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论文报告范文【优秀4篇】》
一段充实的社会实践又告一段落了,这段时间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吧,不如认真地做个总结,写一份实践报告吧。怎样写实践报告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社会实践论文报告范文【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社会实践论文报告 篇1
本人自入校一年多以来,在思想、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本人除了认真负责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之外,还能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和认可,本人符合以下社会实践标兵的申请条件:
(1)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优秀实践论文。
(2)参加学院与实践挂钩活动多次取得成功,并能积极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3)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三创新”,并在活动当中表现突出。
(4)参加工厂实践工作,且工作表现突出。 (5)担任学生干部并积极组织、协助、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
(6)有典型事迹,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本人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种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本人在担任学院社会实践干事期间多次与我院的同学一起到我院社会实践基地_关村小学进行义务支教,和学校的小学生朋友一起联谊,这些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在同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每次参与完这些活动后,本人都能够认真的总结,并且认真详实的写出社会实践报告。
本人平时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努力践行“三个代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本人思想健康、活跃,常常能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班级实践委员,本人认真组织好每周三下午的政治学习,而且能积极调动大家的思想,引导非团员积极向团组织靠拢,做好优秀团员向党组织推荐工作,本人已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实践个人”,处处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努力工作。
在工作上,本人能做到一丝不苟,认真踏实,从不假公济私,决不利用学生会的职权为班级谋利益。平时努力做好学生会及各班级干部每个月的考核工作,做好会议记录考勤工作,起草学生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本人不仅能积极完成好部门的工作,也能积极主动的协助其它部门做好工作,而且从不拖拉,一直都是以“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去做每一件事,作为班干及实践干事,具有二重身份,在班级和学生会之间难免会引起一些矛盾冲突,本人总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学生会、班级工作两不误。
在学习上,本人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入校以来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在英语口语学习上,本人自信、大方,一直以来,本人都是老师的好助手,并多次参加学校的外事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社会实践论文报告 篇2
一、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社会活动的经验和不足基础上,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各要素,运用管理学知识建立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1.以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有:1)老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把社会实践仅当作丰富大学生暑期生活的活动,学生大多是被动应付。2)学生、老师、学校(学院、班级)、实践地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混乱。3)实践活动内容单调。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学生主要通过暑期返乡的机会,凭着学校的介绍信到当地政府抄写一些统计数据,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来完成社会实践。4)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一套质量监控系统。学校仅凭实践单位证明和学生的体会来给学生打分,大有评价失真的可能。5)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好,特别是学生返乡分散实践效果较差。6)学生长才干与做贡献脱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调查为主,忽视了为社会服务,即使强调服务,也不知道群众需求什么或服务水平根本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2.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法的辨析和扬弃,经深入研究,我校构建了由“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总结反馈”六个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
方案设计是各学生班在学院团委和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特长,自行设计暑期社会实践方案,要求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计划安排、目标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策划。校团委则结合地方实际需要,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推出若干组团项目,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标,各学生组织或临时学生组合可根据项目进行方案策划和投标,经公平、公正、公开评审,中标者获得项目实施权和经费支持。
指导阅读就是利用学生从完成方案设计到实施方案这段较长的时间,组织学生在专业老师、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尽量使学生快速掌握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在这方面,专业老师主要偏向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学习的指导,而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则偏向于组织动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集中培训就是由学校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对学生队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专业技能、调查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开展实践活动的技巧等。培训方式有公开授课和专门辅导两种。公开授课主要是讲解参加社会实践的常识和技巧,所有团队队员均需参加培训;专门辅导则是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针对某一经济作物,组织学生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的强化培训。此环节主要是针对重点组队的实践队员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放暑假后的几天。
实践活动就是以分散实践和组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文化下乡、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分散实践方式是指在班主任和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暑期返乡的学生单独或以相近县(市)、地区为单位,组成实践小组,深入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队实践方式是指校团委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公开招标组织的重点团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到贫困地区和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考核评价就是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有效控制的环节。由学生自我评价、实践单位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组成。首先由学生本人和实践单位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计划实施、工作态度、活动成效、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其次是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自评进行审查后,结合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评价;最后由各学院根据指导老师的评价和完成论文(调查报告)的质量评定成绩。参加重点组队的学生,还要在指导老师评价前进行队员间互评。
