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实录(优秀8篇)》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长城教学实录(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长城》课堂实录 篇1
一、 提问激趣导入:
1、 了解英语The Great Wall的含义,提问:单词Great、Wall分别为何意,(伟大的、墙)这个词组真正的意思是什么?(长城)从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2、 为什么外国人称长城为伟大的墙?(播放长城风光的短片)
3、 欣赏了《万里长城》风光片,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长、壮观)
二、 重点赏析深入读——品味长城
1、那课文里是怎么赞美长城的呢?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2、 根据学生的提问出示学生讨论学习的方法:(自由小声读)
讨论学习: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②、划出描写长城气魄雄伟的句子,并写写自己的体会。
③、试着读出长城气魄雄伟的气势来。
(找到以后,可以同桌或前后互相交流交流。)
交流(一)
(1)、同学们,有谁找到了描写长城气魄雄伟的句子?(生说“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板书:像一条龙
作者这是从哪里看长城的?板书:远看
(2)、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出长城的长呢?(比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读出有关句子。
师:作者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龙而不是其他呢?(龙的形态长而弯,样子很威武)
师:同学们,看课文插图,长城在崇山竣岭之间蜿蜒盘旋,多像一条长龙啊!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课文把长城比作长龙,写出了它雄伟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
3、在这一段中,作者还采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呢?(列数字)“一万三千里”(结合地图理解其长。)是的,这个数字让我们知道了长城的具体长度,从地图上我们知道山海关在河北省和辽宁省的交汇处,而嘉峪关在甘肃省,这中间经过了11个城市,从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长城非常的——长(生说)
生带着惊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完这段话,让我们闭上双眼,展开想象:长城东到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这条巨龙舞动着一万三千多里长的身躯,在蓝天下飞腾,在大地上起舞,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
师:是啊,这样一座绵延万里的长城真是气魄雄伟,怎能不称之为伟大的奇迹呢?同学们,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好吗?(配乐齐读第一段。)
交流(二)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气势雄伟,那么走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板书:高大坚固),这是在哪里看长城的?板书:近看。请你读出相关句子。重点来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以及五六匹马的宽度相当于有多宽从而理解长城的坚固。(结合城墙图片理解)
2、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插图理解(瞭望口、射口、垛子),并出示课件与之对照,请一名学生做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构造及巧妙设计。(说说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说得太好了!这种设计,在当时有效地抵御了外族的入侵,在世界上更是独一无二的,此时你又想说点什么呢?(生自由说)
3、师:是啊,这种独特的构造,巧妙的设计,(师生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 巧妙过渡,感情升华
1、过渡:假如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此时此刻你能联想到了谁?(指名说:古代劳动人民)
(出示课件)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一句话连续使用了几个动词,请把它们画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从“很自然的”体会到什么。(好处:使句子更加连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劳动人民修筑长城可真不容易呀,(课件出示,学生朗读)。试想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读,层层深入。如:是呀,那时没有汽车、火车、没有起重机,靠的就是他们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工程多么艰辛,靠的就是他们那……;无论环境多么残酷,山势多么险峻,靠的就是他们那……;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他们就是靠着……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3、 难怪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感慨(课件展示,齐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劳动人民···”体会“多少”、“才”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建造长城不容易,饱含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师:在“崇山峻岭”之中修筑长城,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把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去,怎能不流血流汗?而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指图片)更好地抵御外来侵略,这不正是他们智慧的体现吗?来,让我们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敬佩之情再读:(课件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过渡)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 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用上两组关联词说说为什么长城气魄雄伟,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因为长城不但长和高大坚固,而且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所以说长城真是气魄雄伟,是世界历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课件出示外国友人的评价。
如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的雄姿和壮美,他们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了长城后欣然题词,她说(师生同读):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完了长城后欣然题词,他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
同学们, 听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长城的题词,你想对长城说些什么呢?请你把它写下来吧。(写完后展示 )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长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风采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请同学们起立。让我们面对长城,自豪地说——(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让我们挺起胸膛,自豪地对我们伟大的民族说——(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让我们挥起臂膀,自豪地对全世界人民说——(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关于长城的资料、故事传说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课上就不能一一分享了,所以请大家在课后完成,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些途径,你会对长城有更深刻的了解,你会为长城感到骄傲,更会为我们的民族感到自豪!
《长城》教学实录 篇2
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者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课堂实录
课前分享资料: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 世界遗产”,编成了《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共21处,自然遗产共4处,自然文化遗产共4处。
生谈感受。
师: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很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有29处的景观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里面,而这29处景观中,仅仅只有一处景观能在太空和月球上看到,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长城。 师:是的,今天潘老师就要带领你们打开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户──长城。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长城,顾名思义,我们就能知道它的第一个特点──生:长。师:来再读一下课题。生齐读,突出了长的读音。
老师:刚才你们说了咱们国家名胜古迹特别多都感到很自豪,那么也请你们读课题的时候读出这种自豪感。
生齐读。
师:老师感受到了。有去过长城的吗?
生举手。
师:还不少。不过也有很多的同学没去过,不要紧,老师这里有长城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去过的同学与他们分享一下去过的情景。
幻灯出示长城图片。
师:你看到的长城是怎样的,能说说吗?
生:和我记忆中是一样的,非常陡。
师:非常陡,还有吗?
