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总结》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长征(战略转移)原因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二、长征的路线:★★(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路线
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转折
(1)内容:
①集中力量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
②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①恶劣的自然环境②敌人的围追堵截③缺衣少食
4、长征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陕北红军
2、会宁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四、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2
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共三大(1923.6)
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 ;③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
①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②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也是国民大革命的开端)
※ 注:新三民主义同中共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
概况:1924年5月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政治和军事并重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注:1925.3.12 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1925.7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
二、北伐胜利进军
1.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
2.时间: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3.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4.过程: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先锋部队——叶挺第四军独立团“铁军”
5.战绩:①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②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注:1927.1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武汉国民政府
6.各地工农革命运动的开展(北伐战争与工农革命运动相互促进)
①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剧增②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4蒋介石、上海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7汪精卫,武汉“分共会议”,“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后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8南京,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3、全国统一
(1)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1928.6进至北京、天津一带
(2)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4.※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注: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1927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3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
2.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时间:1919.5.4 4.地点:北京 5.主力:学生
6.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斗争方式:罢课、游行示威、集会演讲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陈独秀《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的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1.主力: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2.中心: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2.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 的力量
3.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地位)
四、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其精神真谛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4
新文化运动 1915年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2.“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 3.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陈独秀“德先生”“赛先生”
3.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④性质: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5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孙中山、黄兴
1、***:宋教仁遇刺案。
2、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失败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7项准备工作)
失败原因: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帝国主义国家由支持到反对袁世凯众叛亲离。
三、护国战争:
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
局面: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盘踞东北。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危害: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到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