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四年级方法 > 四年级语文 > 小学语文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正文

《小学语文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

时间:

  小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为数不少的说明文,编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这类文章,不仅能了解各种说明方法,而且能在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积累语言,增长知识。那么,今天小编分享一些给小学语文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更详细。

  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列数字(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2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一、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从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物说明文,一类是事理说明文。通常情况下说明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课文说明的对象,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这类说明文要求读者在通览全文,把握说明对象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大致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比如《中国石拱桥》先谈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苏州园林》一文。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对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作具体解说。《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文章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等。

  二、理清说明文的条理结构

  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和人们对它的认识过程来安排层次,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说明文大多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大多采用逻辑顺序。

  1.以空间为序。例如《核舟记》,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就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2.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介绍了我国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从书籍的雏形到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的缩微图书。

  3.以逻辑关系为序。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先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便按照“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次序来说明物候现象出现的因素,采取的便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分析说明文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层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三、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清楚,说明文往往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等。恰当的说明方法能将深奥复杂的知识通俗化、简单化,将抽象思辨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要阐明的道理。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多种说明方法时,要着重使学生了解说明方法的特点,而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从而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的说明需要,学会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

  四、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魅力表现在其准确、简明、周密、生动、形象等方面。品析说明文语言在于其准确之美。如《中国石拱桥》课后练习提到“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文章中“比较”“大约”“可能”“几乎”“当时”等词或表程度,或表推测,或表限定,删换不得,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外为了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还要推敲词语的意义,注意词语运用的次序。

  如《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与“技术”的顺序能否颠倒?通常情况下“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效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度和手法,其效果是具有实际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如果颠倒了“艺术”与“技术”的顺序,就不足以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匠心了,苏州园林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3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授课方法

  一、品读语言,凸显语文特点。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感悟、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来提高语文能力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实践的培养,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所有的语文教学的立足点都应如此,说明文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简洁。不同的文章,语言的风格也是不同的,有的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描写生动、形象。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语言的特点去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

  二、关注表达,体现语言特色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我们的说明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老师必须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细读文本,发现表达的精准和妙处,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仅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应该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才会更多。

  例如,《赵州桥》、《长城》的说明方法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历史现实到文化贡献等来说明,老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就要从整体入手,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就能了解说明的条理和顺序。

  我们教材选文被称为“样本类”文本,“样本类”文本选练点在培养学生“聚焦思维”,即能够从文章的写作章法理解文本,然后用这种写作章法去进行日常阅读和写作学习。因此在学习这一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文本时,还应该通过“形式”理解“内容”,认识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内容的。从而达到学生在学习这一类文本时,能够更“自觉”地了解行文特点和特定内容,为今后的读写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机会,增强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好语文,尤其是决定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语言表达的能力就会提高。在说明文教学中,老师也要多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口头表达也好,文字表达也好,只要是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表达就会越来越流畅,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比如在教学《赵州桥》第三自然段介绍赵州桥的美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学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

  2.教师小结:作者通过龙的姿态写了赵州桥的美观:不仅刻画了各式各样的龙,而且雕刻得精美,象活的一样。这种静、动相结合的写作,给人印象深刻。

  3.读一读,演一演。

  4.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

  5. 同桌一人一句轮流读这一段,再次感悟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6.整体感受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再分别介绍。

  以上第四个环节进行的说话,既是句式的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第五个环节让学生深刻感悟了总分段落结构形式;第六个环节则联系上文,再次进行说话训练。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识地安排表达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高。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姓语”,语文课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老师要做的事。只要老师愿意付出智慧,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也能呈现出活力,散发出魅力,闪动着智慧,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小学语文说明文写作方法

  一、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写作,也就是抓住了说明的中心。当然,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想在一篇说明文里面面俱到地加以介绍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例如:鸭与鸡都是家禽,都会走路,都有两翼,都可以做肉食。