生:曲里拐弯的。
师:很弯曲。
师:请你说。
生:像一条巨龙。
师:还能用比喻句呢。那么课文里是如何来描写长城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17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有个重要的要求,要看一看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习惯特别好,刚才有个同学读完了以后能够去找到课文里的生字栏,将生字再认读一遍,他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借鉴。那么刚才老师布置了第一项任务读准字音,来同学们试一试:
幻灯出示词语。
师:本课会认字有八个,这几个字的字音你能读准吗?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谁愿意读?(学生选读,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师:开火车读,每个词读一遍。
师:瞭望口这个字音还是容易读错,来再读一下。
生:齐读。(个别检测读)
师:字音读准了,是读好句子的前提,那么有哪些句子是你特别喜欢的,来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吧。
师:因为你喜欢所以读得真有味道。
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师:声音真洪亮呀。还有吗?
师:潘老师怎么抽得都是读得好的。那我再试一下不举手的,请你读一下。
师:也读得很流畅。还有想读得吗?来这位女生。
师:太了不起了,挑战了最长最难读的句子。没读好不要紧,一会我们还有机会读书,你一定能读得特别流畅。那么读完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内容。你想说哪个自然段就说哪个自然段吧。
学生说,教师随机板书。
师:说出了长城的长,我先写个长,那我想请你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四个字,考考你们的概括能力。
生:我选的是一条长龙
师:好我把长龙写上。谁象长龙?
生:齐说长城
师:长城的什么象长龙?
生:……
师:老师帮你们想一个,看看怎么样?形象长龙,就这样,我们把每一自然段概括成4个字,谁再来试一试,再说说其它自然段,没关系同学和老师都可以帮你。现在有点难度了想一想。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那些劳动人们为了修建长成,他们特别劳累终于把长城建好了。
师:没有缩成四个字,应该怎么说,想一想。
生:辛苦
师:辛苦。这词也不错,来老师写上,还有吗?
生:劳累。
师:劳累,好写上。在这自然段还有不同意见的嘛?
生:没有
师:你们都同意这一说法。生齐说同意
师:还有没有说别的自然段的?
生:我说第二自然段四个字来概括巧妙之作。
师:巧妙之作。精彩。老师把这个巧妙写上。那么你能说一下是什么巧妙吗?
生:设计的非常巧妙。
师:请坐。他的概括能力不能小看呀。
生:我说的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伟大奇迹
师:太棒了伟大奇迹。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字的词语连在一起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起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长城的样子像一条长龙,它的设计非常巧妙,建筑它的人非常辛苦劳累,它成为世界遗产上的伟大奇迹。
师:掌声送给他,现在你们觉得概括主要内容还难吗?我们运用词语相加法概括主要内容就特别容易。同学们在刚才你们所读的喜欢的句子里,老师选了这样一句话,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和刚才同学们的描绘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自己读一读,品一品,开始。
生自读。
师:你们觉得写的和自己刚才说的区别在哪里?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生:它用了比喻句。
师:你说说它是怎么比喻的。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
师:为什么要把长城比喻成长龙,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来想一想。
生:长城和长龙都是特别长的。
师:从它的形态来说都很长,还有没有相似的,
生:中华人民的象征是龙,龙本身特别伟大,所以把长城比喻成龙。长城也表示了中华人民的伟大之作。
师:能知道这么多,你太了不起了。你是从象征意义上找到了这两者的相似之处。还有没有呀,这个长龙是弯曲的。
生:长龙是弯曲的长城也是弯曲的。
师:还有什么相似的。
生:龙是有龙鳞的,长城的墙砖就像龙鳞。
师:他观察得更细致了,因为有相似之处,所以把长城比喻成了长龙。让我们感受到长城非常得长和弯的特点,用上比喻句多形象呀,老师把这个方法写下来。也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
师: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读。
师:真美呀!在这句话里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生:它用了两个特别好的能够形容长城雄伟的成语,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
师:你们见过崇山峻岭的景象了吗?
生:没有。(无人举手)
展示幻灯,学生看图发出感叹。
师:把你们的惊叹读出来
生:齐读崇山峻岭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猜一猜崇是什么意思?
生:山很高的意思。
师:你猜对了,那峻是什么意思呢?
生:险峻。
师:好!我们就用词语相加法就可以解释这个词的意思。高大而──齐说:高大而险峻的山岭就是崇山峻岭。齐读崇山峻岭。
师:通过看图和词语相加法,我们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长城就建在崇山峻岭之间,描述一下长城的形态,把你所看到给我们说出来,请你说。
生:长城很弯而且很长。
师:长城长而且弯曲,当它遇到山岭的时候就会如长龙一般直冲云霄,来把你们的手伸出来,当它遇到峡谷的时候又会俯身直下,就是这种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状态,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齐说蜿蜒盘旋。
师:难怪刚才这位同学要说这个词好呀,我们说了这么多,作者仅仅用一个词就描绘下来了,来请同学们读这个词。
生:齐读蜿蜒盘旋
师:对,用词准确也是写好文章的法宝呀。同学们请把这段话读一读,去品味一下这长城的长和弯的特点。
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在你们喜欢的句子里面呀还有这样一句话,展示幻灯,看一看哪个词用得特别好,还能找出来吗?请你读。
生:写出它有一万三千多里,好在它表示出了长度。
师:让我们具体知道了它的长度,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一万三千多里,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长城,他用了508天。你们感受到什么?来请你说。
生:我能感受到长城特别长。
师:长城太长了,来读出来。
生读。
师:还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呢来请你
生:东头,
师:东头讲了什么呀,它的起始点。还有一个词请你说
生:“从”这个字。
师:讲讲理由,为什么是“从”?
