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白杨》疑点解析【最新4篇】正文

《《白杨》疑点解析【最新4篇】》

时间:

《白杨》疑点解析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边疆、沉思、陷入”等词语,理解抓住重点词句,带点词语。

2.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物。

学�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易错字:晰、伞、疆、陷。

2.按“外形特点→内在品质→借物喻人”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

3.自读课文1—3自然段,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 )。

4.自读课文4—12自然段,用“�”勾画文中爸爸的话,白杨的内在品质是(����� )、(����� )、(����� )。

5.自读课文13—16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文中的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用画出。爸爸的心思是(�������� ),爸爸的心愿是(����� )。

6.白杨与爸爸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二、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大戈壁)体会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

白扬�高大挺秀(与高大挺拔比较)

(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的秀丽)

三、联系白杨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生活体会白杨内在品质

……从来……(高大直立)

哪儿……哪儿……(生命力强)

不管……还是……总是……(坚强不屈)

四、前后联系,体会爸爸的心思、心愿

心愿:几棵小树……成长起来→希望孩子茁壮成长,

成为第二代边疆建设者

五、研讨写作特点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哪儿……哪儿……���������� 服从需要、扎建边疆、建设边疆

不管……不管……总是……���� 不畏艰苦

↑──借物喻人───↑

练习提纲

1.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练习造句

2.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种物体,如《扫帚赞》《粉笔赞》《蜡烛赞》,写作思路是:外形特点→内在品质→喻人喻理。

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白杨》疑点解析 篇2

一。根据课文填空。

1.车窗外是茫茫的����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 ,都是����� 。

“茫茫”的意思是���������� ,从“茫茫”可以看出戈壁� 的特点;从“没有……没有……也没有……”可以看出戈壁�� 到了极点;天和地“浑黄一体”说明戈壁气候��� 。这两句话写白杨树生长环境����� ,是为了衬托白杨

的特点。

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 ,

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 还是�� ,不管遇到�� 还是�� ,它总是那么� ,那么�� ,不�� ,也不�� 。

爸爸的第一句话说了白杨树� 的外形特点;第二句话用“哪儿……哪儿……”的句式说明白杨树������ 的特点,爸爸借说白杨树的这个特点表达了自己���� 的决心;第三句话用“不管……不管……总……”的句式说明了白杨树的特点,爸爸借说白杨树的这个特点表达了自己������ 的决心。

3.突然,他的嘴角又�� 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 ,几棵小树正� 着风沙�� 起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 ,“几棵小树”暗指�� “爸爸微笑”的原因表面上是����������� ,实际是�������������� 。

4.《白杨》一文表面上写�� ,实际上是要写� ,作者借白杨树的�� 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 ,借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比喻���������� 。这是借物

人的写法。

三。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四。阅读习作,完成练习。

兰草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六年级二班 王晶

我家养了许许多多的花,有仙人球、芦荟、吊兰等。我最喜欢的是兰草(从许多花中单独提到兰草,引起后面的具体描述)。�� 2000年春节后的一天,爸爸买回一棵兰草。它有许多绿绿的又窄又长的叶子。每条叶子大约有40厘米长,有的直直的,有的弯弯的,成为一丛,长在花盆中。几根细长的花茎上顶着像小喇叭一样的花朵。花朵上端是红色,下端是黄色,细丝一样的白色的花蕊长在喇叭底部。它有着浓郁的花香(抓住了叶和花的特点,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写)。我看后非常高兴。可几天过去,花瓣慢慢变干,成了褐色,最后枯萎了。我非常伤心,想不到兰花的美丽如此短暂(写自己情感的失落).爸爸安慰我说:“明年你再仔细观察吧!”(此句引起下文)� 春天金灿灿的迎春花开了,而兰草连个芽也没发出来;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开出了红白相间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而兰草仍不发芽;秋天正是菊花绚烂多彩的季节,我发现这时兰草才发出像小草一样的嫩芽(此处渲染兰草的平凡,是为下文写它美丽做准备)。它终于萌发出了嫩芽!� 大约到了一月中旬,嫩芽长成约40厘米的长叶。到了一月下旬的时候长叶中央长出细长的花茎。有的直立在盆中,有的弯弯的。花茎长到半米时顶端长出了花苞,先是淡黄色,样子像小火炬。到了二月中旬,花苞全部绽放。(这里按时间顺序写了兰草生长开花的经过)。花大约有二十几朵,红黄相间比去年更美丽,更茂盛(前面已经写了花的样子,此处一笔带过,聪明)。每当客人来我家都会被它扑鼻的香味和艳丽的花叶吸引住,赞不绝口。� 看着兰草我在想;春天它不与百花争艳;夏天它不与荷花斗芳;秋天它不与菊花比美,直到进入百花沉睡的冬季它才绽放(用排比句写出兰草甘于寂寞的精神)。它是有着高尚品质的花,不追逐世俗,不怕寂寞,向着一个目标,默默努力,而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装点人们的生活。

