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1
备课时,我并没有在教学目标上多加思考,只是根据收集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朗读感悟中,感受槐花美、孩子乐”。
确定教学步骤后,我和同事们多次试教。然而我清晰地记得,当时试教没有一次是满意的。直到最后一次正式赛课,这一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可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教学。
几年后,我又一次任教三年级。一次市内的公开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槐乡五月》。
调整从教学目标开始。这次我是这样来阐述教学目标的: 槐花美,孩子乐;槐花因表达而美,孩子因表达而乐。比较之前的教学目标,这次只是把教学的重心往“表达”上靠了靠。然而就是这么一“靠”,教学的效果发生质的变化。
一、欣赏槐花美
1.整体感受
师:五月,洋槐开花了。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五月的槐花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就是槐花。这个自然段很长,读好不容易。请按“看” “听”“闻”的顺序把课文读成三部分。
指名三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可以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闻到了什么?
师:槐花的确很美,很是吸引人。这么美的槐花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的呢?
2.赏读槐花
师:五月,洋槐开花了……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槐花美在哪?
片段一: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槐花因多,因白而美。)
片段二: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如姑娘的小辫儿。(一个“抱”、一个“挂”将槐花姿态展现给大家。)
师:多么美的槐花啊,多么优美的语言啊,我们应该把它记下来。
3.诵读花香
反思:第一部分(槐花美)的教学在设计上,较之几年前的设计,在教学的目标上发生变化:之前的目标是欣赏槐花的美,而现在把目标放在了作者是如何将槐花的美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槐花很美,文字更美。如何让孩子充分感受语言之美、表达之妙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去思考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白茫茫”,读着这三个叠词,眼前早已是漫山的槐花,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比喻:似瑞雪初降,槐花的多,槐花的雪白更加形象具体。先远看,再近看;一个“抱”,一个“挂”;一处像玉雕的圆球,一处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样的表达顺序,这样的一一对应,需要引领孩子去感悟。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孩子将优美的文字背下来,这样的背诵是水到渠成的,不仅背诵了描写槐花美的文字,还积累了表达的方法、表达的节奏、表达的顺序。
二、享受孩子乐
师:如果,你来到了槐乡,你最想干什么?
片段一:我想吃槐花饭。
师:请你告诉大家,槐花饭怎么做的,又怎么个吃法?(生读课文,提醒学生关注作者整齐、准确的表达,为下面的迁移作有效铺垫。)
师:你能否根据自己的口味,也来制作一份槐花饭呢?
生:吃辣的,撒上胡椒粉,拌上老干妈,浇上辣椒油。
生:吃甜的,撒上白糖,拌上番茄酱,再浇上槐花新蜜。
反思:之前的教学设计,主要的目标是领着孩子去探讨槐花饭是怎么做的,是怎么吃的。而现在将目标定在语言的习得上。语言习得是需要训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选好、选准语言的训练点。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制作槐花饭,目的就是让学生把在朗读、对话、复述中习得的语言加以运用。“吃辣的,撒上胡椒粉,拌上老干妈,浇上辣椒油;吃甜的,撒上白糖,拌上番茄酱,再浇上槐花新蜜……”这是课堂上孩子的语言,孩子在这样的对话中,习得了富有节奏和生命力的语言。
片段二:做一做槐乡的小姑娘。
片段三:做一做槐乡的小伙子。
反思:如果说,槐花美是通过诵读来感受的话,那么,槐乡的孩子的乐,用采访、说话的方式来感悟是最恰当不过了。孩子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在这里只是帮孩子和文本搭一下桥,牵一下线,学生在与文本,老师的对话中积累、内化语言,又通过变换角色的方法“外化”语言,言与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是可以兼得的。因为有之前孩子、老师、文本的充分对话,这里学生的复述就显得很顺当了。
对比以上两次教学,其实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阶段性学习的一个终点。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有效的途径实施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习得语言,发展语言。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从目标出发,用准确的目标来引领孩子少走弯路吧!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2
一、巧用课文主题:情感的陌生感
教材一发,学生总会迫不及待地翻阅,语文尤其如此。当教者引导阅读时,学生对内容已经熟悉。此刻,课文内容对学生已失却了陌生感的诱惑。而学生自读,多是了解内容、欣赏情节,对主题一般不去关注。我们知道,主题感悟虽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却是听读理解、读写表达的重要凭借。学生不去关注,便可合理运用,在已熟悉的内容中发现陌生的主题,让教材从熟悉走向陌生。如苏教版写花的课文不少,虽内容相似,但主题各异: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写学生为老师栽紫丁香,期盼花儿为老师做伴、唱歌,表现了他们对老师的爱;三年级的《蒲公英》,写两颗蒲公英种子的不同遭遇,告诉人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花瓣飘香》写孩子为妈妈采花瓣,表现孩子对妈妈的爱;《荷花》写作者在荷池的所见所想,突出了荷花的美;《槐乡五月》通过槐花的描写,展示了槐花给孩子带来的欢乐;四年级的《桂花雨》写桂花香、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爱;《一路花香》写挑水工巧用破水罐浇花的事,告诉人们要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各自的作用;《第一朵杏花》写竺可桢、小男孩与第一朵杏花的事,突出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小男孩的信守诺言的品质……