生:因为从是代表从东头……
师:心里知道,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么说对吗?因为这个连接词让我们感觉到读起来句子特别流畅。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好好想一想。能感受到吗?请你说。
生:山海关的关
师:它只是一个地名,请坐下。想想还有没有呀?
师读:有一万三千“多”里。
生:多。
师:为什么用得好呢?
生:因为这个“多”字显示出长城的长,不只是一万三千公里。
师:不仅仅是一万三千公里,因不能确定就用了一个“多”,这个“多”字用得非常准确。这种精准的用词呀,在我们课文的其它段落还能发现。请同学们好好品一品。那么在这段话里面还有什么不懂的呢?
生:山海关和嘉峪关分别在什么地方?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中国地图)山海关有知道在哪的嘛?请你说
生:我知道嘉峪关。
师:你知道嘉峪关,那嘉峪关在哪呀?
生:就在甘肃那一块
师:你真厉害。山海关,就在河北和辽宁省的交界处,而嘉峪关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在甘肃省。这起点和终点非常远,它们历经了哪些城市呢?请同学们看看这段资料。谁来说一说读完资料的感受。
生:长城太长了,经过了11个城市。
师:从这段数据里面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城非常得长。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就看这一个段落,还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
生:远看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从远处看它特别的长。
师:我们观察景物就要这样,他观察的时候先从远处看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能写出事物不同的特点来。同学们你们看到如此雄伟壮观的长城,会发出怎么样的赞叹呢?
生:长城真长呀
师:还有不同的赞叹嘛?
生:这美丽的长城像大海一样望不到边。
师:比喻成大海不够确切呀,自己纠正过来。
生:像长龙一样望不到尾。
师:这样改就好多了。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赞叹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作者赞叹的句子。
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看你能问出什么问题来。
生读,思考。
生:为什么说它是伟大的奇迹?
师:它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迹呢?刚才我们已经领略了长城的长和弯的特点,可以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奇迹,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第三自然段
师:从建筑的艰辛也可以感受到,还有吗?
生:设计的巧妙
师:设计的巧妙也能感受到,现在就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长城到底巧妙在哪里,设计有什么独到之处呢?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你认为设计巧妙的地方,并写出理由来,简单地写,现在开始。画完了和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一下,提升一下你们的认识。来谁愿意和我们大家交流一下。
生: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师:把你找到的巧妙之处读出来。
生读。
师:有两个字发音不准,五六匹马和垛子,请再读一遍。
生再读一遍,读得很准。
师:就你找的这句话里面,能感受到设计巧妙吗?说一说。
生:因为它辅得和马路一样宽。
师:便于做什么?
生:打仗。
师:她揭示了长城的作用是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呀,那么我们想一想,把这个长城建这么宽是为了便于军队干什么呀?
生:齐说通行。
师:对通行,这词用得还真好!它比喻成了很宽的马路,马路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用最熟悉的事物来比喻,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所要描写事物的形象。好同学们再看一看,你觉得这句话里还有哪个地方写得特好。
生:应该是十分平整。
师:平整,让我们知道了这个路面的情况。还有呢,还有哪些词用得特好。
生:我觉得是并行
师:并行,什么并行呀
生: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师:那么这一句你认为好在哪里
生:我觉得它的好处是,明显地写出了路的宽。
师:对,用举例子的方法就让我们知道,这个路到底有多宽。好了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也来体会一下。
生读。
师:找到了巧妙之一了。外观设计得很宽很平整,便于军队通行,还有吗?请你说下巧妙之二。
生:我画的是城墙顶上每隔300多米就有一个方形的平台,是用来屯兵的堡垒。
师:(手指板书)请看这个图,你给我们指一下,其它的同学拿起笔,在书上的图中找到堡垒的位置标上。好,指的非常正确。老师把堡垒这个词写到黑板上,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堡垒的垒是上下结构,这三个撇折点,就像三角形一样要把它们写紧凑,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横要拉长一点,这个字才能够特别的稳,垒字就像迭土城墙的样子。学生在书上写,标注在堡垒图中。刚才这位男生请你继续说。这个设计为什么巧?
生:这个设计的巧是,它们如果打仗的时候那边需要支持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师:可以互相呼应。还可以干什么呀?生:起到一个保护防御的作用。
师:继续找找巧妙之三。
生:(同前一位学生一样。)
师:看一看还有没有新的见解和想法。
生:我画的是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师:老师现在要考考你,是不是真的都明白了,请你出来把垛子、射口和瞭望口这三个部分在这幅图中标出来。其它同学也是一样,在你们书上的图中标出来。
师:来请看一下这位同学标的,我把射击口改成文中的词射口,这个射写得有点问题,有发现的吗?
