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4篇正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4篇》

时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法律意识,进行普法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道德与法制 篇1

一、要整体把握课程的内容特色

要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首先必须对初中新版教材要有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了解。依据《道德与法治》所编教材,大致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七年级阶段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估计八年级阶段学习内容将有所深化,逐渐深入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构建;九年级阶段在初中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爱国情操,力求初步确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基本上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相适应,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与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科学地选择授课的方法和技巧。

二、要做好“导演”与“演员”角色的定位

要想让中学《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活跃起来,就必须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最根本的方法是用活教材,根据教材的基本观点、链接学生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给学生以充分讨论与研判的机会,并通过学生的展示,同学互动,教点评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对课程和知识的好奇与求知欲增强。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就不是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要想让道德与法制课真正地生动、鲜活起来,教师如何作好导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角色,确实需要课前精心预设”。在初中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定位好自己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老师导演,主要负责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认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在生动真实的案例中辨识真善美,逐步完善现实中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做好两点:首先要教师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灵光一现的智慧火花,并给予科学合理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更加积极地投入所应扮演的角色,强化课堂的愉悦氛围:其次要教师时刻注意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哪怕是在学生出现标新立异式的观念时也不要去打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星星点点的智慧之花”总会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发现、引导、创造。如果说“发现闪光点”是教师课堂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的话,那么“创造闪光点”更是评价一个教师能否教活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应该密切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与方法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要善于把握课堂活跃度

随着学生们创新自觉性的提高和创新自信心的增强,活跃的课堂气氛显然并不难营造。但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只说明学生们摆脱了枯燥无味的被动学习状态,并不等同于学生们完成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掌握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和精髓。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政治老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教师可以对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式的观念不予打压。但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既要表扬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与个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思想中的不足,避免因为一些调皮孩子的起哄而造成课堂本身的混乱。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后,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既要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要符合学习的整体教学计划,从而使课堂活跃度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畴之内,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

有时候道德与法治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与有的初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身除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以外,大多数知识都是可以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每堂课也都注意讲解范例,但是课堂气氛并没有多少好转,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友谊与成长同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列举好人好事,这样时间一长反而会遭到同学们的反感。教师可以就近举学生们身边的小例子。比如:值日生打扫卫生,可以具体到某个学生,讲解假如这天该同学不打扫卫生,那么学生们就要在又脏又乱的条件下上课。而正是因为该学生“个人”认真地打扫了教室,才使得班级这个“集体”有了干净的环境上课。所以整个“班集体” 应该为该学生辛勤劳动鼓掌致谢。反过来,再反问该学生,在听完同学们的鼓掌后是否因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班集体的认可而内心里感觉到了尊重和满足。这样,通过学生们身边的小事情就可以讲解“个人的贡献和付出,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一个价值观的道理,同时还可以收获同学之间的真诚友谊。

五、要善于动脑动手,做到课堂内外密切配合

实践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素,而且是教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一剂良药。第一、要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力争让课堂生活显得多姿多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成兴趣小组,要求学生们根据《教材》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确定优秀发言代表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2.开展辩论赛,由各个组的学生选派代表就某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要求尽可能的用上课本中的理论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3.综合知识抢答。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选择课本理论进行问答。各个小组的学生举手抢答,可以制定分值来评定优秀小组与个人并予以鼓励。4.即兴演讲,可以穿插到实际的课堂学习中进行,要求给予每个同学机会,就某个课堂问题或理论进行即兴演讲,既可纯化学生的心灵又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二、要开创课外活动,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实践。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教师带队,进行户外探索与体验。如在教学《绽放生命之花》一课时,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周边河流、绿树、工厂地带等进行现场参观、接触相关的人和事,加深同学们对知识和事物的认识和深化。2.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认真阅读报刊,观看新闻,感受典型人物的先进事例,并让他们展开思考和讨论,进而激发学生们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对生命价值意义的判定。3.学写政治小论文,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发表评论,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并把学生们好的文章推荐到校广播站或其他报纸等媒体发表,进而激发同学们的生活热情和价值认知。

道德与法治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难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观看法制教育视频)

二、小组讨论,并用气泡图等各种形式记录,小组派**发言,各组参与讨论。

(一)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中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原则:

1、依靠法律,预防违法**对自己的侵害

中小学生要明确,依靠法律是预防侵害的首要原则是自我保护的必备武器。依靠法律,必须学法、知法,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要弄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无罪,什么是**;什么是自己的义务,**和合法权益,什么是受到侵害。还要弄清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和法律责任。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行使**,并在违法**行为对自己形成侵害时,能够依靠法律**进行自我保护。要做到:一克服“害怕对方报复,干脆自认倒霉”的错误思想;二克服“管它三七二十一,我私下找人报复”的错误做法。总之,就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我保护,而不能用个人感情代替**、法律。

2、依靠**,预防违法**对自己的侵害

这里所说的**,一般是指侵害发生地或自己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居委会、村委会、学校等部门。

3、依靠群众,预防违法**行为对自己的侵害

包括中小学生家长在内的广大群众,对破坏社会治安,危及中小学生人身安全合法权益的违法**活动深恶痛绝,盼望通过综合治理和“严打”使社会稳定,中小学生受到保护而健康成长。群众的眼睛雪亮,智慧丰富,威力无穷,不断涌现出保护少年儿童,见义勇为的好市民,好青年,好**。所以当中小学生受到违法**分子的侵害时,要千方百计地求助身边的群众,共同来对付坏人。当群众勇敢而义无反顾地和违法**分子做**时,违法**分子将成为过街老鼠,无藏身之地,遭灭顶之灾。

4、依靠智慧,预防违法**行为对自己的侵害勇于**,相信正义必将战胜**;不能怯弱,不能束手待毙,不能让坏人为所欲为,这是中小学生预防侵害的必要前提。但是,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单力薄,在面对违法**分子时,要强调善于**。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机智巧妙地战胜敌人,保存自己。电影《*原***》中的***长李向阳说:“要想抓住狐狸,就得比狐狸狡猾。”《鸡毛信》中的海娃就是把鸡毛信藏在羊群头羊的尾巴下,躲过****的搜查,胜利地完成了送重要**的任务;小兵张嘎也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出招数中,战胜愚蠢的敌人。

道德与法治 篇3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情感教育的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当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现状,阐述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运用丰富的情感信息来撞击初中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学习,还要重点关注对学生人品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有了许多更新和变化,如何关注生命,如何联系生活,如何理解权利,怎样培养责任意识,如何关注社会公正与维护世界和平,这些教学内容逐渐成为道德法制学科的核心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执教者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点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达到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情感教育的概况

个体成熟的重要特征就是情感发展。人的情感不是在自然条件下成熟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发展并成熟的。情感教育关注的是生命机制组成要素之一――情绪机制,关注的是如何使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等协调作用,发挥学习的最佳状态。人教版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包含着许多生动多彩的事例,一篇篇优美又便于朗诵的课文,树立了许许多多的鲜活榜样……这些案例与故事都蕴含着美丽、高尚、淳朴、健康的情感要素,承载着对人性的基本尊重,表达了对学生无限的关爱。

二、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现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劝导和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和学生厌学的问题;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也无法令人满意;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只重视分数不看重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只为分数而学,教师也只看重分数而教,有的学生甚至不学该课程。

这些怪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因素”的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死板的教条教育,很容易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边缘化。第一,教学目标轻情感目标重认知目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有完整的人格。新课程改革下的情感教学目标主要表现为三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在教学中灌输的理论知识就是纸和笔的结果,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德行上人格分离。第二,教条式的讲解方式忽视了情感投入。教师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只会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反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趴在桌上呼呼大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情况的调查结果证明,许多初中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值得学,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情感渗透,只是在讲台上一味地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三、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n程教学中的必要性

第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需要渗透情感教育,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目的既有品德的教育培养,又有传授知识的双重任务。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应统一,做到“知、信、行”有机统一。“知”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信”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要想达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学生“信”的问题,也就是让学生动之以情地参与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二,《情感智力》一书中曾提到“情商”一词,书中阐述了一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智商仅起20%的作用,而情商可以起80%的作用。一个人的情商包括兴趣、性格和意志等因素,这些情感因素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初中生的情感虽然很丰富但是又很不稳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很容易使学生走向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所以教师要通过情感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情感教育的优化策略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备课过程、导课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同时将情感教育融入在课外活动中。

