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相关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大学生在事务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热门3篇)正文

《大学生在事务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热门3篇)》

时间:

大学生在事务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精选3篇)

大学生在事务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 篇1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把“文化惠民”工作做到更实更细更广,以满足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促进街道文体事业的发展。

一、文化方面:

(一)1—2月,配合XX区委、区政府开展第四届中国(禅城)岭南年俗欢乐节活动,把春节打造成为全民狂欢的文化盛会并形成年俗文化品牌,我们将结合石湾特色打造石湾镇街道“第四届”岭南年俗欢乐节,以促进石湾本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广大群众的春节文娱生活,为片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

(二)计划4—11月举办“送戏进村居”系列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加强各文化艺术协会的发展。各文化艺术协会(音乐、舞蹈、曲艺、摄影、书画、太极、乒乓球等)每个季度举办一次技能培训班,或是与其他团队开展交流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提高会员的水平,增强凝聚力。

(四)继续完善“农家书屋”、“十分钟文化圈站点”的建设。

(五)结合“我们的节日”,联合社区、村居举办各种具有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共享节日的快乐。

(六)继续做好公益电影的播放工作。

(七)积极做好人才培训、挖掘计划。通过组织人员参加省市区各奖项评选活动,促进街道文化事业的提高和发展。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1、5月,提前做好参加区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动的学生组织工作;

2、6月,开始收集作品参加XX市百花奖评比;

3、8月,组织好外来务工人员参加XX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艺术节;

4、继续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

二、体育方面:

(一)继续完善和健全辖区内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1、对辖区内体育健身设施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及时维护健身器材,确保居民健身安全。

2、对辖区内的健身器材摸底调查,查漏补缺。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全街群众体育活动计划,指导辖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

1、针对明年“十分钟文化圈”展示,有针对性地开展太极木兰协会的健身操套路培训。

2、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培训。

3、10月,进行国民体质测试。

(三)发动社会力量,举办群众体育竞技活动。

1、继续举办第三届“石湾陶艺大师杯”乒乓球团体邀请赛。

2、举办羽毛球、篮球比赛。

大学生在事务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 篇2

不知不觉在XX公司线的工作已经三个月了,从一开始实行五班三运转到七班五运转制……公司和中心领导根据电话量和实际工作需要,在保证话务员的工作质量并令话务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曾三次调整话务员上班时间。这一点让我充分体现了上级领导科学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在4月份轮到我们组上白天班,白天上班人员要比倒班人员多,这也是考验我如何管理好班组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白天班接触到的案件较多样化、复杂。有时会遇到不属中心受理范围的案件或者涉及到城管法律法规问题不懂时自己会马上向领导咨询,有时感受到好像在“打仗”一样,讲求随机应变。因为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工作。一般来说作为班长跟组员一起接投诉电话,当案件多的时候,就要及时分派,否则区专线就不能即时处理的情况下会直接就会影响到中心的案件回复率。

有时接来访,市民一个接一个。记得有一次想上厕所都不能走开,唯有忍到最后,加上组员会不时问你案件的问题,有时忙得应接不暇。因白天上班人数多要妥善安排吃饭时间和休息时间,有时不能确保每人休一个小时,与组员沟通协调,配合安排,为确保线路畅通,大家都愿意午休时间缩短一点也没有议异,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我深深体会到倒班是辛苦的,通过上白天班使我体会到以前上白天班的同事也同样是辛苦的,更使我深深体会到工作期间丝毫不能马虎,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要随时为大局着想。

在三月份我在各方面做得不够好,因为涉及自己一些私人问题,单主管也主动跟我了解情况,我也承诺自己会在下一个月做得更好。结果我4月份的各方面成绩有大幅度提升。从这一点我学会了工作时工作,绝不能把私人问题带到工作中去,也证明了事在人为,有错就要改,最重要自己意识到“不为失败找藉口,只为成功找理由”,以后我会继续像四月份一样努力做到,这是我在这里工作最深刻的体会。

大学生在事务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 篇3

年轻一届的事务部孩子们:

20xx年,这届学生会是新学院的第一届学生会,我首先必须肯定一下我们学生事务部:我们举办了最多的活动;我们和老师走得最近;我们办事效率很高;我们独立举办过校级活动;我们部门掌握有很多的技能;我们部门关系融洽和谐;我们有女神级的部长们和部员;我们的副部居然全是男的;我们很优秀,而且天哪,基本都是单身!

