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秀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这里是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15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最后一分钟》的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我结合本组训练重点,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自读自悟,通过课前的检测反馈,我发现学生预习较充分,于是对课的流程做了适当修改。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
“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同时,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的做法如下: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一分钟》的教学反思 篇2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作者倾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们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鉴于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授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屈辱历史以及割让后香港人民的苦难生活。课程伊始,先介绍现本诗的格局,首节为引子,将香港拟人化。接着,让学生快速读文概括后三节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讲讲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应该怎么理解。然后,分小组自由读诗,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之后,朗读汇报,教师评价并指导。这个环节我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指导感情的处理——第一节应读出激动的心情,第二节要的读要配合内容的“慢镜头”描述,但不是单纯的缓、慢,而是有层次有节奏的读。第三节要读出百年的沧桑,声音要沉缓,但在结尾“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要读出屈辱散尽后的激动。第四节要读出盼望香港回归的急切以及香港回归后对她的无限期望。这一环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汇报一段,教师指导一段,然后练读。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练读全诗,然后比赛。
我觉得,用朗读去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单纯的说教要好的多。况且这篇诗歌叙述的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很遥远,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透历史。因此,在大致了解历史的基础上用朗读引出感情我认为是比较适合这篇课文的。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3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们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鉴于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授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屈辱历史以及割让后香港人民的苦难生活。课程伊始,先介绍现本诗的格局,首节为引子,将香港拟人化。接着,让学生快速读文概括后三节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讲讲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应该怎么理解。然后,分小组自由读诗,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之后,朗读汇报,教师评价并指导。这个环节我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指导感情的处理——第一节应读出激动的心情,第二节要的读要配合内容的“慢镜头”描述,但不是单纯的缓、慢,而是有层次有节奏的读。第三节要读出百年的沧桑,声音要沉缓,但在结尾“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要读出屈辱散尽后的激动。第四节要读出盼望香港回归的急切以及香港回归后对她的无限期望。这一环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汇报一段,教师指导一段,然后练读。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练读全诗,然后比赛。
我觉得,用朗读去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单纯的说教要好的多。况且这篇诗歌叙述的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很遥远,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透历史。因此,在大致了解历史的基础上用朗读引出感情我认为是比较适合这篇课文的。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4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本单元训练的主题是“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渗透爱国精神,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基于本课是一首诗歌,又是一篇要求学生自学的文章,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首先,为了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基调,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我给学生示范朗读,学生的情感基调立刻被调动起来,学生都能够满怀深情地朗读诗歌,把心投放到诗歌中去感受,去领悟。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香港的热爱,更感受到对祖国美好前程的祝福。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理解诗意,并且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同学的作用,引导学生互相帮助理解诗意。教师在学生集体交流的时候,适时点拨,并补充资料,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如,补充有关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回归、紫荆等资料,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香港的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
不足之处,本文的学习,还是要力求让学生搜集资料增强对文章的感悟,但是,学生在搜集资料方面不够重视,不够全面,尤其是有些学生搜集资料只是搜集而已,没有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进行归纳,进行有选择地运用,今后,在这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搜集资料的培养。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5
现在的小学语文非常重视古诗文的积累古诗还在积累,对于现代诗歌的重视程度就明显不如前者了。就连我们的阅读等级考核,也只是在6级测试中见到了一首《再别康桥》。虽然我本人一向认为中国诗歌的最精华所在是古诗,尤其是唐诗。但是,不可否认,现代诗歌中也有许多难能可贵的珍品。而且,现代诗歌的语言习惯与我们现今的语言习惯相同,描绘的内容情感也更贴近当今生活,所以学生在诗句的理解上应该更容易一些,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学生对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特别有帮助。同时,由于诗歌是语言最凝练的表达形式,现代诗歌中包含着许多古代没有的,现代独具的优美词藻,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孩子们积累语言也很有帮助。
《最后一分钟》就是这样一首现代诗,语言凝炼,包含激情,用简短的篇幅表现了香港回归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无比激动表现地淋漓尽致。
不过《最后一分种》具有较深厚的历史背景,语句含义比较深刻,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难度。
因此我在反复思考以后,还是决定以"读"为核心,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逐段诵读的方式。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对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更加直观的体会,我寻找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有了声像印象以后再读诗歌第二节,学生自然能把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读出来了。再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节的时候也是一样,我找到了签订《南京条约》的纪录片,与学生共同回顾了那段惨痛的历史,接着要求学生边联想那屈辱的场景,边朗读诗句,从而读出了对往昔的沉痛,读出对如今扬眉吐气的珍惜之情。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6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最后教学反思 篇7
经过第一次课的“试验”,我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来,听了科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中午修改完课件,梳理好思路后继续在五(1)班试教。
