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说课稿 >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10篇】正文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10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阿青给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10篇】,欢迎参考。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果实累累的季节》。下面我分七部分将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

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水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强化了学生对各种水果名称的认识,随即引出后续探究活动】

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拿出果篮,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在"感知果实"的游戏中,教师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气氛,还达到了师生互动。这个游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舌尝等方式来辨认果实。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发现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来指导学生。】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教师导趣、学生生疑——教师导思、学生质疑的渐变过程。教学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自主去生疑、质疑,然后通过找星星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想,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还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与喜悦,更好地激发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七、板书设计

果实累累的季节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本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基础上,以及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量与量之间的分析,用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3、重点难点

根据题意寻找相等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

二、说学法

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抓不准相等关系,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所以要组织学生有次序、有重点地观察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

三、说教法

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①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题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例题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题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

③针对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以解决,特别是学生抓不准相等关系这方面,可以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④通过图表对比使学生更直观,理解更深刻,同时,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手段)。

⑤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区别或最佳列法,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一、关于教材与学情

《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环境和我们”的第2课。同学在以前的科学课中,了解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本单元将聚焦环境教育,从贴近同学日常生活的垃圾问题开始深入探究。同学经历了第一课《垃圾堆里有什么》的学习活动之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关注生活垃圾、甚至整个城市垃圾发生的现象。六年级同学凭借经验知道一些关于垃圾处置的方法,但是他们并不一定知道或者关注在用这些方法处置垃圾时容易发生的问题。这一课就是引导同学去研究这个问题,并且进一步引发同学考虑: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局部:一是用模拟实验研究垃圾简单填埋是否平安;二是探索垃圾的最终处置方法。

二、关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实际,结合科学学科的性质特点,我以为本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垃圾对环境会发生污染,简单填埋等方法处置仍会对空气、水、土壤造成污染。

2、科学探究: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地探究,自觉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科学教学不只仅是让同学获得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历经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我们应该注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同学的探究能力。应该把科学探究目标放在首位。因此,把“设计一个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同学探索认识垃圾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只有充沛认识到垃圾的处置有什么问题,才会发生解决好垃圾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设计一个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关于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在遵循开放性、启发性原则的前提下,本课教学除了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方法外,还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同学不容易看到的情景用课件展现出来,拓展同学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以同学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规范倡议的教学理念。六年级同学已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因此,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研讨”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大局部时间交给同学,让同学分组实验、设计方案、讨论交流,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

四、关于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资料:广口瓶、墨水、镊子、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

2、多媒体课件。

五、关于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即定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

课的开始,我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我们平时的生活垃圾都放哪儿?垃圾桶满了,怎么办?垃圾屋满了呢?接下去又该怎么处置?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对话,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新课做好铺垫。

在与同学的交流、对话活动中,同学根据已有经验,可能会说出露天堆放、埋掉、点把火烧了、倒入河中等处置方式。这时,老师引导同学明确:露天堆放、倒入河中肯定不对,知道我国生活垃圾的处置,主要采用填埋法和焚烧法,其中采用填埋法居多。这样很自然地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2、模拟实验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组织同学分组进行模拟垃圾简单填埋的实验。实验前先出示“温馨提示”和“注意”,使同学明确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中,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实验后,组织同学讨论:实验中的各局部分别代表了什么?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假如这就是一个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危害?使同学认识到简单填埋不是个好方法。

3、设计方案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打算分四个层次展开教学活动。

第一个层次:小组讨论。围绕怎样对简单填埋场进行改进,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对地下水、空气、土壤等的危害,进行广泛深入地讨论,明确设计的方向。

第二个层次:动手设计。同学有了初步的设想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设计。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画图。

第三个层次:展示效果。各组方案完成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前展示自身的方案。用文字叙述的,就让他读。画图的,让他用视频展台展示出来,并解说。

第四个层次:对比完善。当同学展示各自设计方案之后,老师出示现代清洁填埋场的构造图,引导同学了解各局部设施的作用,让同学看看和自身的设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他们会高兴地发现,真正的现代清洁填埋场的建设与自身的思路是一样的,甚至有的小组设计的方案更完善,从而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也再次调动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难点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也可能有小组的设计达不到要求,老师引导他们发现自身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鼓励他们再作改进、完善。接着师生讨论:这样的垃圾填埋能保证平安了吗?垃圾场填满垃圾后,为什么不能在它的上面种农作物和建造房子?通过讨论,进一步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表示关注和进行考虑。