生:身在做偏旁的时候撇不能出头了。
师:注意这个字的变形写法。他标的是否正确,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这才是瞭望口。
师:(师指着瞭望口)他认为这个是瞭望口,而你认为是射口,你有无新的想法了?。
生:我感觉在打仗的时候枪架在上边的。(坚持将瞭望口当成射口)
师:可是你的身体就会露出来,他们会更容易找到你更容易射击到你。好好想想射口在哪里才更安全。
生:那就在堡垒里。
师:噢!大家都堆在堡垒里射击?结构是否科学呢?请你注意看看图呀,其实老师就没有画射口呀!
生:就是在垛子下面有一个口。
师:那就请你把这个画上去吧,老师把射口写成瞭望口。(画射口)发现了没有老师画的射口非常得生:齐说小。师: 如果太大了就会……
生:如果太大了还没有等你开枪别人就会把你打死了。
师:对了,所以它的设计特别生:齐说巧妙
师:我们知道具体位置还知道它为什么这么设计,那你们知道长城是用来干什么的嘛?
生:我知道这个长城是抵御以前匈奴和外族人的侵略,那时候为了占领土地,我们中华人民必须抵挡这些匈奴所以建起了长城,以防匈奴来攻击。
师:真是小科学家,知识这么渊博。长城这样设计,是为了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作用。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觉得哪一个词用得特别的好。
生:齐读
师:这位女生你说说。
生:我觉得是脚下。
师:什么脚下,谁的脚下呀?
生:是长城脚下。
师:这告诉我们什么?
生:不过一百米就来到长城脚下,
师:这长城脚下好在哪里呀。
生:没有想好。
师:还没有想出来,就认为好,不知道原因?好请坐下,长城脚下好在哪里告诉我们什么了,和前面的远看形成了一个对比,这长城脚下就是告诉我们……
生: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近看长城。
师:对!远近结合法写出了长城不同的部位。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从北京出发……
师:我们的长城非常得高大,正是因为它的高大才能够抵御外族的侵略,才能够保护我们祖国领土的完整,我们能不为它的高大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吗?请读
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千百年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我们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吗?请读
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当我们脚踏方砖、用力扶着两百米高的垛子吃力地向前爬时,当我们轻轻低下身来用手摸着射口时,当我们在瞭望口驻足时,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可以想到,为我们创造和平生活的人的艰辛。
师:说得多好呀,说出了作者的感受,读一读。
生:齐读站在长城,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师:在这句话里有哪些词用得特别好,让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自然地想起
师:自然地想起。作者就和你们一样,当他身临其境来到这长城,就自然而然地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劳动人民。还有哪个词用得好?这站这踏这扶都是什么词?
生:是动词
师:这一连串动词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亲临长城自然想起了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他到底想起了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这个问题,老师推荐一个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看过是吗?你们还可以找大量的有关长城的故事,能够帮助你们深入地去探究这个问题。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学要有所获呀,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
生:写作文的时候还可以用上像一条长龙这样的比喻句。
生:我的感受是,我为我是一个中华儿女而感到骄傲。
师:同学们收获真不少,手指板书,这些好的方法呀,就像我们习作的堡垒一样,如果我们拥有了这些方法,相信习作中的困难能够不攻自破,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詹天佑》教学实录 篇3
葛银铨教学实录——《詹天佑》
一、期待对话 走进文本
师: 1909 年 8 月,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 京张铁路胜利竣工。这一消息,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中国人民无不感到扬眉吐气。(播放课件:通车庆典)
铁路竣工当天,如果当时有一家影响很大的报纸,想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启事— — (大屏幕展示,随录音逐字打出)
征集路名启事
各位同胞:
第一条完全由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 —— 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铁路路名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路名必须简洁、明了,以三个字左右为宜。
2 、路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3 、来稿务请写出命名的理由。
本报编辑部
1909 年 8 月
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参与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好的路名?
生:想,我来说!(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师:别急。要想设计一个好路名,你有什么建议?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梳理。)
师:命名的理由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要先仔细读课文,再一起讨论。研究文中语句的方法可以:划一划,划出感触最深 的语句;写一写,在划出来的语句旁写上批注;画一画,有些内容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还可以在简笔画上动手演示一下。当然,还可以用其它的适合自已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你认为最好的路名,等会儿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赏析】作为学生与文本联姻的 “ 介绍人 ”—— 老师,创设情景,用给铁路取名这一新奇而巧妙的办法,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 “ 亲近 ” 文本,激起他们 “ 拥抱 ” 文本的兴趣与欲望。同时,在师生交流中,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策略,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 “ 倾听 ” 文本,为与文本(作者)全方位、深层面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深入对话 叩击文本
师:刚才同学们已进行了深入的研读,给铁路也取了很多有意义的名字。
(在学生自读自悟过程中,老师随机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出路名:爱国路、争气路、自强路、扬眉路、天佑路、杰出路、才干路、中国路、智慧路、回击路 …… )。
师:下面我们来开个新闻发布会,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怎么开?我们请路名的设计者为主要发言人,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一个同学发布的时候,其他同学都是参加发布会的记者,可以向他提问、质疑。如果你的设计和他相似,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赏析】富有个性的路名,是学生深入文本 “ 倾听 ” 与对话的收获。是对文本语言和课文内容感悟、理解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思想情怀内化、升华的结晶。召开新闻发布会,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基于他们的经验和生活感受,解读文本。
生:我取的是 “ 智慧路 ” 。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能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体现詹天佑才智过人。
师:(黑板上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简笔画)这两座山,哪座是居庸关,哪座是八达岭?
