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相关 > 策划 > 营销策划 > 跨境电商营销策划方案【精选6篇】正文

《跨境电商营销策划方案【精选6篇】》

时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跨境电商营销策划方案【精选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跨境电商营销策划方案 篇1

当前的广播电视专业学生需要有跨媒介营销能力

政策层面。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央逐渐减少对广播电视单位的财政拨款,要求广播电视单位充分认识到其产业性质,增强“造血”功能。通过媒介营销,获取更多的收入成为各个广播电视单位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在“卫视大战”、“团剧大战”的背后,无一不反映着媒介营销的重要性。而在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实现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融合发展。2010年7月1日,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包括北京、上海、绵阳在内的12个城市入围。至此,“三网融合”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政策方向。媒介营销在政策层面上进入了跨媒介营销时代。与之对应,我们的广播电视专业教学也应作相应调整,在“三网融合”的政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让学生适应变化后的媒介生态,获取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市场层面。“三网融合”打破了此前广电在内容输送、电信在宽带运营领域各自的垄断,明确了互相进入的准则。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广电企业可经营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等。信息传播在国家的三网融合政策下已不再是台的传播而成为跨媒介平台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视频、语音、数据业务的综合载体,成为人们工作、娱乐、生活、资讯、服务、通信的综合信息平台。媒介正在出现融合,媒介市场竞争正在由寡头垄断向寡头竞争、垄断竞争的市场转变,广播电视将与电信、互联网在诸多业务上展开竞争。因此,我们的广播电视专业教学必须对正在变化的市场状况有所认识,从培养学生跨媒介营销实践能力入手,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技术层面。在当前的“三网融合”推广工作中,广电部门与电信部门的竞争与合作无疑贯穿始终。在提出和规划下一代电信网络(NGN)及广播电视网(NGB)的同时,广电部门的数字电视,电信部门的IPTV、3G分别成为当前各自重点发展的媒介。截至2010年底,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试点城市的IPTV电视用户数超过了400万户。3G方面,中国移动推出了“G3”、中国联通推出了“WO”、中国电信推出了“天翼”等各自不同的品牌与服务。但无论是数字电视、IPTV、3G、NGN与NGB,它们的核心点都是跨媒介的平台整合技术。因此,未来的广播电视营销也将不单是广播电视单独平台的营销,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应该对基于3G、NGN及NGB平台的营销都有自己的了解。因此,高校对学生跨媒介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内容层面。“内容为王”,内容是媒介在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关键因素,也是媒介营销的重要内容。在“三网融合”时代,内容生产的一大重要特点是非组织内容生产商的出现。所谓非组织内容生产商,我们认为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随着DV、摄像头、微博等非传统内容生产手段的普及,个人、论坛跟帖者、微博者及关注者等都在有意无意中成为观众内容的提供商。他们之间是没有组织的,他们的内容生产手段可能是非传统的,但他们数量众多,有着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制造内容热点,然后引来众多的围观者,这些围观者在成为观众的同时又会成为创造者,会对最初的内容热点进行添加、充实,后来者与最初的热点内容制造者之间、后来者之间,内容制造者与观众之间、内容制造者之间往往会进行互动。整个内容会不断根据观众的爱好进行改善、发展,最后在众多参与者的力量下以很小的投入制造出规模相对较大的作品。这类作品因为吸引了众多人的参与,因此天生具有相对广阔的市场。人们会喜欢自己创作的作品、自己能参与的作品、自己能与创作者争论并影响它改变的作品。因此,这类内容具有较高的“用户黏着度”,更有市场潜力。而这类非组织内容生产往往跨媒介平台进行,要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营销,更需要我们学生具有跨媒介营销能力。

现阶段广播电视专业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的缺失

课程设置方面。相对于媒介市场的不断变化与高速发展,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对广播电视专业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的课程设置严重忽视。不少学校仅仅开有和其他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同样的媒介营销与管理课程,很多学校甚至连媒介营销与管理课程也未开设。跨媒介营销的课程与新闻写作、新闻策划、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课程相比处于不对等的位置。而跨媒介营销在当今时代是一个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必备技能。目前这种课程设置状况与飞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对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是很不适应的,必须加以改革。

专业师资方面。目前高校广播电视专业的师资一般由各级高校科班出身的硕士、博士构成,有的甚至是中文专业或其他专业出身,对媒介营销知识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大部分教师工作范围一直局限于学校,缺乏在媒介市场摸爬滚打的相关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缺乏对跨媒介营销的切身体验,无法对学生进行跨媒介营销的教学与指导,也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而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不能围绕狭窄的专业来安排课程,教师应紧跟“三网融合”的发展,能够指导学生通过综合的学习、实践,掌握相关的跨媒介营销技能,获得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便在信息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但是,目前具备这些能力的广播电视专业的高校教师还相对缺乏。