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备课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把文化理念、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工作都是依赖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实施,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把情感教育充分体现在备课过程中,正确把握课堂讲解目标,预设要表达的情感案例或情境。

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导课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融入情感的导课很容易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氛围更加和谐,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加轻松,教学效率会更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做更好的自己”一课时,教师通过影音等形式播放《我真的很不错》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合唱。大部分学生都熟悉这一歌曲,在轻松、愉悦又放松的教学氛围中专心学习,激发了他们很强的兴趣和浓厚的好奇心。

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把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师生教学相长。例如,在教学初中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享受学习”一课时,教师可以大胆地突破课本条条框框的限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参加以“学习并不痛苦”或者“学习很快乐”为主题的辩论赛。通过激烈的辩论和思维的碰撞,学生的情感融很快融入到教学中并达到了极致,实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教学效果。

4.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要想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重视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这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主题班会、重要的报告会、有知识趣味性的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才艺展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可以得到充分释放,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课本内容的教学,又要关注学生将来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制素养,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5).

道德与法治 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基础教育又一次面临着新形式和新要求,所以,教育部办公厅特地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加以贯彻落实,将“思想品德”、“品德c生活”等教材在初中阶段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制”。历时四年来,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央思想审核小组审查通过,《道德与法治》新编教材已经正式发行使用。我作为一名乡镇最基层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去年也有幸如期参加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的解读和人教版、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此培训感悟极为深刻。通过上学期新教材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学感悟。

一、教者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勤于研究学习

如果要做一个合格的教者,应该和学生们一起成长,否则,就会像我一样感到力不从心,教学中感到迷茫,无计可施。作为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我们随时面临这三变:一是教材变得快。二是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变得快。三是检测形式、内容、难度在变。就这三变我觉得应对措施有以下四点:一是抓住课标解读不放松。课标是施教者的灵魂,是指挥棒,无论教材体系如何改变,只要吃透、吃准了课标,就不会偏离学科的方向。二是加强教材研究和增加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厚度、深度、广度,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三是着力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力求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彻底改变单纯的说教,尽可能在课堂开展一些务实的讨论、辩论等活动。四是及时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料,包括鲜活事例、时政热点、焦点,教材中提供材料必定有限而且有些滞后,学生也不很熟悉,如果单纯依靠教材,教学起来学生感到吃力。

二、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项能力

(1)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去解读、整理、提炼教材。(这也就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是什么)

(2)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我在教学中感觉最难受的就是学生思考的习惯、思辨能力极差。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辨,学生就很难从内心深处自觉的形成清晰认知、意识、观念。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引导,采用情景分析、访谈、讨论、项目研究等方法,把社会现实和学生自我成长结合起来,加以主动探索和研究,在快乐学习中增加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这恰恰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解决的为什么)

(3)学生的践行能力。我们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把学科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动、而学生践行能力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也是考查重点之一。为了解决此问题,尽可能选取典型事例、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教育实践活动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仿着做),这样,学生的践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正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学生怎么办,这也是我们这学科最终落脚点)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教学信息资源的能力。乡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相比视野不开阔,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差许多,学生能自觉去获取教学资源和相关的教学信息的习惯很差,所以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一起参与,让学生慢慢的养成这方面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教学信息资源的能力。

(5)有效提升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开卷考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思考、探究、合作、创新,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打基础。所以,法制与道德课的老师必须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把开卷考试的方法和要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有应对考试的方法和能力。

首先,书写工整、条理清楚、答题规范。其次,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思路要清楚,紧扣主题,分层回答,不能东拉西扯;书写要分段落,不要一句到底,不能乱写出乱划。只有平时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学生的应考能力才有所提高。

总之,教育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作为来自乡镇最基层的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价值观、世界观,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合格公民。我想: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加强专业上学习、教学上不断地创新夯实基本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

参考文献:

[1]李淑梅。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人文教学资源的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88-189+192.

[2]马凤英。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J].教育科学论坛,2014,(10):37.

[3]姚波。浅析“智慧教室”的思想品德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97-9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