可能是因为第一课时解决了“读通课文”的问题,还安排了理顺“写作思路”的环节,每个学生至少度过3次课文的基础上,我“删繁就简”,重点抓了3句话:“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第一处是在环境描写之后谭老师动作的生动描写,其实这就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一个正面的描写;第二处是通过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的话去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一次深化;第三处是课文内容的升华,是真正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这次课堂上,我死扣这三句话,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很好透彻,尤其是在读到救援人员发现谭千秋老师的文字描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几个控制不住的学生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也是我追求的课堂效果,只要学生流眼泪,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只要学生动情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达到了,我“乘胜追击”,让学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脑深凹”是什么一个场景,我感觉到学生身上都起鸡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声音来了。接下来的获救的学生的。回忆、谭老师身边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语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了。后面的“张看双臂,护住学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执教《最后的姿势》开始找到一点感觉了,这样一来,大北小学的课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归信心,上这样的课一定要上出点味道了,单单抓那“三句话”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是考虑这个课时怎样弄得“充实”一点了。
于是我在后面挤出了1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谭千秋老师牺牲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诵,配一首悲一点的乐曲,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出示一组图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在谭老师的追悼会上,加入你是获救的四个学生之一,你会对谭老师说:……”最后还要用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提名奖的颁奖词”,当时想,用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让他们永远记着这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回头看看40分钟的课堂,10多个环节的“轮回轰炸”,只要有两三处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开花,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么短的备课时间,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学语言的组织职能“临场发挥”了,能整理好课件,记住那“八大环节”就不错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8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质疑
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一位平凡普通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1、这是一位学生为老师撰就的颁奖词,这里的他是谁?(谭千秋)
2、他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位怎样的老师?(板书:横着写 平凡普通、爱与责任)
3、谭千秋老师的平凡普通体现在哪里?爱与责任又集中表现在哪里?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1、从文章的那些地方能读出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关键词:第一小节中 平常给小女儿早早
2、教师小结: 这一天是那样的正常,是那样的平静,是那样的自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降临,却打破了今日的宁静。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播放地震的视频
2、灾难从天而降,谭老师表现的怎样?
3、默读课文2—7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行动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反复揣摩,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4、组织学生交流思考(1)语言
揭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谈感受(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灾难面前,谭老师一心想到学生,想到孩子们的安危,惟独没有自己的得失。谭老师很焦急,想到让更多孩子的脱离险境)
(3)、两个“快”意思完全一样吗?(前面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要求,后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指导)
(4)、指导朗读 要声音响亮、语速急促。
5、组织学生交流思考(2)动作
揭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倒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这句话中刻画了谭老师救助受困学生的一系列动作,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撑)
“撑”字一方面说明谭老师的力量大,另一反面说明课桌被稳稳的压在那儿,给孩子们增加了一份安全感。
(2)“撑”字可以换成“伏”“放”吗?组织学生对这三个动作进行演示。
(3)小结: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9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领悟诗的道理。
1,刚开始读诗要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再读时要学生用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理解。"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最后联系实际,通过网上搜集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图片等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10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方法。
2、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回归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后教学反思 篇11
中午午休随意地翻了翻微信朋友圈,想看看朋友的近况,突然,我惊诧了,我看到了大学同学的学生思考记录,她在昆山也教六年级,现在也在上同样的一篇课文《最后的姿势》,他们在探讨这篇课文的真假,竟然是假的?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随即我就发信息问她为什么回想到这篇课文是伪造的,意义又是什么?她告诉语文课上的道德渗透也很必要,她们学校现在就在搞这个活动,让道德感走进课堂。
我回顾了我这篇这课文的流程和重难点,我非常中规中矩的。带着孩子们找到听反复朗读了环境描写的句子,同学们也说出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接着进一步走进谭老师,抓住正侧面描写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品质,一步不差的紧随考试的要点,这节课,我也能感受到学生对谭千秋老师的敬佩之情,师生互动很成功,我以为很成功了。但没想到,看完大学同学的记录后,我忽然发现原来忽略了那么多。忽略的她所说的道德渗透,忽略了孩子对书本质问的勇气,忽略了他们敢想敢猜测的好奇心。
利用下午的午辅导,我又继续了第三课时,给他们讲讲那些捏造的但是又很感人的新闻,我≤≥找了一篇我一读就会哭的《母亲的短信》,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只要我读到“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便会眼含热泪,我轻轻地读着,然而我读到中间,我已无法坚持,便课代表代我读下去,然而结局令我诧异,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哭了,他们竟然……笑了!!怎么办,我忍痛继续讲着,我含着泪讲着爱的伟大,记者编造美丽谎言的意图。我真的不敢相信,孩子们竟然会笑!!!!我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我化解不了这种无奈。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12
今天上午10点30分,上课了,我开始讲课,我讲得是《最后一分钟》。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我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听读
我在揭题之后就放了《最后一分钟》的诵读视频,声情并茂地诵读感染了每一位同学,学生不由得沉浸在这种气氛之中。诵读者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都放在了读书之中。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对朗读的技巧也学习了一些,为后边自己的朗读打下了基础。
二、自由读
这个环节是要解决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歌,我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学生在观看了视频之后或许受到了感染,自己读得时候不由得也能把感情带进课文中,读得很有滋味。在学生自己读过之后,我进行了检查,检查的时候,学生能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看来学生刚才是认真读了。
三、指导读
课文是否读懂,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特别是对于这样一篇诗歌,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的讲解应经变得乏味,他远远不及把学生带进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还给学生补充了香港百年屈辱史等材料。给学生在感官上以刺激,激发学生深入诗歌,把感情投入到诗歌中,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有感情的齐声朗读
这个放在这节课的结束,既是对课文的一个总结,也是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我还放了开头的诵读视频,不同的是,我这次把音频调得很小很小,只让图片在运转。学生看着图片进行朗读。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读得有模有样,读出了自豪感和人民心中涌出的爱国之情。“三分诗,七分读”,说的真好,只要让学生充分读了,把感情投入进诗歌,学生就会不自觉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取代了一遍又一遍的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最后教学反思 篇1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发生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个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谭老师的事例感动着你我,在感动之余,我们细细想想为何如此感动?一个定格的画面,一个不灭的信念!如何在课堂上更能体现语文味呢?