在这个环节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既培养了同学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又培养了同学的创新意识。

4、课堂拓展

同学认识到清洁填埋仍存在潜在危害,那另一种垃圾处置方式——焚烧又怎样呢?接下来播放焚烧垃圾的录像,观看后让同学讨论,焚烧垃圾和填埋垃圾相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通过多次对垃圾处置方法的讨论,同学从中感悟到垃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会在感情深处对垃圾发生一定要处置好的欲望。

5、课后延伸

于是提出课后考虑问题: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呢?并对同学提出希望,老师相信同学们会关注垃圾问题,关心环保事业,做环保小卫士。同时告诉同学几个相关网站,希望同学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深入研究。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同学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使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培养同学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体会物品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组成物体的材料。

2.科学探究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用自己的标准,给我们周围的物品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物品分类的标准,把周围物品分类。

2.教学难点: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10张不同物品的卡片

2.教师使用:课件、实物、班级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预设5分钟)

1.出示《我们生活的世界》课题,导言:我们生活的世界绚丽多彩,物质丰富,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身边的物质出发来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

2.新授:请同学们说一说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来自大自然的,哪些是来自人工制造出来的?

3.教师组织学生识别实物图片。

二、讨论分类的标准(预设15分钟)

1.播放“自然视觉生活景观”剪辑视频和“创造工厂人工智能”剪辑视频

2.引入科学词汇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沙石木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

3.教师分别对这些科学词汇进行讲解及举例说明。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

三、给物品分类(预设1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对物品按材料类别分类。

2.出示活动手册样本,先填写分类标准,再逐一出示物品图片,让学生深入理解物品分类标准。

3.布置学生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去分类,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四、研讨交流和总结(预设10分钟)

1.我们把物品按材料类别分成了哪几类?(师生共同探讨研究)

2.每一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完成班级记录表)

五、板书设计

《我们生活的世界》

分类标准: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资料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也为学习下头两课《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并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本事培养方面,属于"实验本事"和"归纳本事"的系列。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课本资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经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能够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说学生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我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必须的操作本事,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已经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像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经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明白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比较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在《蒸发》这一课接触过,有必须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设计比较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必须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明白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比较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动手实验本事。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比较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五、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教法我将用到复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2、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团体讨论法为主。

六、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演示材料:烧杯2只、热水、金属盘2个等。

2、学生准备:小镜子等。

七、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资料。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先经过学生生活常见现象——向镜子哈气出现小水珠从而引出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假设,再让学生经过自我设计的比较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导入

我将采用复习法:本课教学资料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见过凝结现象,但除个别学生外,一般都不明白怎样回事,学生对蒸发现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响着对凝结现象的认识,所以,那里我加入复习环节,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为后面的认知作了铺垫。强化空气中存在水蒸气这一知识点。

教师能够这样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一齐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说说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水在蒸发过程中会怎样?请生回答教师小结:江河湖海,动植物体,仅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发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发散到了空气中,所以空气中存在很多的水蒸气。

这节课教师将和大家一齐,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趣味的现象,下头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好,此刻开始。

这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提出问题,进入新课

让学生自我动手实验,再汇报现象。

师: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问题: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呢?】

进入第三环节——

(三)学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包含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子变成了水珠。)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那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问: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小组讨论一下。

启发他们推想出: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由于导入环节进行了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板书:水蒸气水

师:看来,镜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那,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学生可能有许多种猜想。

(四)验证猜想

1、在验证猜想时,我加入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做了一个过渡。先认识水蒸气能够变成水,再认识转变的条件。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我采用了三个烧杯,分别用同样多的热水、温水、冷水,同时盖上金属盘,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蒸气越多,越容易凝结。

2、之后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

学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条件下才能构成。那里我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个别学生明白,就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设计,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师引导——这种现象什么季节容易产生?学生可能答:冬季。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导学生猜想: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子的温度也比较低。可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遇到热的物体行不行呢?