以上都是好的方面,其中也包括我认为一个部门最重要的能力——踏实肯干。毕竟学生会也算一个工作单位,肯脚踏实地得做事才是最重要的,希望这个优点我们能继续保持。 现在开始才是最重要的——部门反思。

作为一名副部,我看问题不如前辈们全面又具前瞻性,但副部是和大一的干事离得最近的,所以我希望自己也能给出一个看问题的视角。比如,我认为,在这次总结里,对工作经验的反思不应该是重点。

一、挑选干事的反思

我不得不说,事务部的这届挑选干事绝不成功。

大半的活动,策划、经费、场地都可以早早地定下来,但却总是面临“没有干事有空来参加”的问题!虽然在迎新时大家说,学生会都是一家人,没有人时就借借其他部门的孩子用。但是实践证明,这一点要实现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我们最好做到自给自足。拥有有时间又有激情的部员当然是最好的啦!现在我做出如下总结:

1.参加了多个组织的人一定不要,特别是参加了校级组织的人。因为一旦校级组织的事务和院会的事务发生冲突,他们一定会优先解决校级组织的问题。而且因为大家都是学生组织,所以在很多事情的安排上很容易相似,于是时间极容易冲突。一旦冲突,失败方可以基本确定是院会。

2.家太近的人要慎重考虑。有许多活动要在周末或假期时完成,而家近的同学常常轻轻松松就回家了,你又不好意思把别人叫过来。所以嘛,要慎重。

3.这点我也说不太清楚,我只能留下一个事实供你们参考:有一个副部,他很优秀,多才多艺。但由于他多才多艺,比起院会的事务,他几乎把精力全放在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于是他对院会的事情基本不上心,久而久之集会也不参加了,更别说部门例会了,可以说是一名“隐身的副部”。所以我建议,掌握有技能的人可以要,但是有很多才艺的人要慎重考虑。当然这也是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4.男女比例最好要合适一点。

二、对部员行为要求的反思

我们部长团在面试大一新生时,我们都更偏向于选择性格外向活泼,口齿清晰的人。让大一新生入部后,大家也只是更多地指导大家做事干活,似乎对干事的要求仅仅是性格好就行,其他的都是些工作上的要求了。但是我认为,我们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没有对行为上的要求。

我大一也在学生会,但是我见着我的部长、主席都会主动打招呼问好,对于其他部门的部长比较随意,熟悉一点的才会问好。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出于礼貌,我们当时也是要求了的。曾有一次,我和我国旗班的同学走在路上,我主动给偶遇的干事打招呼。在得知偶遇的是我的小部下时,我国旗班的同学觉得很奇怪,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部员在面对部长时表现得甚至有点冷淡。这件事在我心中徘徊了很久。我想主要应该是我自己的原因:自己魅力不够,平时也没对属下作要求。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国旗班对礼仪的重视比我们要强。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和国旗班那样,毕竟别人是接受训练的。但我认为我们部门可以向他们学习,稍微做一点点要求,毕竟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部门,行为处事也得大气才行。有礼貌,识大体,不管是男生女生都会对这种人产生好感。

三、对技能教学的反思

所谓技能教学,就是把自己会的技能教给干事,然后让干事去代替我们完成任务。这样,既让干事得到锻炼,副部也减轻了负担。

我们部门在这件事上做得并不太好。很多的东西,本来想教给大一的去弄,但又想着“他们才到学生会没什么经验”“我们自己弄更快”就自己搞定了。结果说来好笑,我们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其实,经验与技能的断层现象是每个组织都有的问题,特别是像学生会这种更新换代很快的组织,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领导阶级没有有意识地带领部下“实习”。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会发展,又没法把有一些难度的任务分发出去减轻负担。我写这篇总结,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能为解决“经验的断层现象”出一点力。希望以后每一届的学生事务部都能发展这一点,把一些部门会用到的`经验与技能总结下来,给以后的同学们看。 好了有些扯远了。稍微总结一下:记得把你知道的东西教给更多的人,别烂在肚子里。

四、归属感的建设——对部员管理方法的反思

这是我藏在心里的事。我见过这样一个干事。不知从何时起,他主动将自己边缘化。自然而然地,事情发展到他对部门的事情全都表现得非常冷漠。我生过他的气,但回过神来才发现,他对部门的冷漠和部门对他的冷漠一样多。

他的冷漠,等价于他对部门的归属感几乎为0。

归属感的建设,这是个很难以驾驭的问题,也是每个组织都面临的严峻问题。辅导员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要增强部门凝聚力,在我看来,这就是归属感的建设。

我水平有限,无法给出完美的分析和解答。但是,思考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但是不思考一定不能得出答案。所以,我下决心决定给出自己的一点鄙陋之见,引导大家一同思考,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我想,就一个团体而言,每个人对这个团体的归属感是不同的。而在我看来,归属感很大程度上是由存在感决定的。例如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受重视,在虚拟世界中却是红人,那么他在虚拟世界中的强存在感会使他对虚拟世界的归属感更强。那么,在学生会里总有孩子存在感薄弱,在最坏的情况下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自己把自己边缘化,进而表现出冷漠——其实我想这更像是自我保护——和之前我说的那个孩子一样。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一个由几乎互不认识的新生组成的团体如何造成每个人对这个团体的归属感产生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