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册知识点总结
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见书93页插图)
(1)蒋介石邀请重庆谈判的目的:
A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B为了欺骗人民。
(2)谈判的目的:
A为了争取国内和平。
B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3、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见书94页插图。
→意义: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十五课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九,小暑),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最终平津陷落。
影响: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七月初八),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南京.(最能反映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暴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陪都),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对南京.及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抹杀侵略事实,可见,日本对军国主义罪行没有真正反省,这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第十六课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百团大战: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战役。
中共七大:
1、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苏联出兵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A.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D.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积极抗战,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E.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广大爱国华侨与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战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初二历史复习方法
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范围,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知识回顾,从整体上感知本课的复习内容。
二、构建网络形成体系
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可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讲准重点:抓住关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
2、讲透难点:采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混知识相对照等方法。
3、讲明疑点: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讲出知识的规律:重在讲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依线巩固内化知识
学生根据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巩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达到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目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
四、题例剖析培养能力
典型题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这一环节重在教师通过对题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科学习基本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五、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练习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题型应多样化,题量应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回答问题的技巧。
理清线索。
要求学生在看书时,通过对课本的归类,理出课本内容的纵横线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也可分阶段地整理知识网络。如世界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美国霸权政策,关联很多国家和地区,跨时半个世纪,是重点内容,又是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按大事线索,制作下面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巧答题目。
如中考题目考到我国对台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决不承诺放弃武力”,可不少同学仅答一句“一国两制”而失分,所以答题时审清题目很重要,避免粗心大意,过于紧张而顾此失彼,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同时注意规范化、时序化。最后建议在写历史小论文时,在行文之前和行文中,应该始终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泛泛而谈;
2.联系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要合乎逻辑。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