生:左边那座山势高、岩层厚的是居庸关,右边长而低矮的是八达岭。
师:谁来画一画两座山不同的开凿方法?
(一生上来,居庸关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用中部凿进法)
师:(点击出示: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 …… 八达岭隧道全长 …… 工期缩短了一半等两段文字)仔细读一读这两段文字,对照同学画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开凿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可这个同学画的两个箭头一高一低,到时候怎么贯通呢?也太粗心了,应该在一条直线上,我来给他改一改。
师:是呀!这将给工程带来多大的麻烦。嗯,改得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八达岭隧道上的两口直井之间的距离靠得太近了,如果这样,中间一段很快就能贯通,辛辛苦苦打了两口直井,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认为这两口直井应打在八达岭全长的三等分处,并且要选山的凹势处。
生:对,选八达岭全长三等分处且是凹势的地方打直井,不但打得快,而且六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也差不多,既省时,又省力。
师:你来 “ 打一打 ” 这两口直井。
生:我有一个建议,既然打直井能缩短工期,那为什么不多打几口呢?
师:有道理,老师也这么想。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不同意,打直井能缩短工期,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打直井也要化工夫的,打两口够了,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缩短一半。再说我们是开凿隧道,又不是打直井。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两段文字,边读边想像两个隧道与众不同的开凿方法,体会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
【赏析】以新闻发布会为载体,以 “ 智慧路 ” 的命名为切入口,辨山名,画凿法,提意见,每一环都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在理解、品味、比较、判断中,提高语言感受力。尤其是学生的质疑,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潜能,凭借文本语言,调用生活感受和阅读经验,展现个性化的感悟。
师:还有谁要发布?
生:我取的是 “ 杰出路 ” ,其实跟 “ 智慧路 ” 是一个意思。詹天佑顺着山势上陡坡设计了 “ 人 ” 字形线路,他无疑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师:(点击在大屏幕上出示 “ 人 ” 字形线路)这就是詹天佑设计的 “ 人 ” 字形线路,请你根据课文第六节内容,对着大屏幕说说火车是如何在 “ 人 ” 字形线路上运行的?
生: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这儿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火车就上山了。
师:下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一下火车在 “ 人 ” 字形线路上运行的场面。(课件演示)
师: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詹天佑太了不起了, “ 人 ” 字形线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生:我觉得也只有 “ 人 ” 字形线路、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我一直在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火车上这样的陡坡?可是没有,只有 “ 人 ” 字形线路最合适。詹天佑确实太了不起了。
【赏析】点击出示 “ 人 ” 字形线路,形象引路,言语为本,在言说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凸显形象;透过语言挖掘、品味人文内涵,引发高质对话,生成独特理解与体验。
师:还有其它的路名吗?
生:我叫它 “ 回击路 ” 。因为这条铁路不满 1 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两年,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有力的 “ 回击 ” 呢?
生:因为在 1905 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负责修筑这条铁路时,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还轻蔑地说: “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 现在我们成功了,这是给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点击出示一家外国报纸的话)你是如何理解 “ 还没有出世 ” ?
生:这其实是他们对我们的嘲笑,嘲笑我们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生:我以为这回击路取得太恰到好处了。帝国主义认为从北京到张家口修筑铁路,他们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现在这条铁路不满 1 年就全线竣工了,而且还比原计划提早两年。这难道不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吗?
生:我觉得这 “ 回击路 ” 其实就是 “ 爱国路。 ”
师:说得好!(激情澎湃地)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满怀信心、披荆斩棘,凭自已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杰出智慧成就这 一攸关民族声威的历史使命,这是詹天佑的骄傲,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自豪!
【赏析】如果说智慧路和杰出路的阐发是为了感悟语言,理解内容那么回击路的生成则是为了探究这一语言、内容背后蕴含着的更深层的内涵。构建了一个以回击路为核心,以智慧路和杰出路为两翼的立体对话空间,让对话更富人性,更显灵性。
三、超越对话 内化文本
师:刚才的新闻发布会,许多同学发布了自已取的路名及其命名的理由,下面我们来评一评自己心目中的最佳路名。
生:评价(略)
师:(小结)是啊,大家给京张铁路取的名字真好!分析这么多路名,归纳起来,其实大家都是从赞颂詹天佑的杰出智慧(点智慧路)和爱国热情(点爱国路)这两个角度来命名的,在命名过程中,也表达了大家对詹天佑的怀念、崇敬以及自已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师:最后让我们肃立在詹天佑的塑像前,一起用饱满的感情来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赏析】此时的对话,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沟通,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以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
《詹天佑》教学实录 篇4
铜陵市铜官山区建设小学 陈晓雅 吴晓兰
学
生
质
疑 一、摘录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1、詹天佑和工人们在峭壁上工作难道不摔下来吗?他们开凿遂首不塌陷吗?
2、什么叫中部凿井法?什么叫两端凿进法?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为什么火车能两头开?
3、为什么以人名为题?詹天佑除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外还做过哪些大事?
