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国旗下的讲话稿(合集三篇)》
五月国旗下的讲话稿(精选3篇)
五月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1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按照原计划,端午节马上到了,我今天要讲的话题是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这是喜庆的话题,因为在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里,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有吃有喝有玩,非常开心。但是,这几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开心不起来,心里非常难受——四川地震了,伤亡惨重,损失惨重,死亡人数预计在5万人以上,22万多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亲人、房子、财物顷刻间化为乌有……
地震到现在已经整整一个星期,国务院宣布:从今天到21日,全国哀悼三天,火炬传递停止三天,所有娱乐活动停止三天……
但是,地震留给灾区人民的悲痛何止三天!可以想象,在即将到来的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吃不上粽子了,也听不到大人们讲屈原的故事了;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很多孩子也不能够坐在月光下,吃着月饼,听爷爷奶奶讲嫦娥的故事了;在明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孩子再也看不到花灯了;而明年四月五号清明节的时候,会有多少灾区人民的眼泪洒在亲人的墓碑上,所以今天我不想谈节日,也不能谈节日。
不谈节日,但我们可以怀念,可以惦记一些东西,就像端午节我们怀念屈原一样。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最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同样,在地震灾区中,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去让我们永远铭记。
5月13日,在北川废墟里面,救援人员发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他上身前倾,双膝跪地,双手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救援队长忽然在她的怀中发现了一个婴儿,大概三四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5月15日,在绵竹有位大妈已经在废墟埋了三天,他的邻居抱着她的小外孙女在外面等着她。她的女儿28岁,是一名教师,她在救了13个小孩子出来之后,再抱着两个孩子从危房里跑出来,不幸被塌下来的大梁压住牺牲了,而她抱着的其中有一个孩子还活着,这位女教师在最后一刻用身体护住了这个孩子。当这位大妈听说女儿因为救了13个孩子牺牲了,她在废墟里面哽咽地说了一句话:我很骄傲。
像大妈女儿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绵阳武都小学一些老师的尸体被挖出来时,手臂还紧紧地抱着学生。
还有一位水电工程师,他在废墟中埋了80多个小时,而在这期间,他的妻子一直守在废墟旁边,为他唱歌,鼓励他一定要坚持。那名工程师出来之后,说是妻子的歌声让自己活了下来,他还说,今年国庆节就是他们结婚10周年的纪念日,到时要好好地庆祝一番,我想,他们一定会为此感动一辈子,幸福一辈子。
映秀小学一位消防官兵把今年10岁的尚婷抱出来时,他被深深震撼了。尚婷的左眼已经被戳瞎,左手已经被压断,小姑娘身上压着两名死者,尸体已经完全腐烂,小婷的头一直被压在腐臭的尸体上……然而一个10岁的小女孩,在这样的环境中硬是坚持了100多个小时,就连小尚的妈妈刘顺秋也不相信,女儿还能活着出来……。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虽然平凡,他们的名字没有屈原响亮,我们也不能用特殊的节日来纪念他们,但他们以及他们的精神与屈原同在,与传说中勇敢的后羿、忠贞的牛郎、织女没有两样,他们就是汶川明天的希望,他们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唐山,就是明天的汶川。面对灾情,我们时刻被感动,我们每个人也因此捐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因此,我想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谢谢!
