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 高考政治必考知识归纳正文

《高考政治必考知识归纳》

时间:

  高三政治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零碎。复习起来也比较困难。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必考知识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政治必考知识归纳一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

  市场规则的全球化

  金融运作的全球化

  科技开发利用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性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是现代高科技条件下全球性的经济融合的体现,是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向全球化拓展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3、经济全球化的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全球化市场体系形成为标志。

  4、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2)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3)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生产的组

  织者,成为国际间商品、技术和资本流动的主要参与者,称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的主要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快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消极的影响,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稳定,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扩大,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机遇 (1)为我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

  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为在中国建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巨大机遇,为我国的经济

  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和选择。

  (3)为我国引进技术、输出劳务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挑战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新的贸易壁垒不断产生。经济

  和金融风险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

  断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对我

  国的经济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不仅控制着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现有的国际机构,

  而且是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借此输出它们的价值观,

  以求从根本上确立其长期的竞争优势,推行其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建立文化霸权。

  我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做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合作与竞争,学会趋利避害,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坚决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战略选择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产生的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一些能够处理世界经济事务、协调世界经济关系的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经济组织,世贸组织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各成员国(地区)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地区)的经济发展。

  (3)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地区)间实行的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

  透明度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

  (4)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它较大幅度降低了世界各国(地区)进口关税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②它规定了国际贸易的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③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并在其宗旨中明确规定要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得到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份额,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战略选择

  (1)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利益。

  ②有利于平等地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活动,促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多地扩大出口。我国将在国际贸易事务中享有更多的权利,获得国家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卖艺自由化的便利。

  ③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更好地利用外资。

  ④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时,我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运作方式、管理经验,通过与外商的合资与合作,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增强竞争能力。

  ⑤有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四、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实行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五、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1、对外开放:就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2、我国实行经济上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1)对外贸易,是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包括进口和出口。

  (2)利用外资,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和吸收国外间接投资。利用外资要始终坚持“积极、合理、有效”的原则。

  (3)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包括引进先进设备和部件、新型优质材料、专用产品设计、材料配方、管理方法、以及派出人员接受培训和聘请技术专家等。

  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1、相结合的必要性

  我们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引进来”提高“走出去”的实力,“走出去”则使“引进来”达到一个更高境界,相得益彰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3、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1)“走出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只有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我国国内资源的不足;才能把我国的技术、设备、产品带出去,才更有条件引进更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业;才能由小到大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以便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迪斯尼世界的经济发展,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力量。

  (2)“走出去”具体措施

  我们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合资、合作、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各种形式“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这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记者的迫切需要。

  七、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1、我国只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即不允许通过对外掠夺来发展本国经济,也决不能把自己的国民经济建立在依赖外国经济的基础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

  2、我国对外开放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①必要性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国家的经济独立,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才能在发展对外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经济安全。

  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关系,实现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现对外开放,又有利于增强本国自力更生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实力。我们实行的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前提下的对外开放,其目的是要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首先,要坚持发展经济,努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其次,还要提高抗击国际经济冲击的免疫力。

  高考政治必考知识归纳二

  前言

  1、 政治指的是特定的阶级社会团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全部活动。

  2、 不同时期政治的不同内涵

  3、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①政治植根于经济,是由经济关系和制度决定的

  ②政治反过来为经济服务,对经济具有巨大反作用

  ③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4、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①政权是阶级统治权,是政治中的根本问题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②在剥削阶级的统治不再存在的社会,政权仍然是政治的核心

  5、 思想政治素质是青年最重要的素质:

  ①它对于人的其他各种素质具有指导

  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条件

  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应对国际严峻挑战的紧迫需要

  第一课

  1、 人民民主专政是对我国国家性质的科学描述。

  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2、 人民民主专政是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享有民主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的结合。

  3、 对内职能:

  ①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

  ②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保障人民民主,保障社会主义建设

  ③谢天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④组织社会公共服务

  4、 对外职能:

  ①预防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②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协调我国和他国关系

  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6、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①在人民内部实现最广泛的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②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

  ③集中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④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粉碎国际敌对势力全盘“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

  8、 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它是我国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

  要积极退经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第二课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它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2、 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

  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⑤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实行职权

  3、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①以突出人民的权力为核心,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方式

  ②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在整个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处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

  4、 制度的优越性:

  ①保障了人命当家作主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⑤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5、 青年学生要自觉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要关心全国人大和本地区人大的有关新闻

  ②要积极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

  ③要了解社情民情向人大代表提出合理建议

  ④要积极向周围群众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6、 人大代表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①人大代表权力源泉在人民

  ②人民与人大代表权力委托关系的成立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③人民对人大代表的权力委托是有期限的

  7、 人大代表开会期间的职责和闭会期间的职责

  8、 人民代表依法行使代表职务的特殊保障和义务

  第三课 国家机关 以民为本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任免权③最高决定权④最高监督权

  2.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在全国人大的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规定,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除应由全国人大定制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决定计划预算的部分变更;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国务院定制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决定人事任免;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等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即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属于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

  3.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的国家行政机关。

  ①是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它对外代表国家开展活动,对内统一领导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②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务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并不是纯粹的执行,也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和裁决权。

  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关组织体系中,国务院居于最高地位。

  4.政府建设的目标:

  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①建设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这就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用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行为,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②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完善责任与权力相统一的执行机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须追究。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

  ③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要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5.国家司法机关的组成及其职权,我国司法体系的组成。

  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主要包括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检察权。

  公安机关是我国司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7.国家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法治社会的一项根本原则

  8.人民检察院的办案原则

  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信。

  9.公安机关的地位和任务

  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行政机关,行使着刑事案件侦查权、拘留权和执行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权力。

  除了承担着刑事司法、打击犯罪的任务,公安机关还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

  10.公安机关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关系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的执行法律。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预审、执行逮捕,由公安机关负责;

  审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一级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由人民检察院负责;

  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

  11.我国国家公务员的宗旨、工作的出发点

  国家公务员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坚持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满意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2.国家机关及公务员接受人民监督的途径

  国家公务员要接受人民大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监督。国家公务员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等方面的监督。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

  ①民主的涵义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②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③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推进基层民主增强民族意识

  ①切实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②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

  ③开展民主和法制的宣传教育,提升基层群众的民主素质

  4.社会主义法制的涵义:

  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 5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民主是法制产生的前提。

  民主是法制发挥力量的源泉。社会主义法制史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①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力指明了方向

  ③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7.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①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②必须制度化、法制化。

  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9.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意义:实行依法治国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步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0.法治与德治的区别、联系:

  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1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特点、根本目的、本质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特点,必须把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12.实现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即: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更加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高考政治必考知识归纳三

  1.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大力发展生产力)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处理?

  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③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5.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为什么在消费时要主动索要发票:

  ①发票是消费者的购物凭证,是消费者维权的凭据;

  ②发票也是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消费者索要发票,有利于使国家税款足额入库,为国家税收作贡献。

  高考政治必考知识归纳四

  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经济和政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如何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高考政治必考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1.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

2.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

3.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

4.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汇总

5.高考政治必备的知识点

6.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总结

7.高考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

8.有关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9.政治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10.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