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也多着眼于新闻采访、节目摄制等专业技能的实践,对媒介营销能力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而针对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的实践教学就更少。即使已有的媒介营销实践教学也多处于广播电视专业教学的从属地位,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各个学校媒介营销实践教学的手段很多,但是各自的营销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少数几个实习基地,使用的案例往往多年不进行更新。实践单位对学生的实习也时常抱有应付的心态,平时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创新的跨媒介营销业务中,最后实习结束后也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公正评价,往往简单按学生意愿写个实习鉴定了事。学生的实践过程多流于形式,很少能体会到紧跟时代不断发展的营销手段,更不用说针对跨媒介平台的产业链进行媒介营销的相关实践了,学习效果因而大打折扣。

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进行适应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需要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办学指导思想的物化和具体化,也是教学体系构成中的关键环节。当前跨媒介营销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此任务下,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大致可采取三种模式:

首先是独立模式,即专门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开设相对独立的课程。如四川外语学院专门开设的“媒介融合营销研究”课程,华中科技大学为广播电视等专业学生开设的跨媒介市场营销等。

其次是交叉模式,即为适应跨媒介营销的需要,在不完全打破传统专业界限的情况下,实现新闻传播专业间媒介营销课程的交叉选修、互补互融。如华中科技大学从2003年开始,在传统的4个专业间实现相关核心课程的互选。

最后是融合模式,即将相关的跨媒介营销专业内容整合到融合新闻教育知识体系中,构建“复合课程”。例如在网络新闻课程中加进跨媒介营销的内容等。

构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为满足跨媒介营销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构建含三个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跨媒介营销认知子系统。通过指导学生了解跨媒介营销产业链上的内容生产商、内容集成商、平台运营商、网络传输商、终端开发商等企业,让学生初步了解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情况与跨媒介营销的基本知识,对不断发展的跨媒介营销现状与市场挑战形成较为直观的理解与认知。二是专业实验室系统。通过组建专业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内实践网络跨媒介营销、数字电视跨媒介营销等相关流程,让学生对从前一跨媒介营销认知环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对跨媒介营销基本技能进行进一步提升。三是跨媒介营销实习系统。学校与相关跨媒介营销企业进行配合,组建实习基地,校企共同设计实习任务,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掌握跨媒介营销的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和业务技能。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专题实训改革:通过紧跟市场发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实训来加强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建立第二课堂学生兴趣小组、校内媒体等,通过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校内跨媒介营销来增强学生的兴趣;设立与跨媒介营销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方式来最后完善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在这一环节中,高校可以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要有开题报告、中期指导、最后检查考核;有督促,有经费,有目的,有可行的操作方式和最终成果,充分运用校内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平台来达成最后的实践目标。

加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师资队伍的建设。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的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相关媒介的运作,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一线媒介营销人员中引入适合从事跨媒介营销教学的人才,以迅速扩充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师应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广播电视跨媒介营销实践,以此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互补的教师队伍。同时,我们需要采取开门办学的方式,高校和传媒机构联手,进一步加强两者的联系,在高校与媒体间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实质性合作。

增加紧跟跨媒介营销市场发展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各种市场营销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使用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发展跨媒介营销技巧,形成解决各种营销实际问题的相应能力。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一是要建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跨媒介营销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的案例库。案例库要兼顾到跨媒介营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不断发展的跨媒介营销市场现状,对老旧的案例要及时进行更新。二是案例教学要面向实际运用,要将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设计相关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让案例教学能够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修正。三是案例教学要注意创新性,跨媒介营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没有人能全面预知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新的挑战和开拓将贯穿跨媒介营销的始终。我们的案例教学应对此有所认识,适当设置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的案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适应跨媒介营销市场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亦之:《视频时代的跨媒介营销价值》,《广告人》,2010(6)。

2.陈少波:《对广播电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3)。

3.周叶:《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时代文学》,2008(1)。

跨境电商商务运营 篇2

一、跨境电商是中小企业的机遇

(一)跨境电商有效降低成本、精简销售环节

跨境电商环境中,企业可通过虚拟的互联网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搜索。首先,可以在更广泛的市场中采购到价格低廉的原料供应,有效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其次,企业可直接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行商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即时地进行销售沟通、协商,商品的销售环节精简。再次,传统的贸易需要经历从厂商、出口商、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销售环节,在跨境电商环境下,贸易免去了中间环节,提升了商品的利润空间。再次,跨境电商将单据、文件等全部数字化,材料费用大大降低。