总结反馈是为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和扩大活动影响而设计的环节。主要内容有表彰先进、编印专辑、主题班会、成绩反馈等。其中表彰先进是学校根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体和个人表现情况,评选一批先进团队、优秀指导老师、学生积极分子、优秀论文(调查报告);编印专辑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收获;主题班会是 在班主任或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以“实践回来话收获”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机统一,使大学生按“了解、学习、提高、实践、思考”的过程参加实践活动,符合由初级到高级的梯次发展规律;同时,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还综合考虑了学校及有关部门、教师、学生、实践地单位等主体,实现了学生自愿参加与学校要求、学生服务和社会需求、组队实践与分散实践、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学校、社会共同教育与学生自我成才“三位一体”的育人思想。为了便于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施,我校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目的要求、内容方法、计划安排、考核评价、评优评奖五部分组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该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案的应用已七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教师、学生及实践地单位都较为满意。
1.整合了多方资源,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参加的人数多,地点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社会实践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让校团委等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实施,整合了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资源;学生实践活动前的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有班主任、学生政治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等广泛参与;对返乡参加分散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远程指导,既保证了实践的效果,又能减轻学校经费投入的压力。
2.极大调动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可增加他们对该门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而自己实施方案还可增强他们勇于解决困难的决心;重点组团实行项目化运作,鼓励专业互补,学生自由组团,自主申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效果控制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争先创优氛围。这些措施激发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增强了实践效果
针对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实践前指导大学生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农民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由于实践前思想引导到位,学生能真正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团队合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实现了“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结合。
4.对大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
在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强调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他们了解本专业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是他们感受农业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增强学农信心的过程,是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的过程,是学生检阅自己专业水平,增强钻研专业知识紧迫感的过程。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深刻的。
5.活跃大学生学术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把实践论文(调查报告)写作纳入教学评价要素,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实践中寻找答案,可促使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思考社会实际问题;对实践论文(调查报告)进行全校性的评奖,可激励大学生刻苦钻研,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学生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还可激发新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他们把这些问题带回学校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对营造勤奋学习、追求真知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都有较大的作用。
社会实践论文报告 篇3
【关键词】总体规划 层次和水平 受益效果
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今的大学生可谓未雨绸缪。寒假还未开始,大学生们就已纷纷忙着四处寻觅假期实践的机会了。虽然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能“含金量”高一点,最好能与专业知识、工作实践相结合,但是这样的实践机会,面对庞大的需求只是杯水车薪。而最多的,还是诸如做家教、促销和发广告传单一类的低“含金量”的实践。
一、科学制定社会实践总体规划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高校应认真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规划,明确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明确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达到的目标,社会实践的内容、途径、保障措施及奖惩办法,并分阶段的制定社会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使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实践活动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
既然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必须把它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中,把社会实践等同于教学实习来看待或把社会实践看做一门必修课。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学分制的一项内容,如果只有教学实习学分而无社会实践学分,就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就能使学生从我可以参加社会实践转变为我必须社会实践。这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努力提高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出发,多开展一些与“两课”教学、所学专业及教师和学生科研活动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受到教育,更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如果离开这点,只让学生自己去搞,就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学校要采取鼓励措施,做出明文规定,为了学生的健康成才,为了社会实践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必须要求教师、干部参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争取社会支持,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要依赖于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应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学校可为地方攻克难关或为地方培养人才等,地方则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场所。这样社会就更容易接受,基地也就更容易建立和巩固。当然,由于这种做法涉及到学校的其它部门,单靠团委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有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努力。