二、搜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
教
师
准
备 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改变“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我们课题组在设计本教案时,不仅备教材,而且“走进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兴趣、已知和未知。师生共同备课,学生把读懂的内容在书上做批注,把不懂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教师,学生再去搜集资料。教师再根据这些问题去钻研教材、筛选信息,进行师生互动的教学设计。本教案中的某些环节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富有弹性地灵活调整。设计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学习他身先士卒、为国争光、勇于创新的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创造性地寻求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途径
教学重点
在读、思、议、画中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种种困难,从而体会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这一中心。
教学难点
本堂课要解决的难点就是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
教学环境
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室
预设课时
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师生互动及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总结与反思
一、揭题,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写题、读题、检查搜集处理信息情况
2、出示课件,补充介绍詹天佑的资料
3、教师鼓励、激趣
二、自主读书,畅谈感受
1、组织学生分小组出声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读完之后你的心情怎样?想说点什么?
2、待学生读过之后,有欲说不可的愿望时再倾听。
3、指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组织学生设计板书。
三、依据学生自读、发现,灵活组织教学(以下环节不分先后,学生说到哪儿,师生就互动到哪儿)
★引导学生圈画令人气愤的语句抓住“阻挠”、“要挟”、“嘲笑”去读去谈。
★理清第4自然段的写作思路,从詹天佑怎样说、想、做去体会他身先士卒、为国争光的精神。
★探究开凿遂道和“人”字形线路的原理。
①组织学生讨论文中两种开凿遂道的方法,并动手画出示意图。
②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这两种方法开凿遂道?你还能想出什么开凿方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③出示课件,讨论“人”字形线路的原理。谁能用不同的方法阐述?你还能想出什么方法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
★组织学生读第3、7自然段,并发挥想象
1、当初外国人是怎样嘲笑我们的?詹天佑怎样用行动回击他们的?
2、如今外宾们是怎样赞叹不已的?
四、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课前的疑问都弄懂了吗?
五、学了这一课,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师表扬激励。 1、集体推荐个别板书课题
2、读题,并阐明要读出自豪、赞美的语气
3、各自展示自己查找的有关詹天佑的资料。
学生口头小结。
1、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组合时可下位找合作者,可同桌一起读议,还可找老师交流,形式不限。
2、畅谈自读后的心情(或气愤、或佩服、或赞叹)。
3、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互启发、补充,设计板书。
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谈感受。
读句,画下关键词,并在头脑中再现詹天佑在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的环境中如何勘测线路的。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读一读、议一议相关问题,留给他们创造性想象的空间。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再结合课文第6自然段去读、去想,激活创新思维(学生或手势、或画图、或语言表达等)。
1、分角色有感情地读关于“嘲笑”“回击”句。
2、同桌相互扮演外国人、
中国人,用语言相互“攻击”“回击”。
3、扮演外宾深有感触地赞叹。
学生在入情入境中说出自己的愿望。 本文课题组成员已教过多次,唯有这次感受最深,收效最大。因为本设计我们本着“以学论教”的模式,上课前关注学生的已知、未知,课堂上关注学生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开放性的。让学生读,教师给了充分的时间,在掌握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与他们共情,让他们谈感受。当学生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时,教师再机智地把握。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整堂课热闹而有序,在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出现了不少亮点:
在议论两端凿进遂道的方法时,有位学生提出他的想法:还要在山顶的正中拉下一根绳子作为两头的中点,让两个施工队比赛着进行开凿,看谁先到达中点,这样会使工程进展更快,可见他具有当代人的竞争意识。
在议论“人”字形线路原理时,学生想出了多种阐述方法:用钢笔、教鞭当火车比划;用“老鹰抓小鸡”的队伍演示;在黑板上画:字形讲解等。
在扮演外国人和中国人互相“攻击”、“回击”时,双方很投入,外国人的轻蔑和中国人的扬眉吐气味儿实足,在“争吵”中学生深刻地领会了课文中心。
另外,教师在板书设计 上,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思路未完全打开,多少受到教师的牵扯,没有出现多样化的有创意的板书。这一点还有待课题组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验完善。
附板书:
勘测线路:说、想、做
詹天佑 开凿遂道: > < > <
(杰出、爱国) 设计“人”字形线路:推< >拉
设计说明: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达到共识、共进的目标。我们课题组进行《改进语文教学备课方式(包括教案格式)》的实验与研究,就是让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再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去钻研教法与学法。因此,我们的教案格式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学生参与了备课,学生在课前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去搜集处理信息。教师针对学情有的放矢地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程序。其次,我们的教案是开放性的,每一个环节不是预先设定不变的,而是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思考、发现、体验,富有弹性地灵活调整。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得有失,我们还安排了“教后总结与反思”这一版块,以便我们的实验研究进一步完善。
《长城》课堂实录 篇5
一、内容简析
《长城》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内容,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确立重难点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远看长城,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在传统课文中,属于一篇看图学文,如何依据新课标的思想,又汲取传统教学的所长,成为确立本文重难点时我思考的一个问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着重于通过图画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顺序及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图画的能力,学习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通过看图学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在反复诵读、感悟想象中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思路
进行这堂课的设计时,我采取了以图为主线,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介绍长城的相关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品味课文语言而达到理解感悟课文的设计思路。
1、看图解词,感受“长”:
第一段教学紧抓“长”的特点,首先由看图入手,借助媒体呈现画面,直观感受远观长城蜿蜒曲折、雄伟壮观的特点。再抓“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形象的比喻,还是由图入手,借助形象直观的画面,通过理解关键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具体形象、含义,达到辐射文段的效果。接着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感悟长城的“长”,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使长城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直观化、具体化。
2、图文结合,感悟“坚、巧”:
第二段教学着眼于感悟文本,解决疑问,图文有机结合,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构造特点。随机出示有关长城的结构示意图图片、课件。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加深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
3、看图想象,品味“智、奇”:
第三段教学先透过画面内容,结合课外资料拓展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延伸画面,具体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再通过反复品味文中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感受、理解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以此激发学生情感。
4、以情,披情入文:
教学初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简单交流各自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文本感悟、学生朗读、相关资料渗透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课文最后这两句话,反复吟诵,力争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真正做到披情入文。
