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文本细读《花的勇气》(优秀9篇)正文

《文本细读《花的勇气》(优秀9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文本细读《花的勇气》(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文本细读《花的勇气》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关键词,通过品味、想象、朗读,感受花的魅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能提升对勇气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勇气。

齐读,再开火车读。读着这个词语,你想到了自己做过的哪些有勇气的事?

2、那么花的勇气又是什么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找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思路

1、出示第一组词语:失望 遗憾 惊奇 心头怦然一震

齐读这组词,有什么发现?预设:都是描写作者心情(情感)的词语。再次齐读,你脑袋里蹦出了什么问题?预设:作者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心情变化?

2、自由读课文,圈出这四个词,口头练习填空句子。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结:我们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感受花的魅力

1、出示第二组词: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

2、请学生读这组词,你发现这些词语在文中都是描写什么的?——花。

3、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花的句子,读一读。

4、交流找出了哪些句子:(然后出示句子一)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1. 请一个学生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花的颜色很多。(出示: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请一个学生读,齐读。一起去看看这些花,闭上眼睛,还看能到哪些颜色?预设:蓝的、紫的、绿的。。。。。。用一个词来形容。预设: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2.  真美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齐读句子(整句),你还看到了花怎么样?预设:花很多。出示: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请一个学生读。评价:平淡无奇,花不怎么多。你的语气加强了。教师提醒学生:哪三个词写了花的特点?多、密、辽阔。那我们应该把重音落在他们身上。谁来读读看!教师范读。请学生读。齐读。

3.放在句子里,你们还能读得这样好吗?再齐读。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花?(出示: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像纯洁的,像娇小的     ,像鲜亮的。)

4. 过渡:作者仅用22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花的魅力。(出示: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谁来读读,看谁能读出画面来。请学生读,评价:你读出了一副画面,但这副画面感觉很单调。要想让大家看到这么美好的画面,我们要在注意朗读的时候有轻重缓急。听老师读读,你找找朗读秘诀。老师范读。学生学。齐读几次。

5. 过渡:这么美的花却藏在青草下边,直到冷雨伴着凉风才冒出来呢!我们一起去瞧瞧!

l (出示: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1. 谁来读这个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评价:(差)雨中的花可能还没打动你。(好)我感受到你的惊叹。你读出了自己的惊讶。我听出了你的赞美。

2. 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吧!教师引读:冷雨伴着凉风——那些花儿一下子。。。。。迎着凉凉的雨点,——那些花儿一下子。。。。。。冷风冷雨中——那些花儿一下子。。。。。。

3. 过渡:雨中之花居然也能这样明艳动人!

四、感悟花的勇气

1、出示第三组词:冷雨伴着凉风  凉凉的雨点  冷风冷雨

凉凉的雨点打在你脸上,有什么感觉?冷雨伴着冷风刮着你的脸庞,什么感觉?预设:冷冷的、凉凉的。

2、那冷雨伴着凉雨打在那些娇小柔嫩的花上,小花将怎么样呢?预设:枯萎了,弯下了腰。然而作者看到的花却截然相反!(出示句子,齐读)

l 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花好勇敢。我好佩服花。读出你对花的佩服。个别读。齐读。

2、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花,冷雨击打着你娇嫩的花瓣,你怕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怕。真勇敢!读这个句子。冷风刮着你柔嫩的身躯,你怕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怕。有勇气!(面向全体学生)冷风冷雨疯狂地拍打着你们,你们怕么?不怕!读这个句子。(评价:勇气不足啊!)

过渡:看似娇小柔嫩的小花,却有着令人敬佩的勇气。怪不得作者的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句子,读)

l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过渡:作者在维也纳之旅中,在花的身上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板书:生命——勇气)像这样从一个事物身上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称之为——借物寓理。

五、升华勇气的意义

1、花的勇气是在冷雨中傲然挺立,然而任何一个生命都需要勇气。现在,你认为勇气是什么呢?