师:如果教师给你供给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

3、实验验证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对实验材料,我进行了新的尝试,用不锈钢金属盘代替了课本上要求的小瓷盘,这个金属盘的好处在于加热方便,安全,效果明显,缺点就是不透明。

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设计,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你们打算怎样实验。然后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

如果学生设计不出,教师就这样引导:要证明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气,方法是向烧杯倒入热水,(能够提问为什么用热水)。

引导学生说出:要用比较实验方法,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盘和烧热的金属盘,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讨论注意事项:怎样找到热的杯盖?加热时应注意安全,如用钳子夹着小盘。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一样?

学生思考讨论:烧杯、水多少、水的温度同、金属盘相同、盖金属盘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个金属盘的冷热程度。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要明白,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所以采用多个小组实验的方法。小结: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一样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仅有一个条件不一样,那么这个不一样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一样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构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构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能够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凝结)我们能够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水蒸气--受冷-→水

在比较实验的设计上,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即比较实验的特点,要求要清晰,明确。在讲授比较实验时,我先利用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如研究怎样加快蒸发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比较实验!一个盘加热另一个不加热,比较蒸发快慢。)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知识迁移。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必须的逻辑思维本事,但思维的严密性不够,不能简单汇报一下就直接进入实验,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随意性强、对变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景发生。所以我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会进行实验方法的梳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验。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五)得出结论

对于比较实验中条件的控制,实验条件的分析记录,我放在了实验后,作为分析实验进行出示,加深学生对比较实验方法的认识。巩固比较实验的方法。学生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构成的。

出示凝结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结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一进入室内,眼睛上长一层白雾,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等。师: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上现象。

【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加深对凝结的认识。】

师:教师有个问题,戴眼镜的同学可能深有体会:在室外眼镜明亮清晰,可一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就会长"白雾",那是不是水蒸气遇热变水珠?【激发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现象包含趣味的科学道理,培养科学兴趣、质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应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控制凝结产生的条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书设计:

凝结

凝结:水蒸气--受冷-→水

五年级自身身体变化,声光电现象,天气变化现象,昼夜变化现象,日月星空现象,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是学生新的关注和体验对象,这些方面的生活经验是五年级教材的"切入点"和"生长基"。教材以人的身体器官,动植物的身体器官,声、光的产生与传播,电的产生与安全应用,风、雨的构成,昼夜成因、月相成因等为主要资料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进行问题、假设、计划、模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珍爱生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我是0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食物》,下面我开始进行我的课题分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最终一课,是学生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教材分为三部分: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这三部分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进行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对人体有害。食品中的配料能够改善食品的品质,但有时也可能有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深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选择食物的本事。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本事。

难点:探究怎样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在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二、说学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都出此刻了学生面前。食品包装袋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不会关注包装袋上信息。让我高兴的是本校四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对科学课的热情程度还是相当高的。所以,我觉得这堂课组织起来应当比较容易。

三、说教法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我除了采用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作适当的点拨,还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主题,学生们依据这个主题,从关注自我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入手,经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等形式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我觉得这节课材料准备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把课前的材料准备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板块。

在上课的前一个星期,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内吃过的食品包装袋。课前,我对小组间所拥有的包装袋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和补充,确保每个小组都具有不一样类型的包装袋,如,有装流质食物的包装袋,有盒装的包装袋,有罐装的包装袋,等等。由于这些材料都具有必须的典型性、结构性,并且是自我或家人吃过的,这些研究起来,应当是更真实,更迫切,更得心应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设计师

孩子们在选择食品时更多的是受到广告宣传和精致包装外表的影响,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怎样办?在让学生收集食品袋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仔细观察,询问家长或是上网查一查等。待到上课时,首先开一个“汇报成果庆功会”。让学生汇报自我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全面。在活动中,孩子们经过对信息的观察、收集、整理、汇报,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装上有: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资料。注意:净含量、方便撕开口、条形码、环保标志、质量合格标志等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师可做有意识的引导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装的米粉,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为这包米粉设计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创意的包装说明。在设计过程中,在活动中,孩子们经过亲身设计,更加有效地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问题了,提高了运用科学知识的本事。

(三)我是最聪明的研究生

1.研究什么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要求小组内选择五种不一样的食品包装进行调查,重点比较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且完成教师给的统计表。