首先是重点词句的研读。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把“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为中心问题,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找到感触最深的画面、情节,从而领悟人物的精神。如抓住五个“!”,体会危急的气氛,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拉”、“撑”、“护”,感受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和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
二是作者写法的学习。本课之所以如此感动,和作者的表现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本课在环境的烘托,侧面对人物的评价上是独树一帜的。课文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及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情的发生;“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谭千秋老师首先想到了学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千秋遇难了。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在每个人的心中定格,称为永恒的瞬间。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最后,学生回顾全文,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用“谭千秋老师,我想对您说……”的句式,倾诉了对英雄的钦佩之情。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时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谭千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14
教学《最后一分钟》一课,我颇费了一番心思。
课前我先谈到我们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了汉字,我爱你,汉字。大家在课余还练起了汉字,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爱汉字。现在我们就来练习八个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指导学生书写,展示学生写得好的作品。之后,话头一转我们这一单元就是围绕这八个字来学的。回顾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历史;在《狼牙山五壮士》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儿女的斗争史;在《难忘的一课》中我们又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胜利后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的,今天,在祖国六十华诞的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振兴了,今天是振兴时,在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了,离开百年了,回来了,多少中国人为之激动啊!多少中国人为之兴奋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最后一分钟》来感受香港回归前一分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
请一至二位同学读题,师评价我从你读题中知道了一种等待,一种期待,一种激动,一种喜悦。那就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诗吧!学生齐读诗后,师也激动地朗读,孩子们你们再读一读吧,会有一种体验的。
你们有什么体验呢?说一说吧,最后一分钟是什么呢?学生读出第二节,引导感情朗读师总结说出最后一分钟是一种心跳啊!最后一分钟来的容易吗?我们来叩问历史,引导学生朗读第三节,稍作历史知识的介绍,丰富诗歌的'含量,学生知道历史后再读第三节。香港的回归多么振奋人心啊,多么展示祖国的伟大啊,时间近了,最后一分钟一过去香港就回来了,回到祖国的怀抱了。齐读第四节。最后一分钟过去了,香港就回归了,观看香港回归的精彩的庄严的录像片段,这时学生心儿激动了,似乎在跳跃。让学生再读第四节,那所有的感情都融化在诗句的朗读中。师述孩子们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香港的明天更美好,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齐读诗歌《最后一分钟》。
激动于孩子们的激动,振奋于孩子们的振奋,振兴于孩子们的振兴。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15
12点的钟声敲响了,"<>"过去了,心也碎了……
今天是"<>",全世界小孩们的"解放日",对于我来说这是最后一个<>,真的好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天,让我永远像以前一样,是个孩子,可是。无奈,时间终究是自变量啊。
从开始到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好幼稚!
曾经觉得,不加糖的咖啡好乏味,现在才知道,是自己不懂得品味; 以前认为,在烈日下流汗得滋味很狼狈,如今才明白,是自己不懂得体会; 从来都说,自己没什么优点,至今才发觉,是自己没有懂得欣赏的眼。
曾经,有太多的快乐时光,我没有珍惜。有太多的"<>"我没有去在乎。而现在才后悔----以前浪费了那么多。
童年,童年,这两个令人心醉的字眼;回忆,回忆,即将在一瞬间逝去!
记得吗?那在高山上写下的诗篇;记得吗?那在大海边许下的诺言;还记得吗?那早晨的祈祷与夜晚与童年的海誓山盟。那时的我,不是在每时每刻期盼着快些长大么?可是为什么此夜,我却对我的童年那么恋恋不舍呢?
一个人,面对着镜子仔细端倪。似乎看出了镜中的解释----原来,我真的长大了!
总是不明白, 为什么那些美丽的日子远远的离去了; 无法用言语形容,美好的回忆不能第二次开始; 未曾想过,就这样轻易的失去, 心痛自己只有这样放弃。
哭了,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渺小, 笑了,觉得自己其实还算幸福。
叹叹气,告诉自己一定会长大; 点点头,承认自己还会怕黑; 挥挥手,对所有的回忆say goodbye!
看着天空中那颗最明亮的北极星,隐约能看到未来的轮廓。心里默默的向它许下愿望,----童话般美丽的结局,一定会属于我!
最后一个"<>"过去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