如此联系,发现共性,凸显个性,相关课文阅读时,则可引导在与已学课文的比较中,发现课文的陌生处。如阅读《桂花雨》可先回忆《槐乡五月》描述的画面和画面蕴含的情感,进而引导:《桂花雨》写什么呢?作者为什么写?与《槐乡五月》有什么不同吗?对课文内容学生有所了解,但作者为什么写、与《槐乡五月》有什么不同,学生肯定难以表述。这样,就能以教材的陌生感引发兴趣,唤起注意,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
二、透视语言特质:语言的陌生感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言语内容使学生容易失去陌生感,一般言语形式也会如此。为此,必须善于发现和利用课文独特的言语方式,即课文的语言特质。语言特质比较隐含,学生难以发现,可在生本与文本的联系中,把握特殊的语言特质;在内容与情感的联系中,展示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在感受与运用的联系中,培养学生相应的读写能力。这样,通过语言特质的透视,便可让文本给学生陌生感。如:花开花艳,多与希望、幸福、喜悦相伴;花谢花落,多与失望、孤苦、辛酸相随,这似乎是约定俗成。而《广玉兰》一文,凋谢了的花儿也让人感受到美好、生机、希望等不尽的旨趣。这样的表达方法,学生是第一次碰到,教者便这样引导:
师: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花儿凋谢,你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失落,因为凋谢了的花儿给人凄凉的感觉。
生:我感到无奈,为什么美丽的花儿凋谢了呢?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可是在作者笔下,凋谢了的广玉兰依然生机盎然,请细心读读这段话,看能发现什么?――(出示: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已经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生朗读感悟,读后交流。)
生:开了的花美,没开的花美,凋谢的花也美,这就是广玉兰的特殊之处。
生:我总认为,开了的花美,凋谢的花儿肯定不美,可作者这样一写,开和不开的完全可以相媲美。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再读读这段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出示: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长成了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但是花瓣凋谢了。)
(生读后叙谈感受)
生:读了以后让人不开心,因为再美它也凋谢了。
生:这么美的花儿还是凋谢了,读了让人伤感。
师:为什么同一种花,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呢?比较比较,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生:原来“花瓣虽然凋谢了”变成了“但是花瓣凋谢了”,而且变换了位置。前面的句子,让人不去注意凋谢,而去欣赏它的美丽;后面的句子,则让人重点去关注它的凋谢上。
师:你看,作者的叙述多么高明!读读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出示)
第一组:
虽然你成绩进步了,但是还比较差。
虽然你成绩还比较差,但是你进步了。
生:第一句强调成绩差,让人心灰意冷;第二句强调人的进步,让人充满信心。
师:真有趣,变化了顺序,表达的情感就不同了。难怪凋谢了的广玉兰在作者笔下那么充满生机,让人喜爱。再读读下面的句子,看能不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出示)
第二组: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学生第一句填了“无限惆怅”“垂头丧气”等,第二句填了“摇头晃脑”“无限欣喜”等,并结合句子阐述了原因。)
师:可见,说话写作,内容顺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情感的表达,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
凋谢的花儿写出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情感表达学生是初次见识。对此,教者予以了关注:先借助生活,引导自读感悟,体会特殊的情感,即凋谢的花儿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其次是变更句式,引导品味语言,感受特殊的句式:先说花儿已经凋谢了,进而用转折句式,通过对花蕊具体、形象的描写,突出其生机和活力。再则是补充句式,引导拓展运用,学习特殊的表达。这样抓住典型句式引导,能让学生在语言与精神的融合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追求教学创意:教法的陌生感
事实表明,如果教师固化了教学模式,当学生熟悉了老师的套路后,课堂对学生就会因陌生感的缺失失去了诱惑力。可见,必须创新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创意,让课堂不断以“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以“意料之外”。如阅读《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把握了“借助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教者一般会安排片段练习,学生自然感到乏味。为不断给学生陌生感,教者让学生阅读片段,读中思考:一学生学习“借助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写家庭的变化,请好好读读,你觉得片段中的数字好在哪里?为什么?
【片段】爷爷10岁的时候,一家8口人挤在两间窄小的屋子里,家中除了一个低矮的土灶、一张小方桌、两张用木板铺成的床,两把钉耙、三根扁担,其他几乎一无所有。我10岁时,一家5口人住着3间楼房,我有自己的卧室和书房,书房里藏书有300多册。家中现有4部手机,两台电脑,3台电视机,客厅里则是48寸液晶电视。家中还有两辆自行车、两辆电瓶车,还有一辆小轿车呢!