  但要写一篇关于鸭的说明文,就要抓住鸭区别于鸡和其它家禽的特征。与鸡相比,它喜欢在水上生活,尾部能分泌油脂;有一双掌状的蹼,会划水;嘴又长又扁,等等。抓住鸭的这些特征进行说明,就可以使人对鸭的生活习性和外形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不同的事物固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类事物也往往有着差异,这些差异也就是它们的特征,写说明文时要紧紧抓住这些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写的是赵州桥和卢沟桥,两桥都是石砌的拱桥,相同的地方很多,但也各有特色。茅以升先生就抓住了它们各自特色,进行对比说明,使读者认识了两座桥的不同形状、结构和艺术风格。

  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好说明文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做到真正熟悉被说明的事物,并且掌握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二、针对具体情况,选好说明角度

  写文章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比如说写给什么样的人看;写文章也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通过文章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例如,写关于落花生的说明文,如果读者对象是农民,目的又是为了向农民传授栽培落花生的技术,那么,就要根据落花生的生长规律,从如何栽培才能夺高产的角度去说明,重点说明怎样选种、选地、播种、施肥、管理等。

  如果对象是厨师或食品加工厂的工人,目的又是为了介绍如何加工食用落花生,那么就应侧重说明花生仁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加工、配料才能使花生仁更加可口等等。我们中学生在写说明文的时候,可先设想为谁而写,这样就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明,不至于把文章写得散乱无章,目的不明确。

  三、讲究结构安排,做到条理分明

  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说明文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就要按这些关系来安排说明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例如,四川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中的“收租院”里,有若干泥塑人物像,……。这些画面相对独立,是并列关系。地主收租时设有四道关口,依次是验谷关、风谷关、过斗关、算帐关。每个交租农民都要过四关。从第一关到第四关,是先后关系,这些个别的实例共同揭露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罪恶,这就是“收租院”的总体概貌。

  这个总体概貌与各体实例成为总分关系。《收租院解说词》一文就把握了这些关系。采取先总后分的写法,开头扼要地介绍了地主刘文彩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罪恶,接着按照泥塑画面排列顺序,分别介绍,突出了有压迫和剥削就必然有革命和反抗的基本思想。

  并列关系的事物,还要注意方位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等,只有按照这些顺序去写才能条理清楚。例如《故宫博物院》全文是介绍一座古建筑群,作者按照先总后分的办法,条理明了地介绍了这座雄伟的建筑群。写建筑物局部时,层次也十分清楚。如写太和殿的一段,先从外后到内,介绍大殿外面时又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由天空到殿顶直到台基。介绍其内部时又按从中间到两旁,从前到后,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说明,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介绍生产过程的说明文,应按生产的时间顺序说明;介绍植物生长的说明文应考虑其生长顺序,依次说明,当然不管哪类说明文都应注意主次分明。

  四、注意语言艺术,提高说明效果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朴素平实,且常使用专门术语,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提高说明的效果,必须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说明文的语言不在于堆砌华丽的词藻,而在于用语确切、精当、通俗、风趣。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在仔细观察事物,透彻了解事物特征的基础上选用最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加以说明,尤其要注意恰当选用限制范围大小、表明条件关系之类的词语。如《中国石拱桥》中说到卢沟桥:“桥宽约八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一个“约”字说明桥面并不恰好是八米,这里只取约数;一个“几乎”说明路面平坦的程度基本上与河面平行,但还不是完全平行。《看云识天气》中“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里形容云的形态特征的词语和表明时间性的词语配合用,十分确切,十分精当。

  其次,要注意掌握和运用好必要的专门术语,防止说“外行话”,例如“航天”和“航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称为航空;卫星、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称为航天。它们是采用不同的飞行器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飞行任务的。写文章时必须注意诸如此类的区别。

  再次,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拱形,像天上虹。用“虹”来比喻石拱桥,很形象生动,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说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劳动人民根据这些现象掌握季节规律,安排农事。这段文字由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有趣,饶有兴味。


相关文章:

1.语文说明文方法练习复习及试题

2.初二语文阅读说明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3.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学习方法

4.初一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5.中小学语文语法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