在活动中,学生经过观察、填表、讨论、比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装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请孩子们品尝美味可口的达能饼干,然后,再请同学们依然是分小组来共同探讨,并把探讨资料记录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作用:

孩子们在向纵深方向的观察讨论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不熟悉的配料对人体有没有害处呢?布置作业,让学生经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费者

首先,经过电脑播放一段摆满了各种各样食品的超市动画。让学生有一种亲临超市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购买欲。

其次,让学生运用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知识来清除这个超市中的不合格产品,当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无产品名称、厂址及已经过期的食品放在购物架上,以此提高学生鉴别伪劣食品的本事及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最终,我又要求学生根据下列情景来模拟购物:

1.一天,爸爸让小敏随自我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两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顺平去看望奶奶,给奶奶买些食物。

3.王先生到国外探亲,想带一些国外不易买到的食物带给亲戚。

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高学生选择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本事。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各板块的学习,经过对资料与方法的归纳,教师的点拨,最终构成了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儿歌式的板书,帮忙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包装上,信息多,同项归类整理好。

生产期,保质期,列表收集要记牢。

细观察,善比较,食用有效身体棒。

大胆猜测勤研讨,关注科学真奇妙!

七、说教学评价与教学保障措施

本节课一开始,我确定“三星”标准,经过“星星伴我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经过摘星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一种简便愉悦地氛围,如争当小设计师、吃饼干、看动画等。以此使学生欢乐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欢乐探究科学的奥秘,欢乐地攀登科学的高峰。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8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进取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一样的物体热传导本事不一样,必须由学生自我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景,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经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一样的物体热传导本事不一样,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本事目标:经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本事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3.情感目标:经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进取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能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及了解不一样的物体热传导本事不一样。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必须的困难,所以实验仅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资料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景,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本事。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和协作学习本事。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具体阐述如下: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之后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经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经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经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仅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仅有对感性材料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部分就是经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构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经过做实验教给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如果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之后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猜想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学生演示实验。最终经过讨论汇报,学生发现:热能够沿着物体传递,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本事不一样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各种物体传导热的本事相同吗?之后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本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待学生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学生用现有的材料充分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获取知识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最终,经过讨论汇报学生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本事是不一样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及时引导下,学生自我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构成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景及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本事,同时构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之后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善。最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本课最终几分钟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经过上头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资料,使自身本事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经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资料,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配合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有:

1.实物投影仪,实验研究报告单;

2.不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凡士林、火柴、铜丝、铁丝、铝丝,烧杯、不一样材料的小棒(铜、铁、铝、塑料、木、竹……)、热水。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时间单元。这一单元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对于钟表发现的进步历程,让学生们了解从古到今人们经历了从天体计时—工具计时—钟表计时的过程。而工具计时为本单元的重点,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工具有日晷、沙漏、蜡烛钟、水钟、摆钟等。通过用各种工具计时,使学生们认识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正是因为这点人类在不断追求精确的过程中才让我们的测量工具向前发展。这样才会有古代的计时工具发展到现在的计时工具,从而有了现在非常准确的机械手表、电子表、石英表、和更为先进的原子钟。本单元通过制作计时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缩小误差是使科技和工具进步的内在动力。

2、课程分析

本单元关于摆的内容有《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调整钟摆》三课。这三课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用摆计时的钟》对《测量摆的快慢》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调整钟摆》是针对于前两节课的一个检验应用和拓展。这三课体现了学生们认知的循环过程。从定量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

摆在本单元当中很重要,因为本单元前几课的计时工具用来计量时间误差非常大,为了减小误差,摆的出现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用摆来计量时间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测量摆的快慢》这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猜想—验证—分析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猜测与摆的快慢有关的三个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线的长短进行了验证, 通过验证得到摆的快慢只与摆长这一个因素有关,只得到这个结论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从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数据的分析、误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们真真切切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验证猜测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认真思考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

【教学目标】

1.经历改变摆锤的重量、摆动幅度、摆线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2.初步意识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

3.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猜测。

4.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摆线,钩码,铁架台。记录单。

学生准备:秒表或电子表,米尺或长尺,量角器。

记录单是我为学生事先准备好的。

【教学设计】

本课的总设计理念:本课主要以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系展开了三个活动。从活动中学生们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本课除了通过实验得到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这一结论之外,还要赋予学生们分析误差的意识。误差的分析是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