(二)跨境电商门槛低,营销优势明显

跨境电商在门槛相对较低,中小企业可以参与其中,即便是不具备进出口资质,也可以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得获取通关的服务,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参与外贸活动。企业营销市场得到扩展,开放的互联网空间以及互联网本身的信息传播特性使得营销变得更加有效。中小企业不再被传统市场所束缚,在营销过程中资金与人力的限制得以弥补。

(三)提升品牌形象与交易率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人力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导致品牌形象难以树立,业务量小等问题的较为突出。跨境电商打破了原有的限制,产品的信息与服务信息都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中小企业可以快速精准地自身信息,即时处理交易信息,为企业与客户带来更多的方便,订单量与交易率不断上升。而且在跨境电商的平台中,中小企业可以快速接收客户的反馈,售后及其他服务为成交率的提升打下了基础。中小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也开始在信息传播与成交机会中不断树立。

(四)国家政策的支持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2012年,我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总交易额高达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约为32.0%,此后的几年中,跨境电商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加深。国家为此设立了多项政策予以扶持,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率先建立跨境电商试点,同时对跨境电商的发展进行了探索与导向,促使跨境电商稳步发展。尤其是对跨境电商的零售支持,跨境电商平台的代收出口退税的新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跨境电商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运输及通关难题

中小企业进行跨境电商最大的成本在于物流运输。在跨境电商中,小额的物流运输主要包括国际物流、国内物流小包、仓储式运输三大种,其中国际物流速度块但是成本极高,不适合中小企业的使用;物流小包速度慢,延长了交易的周期,不利于快速成单;仓储式运输成本过高,中小企业难以支持。因此物流运输问题依旧是当前中小企业跨境电商发展的难点。

跨境电商涉及多个国家的出入境问题。不同国家的出入境管理有着不同的标准,但对于海关安全都有着极高的重视程度,在商品的海关检查过程中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交易的快速完成。此外,各国海关均未完全开放小额货物的进出口,当零售货物数量较多时,需要对货物进行申报,造成中小企业跨境电商的困难。

(二)竞争压力造成的恶性竞争

跨境电商的低门槛、高收益吸引了大量的企业涌入,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商中受到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恶性竞争不断出现。此外,中小企业对于跨境电商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往往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跟风加入跨境电商的行列,对跨境电商的认知较浅,运营也缺乏专业的营销手段,对市场需求分析不足,客源开发不足,盲目地开始进行价格战等恶性竞争。

此外,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自身的品牌意识与法制意识,对竞争过程中造成知识产权侵权、假冒伪劣等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知识产品问题及假冒伪劣造成海关扣留的问题不断上演,而各个国家之间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统一的信用规范及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应用在跨境电商中得到全面的应用,跨境电商的整体信用面临危急。

(三)中小企业人才匮乏

跨境电商的有着全球性的市场空间,客户的来自全球各地,不同的语言、习惯、背景等因素造成沟通交流的困难,为此需要善于沟通具备一定外语水平的才人对跨境客户进行理解沟通。另一方面,跨境电商往往需要进行信息平台的维护、更新、网站的设计与日常技术支持,包括安全问题等都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熟练操作。此外,跨境电商的运营、市场的开发、客源的挖掘、市场的动态都需要专业的才人进行运作分析,而中小企业往往缺乏充足的资金与待遇吸引力,造成人才的匮乏。

跨境电商商务运营 篇3

关键词:互联网;跨境电商;电商生态圈;意义和价值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跨境电商已经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实现相关产业的升级并实现相应的创新改革,达到真正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互联网支撑下所进行的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并探究相应的发展路径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分析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法律体系不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的缺陷,同时还伴有如跨境支付安全性有待提高、跨境物流无法满足需求等问题,因此如何保证跨境电商之间的相互协调作业过程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当前跨境电商发展主要以B2C外贸为主要形式,同时包括如海外代、商品闪购、导购与返利等多种形式。就目前来讲,其发展进程较为稳定,而且在最近的几年中,跨境电商的发展更是呈平稳快速发展的增长时期。并且,为了实现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政府方面同样加强了对其的关注与扶持力度,更是出台了以《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为代表的十余项新政,加速了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进程。而从跨境电商的整体发展来看,其主要消费呈现年轻化趋势,以25-30岁的年轻人群为主要消费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使跨境电商的市场发展的越来越迅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跨境电商行业的市场拓展进程。

二、跨境电商生态圈构成要素的主要问题

1.跨境物流系统与跨境电商的生态系统融合度不足

目前我国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构成要素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体现在跨境物流系统与跨境电商的生态系统的融合度明显不足。为了保证跨境物流体系的持续有效的运作,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物流基础设施,并且跨境物流运输系统的能动性的发挥也需要坚实可靠的跨境物流基础设施来支撑,因此,当前跨境电商生态圈构成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和改善跨境物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跨境电商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少不了如海运、空运及陆地运输等运输方式来实现业务的交接过程,而我国对运输业务的欠缺造成的后果就是为跨境物流系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增加较多的运输成本,不利于整个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运作。而另一方面,现代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缺乏降低跨境电商的生态圈融合度。跨境电商的操作业务主要以物流系统为主要核心,因此物流系统的建设是保证跨境电商运作良好的核心内容,只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模式及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较好实现跨境电商的业务的顺利展开,促进互联网视域下的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构建。