五、挖掘潜力,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经费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增加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各个高校挖掘潜力,尽可能的给予增加。二是开展有偿服务,学生为服务单位做出贡献,服务单位在其能力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解决部分经费。三是争取社会特别是企业的支持;四是可以用部分实物或帮助来填补资金空缺。例如,学生团队可以利用学校或共建单位的部分资源来辅助自己的实践工作等。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争取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金,使社会实践的经费的来源更加稳固。另外,各个基层团组织也要自己努力,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能一味的靠学校,可以考虑在发展社会实践基地的同时开展共建单位的建设工作等。
六、全方位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准备工作
首先,充分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要对他们提出针对性的要求,不但要从大方向对他们动员,还要从细微处对学生进行鼓励。例如从前途角度对他们进行动员:现在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将来职称评定的角度和重要性对他们进行动员;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将来工级评定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动员,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够从专业角度有深度的进行研究,不是以应付的态度开展实践。其次,为了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向性,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方向。例如,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可以向全校园征集社会实践题目,这样既能让学生有题目可参考,又可以避免社会实践题目的大量重复现象的出现。再次,在社会实践开始前,应集中对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实践技能与技巧、实践开展的方式和方法、实践论文或报告的书写方法、实践论文的格式与要求等。最后,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开展前到图书馆或资料室查取自己社会实践所需要的资料,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工作开展前就对所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七、以最优师资配备社会实践工作
社会实践工作中最重要的师资就是教师(含动员教师、带队教师、指导教师、评判教师等),各个高校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把那些最负责,经验最丰富的教师安排到实践中,并且在待遇上做出一定倾斜,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以保证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建立合理的社会实践结果的评估与审查方法
社会实践结果的评估与审查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公平合理。由几位老师进行评定,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把论文在评定之前进行分类,最后对论文评定成绩采用标准分数方法进行最后的核定,使每类论文的成绩都做到相对公平。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评定,应该首先从学生的受益效果来评定,其次可以考虑学生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和社会效益;最后考虑整体性。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我们的工作必须一切从培养广大学生成才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把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开创性地应对新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才能为我省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师文。现代大学生毕业设计及社会实践指导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管理实务全书。银声音像出版社。
社会实践论文报告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策
[作者简介]王小元,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段勇,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034―03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2006年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体系已经在全国高校实施,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笔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并坚定服务社会的人生目标具有深远意义。从目前情况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参与主体不广泛。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是社会实践教学追求最大效果的力量保证,如果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就不可能达到开设社会实践教学的目的。目前,高校在理论上都要求大学生积极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并且都有学时保证。但从社会实践教学的实际看,能够真正参与的大学生数量不多,约占20%左右。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社会实践调研,而是通过网络等途径完成社会实践论文,甚至有时会出现直接下载论文应付老师的情况。
2.组织方法不科学。组织方法的科学性是社会实践教学追求最大效果的组织保证,如果组织方法不科学,社会实践就会产生事倍功半的后果。目前,高校大都以“任课教师出题并作适当指导一大学生组队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撰写实践论文任课教师批阅论文”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不能够完全跟踪大学生社会实践,只能对一头一尾进行有限监控,使实践教学处于“放羊”状态。
3.考核体系不严格。严格考核体系是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尊重,也是激励大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力之一。如果教师对实践论文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很难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教学采取认真的态度。从目前看,由于大多数教师理论教学任务繁重,课程考核形式陈旧,社会实践教学只占学生课程成绩的10%,没有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30%相对应,因此,教师很难在学生的实践论文方面花太多时间,只能大致看看,给出论文成绩,而不可能对实践论文本身提出多少修改意见,即使有修改意见,也不可能将意见反馈给学生本人,这种考核体系对大学生的帮助非常有限。
4.实施效果不理想。追求最大效果是社会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如果社会实践的最终结果与预期效果差距甚远,则社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从实践教学开设至今的效果看,总体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逐步减弱,效果不断滑坡。二是效果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同学投入了时间,真正参与了实践教学,感觉获益匪浅;另一部分同学没有参与社会实践,只是随便写了一篇论文,他们认为实践教学是徒有虚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总体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资队伍明显短缺。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的招生规模平均扩大了2~3倍。但是,由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资力量没有明显增加,导致教师的理论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基本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部分学校的教师只能应付正常的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很难投入需要的师资。