五月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2
大家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
让爱照亮和温暖残疾人的生命。
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20x年5月18日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较之正常人,他们的生活时刻充满着困难与不易,他们的成长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甚至连聆听鸟语、观看蓝天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奢望,但是他们却从未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著名作家张海迪、物理学家霍金所做的贡献显示了他们生命的价值,流行歌曲《你是我的眼》诉说着他们对于情感的渴望,残奥会上众多残疾运动员的拼搏体现着他们对于运动和生命的热爱,还有许许多多不灰心不抱怨努力生活的人,他们与常人一样拥有完整的灵魂和充实的内心,一样有渴望,有理想,但因为身体的残疾,在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无能为力的困难,需要国家和每个公民来帮助、关怀和支持他们。
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残疾人工作和发展残疾人事业,20x年我国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基层调研内容,了解残疾人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积极帮扶残疾人实现“就业梦”;在重视残疾人教育的基础上为他们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提高残疾儿童的卫生医疗水平等等,努力让他们的生活无后顾之忧。
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我们不能只有所谓的忘却和无视,而是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团结起来,爱才会传播到每个残疾人的心中。关爱残疾人,并不是一味的同情他,身为残疾人,同样也有自己的自尊心;关爱残疾人,就要帮他克服自尊心,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关心和帮助残疾人,重点在于付诸行动,用行动去捍卫他们的人格。良心使然,道义使然,责任使然!让我们向渴望平等的残疾孩子献出友爱之心,伸出友爱之手,扶助他们回归主流,走和社会。为最终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崇高目标而尽一份普通公民的责任。
老师们、同学们!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哪怕是一次轻轻的搀扶,一个暖暖的拥抱,一抹浅浅的微笑,都将会给身处残疾的他们一份温馨的感动。用你我的力量关怀和帮助残疾人,用发自内心的爱照亮和温暖他们的生命,在迈向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携手共进。
谢谢大家!
五月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3
敬爱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一位头发鬓白近八十的高龄老人,精神焕发,意志昂扬;谈话间,思维敏捷,循循善诱,意味深长;坎坷的人生阅历,豁达的人格魅力,高尚的价格取向,亲聆者无不啧啧称羡、顶礼膜拜。至此时,他还在日夜收集案例,阅读资料,研讨思路,撰写文字,倾注全身的精力给后代创造精神财富。他,就是我校创始阶段,在艰苦岁月里付出辛勤劳动的无私贡献者——钱大宇老师。因为有了前几天难得的亲见,启发甚深,引发了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生命永恒的主题——学不可以已!
当咿呀学语的我们第一次面对陌生的世界,当懵懂无知的少年第一次接触朋友,当未涉世事的青年第一次融入社会,当志存高远的壮年第一次面对人生的无奈,当历尽磨励的中年第一次感慨人生坎坷,当垂暮之年的老人第一次伤逝时光荏苒……我们的一生都在探求,没有求知的生命根本不会存在。“学不可以已”----这条道理千百年来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真理,是一段探索生命与求知历程的索引。
而今,许多同学一提到学习,胜似谈虎色变,倍感淡然无趣,瞬间冷冻自己的热量和兴趣,紧闭知识的大门;不少同志一谈及学习,时常以事务繁杂而推脱,经常以工学矛盾突出为借口,以此作为忽视学习、放松学习的“挡箭牌。但当今社会,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让我们在体验着科技快感的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去正视这种速度所带来的压力。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当年杨澜在完成了《正大综艺》20期制作之后,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国,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硕士学位,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杨澜已经是名利丰收,完全可以在她的地位上享受她已经获得的荣誉。当杨澜学有所成再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时,她的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在读《一生中必须抓紧的七件大事》时,书中把学习摆在一生中七件大事的首位。可想而知学习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大事是用学习来成就的。而成大事,最根本的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够成就自己不凡的命运。近代名人曾国藩九岁时已经开始读五经,十五岁时,受教读《周礼》、《礼义》。同时为了得到一部心爱的《二十三史》,曾国藩竟然把身上所有值钱的物品全部送进了当铺,此后便形成了每天读史书十页的习惯,一生从未间断。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从根本上说他的成就源于他不倦的学习态度。当你身处优越家庭期,当你感知物质条件充裕时,当你置身稳定的工作环境时,当你分享事业稍有成就的果实时,就容易耽于安逸,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想再求新向上,长此以往,不进反退,最终要被时代潮流所遗弃。
成功没有止境,学习也是没有止境。因为这个社会的发展永不停息。作为新一代年轻人,我们应该树立崭新的学习观念,自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不懈学习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重塑自己。把学习成为我们整个人生的第一需要。
求知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也不知道止于何时的过程,它伴随着一个人的思想,像一阵无云而至的雨露,蔓延着,浸润着每一个拥有灵魂的个体。
我们的生命,为求知而存在,更为存在而求知。所以,不论你在哪里,不论你的境遇如何,只要你的灵魂存在,请记住生命永恒的主题——“学不可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