2.海关通关作业流程与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契合度低

而跨境电商生态圈构成因素所面临的不足还体现在海关通关作业流程与其生态系统切合度较低上。其中首先体现出来的就是海关的进出口货物监管业务与跨境电商的契合度较低。海关系统主要职能就是对进出口货物的通关监管作用,主要涉及包括如海关、银行、工商、税务、商品检验等诸多过程及部门职能,只有海关各个通关环节之间相互协调并实现共同运作才能有效提高其余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之间的契合度,从而促进构成跨境电商生态圈。当前我国海关各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职能界线不明确、职能划分存在空缺区,无法满足对海关作业流程的全面监管作用,从而导致了海关对跨境电商业务的监管资源的不合理及资源浪费现象,从而抬高了跨境电商的海关通关成本。除此外,海关系统现有的通关模式与跨境电商系统之间的相互契合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跨境电商的发展业务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国外客户群体对商品的需求,而当前跨境电商对国外目标客户群的不确定性给国内行业内的业务运营造成了极大障碍,国内跨境电商无法准确对国外市场状况进行预测并及时制订有效的商品运输方案,这就导致我国电商产品在运往国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商品市场状况,不只增加了商品销售难度,还无形中增加了商品销售成本,降低了经济收益。

3.跨境市场运营与跨境电商的生态系统接洽失调

国内跨境电商市场运营与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之间的接洽度失调不利于行业的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跨境电商行业内应重视对跨境市场运营业务足够精通的人才的培养及招纳,作为综合性工程的跨境电商的运作模式,只有依靠全面的人才的努力的管理过程才能实现促进跨境电商业务在两国市场之间的掌控和打通。这就离不开精通跨境市场运营业务的经营人才的管理,因此重视专业运营管理人才,加强对跨境电商市场的管理的专业性是当前跨境电商运营的主要方式。并且作为新兴行业,跨境电商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与之适应的国外客户群的消费观念的了解。各国的文化与思维习惯都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消费理念,这就使得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不能一味以简单的价格数量模型来解读,只有充分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及消费者兴趣爱好,来实现对实际运营模式的针对性的指导作用,才能正确促进国外目标群体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最大程度的认可。

三、“互联网+”视域下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策略

1.优化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组织架构

为了构建“互联网+”视域下跨境电商生态圈,优化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组织架构是当前最合理有效的方式。首先跨境电商应明确的依照核心原则来构建适应“互联网+”环境的生态圈系统,强调跨境电商生态圈中的个性化特征建设,从而保证生态圈构建过程中的产业集群的空间集中性。通过围绕电商运营平台来尽力稳定合理的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组织构架,可以有效的聚集涉及到跨境电商业务的运作利益的最大化,促进各利益方之间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打造在全世界领域内都具有一定水平的网络空间辐射能力的跨境电商平台。为了有效实现优化跨境电商生态圈系统的组织构架的进程,应围绕跨境电商的优势资源来打造核心业务集群,以业务内容的主要优势来实现核心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以关联产业为主要支撑的网络型跨境电商业务集群进一步促进“互联网+”视域下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构建。

2.提升跨境电商的跨境物流运作水平

通过商流与物流融合式发展模式来提高跨境物流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从而提高跨境电商的跨境物流运作水平,以依托互联平台的模式来实现国际贸易业务的商流活动,结合跨境物流货物跨境商协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业务的有效实行。与跨境电商相比,跨境物流业务具有更复杂的业务水平和更高风险的货物流通特征,这就决定了跨境物流以跨境电商业务发展的相互制约作用。同时,通过优化跨境物流业务流程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跨境物流c跨境电商之间的融合度。考虑到跨境物流业务本身具有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再结合跨境物流的高额的成本问题,应合理加强在海外仓储、多式联运及快速通关等业务上的资金投入,从而打造出更为高效并有效控制物流成本的运营体系。

3.改善跨境电商的海关通关作业流程

为了加强“互联网+”视域下的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构建,应注重改善跨境电商的海关通关作业流程。只有海关监管机构及出口业务部门相互协调与沟通才能起到对跨境电商业务的积极促进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跨境电商业务的便利性。当前国际海关在监管措施与跨境电商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只有加强海关系统的建设在能保证不降低海关对商品的监管力度的同时,切实起到提高海关监督工作力度及效果的作用。改善跨境电商的海关通关作业流程,包括完善海关系统的通关口岸的建设,确保跨境电商可以便捷的使用电子口岸来一次性实现向海关监管部门申报相关报关材料;海关监管部门可以对跨境电商的报关材料进行在线审核,并得到及时的反馈效果。