2、出示句式,学生练写。学生集体交流。

4、作业超市。1、摘录文中优美语言、背下来。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草房子》。

文本细读《花的勇气》 篇2

《花的勇气》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整篇文章情景交融,两条脉络交相呼应。

一、聚焦文章的写作线索

第一条作者情感线。情感的跌宕起伏

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第二条花线:绿色草地,没有花踪—拨草现花,五彩缤纷——雨中绽放,勇气喷发。

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本着一个思想是能学生读懂的老师就不教,要教就教学生不懂或懂得不透的。所以情感线,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以练习题导学,然后检查方式抛出全文的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发展线索,奠定本课情感基调。我个人以为难点是在对花的勇气的感悟上,所以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写“花的段落”。

二、聚焦在写“花的段落”

文中写花共有3处,分别发生在两个时段。

第一次遇到花,它给我的印象是: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象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花美:白的、黄的、紫的(色彩美),纯洁、娇小、鲜亮(形状,光泽美)

2.花多:满满一层;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用排比句从整体看,从局部看,从范围看突出了花的多)

3.花生命旺盛但娇羞: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第二次看到花,它给我的印象是: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

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小花的勇敢:

a环境是恶劣的:全文共有6处地方在写雨。光这一段中就出现了3处。“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反复写突出了维也纳的四月的天气经常是冷雨冷风,连续不断的。

b花是勇敢的。花居然“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2.花群的勇敢:不是一朵小花,而是“千万朵小花”“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令人震撼。

三、聚焦作者的写作方法

1.环境衬托法。上面已经介绍过。

2.反衬法。这个问题的思考缘于我的发现。整个文章以心情线贯穿始终,但作者怦然一震,是因为在冷风冷雨中发现了花的勇气,为什么还要写前面失望、惊喜、遗憾几段呢?我个人以为曲折的情节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曾经的失望,遗憾,使后来的情景在作者眼里看起来更加心动。起反衬作用。这么难,学生能懂吗?可是这次放掉了,下次类似文章再出现还是放掉吗?那岂不是少了很好的渗透写作方法的时机吗?

要不要在这堂课里教这个方法?这真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我查了作者资料,豁然开朗。

这篇文章出自冯骥才写的《维也纳的三个春天的画面》一个篇章。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在文中开头就曾写道:”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她外在的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决不相同;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而我们的课文花的勇气就是四月,为什么放在最后写呢?我看了其它两个画面我才明白:1.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就像是那天夜间窗外新生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我觉得就像18岁的姑娘,热烈大胆奔放。2.三月的维也纳,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正在一齐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噘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捎来的春天的风!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因浪漫而震撼。我觉得就像14岁的姑娘,天真浪漫。3.只有4月的维也纳,作者的情绪时忧时喜,情节一波三折,最后终于见到在冷风冷雨中开放的花的原野,心头为之一震。

所以说4月的震撼来得更为深刻。所以我觉得反衬法在这里是应用明显的。虽然比较难,但能好的学生可以领悟的。所以我想教材都出现了,老师为什么趁势不点拨一下呢?于是我大胆作了尝试。

我是这么解读文本的,也是这么上课的。

花的勇气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反复品味写得好的词语,在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揭示勇气: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叫《花的勇气》(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种花的神韵。

二、检查预习

出示词语

泛滥 厘米 齐刷刷 气魄 遗憾 傲然挺立 抨然一震

齐读

1、指名读。

2、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三、自学尝试与反馈探究

1、自由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时间 地点 谁 发现 ? 感受?)

2、班上汇报交流。

3、找出文中直接写作者感受到花的勇气的句子

(1)出示: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师: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没有)

(2)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感到(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 ),

生反馈师板书: 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① 认真读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写作者失望的原因,当时他怎么说?(同坐交流,回答)

(师板书:无花)

② 找到怎样的小花让作者吃惊呢?(找——读——说)

师板书:寻花

③ 作者看到草丛下的花为什么和会感到遗憾?(板书:盼花)

④又从哪里感到作者的惊奇?(交流反馈,师板书:见花)

(3)这时作者“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齐读这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读、找、说)

这就让作者感受到了花的勇气。(板书:感受)这也是生命的勇气(板书:生命)

(4)感悟生命的意味。

①默读第8自然段,谈谈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受到的启发。

③教师小结:小小的野花不在风和日暖、气体宜人的时候盛开,却偏要在冷风冷雨中盛开,而且开得很有精神,这是需要——勇气的!

(板书:在冷风冷雨中盛开

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其实,人也是一样的,在艰难困苦中,能够坦然面对恶劣环境的威胁的生命也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的。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板书:由花及人 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四、循情朗读

(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读出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憾的情感。)

1、指名循情朗读。

2、分组循情朗读。

五、延伸拓展

假如没有了勇气,花儿_____;假如没有了勇气,花儿_____;

假如没有了勇气,我们的生命_____;假如没有了勇气,我们的生命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失望 → 吃惊 → 遗憾 →

惊奇 → 震撼

无花 寻花 盼花 见花 (感受)

20* 花的勇气 ← 生命

花的勇气 篇4

设计理念:“在读书中用心去发现去感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在这一事件中的心情变化,并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挖掘,领会作者的蕴意和语言的精妙。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学习难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畅谈花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呀?为什么?

