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雾 凇(优秀8篇)正文

《雾 凇(优秀8篇)》

时间:

雾 凇 篇1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也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文中图片形象地反映了吉林雾凇的景象,两相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依据三个纬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我决定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学习《雾凇》,会理解运用描写雾凇奇观的词句,并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初步能背诵《雾凇》的课文片段。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流程,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谈话导入

通过交流雾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深情讲述雾凇动人的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二、赏雾凇

学生自由浏览《雾凇》专题学习网上的“赏雾凇”栏目,感受雾凇的美。

(让学生浏览有关吉林雾凇的幻灯、图片,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结合,不但画面清晰,而且精美绝伦的图片能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三、品雾凇

在初步感知雾凇美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品读课文1、3自然段,抓住里面的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雾凇的美,引导学生对“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缀满、千资百态、琼枝玉树”等词的感悟,体会雾凇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一种奇特的美,这是一种奇观了,并结合精美绝伦的图片,在声情并茂的课堂环境中再次体会雾凇的奇美,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多媒体进入课堂,一改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觉,学生兴趣增浓了,学习投入了。多媒体运用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学生也就不会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懒于思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学而不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雾凇有新的认识,既形象又不枯燥,并能深刻地记住与了解这些内容,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和奇特。)

四、探雾凇

充分感受到雾凇的美和奇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时再组织学生探讨雾凇是怎么来的?既是课堂的需要,也迎合了学生此时兴奋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借助网页里丰富的雾凇知识,探究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学生自由浏览网页,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彼此分享智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通过学生浏览网页、自主学习,完成对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的了解,,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注意到各成员间的对等性,有共同的活动和相互交往的技能和意识。所以,总之,只要搭配的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有了这样的合作平台,就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小组活动才能生动有效地开展下去。)

五、赞雾凇

感悟到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后,学生深深地被雾凇吸引了,他需要一个感情的抒发口,“赞雾凇”不仅能使学生抒发此时的情感,还能积累优秀的诗篇,更把课堂引向了课外,是这一堂的延伸。课堂的40分钟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的一小部分的体现,是浓缩的过程。真正的学习研究也是在课外进行的,互联网就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空间。

总之,我们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突出多媒体的优势,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的人文气息。

雾 凇 篇2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雾凇》的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插图实物投影

2、投影片

3、录音机、配套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九九歌》。

2、古人从冬至起每九天算做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其中最冷的时候正是三“九”,故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

3、揭题。

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景观的投影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

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

(2)释词。

(3)指读长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老师范写“凝、摄、零”三个字。

4、学生完成习字册。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组词。

堤()俗()模()凝()

提()浴()摸()疑()

雾 凇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们小组今天将要展示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雾凇》。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1.课文简析

《雾凇》一文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课文描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及雾凇的的形成的过程,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的是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和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3.教学目标。

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几个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相关的视频了解吉林雾凇的美丽景象。

(3)、能在朗读解读中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4)、感受雾凇的奇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的感情。

4、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一篇课文的学习,深入充分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

五、教学程序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推广,在教学的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给自己的学生设计了前置性的作业,前提是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充分地阅读(思考:雾凇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这样的景象奇观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除了这一奇观,中国还有哪三大奇观?江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他写了什么?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赞美一下这种景象,放手让学生充分去,搜集关于雾凇的资料,对雾凇先有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观看视频

1自然导入新课并播放视频

(雾凇的视频)

视频自然将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雾凇的特点,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享受的情景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学生采用小组自主分工的形势进行充分读文,并上台为大家展示读文效果和小组分工情况。

3、引读课文第一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学生展示朗读。

(二)、充分朗读,深入探究

1、全班交流:

出示重点句子(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学生进行研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总结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 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

2、那为什么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一奇观呢?交流:(要求学生用直线画出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重点说出吉林雾凇出现奇观的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的水从水电站流出,温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过于饱和”的水蒸气;二是夜幕降临后,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过于饱和的水汽凝结。)

3、结合自己的资料讨论雾凇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1)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2)雾气是从哪里来的?(3)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4)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5)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词的分析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在读与感悟中解决课文难点。

(三)、发散思维,展示自我

1、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

视频中既有对知识的总结,有具有美丽的画面,这样学生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2、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