4.革新跨境电商的跨境市场运营体系

首先,跨境电商应建立适合商品进出口业务的快速响应性商业模式,跨境电商的销售模式是对传统运营观念的打破与革新,与传统生产导向性商业运营模式有所区别的是,跨境电商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互联网这样的大环境下,在整个商品的销售过程需要瞄准消费者的需求来实现网络订单,并通过客户购买的网上订单数量来实现企业产量与客户实际需求量之间的一致性。并且为了适应电商市场的多变化的市场需求,跨境电商还应注重将产品中心转移到品牌推广及品牌研发的过程中,以满足终端市场上的不断需求与变化。同时,强化电商进出口货物与品牌效应的建设力度利于自己提高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及服务能力。从技术和管理双层次的革新过程,逐步实现和推动跨境电商的企业转型及品牌升级,从而提升商品的质量及服务品质,增加了跨境电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跨境电商营销方案范文 篇4

关键词:常设机构;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

1常设机构原则

常设机构原则是国际税收协定中用以协调居住国和来源地国在跨国营业利润征税权的标准。在税收协定中,常设机构一般包括(1)固定交易地点,例如一个分支机构、办事处或者一个工厂。(2)在来源地的独立人的活动,只要该人惯常性地行使包括签订合同在内的各项权利。

2电子商务对常设机构原则的挑战

从常设机构的发展历史看,不论常设机构概念作任何发展,物的要素(固定营业场所)和人的要素(营业人)始终是常设机构的两个核心要素。而电子商务的出现给这两个核心要素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围绕这两个核心要素来分析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常设机构。

2.1物的要素的分析

(1)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企业开展营业活动的营业场所都有雇员的存在,雇员在营业场所中为企业处理各种营业事务,然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所有的商务活动都是由服务器或网址自动完成的,不必在来源国保留任何雇员,因此,某一外国企业在来源国拥有或使用的服务器或网址,难以构成一个营业场所。

(2)在线交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其动作媒介不是有形的营业场所,而是虚拟的数字化空间,除了在客户所在国拥有或租用服务器外,不再需要在客户所在国建立任何形式的有形存在。而网址和服务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很难认定服务器或网址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固定的”。

(3)服务器和网址的活动可否作为准备性或辅活动以外的营业活动也难以认定。服务器和网址可以自动完成各种功能,例如广告、收发订单、收款、储蓄和发送数字化资料以及这些功能的综合等。对于税务当局来说,在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很难追踪到服务器和网址实际交易的情况,因而服务器和网址的交易活动是否可以作为准备性或辅活动以外的营业活动也是模糊不定的。

2.2人的要素的分析——网络提供商是否构成营业人的问题

根据OECD税收协定范本和UN税收协定范本的规定,该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构成常设机构:①在缔约国另一方代表企业进行准备性或辅活动以外的活动,并且有权以企业的名义签订合同并且经常行使这种权利(即缔约人);②虽然没有缔约权,但是经常在缔约国另一方保存货物或商品的库存,并且代表企业经常从该库存中交付货物或商品(及交付货物人)。

通常情况下,网络提供商在来源国建立服务器提供各种形式的网络服务,特别是进入国际互联网的访问服务。相对于销售商而言,网络提供商是按照自己的营业常规进行营业活动,其地位是完全独立的。有鉴于此,即使某一网络提供商向销售商提供维持网址的服务器,使得销售商得以在来源国开展销售活动,被视为一种活动,那么,该网络提供商也应当为处于独立地位人。根据营业人构成常设机构的理论,独立地位人只有在没有按照其营业常规进行营业活动时,才可以构成被企业的常设机构,此类活动与其自身从事的

网络提供服务完全不同,显然非其行业惯例,而是超出其营业活动常规。

3解决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管辖困境的对策

正如有学者认为:“应该突破传统的以非居民在境内具有某种固定或者有形的物理存在,作

为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前提的观念,寻求更能在网络数字信息时代下反映经济交易联系和营业实质的来源地课税连接因素,而不宜试图在传统的那些固定、有形的物理存在的概念框架内摸索电子商务交易存在的标记。”