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做好实践教学工作,需要高校加大投入,按照中央精神,高校应该依据学生规模,生均拨款15~20元用于教学工作,包括实践教学。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负责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自己的专业,因此不可能有专业建设经费,也不可能有专业实习经费,条件好的学校也只有很少的专项基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都面临着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不够的尴尬局面,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3.实践教学学时安排不尽合理。合理安排和统筹分配实践教学学时是追求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捷径。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实践教学的学时大致为课程计划学时的1/3,总共约80个学时,按照每日8学时,大概为10天。应该说,如果合理利用10天时间,真正开展实践教学,效果是理想的。但是,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和分配存在明显问题:一是搞平均主义。每门课都有实践教学的学时,表面上,对每门课程都重视,其实,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最终都很难真正开展。二是时间跨度长。80个学时分别在两个学年、4个学期,这种分配表面上要求大学生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其实,由于学时过于分散,很难发挥时间的规模效应,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4.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是维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情况看,高校的社会实践大都采取学生撰写实践论文的单一形式进行。这导致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5.实践教学的考核缺乏激励机制。教育学认为,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手段。从实践教学角度讲,把大学生的实践成果合理如实地体现在个人的成绩中,是尊重学生劳动成果,吸引学生持续参与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实践教学的成绩只占总成绩的10%,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实践论文除了增加很少的几分以外,没有更多的收获。因此,无法建立起一整套激励机制,也无法吸引更多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教学。
三、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发展的具体对策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更好地落实和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推动高校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具有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重理论、
轻实践”教学模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战斗力,重要途径是培养精神、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为此,在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二是合理增加教师数量。高校可以考虑按照自身的发展规模,参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学科发展需要(比如硕士点的多少),合理增加教师,将教师的人数维持在一个最佳的水平。三是大力提高教师质量。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而且还要掌握教学方法,尤其要掌握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社会发展实际;在感受社会发展实际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认同。
2.落实和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硬件设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需要落实和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以实现其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为此,一是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相关文件的精神,并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近几年以来,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高校以落实资金投入为突破口,切实贯彻实施中央文件精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二是继续加大投入。高校应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投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完善硬件设施。从搞好实践教学这一目的出发,高校可以考虑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为确保其正常有效运转,该中心应由大学生思想咨询中心、时事报告中心、实践论文写作指导中心和网络德育基地等组成。
3.改革考核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应该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为此,现有考核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具体包括:一是要明确考核目的。二是要规范考核形式。三是要调整考核权重。这也是对考核体系作出的最重要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实践考核权重从10%调整到30%,考试权重从70%调整为50%,平时考核权重维持不变。
4.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中发[2004]16号文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与探索。为此,建议高校鼓励和支持教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为平台,在丰富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思想咨询、开展网络教学、定期举办时事报告会和指导大学生实践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
(1)改进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按照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决现有困难,高校及其相关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规模利用实践教学时间。新体系的实践教学时间为80学时,约10天,规模利用有限时间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极其重要。可以考虑将实践教学时间分成一年级和二年级两阶段,每阶段5天,教师依据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科学分成各个小组,配备指导老师,负责对小组的实践教学进行监控。二是完善组织方法。为解决师资的短缺和没有相应配套资金的困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执行部门在改革考核体系的情况下,加强实践教学的动员和引导,组织学生就近参加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在每个教学班中选择一些学习成绩好、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社会实践小组,利用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每学期开展1~2次外出实践活动,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适应社会,最终能够服务社会。三是加强与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可以考虑加强与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整合高校社会实践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将优秀实践论文与各种荣誉挂钩,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学。
(2)开展思想咨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咨询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需要接受思想政治咨询,而不是心理咨询。高校可以考虑比照“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模式,建立“大学生思想咨询中心”,配备办公场地及相关配套设备,轮流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大学生解答思想道德问题,确保大学生有思想道德问题时能够寻求思想道德咨询中心的帮助,解决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问题,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认识,形成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认同。为他们了解社会、理解社会、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解除思想道德的后顾之忧。
(3)定期举办时事报告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分析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举办时事报告会,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国际国内大事作专题辅导讲座,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发展的动态,也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4)指导大学生实践论文写作。撰写实践论文是检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和部分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实践论文写作指导团队,通过引导学生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与所学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帮助他们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