二、初赏花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种花,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

(出示 课文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大声朗读

2、学生畅谈,说理由,结合朗读

三、细赏花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文章,认真地读读下面的段落。结合学生谈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通读课文(1)把文章读通读顺

(2)你感觉那里的花还有什么更美之处?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重点研究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句子。

(1)“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这句话是针对什么时候说的?“改天换地”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想象:那会是怎样一副景色?(“全新的色彩”会是怎样的?)

(2)“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试着读好这个句子。(出示课件,朗读训练)

四、谈勇气

而让作者感动的仅仅是花儿的美吗?

出示:

(3)“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的气魄!”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气魄”是什么意思?花儿的气魄是什么?

(4)“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怦然一震”是什么意思?我为花儿的什么会“怦然一震”?

现在你对维也纳的花有什么新的感受?

在咱们班中有没有像维也纳一样的“小花”呢?(举班级实例)

说话或写话训练教师开头:

我希望成为维也纳的那些勇敢的小花……

(我要做维也纳的小花)

五、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花的勇气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深妙。

4、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步感知

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质疑。

2、 交流反馈

3、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草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傍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自见。

五、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六、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21 乡下人家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第一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

(也可以用书上的几幅插图代替)

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注意“饰”不要读成“sh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ān”。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3.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五、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六、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七、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自由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回顾上节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

可以抓住两个教学点:

1.“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

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2.“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4.全班交流。

五、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六、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可在课内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3.小练笔: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快拿起笔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无论何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

四处:鸡(悠闲自得)

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秋天

花的勇气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法:朗读感悟

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9课《生命生命》导入新课,作者通过三件事得出感悟。

2、这节课来学习20课《花的勇气》,它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齐读课题)

3、这是一片略读课文,首先自由朗读阅读提示,看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2、他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砰然一震”?)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遇到不懂的也划出来,并找出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PPT出示生字词。

3、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4、从这件事中作者得出的感悟是什么?

5、多种方式背诵作者的感悟。

三、文本解析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在寻花的过程中为什么心情会从“失望”、“遗憾”、“惊奇”再到“怦然一震”?划出感情变化的语句。

2、为什么作者最开始会有点失望?

3、“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4、我对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5、小吕熟悉维也纳吗?他看见“我”这么失望,就把“我”领到路边,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快看看,不要那么失望啦。

6、我拨开草一看,看到了什么?(生朗读感悟)

如果那个是你,你看见了眼前有这么多小花铺满了绿地,你会怎么想?(很惊喜)

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读

7、“白的、黄的、紫的”体现出小花的什么特征?(颜色美)

“纯洁、娇小、鲜亮”又体现出小花?(形状美)

“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体现出小花的?(气势美)

8、这些小花虽然很美,但是比青草还矮几厘米,作者在想: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呀?“我”很着急,小吕却笑道:?(生:“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一个样儿。)

9、哪里体现出作者很遗憾呢?(路上我对小吕说:“这次看不见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10、他看见了这壮观的花儿,小吕跟我说:“去看吧—你的花!”他看到的是一个怎样壮观的画面?

11、重点解释:改天换地、冒、铺;朗读感悟。

12、所以当“我”看到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小花时,我的心头?(砰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句话意味深长,富含哲理,学了这篇课文,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13、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渺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14、小结:作者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的惊喜,到离开时仍不见花儿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15、拓展:这篇课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下课可以了解一下相关资料。

四、作业布置

1、积累词语

2、《新课堂》20课

文本细读《花的勇气》 篇7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问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谁能说说带有“春”字的词语或诗句。(生汇报)一提到“春”字,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春光明媚,春色宜人,春花烂漫的景象,应该说娇艳的花就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了,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些娇艳的花通常是在温暖、舒适的春光中绽放笑脸,展露娇媚的容颜,然而在四月的维也纳,有些小花却有着莫大的勇气,敢在冷风冷雨中绽放。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去感悟花的勇气。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师:看到这个标记*,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就可以借助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进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解决前两个问题。

1、请同学们翻书至91页,请大家默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然后用笔画出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生默读并画出问题)

2、师问:阅读提示中提出了几个问题?(3个)分别是什么?(生汇报,师板书:读、思、悟)

3、请大家自主解决前两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4学生汇报

(1)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

(2)文章中作者为什么会有那些变化呢?这四个词语你在文中找到了吗?作者为什么失望?