3.1虚拟性常设机构

虚拟性常设机构方案从常设机构本质涵义出发,更强调的是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下纳税人与来源地国是否构成了实质性的经济联系。随着商业流动性增强,技术进一步发展,常设机构原则的固定营业场所要求反而极大地限制来源国税收管辖权,这违背了“经济忠诚”原则,应对常设机构重新界定,并达到如下效果:(1)在经济忠诚和相当的基础上对全球电子商务进行征税;(2)在(1)的基础上,为了区分商业主流以及辅商业活动提供通用的标准,并使得新的来源征税标准为国际企业界以及各国(净输入国与净输出国)接受。

3.2基于消费地经济存在标准

加拿大女王大学教授在其发表的《数字生物圈中的税收政策设计:税法在Internet环境下如何变革》提出了一个“数字生物圈”模型,深刻分析了网络、计算机空间、传统税法规范和税法(基于网络的税法)在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了未来税法的改革方向——基于消费地经济存在标准(economicpresencetest)确定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权。

教授认为,制定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法规范,要充分考虑网络、计算机空间、传统税法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未来税法或者税法变革的努力方向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立一个税收体系以便政府能够有效地获得稳定的税收收入并保证公共产品开支;(2)税法改革还要照顾到传统税法的稳定性要求,结合网络的特点,努力维护现行税制;(3)未来税法变革要坚持税收中性原则:一方面不应对在线交易方式征收歧视性税收,另一方面有要强调对在线交易的有效征税,避免利用计算机空间避税的盛行;(4)此外,未来税法的改革应该促进税法的简单化,避免给纳税人带来过高的守法成本,维护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授提出了基于消费地经济存在标准来确定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该理论主张:不要试图通过认定计算机服务器构成常设机构的办法来解决Internet带来的税法困境,相反,要创建规则以确保电子商务的进口国基于一定的在线货物数量和服务的进口数量(如100万美元以上)有权对相应的纳税人征税。即按照实际的消费数量这一经济的标准来分配国际所得税收管辖权,以替代传统的常设机构这一实体存在标准来适应Internet环境。

3.3观点述评与对策建议

(1)常设机构的概念应予保留,但应赋予其新的实质内涵。

首先,在内涵方面,常设机构概念可以适用于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常设机构概念在国际税法上的意义在于表明非居民的营业活动与来源地国存在着实质性的经济联系。而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虽然传统的以物理形式表现出来的实质性联系不再存在,但销售商的活动仍是在来源国进行,与来源国仍然存在着实质性的经济联系。其次,在形式方面,也有其适用性。常设机构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现行的作为协调居住国与来源国在跨国营业所得征税权益冲突的平衡器的常设机构概念,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也是随着跨国经济交易活动的范围和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常设机构概念从其历史来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根据跨国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的发展而变化。例如,常设机构概念根据营业活动的形式,不再是仅仅由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设立场所、机构直接从事营业活动,通过东道国的机构、人员从事营业活动也十分普遍时,常设机构概念的范围也由原来以固定营业场所为核心要素与以人为核心要素构成常设机构并重的局面。网络技术带来的跨国经济活动形式的革命,正是推动常设机构概念发展的良好契机。

(2)降低常设机构的要求,取消常设机构概念中对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固定营业场所”的限制,而将“实质性联系”适用于跨境电子商务活动。

“固定营业场所”是一种适应于传统商务形式的概念,在电子商务中却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在电子交易中,一般情况下,网址是当事人订立合同、付款、完成交付的虚拟场所,其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作用相当于“固定营业场所”在传统交易中的作用。而对于网址存在于哪个服务器上,该服务器的地理位置或者其服务器的拥有者这些情况,买方是不会注意的,也不会影响交易的进行。而且网址在许多国家是可见的或者是可以访问的,效果就如同在这些国家分别设立了营业场所,其活动如果满足“从事营业活动”以及质、量上的要求,就可以构成在有关国家设立的常设机构。同时,鉴于电子商务缺乏登记要求的特点,网址转让频繁且无登记要求,因此认定常设机构,不要求外国销售商对其使用的网址存在所有、租赁或其他支配关系,只要其实际使用了该网址即可。

①质的要求:外国企业从事的应是“实质性”营业活动,而非准备性、辅的营业活动。一般而言,如果这些营业活动的目的与整个企业的总目的相同,则可以认定为“实质性”。关于“准备性”、“辅”活动的认定,可以参考OECD关于常设机构的注释第42.7段和注释第42.8段中的说明。

②量的要求:外国企业在来源国所从事的营业活动客观上应达到“连续的、系统的”标准。国际税收协定中应该对可能构成常设机构存在的非居民支配的网址在互联网上存续的时间,设定一个最低期限。规定网址活动的最低期限标准的意义,在于排除非居民短暂或临时性地通过网址实施某些营业活动在来源地国构成常设机构的可能性,因为这类短期的和临时性的营业活动并不足以构成非居民与来源地国之间存在实质性的经济联系。另外,明确设定一个最低期限标准,有助于提高征税效益,便于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协定的工作中易于掌握认定和取得国际间的协调一致。其次是网址活动的系统性标准。非居民纳税人通过其网址与来源国境内的客户完成的交易额、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价值金额、或取得后者支付的价款数额,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在这方面国际税收协定应定出适当的量化标准,如在6个月或12个月内达到或超过一定金额,有权对相应的纳税人征税。但也要对相关事实及情况如交易的频率、数量、持续时间等要素,通盘考虑后加以确定,这需要国际间广泛的协商与协调。

参考文献

[1]廖益新。跨国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法律问题及中国的对策[J].东南学术,2000,(3).