它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概括兰草的精神可贵之处。)

指导、点评教师:朱维山

发表于《作文评点报》2003年第22、23期小学版

发表于《求知报》第747期小学五年级b版

1. 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兰草的?兰草的叶、花各有什么特点?

2. 第三、四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兰草的?

3. 作者写迎春花、荷花、菊花的意图是什么?

五。观察你喜欢一种的植物,然后写一篇习作。要注意顺序合理,写出植物的特点,写出可贵精神。

《白杨》疑点解析 篇3

1、爸爸为什么要带孩子们去新疆读书?

爸爸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戈壁。爸爸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孩子们也象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2、白杨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坚强不屈。

3、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4、“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白杨》疑点解析 篇4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这种树,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白杨。

师:这是一种生长在东北和大沙漠里的树,我们南京的孩子可能不太熟悉它。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吧!这就是白杨树。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白杨树。

生:我看到的白杨树高大挺拔,无论怎样大的风都不能把它吹断。

生:我的感觉从下面往上看,白杨树高耸入云,像一个巨人一样。

生:我觉得白杨树非常的青翠,非常的茂盛。

师:在你们的眼中,它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树。在西去新疆的列车上,有一位爸爸,他是怎样向他的孩子介绍白杨树的,谁愿意来读一读,你来读。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读得真好,特别是“粗壮”这个词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读了这段话,我们发现,我们对白杨树的认识远没有这位父亲来得深刻。那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坐上西行的列车,一起看一看白杨,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如果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圈划下来,读完了还要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开始读。

(生自读课文,读完后交流,理清文章的脉络)

…………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了一遍课文,我有一个问题要问问你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做《白杨》,那作者是不是就真的只想写白杨呢?

生:不是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想通过白杨写自己对儿女的感情。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白杨有一种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让我们知道,我们也应该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生:书上写了,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一方面是赞扬白杨树,另一方面是赞扬在新疆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多么的辛苦。

师:你想得真多,说明你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课外的知识很丰富。同学们再想想,课文有没有把它直接写出来呢?

生: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课文里有一段话,(生读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同学们,你们很会抓这些特殊段落,进行学习。在这里,作者好像是在写白杨,但是又像是在写其他的更深的东西,除了写白杨树,还在写什么呢?

生:写的是“爸爸”。

师: 同学们,写白杨也是为了写“爸爸”,谁知道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手法?

生:以物写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以物喻人的方法。

师:挺不错的,我们同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挺好。作者是以物喻人,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说是托物喻人。

课文分析到这里,同学们对整个文章的脉络已经很清晰了,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三个标题给课文快速地分段。来,试试看。

(生读文,交流)

…………

师:咱们每读一遍书,都要有一遍的收获,都要有一遍的发现。好,刚才大家读书时,自己勾画了许多词,读书时还要学会提出新的疑问,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学到更多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大家画下来的词句。好,读书咱们就读到这儿了。

…………

师:课后,大家还要看看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大家就能走进“爸爸”的生活背景,走进新疆建设兵团,就能读懂课文的第三部分了,也能知道作者是如何托物喻人的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点评】: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1、重视研究学生的已有认知,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程老师的教学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形式和富于变化的方法,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引领学生、促进学生的场面随处可见。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白杨树的图画,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南京学生留心观察过白杨树的学生不多,因竞赛的特殊原因,学生课前预习和收集资料的时间有限;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三是将学生对白杨树的直观感受和作者的评价进行对比,为感悟文章中心做了铺垫。看图说话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2、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机渗透表达方法。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选入课本的文章,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技巧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教师不是直白地告诉学生借物喻人的写法,而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表露的内容向隐藏的内容分析开掘,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就能在自主阅读和习作中迁移运用。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一节课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的开始,教师激发学生课外探究欲望,不仅仅是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程老师下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关注“阅读链接”的任务,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前后的联系,关注课内外的收获,引发学生更多地思考,也为进一步学好课文打下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堂才能源源不断地注入生命的活水,这“活水”,将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天地中,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