活动分析: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就内容来看,三个活动之间存在着并列的关系。但我认为三个活动之间也具有梯度,这个梯度体现在误差方面。无论先研究哪一因素,学生对误差的认识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自主探究减小误差的方法。

接下来我对教学流程进行说明:

一、复习导入

帮助学生回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

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研究方案的制定:明确本课的测量方法是测量摆10次的时间。

预设:研究摆的快慢学生能想到两种方法1、一分钟摆多少次。2、摆10次测量多少时间。

引导学生分析采用哪种方法误差更小。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1、明确研究的问题,2、确定研究方法。

二、主要活动

活动一、研究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的结论。教师直接教会学生误差分析的方法。

具体教学步骤:

1、 研究问题:①猜想——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系吗?

②设计——你打算怎么通过实验来验证?

③变量控制——如何改变摆锤的重量?如何保持摆幅、摆长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得到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②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会导致误差?

本环节预设1:学生不会控制摆长、摆幅的问题。

解决策略1:告诉学生摆长的概念,从物体的重心到摆线固定点的距离。学生就会注意钩码的悬挂方式,不能把钩码挂成串形。摆的幅度保持不变,有一些学生认识到从同一位置出发。还有一些细心的学生想到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更精确。量角器的出现也为下面研究摆幅做了铺垫。

预设2:学生无法从数据中发现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发现摆的重量增加2倍,3倍,但测量后的时间非常的接近。

预设3:学生不会分析误差。

解决策略3: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因素——空气的阻力、停表的方法、操作上的问题。

活动二、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且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

的越快的结论。根据前面帮助学生分析误差的方法,教师不能告诉学生如何分析误差,

具体教学步骤:

1、 研究问题:①摆长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呢?

②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③如何改变摆长?如何保持摆幅度、摆锤的重量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预设1:有的学生认为控制摆的幅不变的方法可以从同一个位置出发。

解决策略1:如果在改变摆长的情况下,使摆从同一位置出发,摆的角度就会改变。

预设2:把摆长改变2倍后得到时间相差2秒左右或者2秒以上认为是误差。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测量原来摆长的时间大概10秒左右,但相差2秒。也就占了总共时间的1/5。所以并不是误差导致的。分清误差与数据的区别。所以摆线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系。

预设3:误差分析有局限。

解决策略3:如果钩码掉了,重新系在线上就会改变摆长。

活动三、研究摆幅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通过数据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一个角度临界内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与无关,如果超出这个界限摆的幅度就会影响到摆的快慢。

具体教学步骤:

1、研究问题:①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之间有关系吗?

②根据前面活动一、活动二的研究方法。请你说说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③如何改变摆的幅度?如何保持摆线长短、摆锤的重量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这个活动中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的预设和解决策略:

预设1:学生都愿意把摆从角度大的位置出发,因为摆的次数比较容易数出,最后得到结论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有关。

解决策略1:让认为有关系的学生汇报自己都选择了多少角度来测量的。然后我来在课堂上演示研究摆幅的实验过程。我选择角度小于10度的2个角度来测量时间,时间的平均值十分接近,分析摆的角度与摆的快慢无关。

预设2: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解决策略2:除了前面分析的误差,还应该注意使用多次测量的方法可以使误差减小、工具产生的误差,比如用量角器、用尺子、用秒表。

三、小结以及拓展。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重,摆长,摆幅之间是否有关系。进行了三组实验,从数据中我们得出了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我们可以从数据中获得很多的收获。我们可以知道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差。我们想办法去减小误差的因素。使得到的数据更精确。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课下想想关于摆你还有哪些可以研究。能不能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

【板书设计】

摆的快慢

摆锤的重量 无关

摆的幅度 无关

摆线的长短 有关。摆线越短,摆的越快。摆线越长,摆的越慢。

针对着摆一工具测量时间一课,学生们推测出可以跟几个因素有关:

1.摆锤的重量。

2.摆线的长短。

3.摆的幅度。(学生想到的是摆的角度)。

4.操作上的问题。(如在实验过程中碰到了摆等因素)