[2]李双元,王海浪著。电子商务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5.

[3]“TransformingtheInternetintoaTaxableForum:ACaseStudyinE-Commerce”Copyright(c)2001MinnesotaLawReviewMinnesotaLawReview.

[4]:DesigningTaxPolicyfortheDigitalBiosphere:HowtheInternetisChangingTaxLaws

[5]LueHinnekens,LookingforanAppropriateJurisdictionFrameworkforInternationalElectronicCommerceintheTwentyfirstCentury,Interax,Vol28,Issue6-7,1998,P199

跨境电商商务运营 篇5

关键词:跨境电商;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电商也逐渐发展起来,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正成为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跨境电商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业务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传统出口企业选择向跨境电商转型,原有的国际贸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发展,跨境电商和传统国贸在人才能力需求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我们有必要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跨境电商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1.跨境电商的界定

跨境电商是分处不同国界和地区的交易主体,依靠互联网商务交易平台进行商品信息沟通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贸易活动。同样是跨国界的贸易活动,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1.1交易方式数字化

传统国际贸易是依靠实际的交易场所交易以实物为主的商品,受时间、地理因素的限制,在询价还价、办理货运手续、报关、报检、支付结算手续时,内容繁多,耗费时间长,成本很高,而跨境电商贸易过程相关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甚至数字化产品的物流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线上完成,减少或缩短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而且无论时空距离有多远,贸易双方都可以即时进行信息交流,了解对方的诉求,下单付款瞬间就能完成,最大程度低简化交易流程,节约时间,降低价格,提高利润。

1.2交易模式多样化

传统国际贸易基本模式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企业规模化进出口货物,而跨境电商的模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如跨境B2B以阿里的中国供应商、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网、中国化工网、中国出口贸易网、敦煌网等平台继续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更多的微小企业、品牌商家甚至传统的大型外贸企业参与到跨境零售B2C的业务中,选择直接面对分散的消费者,还有些个人从业者通过速卖通、eBay、QQ群和微信等平台开展海外代购业务,大量的跨境商品并不通过正式报关而是通过快递或专线方式从国外邮寄到国内。

1.3交易过程多边化

传统的国际贸易一般表现为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通过一国进出口商向另一国出进口商集中进出口大批量货物,然后通过境内流通企业经过多级分销,最后到达有进出口需求的企业或消费者。即使有多边贸易,也是通过多个双边贸易实现的。跨境电商则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实现多国企业之间、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

1.4营销途径便捷性

传统的国际贸易企业一般通过国际展会或使用海外的方式,构建适应规模化商品销售的贸易渠道,而跨境电商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营销渠道,企业可以自建平台推广宣传自己及产品,提高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或通过亚马逊、阿里巴巴、敦煌网、跨境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店,减少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门槛,电商网站聚集了商品智能检索、商品信息资源、消费者口碑公开化,广告推送等多种网络营销方法,为中小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开辟了发展道路。

2.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能力需求

跨境电商促进了外贸发展的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才缺口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跨境电商人才的专业需求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外语、计算机技术方面。相较于传统国际贸易,除了谈判、函电、接单、跟单、核算、结算、通关、退税、物流、保险等外贸的专业技能之外,下列专业技能也是急需的。

2.1网站运营能力

跨境电商企业是以网上经营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必须通过有效的网站运营管理建立起在网络环境中的品牌影响力。有能力的企业要搭建自己的独立网站平台,分析了目标市场客户的需求和浏览习惯,正确选择网站的域名、风格、语言,合理设置产品统筹、网站推广、订单处理、支付结算、物流配送、售后支持等环节,需要运营管理人员对上下游产业链及相关产业都要了解,行业的专业化程度高,网站建设的专业化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网络品牌形象。同时企业需要把自己的网站以及产品挂在一些目标市场知名度高的推广平台上,熟悉操作如出口通、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展产品信息及优化,询盘管理、询盘转化、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分析等业务,并结合网络营销能力开展对外市场的全球营销活动。