3、发散思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吟些什么?假如你是小音乐家,你会唱些什么?)这一环节采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升华自己的情感。

4、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课外升华,拓展交流

1、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

2、抓住学生的求知欲,以课堂为支点,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雾凇奇观。

3、中国有四大奇观,除了雾凇,还有哪些奇观?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拓展阅读。

4、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泉城》、《九寨沟》等,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类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山河之美,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

整个课堂的设计是根据生本教育理念,根据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言语的积累,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雾 凇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 具

投影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缭绕 琼枝玉树

(4)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2) 解释词语。

(3) 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抄写生字词

《雾凇》的教案 篇6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雾 凇 篇7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雾 凇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词语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雾凇

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

凝结� 淹没� 美丽动人� 洁白晶莹

缭绕� 逐渐� 银光闪烁� 大地冰封

(1)指名逐行认读。

(2)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雾凇样子的?

指名说点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雾凇的美、奇特

1、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也用上了这几个词语具体描写了雾凇的样子,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段文字,看看雾凇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交流指导朗读

(1)雾凇的多

①看来雾凇的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点出词语:十里长堤、缀满】指名读,再齐读

②师小结:是啊,走在这十里长堤上,随处可见这些霜花,它们缀满了整个枝头。

(2)雾凇的什么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雾凇的美或美丽动人)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

①作者为了表现雾凇的美,抓住了它的什么来写的呢?(颜色)

②你从哪些词语中发现的?【点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③正因为它“洁白晶莹”,所以在阳光下显得“银光闪烁”。

④你能再来读好这段话吗?指名读。

(3)我们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出示图片欣赏】

师引读——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1、接下来我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红色字体一个人读,黑色字体一个人读)

2、请大家思考下,为什么老师要请两位同学这样读文章呢?(引出总分关系——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3、仔细读读下面的内容,有没有发现你读的这段文字是围绕第一句话的哪些内容来写的?指名)——点出三个条件,这就是雾凇形成的原因

板书:遇冷

过于饱和的水汽

凝结

(2)我们一起来把雾凇形成的原因读一读。

4、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吉林雾凇形成过程的。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

读下面的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

交流“过于饱和的水汽”

指名读相关内容,你发现了什么?

(1)出示两句话:……江面上充满着雾气。

……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下句更能突出雾气的多,“总是”“阵阵”“弥漫”——到处都是,把江面都覆盖住了)

(2)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这段话。

(3)师小结:正是这弥漫着的阵阵雾气,使得吉林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

交流“遇冷”

那么,作者又是怎么围绕“遇冷”来具体介绍的呢?(出示第4—7句话)

自己默读,并圈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从这段话中,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

(1)“涌、笼罩、淹没”体会雾气的多

(2)出示两句话,你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渐渐地——说明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总结,作者为了把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的过程介绍清楚,突出了雾气的多和形成过程的缓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齐读4—7句话。

交流“凝结”

我们已经了解了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的过程,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凝结”的过程,把你的体会告诉你的同桌(同桌交流)

(1)你找到哪些关键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两句话,这两句话又有什么不同?

①(指名交流:“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镀”说明雾气是一层层均匀地铺盖在松针、柳枝上的)

②指名读并点评

(2)出示最后一句话

①比喻句,把雾凇比作银线、银条,写出了雾凇的美� ,请你美美地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② 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最初、逐渐、最后说明雾凇的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

③ 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好这句话(男女生读)

5、作者就是抓住“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这三个部分来具体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现在,你能看着这句话把雾凇形成过程讲具体吗?(出示第一句话)

(1)自己先练一练(提示:先怎么样再怎么样最后怎么样)

(2)你能将雾凇形成的过程完整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谁自告奋勇,先来说一说),指名介绍,学生边说师边提示(完成板书)

(3)再读一读第一句话

四、欣赏第三自然段,赞美雾凇的美、奇特

啊!美丽的动人的雾凇就这样形成了!出示一组图片

1、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雾凇,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银装素裹、洁白无暇、美不胜收、粉妆玉砌、心旷神怡、银松雪柳、神清气爽、精雕细琢、银花绽放、洁白如玉、晶莹闪亮、精美绝伦)