a因为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只见绿地不见花,所以感到失望。

b因为作者就要离开维也纳了,他仍然没有看到小花从草地上冒出来,所以感到遗憾。

c因为小花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所以作者感到惊奇。

d因为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所以作者的心头怦然一震。

5、这几个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心情)这也就是作者的情感变化,顺着这条情感变化线,作者写成了一篇文章,我们顺着这条情感变化线同样也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试一下好吗?(师生齐说)

三、品读感悟,解决第三个问题。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或者是让你感触很深的语句,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再细细地品味,体会一下。

2、生汇报,朗读自己喜欢或感触深的语句。

a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面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这段话都写出了小花的什么?(颜色、样子、数量)这么美的小花,那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吧。(个别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让自己喜欢的语句。(屏幕出示)

b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绿色到处泛滥。

这两句话描写的是什么?(草地)你们觉得这两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寂寞、泛滥)

引导品读“寂寞”

“寂寞”这个词用在句子中好在哪?(拟人手法的运用,表现出草地上没有小花的点缀,显得非常单调。)

师: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难道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不是绿地寂寞了,其实是(作者)寂寞了,失望了,我们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引导品读“泛滥”

师:你们听说过什么泛滥?(洪水泛滥)绿色到处泛滥,你怎么理解?等我们上五年级会学习作家老舍的一篇文章《草原》,在课文中老舍用“一碧千里”来形容草原,同样写绿色多、广,你们觉得“一碧千里”与“绿色泛滥”的感情色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生汇报)

小结:一个词语不仅只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情感,“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疑,字字句句都是失望。谁来失望地读一读这两句话。(指生)

c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师:“傲然挺立”是什么样的?(就是骄傲地站起来),那么这些小花为什么骄傲,凭什么神气十足的?(生答)

3师: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变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此时你们感受到了吗?花的勇气到底是什么?(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你发现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最能表现者份勇气?(拔地而起)

(1)引导体会“拔地而起”

用“拔地而起”这个词形容的一般是什么?(生答)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么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呢?(作者是被小花在冷风冷雨中绽放的那份勇气与力量深深地折服了)。

(2)(屏幕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四、升华情感。

1、千万朵小花在冷风冷雨拔地而起,傲然挺立,这就是花的勇气,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种子的勇气、梅花的勇气、松树的勇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命的勇气呢?请同学们用最能表达你情感的语句把屏幕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屏幕出示:小花有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梅花有勇气——

松树有勇气——

种子有勇气——

有勇气——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何人何处也体现着这种非凡的勇气呢?(生汇报)

2、同学们当你们为岩缝中茁壮成长的小树喝彩时,当你们为绝境中奋飞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们为双耳失聪而意志坚强的贝多芬感动时,你们对生命,对勇气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与感悟呢?那就请同学们结合你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在书中写下你对勇气的理解与感悟。(生写,师放音乐)

3、生汇报

4小结: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雨,无论你多么弱小,只要有勇气,就拥有了希望,只要有勇气,就拥有了力量,只要有勇气,我们的生命天空就永远是凯歌嘹亮,彩霞飞扬。那就让我们高声地告诉自己,告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屏幕出示:勇气与生命同在,勇气让生命更精彩!)

五、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请同学们回去以后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摄人心扉的语句,去欣赏那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文本细读《花的勇气》 篇8

一、谈话揭题,一解“勇气”

课前谈话:

师:出示“甬”,这个字和你有什么联系?

师:出示奉化的风光,让学生猜猜老师来自宁波的哪里?

师:给“甬”加个“力”,勇气,齐读

师:看到“勇气”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想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哪些事?

小结:勇气是内心的一股力量。

二、初读交流,梳理画面。

1.师:这节课学习《花的勇气》,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思考作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想到了花有怎样的勇气?

2.交流,引导用文中语言概括:三个画面——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3.师: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也来细细地读读课文,欣赏这三幅画面,触摸作者的情感,去发现花的勇气。

三、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出示: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自读第一段。读一读,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引导品味“寂寞”(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是“我”寂寞了,失望了。)点评:同学们很有本领,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作家老舍面对广阔的草原用“一碧千里”来形容,同样写绿色多、广,你读一读,你觉得一样吗?引导与一碧千里比较,体会“泛滥”指多得成灾令人讨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小结:一个词语不仅只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感情。“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2.默读学习,感受词语的感情色彩,触摸作者的心情。

师:同学们,词语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就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有了生命,鲜活无比;有了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第三、第七自然段,哪些词语有感情、有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你拿起笔做个记号。