2.2网络营销能力

利用外贸平台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便捷途径,跨境电商更需要从业人员掌握营销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能调研最新互联网环境和海外市场情况,全面了解不同国家消费者的交易方式和生活习惯,熟悉跨境电商发展的趋势,利用后台数据提炼产品卖点定位客户资源、这样才能有效地策划网络营销活动,选用合适的网络营销的工具和方法,在线推广企业或产品,收集反馈信息评估营销活动效果,才能更好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跨境电商营销方案范文 篇6

关键词:专业共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电子商务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思路

为满足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切实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山东华宇工学院与山东网商集团于2017年下半年开始共同招生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校企双方紧扣电子商务发展的脉搏,保持思想和培养体系的领先性,扩大学生实战实习方向,打造电子商务专业群,融入电子商务生态圈,山东网商集团与阿里巴巴、京东、菜鸟物流、网易等电商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把最前沿的电子商务运营、大数据、电子商务物流及互联网金融等实战业务引入校园,把“学习、实践、创新、创业”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周期。建设以各岗位优秀人才为基础的经济生态圈,包含了国内外最具影响的电子商务集团、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以及数以千计的生产型企业,贸易型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资源把区域经济体交织成生态网,实现人才、信息、产品、服务的全方位共享和流通。

二、校企合作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当前电子商务岗位需求和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成长历程设置课程,在进度和内容上紧密配合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实现学生知识和应用的无缝对接,以达到让岗位知识赋予理论课程活力,让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和创意创新的目的。学生融入到大学生活后,在第一、二学期以《电子商务入门》和《设计思维基础》,把学生引入到电子商务应用领域,明白它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有着何种重要意义,它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巨大变革;了解电子商务发展以来衍生的社会岗位和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并转变思维模式,把学生从互联网世界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分析者和贡献者。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商务和美工设计知识后,需要及时加入实战来巩固夯实,根据实际情况对接入门级别的项目供学生实践最为合适,例如电子商务企业的云客服和电商物流等。第三学期增加《网店美工》和《网店运营与推广》课程,电商产品图文设计和运营两大重要板块同步学习,符合业内常说的美工运营不分家这一经验之谈。《网店美工》是《视觉营销设计》的后续课程,学生将继续产品设计的学习,掌握商品图文布局、优化、文案,以及photoshop、Dreamweaver等工具的使用。《网店运营与推广》是以掌握淘宝、天猫平台应用为目标的内贸电商零售课程,涉及基础操作、站内站外优化、活动参与、战略布局等。与该学期岗位课程相适应的是内贸运营实训。第四学期增加《双微运营》和《跨境B2B实务》课程。微博微信营销是对电商营销的进一步深化,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所进行的媒体公关、文化宣传、危机处理、站外引流的重要手段,在整个电商岗位课程体系中,属于商品营销运营的进阶。跨境电商岗位课程是对目前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重要补充。随着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逐渐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无国界的信息和商品流通世界,学生就业也不仅仅面向内贸电商企业,他们亟须补充一些跨境知识。《跨境B2B实务》主要包含阿里巴巴国际站应用和基础国际贸易流程方法,属于跨境电商大宗贸易初级课程。第五学期增加《跨境B2C实务》课程,是目前国内最热门,发展速度最快的跨境电商零售内容。跨境零售即像国内淘宝等平台一样,有着范围广、客户多、订单小、数量大、服务要求细致全面等特点,又像国际贸易一样,服务于海外客户,对人才要求更高。学生掌握了内贸运营和跨境B2B后,再来学习跨境零售会降低难度,容易上手。《跨境B2C实务》包含:网店美工、aliexpress平台操作、跨境平台运营推广、跨境物流和支付等部分。本学期的实战课程,是与跨境零售和跨境贸易紧密结合的企业跨境业务实战。第六学期,学生已经完成全部岗位课程体系的学习,由企业安排为期一学期的实战见习,企业导师和岗位课程导师双线指导和管理,查缺补漏,增加新知识和技能,最终使学生在毕业之际实现学历和经验的双丰收。

三、校企合作电子商务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企业岗位课程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知识点融入到真实的企业案例中,让学生有情节学习。另外,翻转课堂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翻转课堂使学生提前适应职场要求,主动学习,自主思考,锻炼表述和交流能力。企业来校授课教师为山东网商集团讲师、阿里学院讲师、京东物流讲师、电商企业经理人等。学生课程根据学校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即可采用集中授课方式,也可采用分散式授课方式。其中集中授课是指每学期有二周到六周的时间,学生全天进行企业课程的学习和操作,授课和实战一脉贯通,一气呵成,这种模式连贯性好,学生热情高,也有利于著名电商企业经理人前来授课;分散式授课是指岗位课程和学生专业课程融为一体,岗位课程分布在整学期内完成,这种模式持续时间长,学生课程变化小,有利于学校统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