起先,学生多被表象迷惑,认为数字突出了家庭生活的变化。而经过仔细揣摩,学生明白:虽都反映了家庭变化,但数字列举太多,没有重点,像第1节的“钉耙”“扁担”可用“几样必需的农具”,第2节的“自行车”和“电瓶车”可舍去。可见,运用数字,须精心选择,不面面俱到;须突出重点,凸显情感。接着教者又这样引导:下列片段也写金字塔,你觉得有什么不足?
【片段】这座金字塔真高!你看,大雁从它身旁擦过,白云从它腰间掠过。倘若登上塔顶,举头可以挨到太阳,伸手可以摘到星星。
学生又轻易上当,他们认为叙述中没有运用数字,金字塔的高大没有凸显出来。教者马上引导:片段真没有写出金字塔的高大吗?如果作者根本不知道相关数字,能难为他(她)吗?
这下,学生恍然大悟:描述事物,运用数字只是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如果不知道数字,可采用其他方法。如果不是为了准确说明事物,仅是为了写出事物特点,不用数字也行。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3
师:读着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槐花非常香。
师:是呀!一个“香”字充斥在字里行间,再去读读看,找出里面带有香字的词,好好品一品。
生:好多哦!有“香喷喷” “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
师:一般我们常说“香喷喷”的什么?你还知道类似这种ABB的词吗?(生回答积累)“清香”“醇香”“浓香”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 :清香是说香味较淡,醇香是指香味纯正,浓香是说香味浓郁。
师(赞赏地):你理解得很准确!请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这个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连用这三个词。后面的省略号又有什么含义呢?(生细读,思考。)
生:这三个词都描写了槐花的香味,但香味的程度一个比一个浓。这三个词后的省略号也说明槐花的香味越来越浓,四处扩散。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同学们,通过这一番品读,你们领悟到了什么?
生:作者仅用几个词语就能把槐花香味的变化写出来。
师:作者的语言真是精炼传神,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能读出这三个表示不同香味的词吗?(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是呀,我们平时说花多叫?人多叫?书多叫?而这里的香多叫?
生:香海。
师:能读出香的范围像海这么大吗?(指名读出海的感觉)
师:作者连用了六个带香的词语,让我们感觉五月的槐乡真的是一片花海,也是一片香海!这段话中还有一个字尽管不带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香气的无所不在,是哪个字?
生:“浸”字,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
师:还有什么也浸在香海中了?
生:花、树
生:槐花饭……
师:此时此刻,你来到了槐乡,站在槐花树下,抬眼你看到了什么?(满树洁白的槐花)弯下腰,你能随手捡到?闻一闻――(香气扑鼻)一阵风吹过?(香气四溢)有时,槐乡孩子从你身边走过?(好香呀!)到了槐乡孩子的家里,你仍然能?(闻到香味)难怪作者会说,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个浸字,让我们感到香味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美美地闻一闻这槐花香吧!(指名读、分角色读、集体读)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堂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充分提到了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同时丰富语言积累。因此,运用多样的方法,巧妙地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语词、句段中的语文味,是我引导学生感悟的重心,同时紧扣重点词句,让学生能够达到情感与语言的同步生成,内化为自己的积累。
一、紧扣“香”字,挖掘词语品味。当学生初步感悟到槐花香时,我紧紧抓住带有香的词语,尤其抓住“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感悟其内涵。通过一番咀嚼品味,学生不仅读出了槐花之香,更体会到了其表现出的香味由淡到浓的变化之美,读出了语言中蕴含的深意。一个“浸”字活泼泼地写出了这香气氤氲、弥散在空气中,晕染了这五月的槐乡。开始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悟,没有捕捉这个“浸”字的深层次信息。这时候,我通过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明白了“浸”的丰富内涵。教师只有具备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度感悟文本。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二、巧抓“香”词,积累不断生成。找出六个带“香”的词,帮助学生积累了形容“香”的词语;词语开花,积累ABB的词;积累表示多的诸如香海、花海、人海等词。这些环节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补充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如此,理解、比较后点滴的积累,为学生今后写作做好了很好的铺垫,在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到阅读中所学到的词语,帮助了学生表达。
三、品味“香”意,读中香飘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达成语言和情感的同步生成,那便完美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这部分时,我通过不同的方法指导、不同形式的朗读,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比如巧妙运用槐花香味的浓淡变化来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语文味和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最后,采用多种方式的深化朗读,把他们引领到“槐花的香味越来越浓、越飘越远”这个意境中去,整个教室都弥漫着浓浓的槐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