标志的塑料餐具。

挑选不锈钢餐具,要选择掂起来较重,光洁度高的餐具,建议挑选标有304标识的不锈钢餐具。

挑选木质餐具,选择坚硬光滑无裂痕的。尽量不选刷过漆的,不买颜色特别白或者特别艳的。家庭常用的木质筷子,建议半年更换一次。

除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四种餐具,生活中还可以看到纸质餐具,玻璃餐具,银质餐具等。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吗?

设计意图

(从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单、案例选取、内容编排呈现、互动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给予学生准备学习用具的指导,为孩子们做的准备物品提供范例。

明确学习目标,为学习指明方向。

指导学生有序进行实验,对实验方法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试验任务。

对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给予必要的关注。

提醒学生完成学习记录单,强调科学词汇的有效运用。

利用表格梳理各种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点,直观清晰准确。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以致用,指导学生挑选好的餐具,养成更好地健康分餐习惯。

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 篇6

能力维度

学法指导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环境

活动主题

三年级(下)科学《运动和位置》一课技术支持下的展示交流设计

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对象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信息2。0有关的交互游戏活动充满兴趣,通过交互游戏让学生对位置和方向以及坐标等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技术工具

美丽科学教学平台

使用目的

运用交互实验游戏让学生对位置和方向以及坐标等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效落实重难点。

展示交流

活动过程

时间方案

一、尝试发现

聚焦(预设2分钟)

出示火车运动动图,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探究形成

探索(预设20分钟)△研讨(预设15分钟)

1、探索活动一: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

(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

(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学生交流讨论

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

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

2、探究活动二:

活动1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

(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

(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播放实验要求微课)

(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尝试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活动2站中心同学静止不动时,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3、探究活动三

交互游戏

虚拟实验交互游戏截图

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板书:描述位置:方向、距离]

三、联想应用

[六]学以致用△拓展(预设3分钟)

古诗词中的运动(播放微课视频)

意外情况

预案

活动三运用了交互游戏的方式,利用美丽科学教学平台提供的虚拟实验资源基础版是对活动二小组实验的考察,进阶版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难度运用的考察。利用这样的信息技术2。0教育手段让学生的课堂活动充满趣味性,在交互游戏中了解学生的重难点掌握情况。从而展现让学习真实发生。使实验教学更富活力,大放异彩。

信息技术2.0优秀教学案例 篇7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微能力点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课题名称

《传统节日中的“家”》

主要内容

本课为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第三课时《传统节日中的“家”》。在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春节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迫切心情。因此,需要获取数字教学资源。

通过百度搜索,获取年夜饭的图片,用于对比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年夜饭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带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上课使用普通教室,在班级的白板上播放课件组织教学。

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

教学重点

从传统节日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传统文化。

学习难点

由小家到大家到国家,学生体会、感受传统节日中的家人的过节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幸福生活。

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 篇8

能力维度

学法指导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主题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

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测量气温》一课的总结提升环节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总结本课的重点一天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早晚低,午后高。

2、科学探究目标:总结归纳“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的方法,揭示绘制要点及口诀,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绘制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对出现错误的作业给予针对性的纠正,引发全体学生对此类问题的高度关注,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展示正确的作业样例,示范引导。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充分利用师评、生评、自评等评价方式,总结提升,提高学生的课业质量,鼓励学生坚持记录气温,像科学家那样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总结本课的重点一天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早晚低,午后高。总结归纳“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的方法,揭示绘制要点及口诀,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满分作文网练绘制方法。

学习难点

对出现错误的作业给予针对性的纠正,引发全体学生对此类问题的高度关注,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展示正确的作业样例,示范引导。

所选技术

电子白板、PPT课件、实物投影展示台

技术使用目的

简单易行,高效实用,利用课件出示总结本课重点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直观出示有代表性的作业,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展示优秀作品,示范引领,帮助更多的同学提高。

总结过程

一、教师总结本课重点

1、课件展示一天的气温,带领学生复习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早晚低,午后高。

2、总结本课重点“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的方法。

关注绘制的基本要点:

(1)找气温点上点

(2)对应条画横线

(3)涂颜色即完成

二、展示作业,评价提升

1、出示一个出现错误的作业,请学生评价一下。纠正错误,引起重视。

2、出示一个正确的范例,带领学生进一步发现怎样绘制能更加正确整洁规范。

二、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气温,发现了一天气温的变化规律,还学习了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希望大家坚持测量气温,做小小科学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篇9

本书共6章,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这一线索呈现学习内容。每一章的首页有导言,叙述了本章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本书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通过本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高中一年级学生身心渐趋成熟,逻辑思维趋于严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内容尚欠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而由于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况且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本身也不是考试学科,因此很多学生也不重视,只想上网玩,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教师要在教学中掌握好难易度和松紧度,即要照顾到水平较低的学生,使他们学有所得,又要照顾到水平较高的学生,使他们能再上一个台阶。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1、引导学生归纳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通过探究活动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含义,通过交流与合作探究活动,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活动习惯。

3、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4、引导学生探索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5、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依据自身的经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判断。

6、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7、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8、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1、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2、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3、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能根据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信息,并有效保存信息。

5、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着急词查找方法。

6、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7、利用恰当的图表形式表达结果。

8、利用多媒体信息表达创意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3、能鉴别和评价信息

4、如何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本、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

5、怎样选择图文混排、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等形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内容。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提前备好课,备课过程要细,多查阅有关材料,课前准备好各种资料,提高课堂效果。

2、上好每一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讲练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多做多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采取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是以因人施教为核心,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好为前提,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为目标。

4、适时的训练学生学会设计,培养学生地创新精神。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设置开放的情景,引导学生以新奇、独特的角度去思考、去发挥、去无限接近思维的创造点。

5、对自己的工作情况及时总结,深入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工作在学生中的接受情况,以完善自己的工作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自动求和”功能对excel表格的数据进行求和。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excel中的求和运算,提升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中体会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感受信息技术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高效便捷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动求和”功能的使用方法。

【难点】“自动求和”功能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学生成绩表”。教师提问:上节课利用什么公式将表中每名学生的总分计算出来的?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答:选中单元格后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教师点评学生对于利用公式进行求和的方法掌握的很好。教师继续引导:在excel中经常会用到求和运算,每次使用公式进行求和计算相对来说有点繁琐,在excel中其实有一种比利用公式求和还要简便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以此引入新课——自动求和。

(二)新课讲授

1、“自动求和”方法一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分钟时间,思考:“自动求和”按钮的位置及“自动求和”按钮的读法。完成后请学生回答。【“自动求和”按钮在常用工具栏】学生对于“自动求和”按钮的读法可能不会读,教师讲解:“∑”是求和符号,读作“西格玛”,外语名称:sigma,是第十八个希腊字母,在数学中,把它作为求和符号使用,所以在excel中用“∑”用作求和符号。

教师演示“自动求和”按钮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完毕后,找学生代表回答操作步骤。【第1步:打开“学生成绩表”。第2步:把鼠标指针移到b3单元格上,按住左键向右拖动到d3单元格后放开,同时选定b3、c3和d3单元格。第3步: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自动求和”按钮,e3单元格里就会显示出左侧三个单元格中数据的和。】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在计算机上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仿照第2、3步操作,计算e4和e5单元格中的数值。

2、“自动求和”方法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没有选定数据区域,而是直接选中d6单元格,再单击“自动求和”按钮后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后得出结果。【有一个计算结果,但并不知道是计算的哪一列数据】教师讲解:只需选中需要计算求和的数据区域下紧挨着的单元格,“自动求和”按钮也可以计算出这一列的总和。组织学生用这种方法计算出语文、数学的总成绩,3分钟时间。学生操作完毕后,教师点评学生学习能力强,并总结:“自动求和”按钮可以通过选中数据区域或在需要计算的一列或一行数据的紧挨着的单元格后,单击“自动求和”按钮进行快速求和运算,当求和的数据区域需要更改时,可以通过更改编辑栏中数据区域,进行准确的计算。

(三)巩固提高

教师布置练习任务:打开“班费支出表”,计算表中数据之和。在此过程注意观察学生操作情况,给予适当帮助,尽可能让全部学生都完成操作,对于又快又准的同学给予表扬。

(四)小结作业

小结: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总结“自动求和”的方法。

作业: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妈妈设计一个“家庭日常支出表”,计算每个月的家庭总支出,看看谁是妈妈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