《詹天佑》教学实录 篇6
一、教材简析
《詹天佑》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课文。训练重点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复习运用本学期重点训练的阅读基本功,使学生通过本组三篇课文的学习,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詹天佑》一文以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的姓名为题,重点写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之,即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课文从修筑京张铁路时的背景和艰苦的地理环境,说明了修筑京张铁路经历了许多艰难,詹天佑带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得京张铁路提前峻工。赞扬了詹天佑爱国的思想和杰出的才能,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京张铁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蔑视,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课文按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在具体叙述的段落里,又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的。
二、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大纲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思路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地理形势图片。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法选用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体现重点训练项目,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将采用导读法,辅之以示图法、以读助讲法等进行教学。
六、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通过“读——说——画——说”的学习方弄懂课文内容。
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两部分写作方法基本相同,可采用正迁移的方法,由扶到放,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七、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一)整体再现课文内容。
1.导语 激趣。
1905年,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些帝国主义国家极力阻挠、要挟、嘲笑,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外宾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为什么会赞叹不已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詹天佑》。(板书课题)
2.回顾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矛盾处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石激起干层浪,达到了“愤”与“启”的目的。
(二)导读全文。
1.学习第一段,抓中心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杰出、爱国
(2)“杰出”是什么意思?
(3)詹天佑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2.抓思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第二至第四段,完成教学要求1、2。
(1)学习第二段
①提问: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的?
(板书:接受任务、修筑铁路、提前竣工)
②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国际形势如何?板书:阻挠
②“阻挠”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阻挠?怎样阻挠?
介绍时代背景,放地理形势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突出能否修筑京张铁路是关系到民族荣辱的大事,从而体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板书:要挟
④把“要挟”放在句子中理解。
⑤当时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国内外形势又是怎样?
指导理解“轻蔑”的意思,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
⑧面对帝国主义阻挠、要抉、嘲笑和复杂的地理条件,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充分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爱国)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蕴藏着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感悟到作者的措词之准确。
(2)学习第三段。
①浏览第三段,并分层。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②学习“勘测线路”一层。
轻声读课文,思考: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并划出有关句子。
抓住“精密”一词,体会詹天佑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和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的工作作风,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抓住“一定”一词,用高昂的语调,坚定的语气,读出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进一步体现他的爱国精神。
③学习“开凿隧道”一层:
第一步:默读课文,思考:詹天佑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第二步:请学生说说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第三步:根据学生的理解,画出开凿隧道的草图,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画在玻璃板上。
第四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开凿隧道。
(通过读——说——画——说,层层深入,使学生理解了课文,从而突破了难点。)
④学习“设计线路”一层。
提示学生用“一读二画三演示”的方法学习本段。
一读: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本层的内容。
二画: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出“人字形”线路图。
三演示: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演示火车上山的路线,边解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理解了内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参与中训练,训练中理解。
师述:詹天佑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就是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今后,我们在学习文章时,不但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弄清当地的情况才能对文章理解更透彻。
板书:当时当地的情况。
本段的教学,首先以教材内容为凭借,在学习课文第一层时,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层中,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学习。在学习第三层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其次,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中介,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一,在学习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两层时,以读为主,辅之以引导,理解遇到什么困难,采取怎样的办法去克服困难,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草图,实际操练,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
其二,让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和“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表达方式,将有关内容表述出来,加强了表达能力。其三,采取换词比较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这样,既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又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3)学习第四段。
①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争气。
②如今,当游览中国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的铜像,看到京张铁路这一伟大工程,都会赞叹不已,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这样扩教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确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三)回归整体,检查效果。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教学反馈,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总结全文。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毅然接受任务,他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高度的智慧首创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人”字形线路,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成功地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这不正是我国人民无穷智慧的佐证吗?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一一詹天佑。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一一部分一一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要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 之中”的任务落到实处。