5.空气的阻力。

这几个因素孩子们认识到前3个因素很容易控制。操作上的错误可以解决,但空气的阻力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一些误差的存在。

测量一分钟摆动的次数,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自己亲身组装,观察,认识,使用摆这钟工具。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计算摆的次数,进行探究,为下面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了铺垫。学生在测量一分钟的摆动次数时,有的小组测量的是一分钟的次数,有的是测量半分钟的次数。有的人就认为时间是一半,所以次数就应该是一半的关系。有的人进行了反对,由于误差的存在,所以时间成倍数关系,次数一定不能成倍数的关系。我想这是孩子们定性的分析,这时我说你可以再来做做看看到底是不是成倍数的关系。这也是让孩子们不能仅仅靠自己的猜想,估计来当成是真理。而是通过量的得出,进行定性的分析。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这一点。我想这一课孩子们不仅仅是会玩了摆。本课更有效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实验发现了摆计量时间存在着误差,可能在那些方面。这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己进行实验的数据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的过程发现的。而次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猜测下摆的快慢跟那些因素有关。对下面的各种因素进一步研究做了铺垫。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0

三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

带走了一批成熟的六年级,引来的是一批“幼稚”的小不点,小归小,却是个个古灵精怪。特别是那帮男生,对科学有一股特别的“感情”。如何让这批朦胧的“未来科学家”做好准备,成了我第一课的重点。

经过网络上专家同事的指导和自己的深思,我精心准备了第一课。孩子们人生第一次科学课,就是被我“忽悠”着来的。

看我设置的问题

一、 科学课是门什么课?它要带我们学些什么东西?

这个问题是很多孩子想要了解的,而且他们已经知道了许多关于科学的事情。

看看孩子的回答:1、科学就是带领我们去探索

2、科学就是让我们观察

3、科学就是我们去做实验

4、科学里有许多好玩的知识等等

学习哪些东西?1、植物和动物

2、我看见要我们养蜗牛

3、可能还要学习许多实验吧

孩子的聪明劲不得不让人佩服,在学习以前,他们已经能够从各个方面提取对科学的认识,这也反映出这些城市的家长对孩子科学方面教育的成果吧。至少在兴趣方面,许多家长做得还是非常棒的!

二、 怎样即轻松又快乐的学好科学?

学生表现出的对于科学学习的劲头,让我异常兴奋和感动。同时,学生一定想更好的学习好科学知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统一。

1、 我们要仔细观察

2、 我们上课要认真听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看出我们教育后的端倪,统一而死板的教育后果。学生很少会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可是我自己又企望他们做怎么样的回答呢?

其实,学生能够回答出观察,已经在我的“圈套”里面了,观察时整个三年级阶段我们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什么是观察呢?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呢?我询问。

于是,回答出来了,观察就是仔细的看。大部分学生就是这么说。仔细的看,认真地看,学生的理解很准确。

为什么要仔细?

不仔细我们就收集不到需要的东西,不仔细我们就会错过要观察的东西。学生的回答,很好。只是要让孩子做到仔细,谈何容易。只能在后面慢慢来了,并且我从美国的“哥伦比亚”号事件谈起,让学生更实际的认识到仔细的重要性。学生们很习惯听故事,希望他们能从这些故事中,学到点东西。

在观察过程中,除了看之外,我们还有其它的方法了解更多信息吗?

关于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差异性比较大。

典型的回答

1、 查询。可以上电脑查资料、可以查阅书本、可以多看课外书,很奇怪的事情,走读班的孩子很注意去“查”资料,而住宿班也许是因为住校的缘故,很少有这方面的回答。

2、 实践。好多学生提到,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去实践下,所谓实践就是到大自然去观察,去摸摸看。极少数的班级提到可以做做比较。

遗憾的是,没有孩子提到记录和合作的内容。也许这正是三年级孩子最缺乏的东西,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部分。

因此,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小记录本,专门用来记录科学,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将记录本用好。

最后,我要求孩子们保持倾听的习惯,所谓倾听就是要认真仔细的听,在听别人或者老师说话时,不可以插嘴,有问题举手回答。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年级孩子的习惯培养,任重而道远,希望我能和全体孩子一起努力,让孩子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的学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