学生默读学习。

3.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惊喜之情。

出示: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感受,重点点拨:

(1)“白的、黄的、紫的”就是说颜色——很多,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简简单单的三个词给我们的却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简洁却不简单啊。

(2)简简单单的词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花儿的色彩、样子,呈现出如此优美的画面,把它们都组合在一起时,还能感觉到什么呢,你听——教师范读。(感受惊喜)

小结:课文中的一个个短短的词语,就像一朵朵小花一样跃入我们的眼帘,更表达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读一读,看谁有本领读这花开的景象能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也读出来。

4.欣赏画面三“花的原野”,感受兴奋之情。

出示: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学生聚焦最有温度最有情感的词进行交流。(预测: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

(1)“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改变的是什么?联系整句读一读。回顾画面的不同。(出示三个段落)

(2)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画面吗?学生自读。整个心灵整个心情,从失望到惊喜,又从怕见不着花的遗憾到无比的兴奋。

因为曾失望、吃惊、遗憾,所以这一片花的原野更作者激动不已

欣赏画面配乐范读——全体配乐读。

四、扣词想象,二解“勇气”。

师: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出示最后段)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你发现哪一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最能表达这份勇气?

引导体会“拔地而起”:我们以前知道什么拔地而起?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吗?(我被那份力量与勇气深深地折服了)

同学们,作者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的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指导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拓展写话,三解“勇气”。

1.写一写。 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这就是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种子的勇气、梅花的勇气、松树的勇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命的勇气?请同学们用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词语,写下简洁的一句话。

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种子的勇气——(如:在石头重压下破土而出)

梅花的勇气——(如: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绽放)

(…… )的勇气——

交流,点评可结合诗句:

梅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松树(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竹子(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西南北风)  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菊花(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2.诵一诵。师:是的,同学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请记住,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这就是生命的意味。看到的是冷风冷雨中拨地而地的小花,想到的是生命的意味。这不能只是眼前一亮,更是心头的怦然一震。让我们读出内心深深的震撼吧。齐读最后段。

六、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师:《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师: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带着温度的词语,欣赏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板书:

花的勇气

词语是有感情的

一碧千里    泛    滥——失望

改天换地——惊喜

拔地而起——震撼

文本细读《花的勇气》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受小花不畏寒冷,实现生命价值的勇气,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和喜爱。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板书:花)一看到花,你脑子里马上会蹦出哪些描绘花的词语?(颜色、形态)

2、过渡: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画家冯骥才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3、补完课题:花的勇气。(齐读)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出示填空题,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自主研读。

过渡:小小的花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吗?请大家将目光锁定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看到哪几个花的画面?哪个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反馈交流:

语段一:

(1)说: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个画面?你看(感受)到了什么?

(2)读: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读告诉大家;你猜作者那时的心情怎样,读出来。

过渡:作者还看到哪个画面?

语段二:

(课件出示):

(1)说:刚才那幅画花还是藏着,那这幅画花已——冒。a、冒出了哪些花?(有•••有•••)   冒出了几朵,十几朵?(全、千万朵)

(2)读:a、个别指导朗读:你就是千万朵中白的(红的、黄的、纯洁的、娇小的••••••)那一朵,你来冒;b、集体指导朗读:才冒这么几朵,作者怎么能说看到一片花的原野呢?不想躲在草下边的一起都冒出来。

(3)感受“改天换地”:看看这大片大片的花一下子全冒出来,此时的草地还绿色泛滥,绿色连着绿色吗?有了你们,草地变成怎样了?跟之前比,这就叫——改天换地。

3、过渡:四月的维也纳还是冷风冷雨,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样子,“我”的心里不禁产生了疑问。

五、移情说话、升华情感

1、创设语境说话:小花们,你就不怕冷风吹折你的枝干吗?不怕冷雨打掉你的花瓣吗?在温暖的阳光下开放不是更舒服吗?你不怕在冷风冷雨中无人欣赏吗?

2、你们的气魄让我震撼,也让我明白了?

五、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板书设计

20、花的勇气

失望     →    遗憾    →    惊奇  → 怦然一震

(看不到花)   (临走时仍    (离开的路  (花的勇气)

看不到)     上看到了)

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运用了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首先,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个清晰的脉络,我设计了下面这几道填空题,我让孩子们用最喜欢的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然后完成填空,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我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在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再一次体现。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智慧火花不断闪现,竟然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我与孩子们与小花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孩子立刻就体会到: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孩子们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勇气。教学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