《詹天佑》教学实录 篇7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通过修筑京张铁路当时的历史情况,和修路施工中的典型事件,表现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显示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全文分四段,重点是二、三两段。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开篇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点明了主题,提挈全文,引起读者思考:詹天佑是怎样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第二段是二、三自然段。先写京张铁路地理位置,“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这里讲了修筑京张铁路的重要,也为一些帝国主义者为了达到他们“进一步控制我国北部”,对我国进行掠夺,“你争我夺”地争夺修路权作了伏笔。接着写帝国主义者们的“要挟”:如果用本国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妄想以此迫使清政府向他们“求助”。他们哪里知道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全国人民轰动”了,都要为国争气,显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不怕外来压力,有志气有能耐把京张铁路修好。当帝国主义者看到他们的“阻挠”、“要挟”成了泡影,又利用他们的报纸宣传什么“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又以自然条件的恶劣做借口,认为“这样艰苦的工程连外国工程师都不能轻易尝试”,来藐视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任务。这是进一步揭露帝国主义者的企图,为下文詹天佑的设计施工,提前完成任务作了铺垫。
第三段写詹天佑精心设计施工,战胜恶劣环境,出奇地完成修路任务。先写詹天佑不怕困难和嘲笑,毅然接受任务。接着写他细心勘测,精心设计施工,表现他的智慧才能。一是勘测线路,通过詹天佑的所做、所说和所想,表现他克服困难,工作认真、细致、严密,具体为:
所做——“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铲平陡坡,哪里要改小弯度”,都经过勘测,周密计算。——“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白天“攀山越岭,勘测路线”;晚上“在煤油灯下绘图,计算。”——“为寻找一条合适的路线,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所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所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讥笑我们,而且也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二是开凿隧道,居庸关山高岩厚,两端开凿;八达岭隧道长,中间凿井,四个工作面。三是青龙桥附近坡度大,设计“人”字路,上下坡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使火车平稳上、下坡。
第四段概括地写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给帝国主义者以有力回击,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才能,显示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总结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要紧扣开篇的第一句话,围绕“杰出”、“爱国”,抓住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自然条件,揭示文章的中心。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理解上。
(一)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通过查工具书,初步理解“阻挠”:“要挟”、“藐视”、“勘测”、“主持”、“经纬仪”、“竣工”等生词的涵义。
2.按照课后习题1中的(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进行的?”,(2)“修筑京张铁路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自学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划出文章的段落,为精读课文作铺垫。习题1中的(3)题,可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深化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再作思考解答。
(二)精读课文,突出“杰出”、“爱国”(重点讲读二、三两段)
1.通过京张铁路简图(或地图册),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理解“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认识修筑京张铁路的重要意义。
2.扼要介绍修筑京张铁路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帝国主义者掠夺、控制中国的野心。再让学生根据下面的四个问题,读课文的第二段,分步思考解答:
①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一些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出来阻挠?
②一些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要挟清政府的?他们的企图何在?为什么说“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
③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为什么全国轰动起来?外国报纸是怎样宣传的?
④“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依据?
围绕四个问题,让学生读、思、议、说,理解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领导修筑京张铁路的。
讲读第三段时,让学生思考:
①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这表明什么?
②他面对高山深涧,悬崖峭壁是怎样精心设计施工的?这里要抓詹天佑的所做、所说、所想,来理解他工作认真、严密;要用图示法让学生理解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是怎样开凿的;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骑车(或拉车)上下坡的情景,来体会、理解“人”字路线,用两个火车头,使火车平稳上下坡的道理,以突出詹天佑智慧和才能。
读讲第四段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课后习题1第(3)题:为什么说这条铁路修筑成功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要让学生领悟树铜像的历史意义,领会今天的外国朋友看到这伟大工程“赞叹不已”的深刻涵义。
3.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三)指导背诵,反顾全文,理解当时情况于文章主题的关系,落实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
1.指导背诵第三段,可用连线法帮助学生记忆:接受任务——勘测线路(所做——所说——所想)——开凿隧道——设计“人”字线路。
2.回顾全文,思考问题:这篇文章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来表现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却用了很大篇幅写了帝国主义者的阻挠和自然条件的恶劣,这与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通过设问,让学生反顾全文,思考和理解写人写事的文章与历史背景和当时情况的密切联系。这篇文章写的人和事距今已85年,写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更能表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显示中国人民高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能把我国的事情办好。同时,使学生读了这篇文章,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深信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能够把我国建设得繁荣昌盛!再让学生谈谈读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想法,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国献身的精神。
3.这种写历史环境表现文章主题的写法,要求学生变文法为学法,在学习本组后面两篇课时加以运用。
附板书设计 :
《詹天佑》
(张胜祥)
《詹天佑》教学实录 篇8
博兴县实验小学(256500) 王兆建
教师思考: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第二组课文的精读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 詹天佑,齐读,确定学习内容。
二、 检查预习,梳理定标
1、师生交流课外资料
学生首先汇报,教师投影:詹天佑简介(詹天佑,中国铁路制造第一人……)
2、学生汇报课文预习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从刚才谈的詹天佑放弃外国的荣华富贵回国工作,后来修筑滦河大桥,还有在工作中的严肃认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例来表现詹天佑是一个即杰出有爱国的工程师。
三、 讨论交流,汇报点拨
1、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教师概括,课件展示: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例,自己喜欢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
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演示: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后,课件展示。)
四、 情景激发,拓展思维。
1、创设情景,激发感情
教师放映片断: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在许多年后,来到长城,远望京张铁路,感慨万千……(电影《詹天佑》片断),激情引发,让学生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通过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2、学生练笔
将对詹天佑说的话写下来。
五、 课外延伸,深化感情
布置学生搜集我国历史上爱国英雄人物,准备“爱国英雄事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