2、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了哪两个词语来赞美它?(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3、怪不得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从这句诗当中,你感受到了雾凇的什么?(多、白、壮美)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2)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

五、全文总结

1、小结:雾凇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顺江绵延,形成的过程又是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2、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板书:����������� 遇冷

雾凇���������������� 过于饱和的水汽

凝结

[1]�[2]��下一页

课前思考:

第二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是全文的重点。第一句话概括地写了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找到这句话很容易,但理解却不易。南方很多学生难得见到雾凇,所以他们会误认为雾凇就是雪落在树枝、房子上。在这里老师要说一说,强调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然后再抓住形成的条件为主线理解第二自然段:“严寒”、“过于饱和”、“水汽”、“遇冷”、“凝结”。只有学生了解了这形成过程的美,学生才能读好它,才能做到熟读成颂。另外对这个自然段的写法也应该尽量的渗透一下,让学生在学文的同时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为今后的写作做铺垫。

“银装素裹、洁白无暇、美不胜收、粉妆玉砌、心旷神怡、银松雪柳、神清气爽、精雕细琢、银花绽放、洁白如玉、晶莹闪亮、精美绝伦”

这些词语很多,在教学中可以一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

本文的教学,我主张一是紧扣本文的主要教学要求,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环节中探讨课文的主要表达意思,及是如何表达的;二是帮助学生借助文字领略雾凇奇观,可以借助一些优美的图片及视频,借助教师提供的优美词句,帮助学生想象这样的盛景。

课后小记:

通过一学期四年级的阅读训练,有一些学生已经可以大略地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来把握课文的要点,同时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这是好的开端,同时对于课文关键词语的把握,学生还是没有出现“开窍”的现象,找关键词还是东找西找,不到位,不准确。关键是教师在提醒学生找关键词语前没有及时提醒学生应该围绕什么样的主题来找关键词。

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在学生自学前讨论找关键词该怎样想,找到了以后又该怎样做。方法的渗透教学会不会好一些。

授后小记:(第一课时)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这是一篇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我觉得课堂有点闷。课开始,当我就让学生看图,然后用词语来表示雾凇。可孩子们说的词语非常的单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词语。是不是课前我让学生熟读课文,才导致他们现在回答问题的依据始终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从图中获得直观体验呢?看来,课外词汇量的积累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项环节。

授后小记:(第二课时)

上完了这堂课,感觉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自己的预设相差很大。在师傅细心的指导下,我反复修改了教案,但真正讲授起来,在全文的把握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雾凇》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第22课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备课之前,我把这篇课文读了好几遍,因为我知道,文本解读是根,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丰富,深刻而又独到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者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课文三个自然段构成文章有机联系的三个部分,内容分别为:一、描述吉林雾凇奇观;二、说明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三、欣赏赞叹雾凇奇观。教学时,应该着重把握第二自然段的讲授,力求学生能够把雾凇形成过程复述出来。但整堂课下来,自己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对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设

我们都知道,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成功的保证。我们不但要对每一个大环节进行预设,更要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进行预设,这里面当然包括对学生的预设。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会怎样回答;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不一致时,你又该怎样引导……看似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要在头脑中反复盘算的时间却是四十分钟的几十倍。我在课前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全面,因而当学生一时找不到与雾凇形成原因相对应的语句时,我就显得有些急躁,一时又不知如何引导,因而在这一个环节上来来回回用了许多时间,学生也被我搞得兴致全无,也因而造成了课堂上前紧后松的局面。

二、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到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会解读是必备的素养。我们除了学会解读自己,对自身的知识、能力,自己的情感、心智等的解读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教师要经常思考:我为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自己的信息储备量和知识结构是否足够能与之对话?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学生给予我们的冲击是什么?我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什么?自己是否也有所提高与发展?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甚至对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这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时,我们最能够见出一个教师的思想修养,学理结构和他的文化视野,他的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作为人的真正的道德良知等等内容都在里面。

但是,这堂课令人遗憾的是,感觉自己对文本理解有误,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程度与文本含义有偏差。那么,这样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必然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差错。提出的问题还不够准确到位,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这样,即使有再好的演技,在课堂上也难以施展语文学科所要求的能力。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授后小记:(第三课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不仅需要课件引导,更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2007年12月11日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