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与学习要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本节内容又是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人文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本节内容又是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人文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2.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特点和区位
3.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的几个重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
教学难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
六、教学准备
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给出大脑功能区分布图,以此启发学生理解功能区的概念,说明功能区的分布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空间结构的概念即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 | 读大脑功能区分布图,理解功能区及空间结构的概念 | 为教学目标1打下基础 |
过渡 | 提问:参照大脑功能区的含义,联系日常生活,北京是否有功能区?你能说出几个? | 联系日常生活,说出北京的几个功能区 | 知识联系生活,使学生对功能区的认识更加深刻 |
二、介绍城市功能区 | 在学生说出或由教师启发得出的功能区中,重点介绍CBD、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介绍以小活动“我说你猜”的形式进行。 小活动:我说你猜 由教师描述某个功能区的特点,让学生判断教师描述的是哪个功能区。 学生判断正确后,以北京为例以图片的形式介绍该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 参与小活动“我说你猜”,由老师描述的某个功能区的特征,判断这是哪个功能区。 | 落实教学目标2
通过小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对重要城市功能区的特征记忆更加深刻 |
过渡
| 提问:大脑功能区的排列和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那么城市功能区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又有哪些影响因素呢? | 以大脑功能区为基础进行知识迁移,意识到城市的功能区的组合分布也是有规律的。 | 由教学目标2过渡到教学目标3 |
三、介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原因 | 小活动:模拟土地拍卖 给出位于城市中心、城市外缘的三个地块,让学生判断修建大型商场、住宅小区和工业园区各需哪个地块。 ;通过学生发言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各项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与距城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与学生一起画图进行巩固。 | 参与活动:模拟土地拍卖。以开发商的身份评估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理想区位。在讨论中理解各项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与距城市中心远近的关系。 | 落实教学难点 |
四、其他原因 | 以北京为例,介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和行政原因 | 结合在北京生活的体验,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历史、社会和行政原因 | 落实教学目标3 |
五、小结 | 知识迁移:大脑功能区是各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那么城市也有功能区,且功能区的分布也有规律,因此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是城市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
| 由大脑功能区进行知识迁移,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 落实教学目标1 使学生形成整节课的知识体系 |
附录:
读图思考
图2.2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点拨
高一地理学习紧抓九个方面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
五、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六、抓“一般”推“特殊”
七、抓“对比”找“异同”
八、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①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②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③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④垂直气温的计算。
⑤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⑥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⑦昼夜长短的计算。
⑧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⑨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九、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①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②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③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与学习要点相关文章:
1.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练习试卷
2.八练级地理书下册第五章知识点与教学设计
3.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4.《江南的冬景》优秀教学设计
5.急救常识教学设计
6.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