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高考的9个规定动作策略正文

《高考的9个规定动作策略》

时间:

作为第一门开考科目,按照“完事开头难”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民间理论,语文考试举足轻重,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奠基性的重要现实意义,真可谓“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决胜语文高考的9个规定动作

中山市教研室张华

近日来,好些家长朋友通过不同方式,

询问语文高考的应对策略。

多年前,我曾捣鼓过一个应急方案,

很多人看过后大呼过瘾。

今天,我从考试行为学的角度,

为天下学子,

再分享一点浅见。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感念几个学生的家长。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近年以来,鼓励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压力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天后的此时,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6月7日上午,是我青年学子们迈进高考考场的时候。

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高考,其实就是一系列动作的集合。

行为是个体心理与观念的外在特征。

行为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行为,都会相应产生某种结果。控制行为,就能控制其产生的结果,而只有改变行为,才能真正改变结果。

所有参加高考的青年朋友,都有共同的结果追求,那就是获得更好的考试分数。

而要改变分数,这个时候谈备考复习方略,明摆着是骗人的了,所以,说实话,唯一还可以改进的,就是改变一下的考试行为。

那么在第一场的语文高考中,我们要作出一些什么举动呢?

根据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我以为,以下9个规定动作,如要决胜语文高考,一个也不能少。

1 带

带,非皮带,乃携带也。

“考生严禁携带任何资料进入考室”,这是天下考试之通则。

那我为什么还规定考生要“带”呢?

要知道,有形的资料固然可以带,而无形的资料同样也可以带。可以严禁的恰恰就是那些有形之物,至于无形之物则严无可严,也就禁无可禁了。

高考针对有形资料的“安检”措施,为考生的无形携带留下了巨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所以,凡即将上考场的考生,务必要学会夹带私货,携带干货。

到底要带什么货呢?

语文高考纵使各种说法波诡云谲,其实也无外乎就是知识的呈现与运用。既如此,考生最要紧的就是携带一张高考语文知识地图。这张图必须烂熟于心,做到起心动念,舒卷取放,可以任意为之,如数家珍。

高考之前,考生们往往都有一张这样的知识地图,翻开笔记本,分门别类可谓璀璨夺目;可一旦走上考场,因为严禁携带,考生的知识地图就永远被拒之门外了。

他们最大的弊病就是没能将这张有形地图转化为无形资产,结果净身入室后,往往也净心净脑,平日里所学的知识,散落在记忆的角落里,愣是无法打捞。

所以,上考场前,请务必检查是否携带就绪。

安全带,安全带,带了就安全!

2 笑

据我观察,能在高考场中展露笑容的,可谓少之又少。

确实,高考是紧张的,紧张的高考中,谁还有闲工夫去笑呢?

其实,我们不是没有闲工夫,而是没有笑的意识,更不懂得笑的价值。

一个人开心了就笑,这是本能;一个人笑了就会开心,那就是本事。

事实上,心理科学的研究早已表明:人的表情与人内心体验是相互促进的。如果你胆敢在考场中把笑容荡漾开来,你一定有非同一般的灿烂心态,即使没有这样的心态,你的笑容也会神奇般地消解你紧张、焦虑的心情。因为这个原因,当年华哥就严肃要求我的学生,拿到语文试题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试题“傻笑”5秒钟。

一笑解千忧,只要微笑着面对试题,在心里默念一句“呵呵,狗日的高考,终于来了”,那么你就能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大无畏感,当然,如果你若能像李小龙那样,在打斗前很牛逼地摁一下右鼻梁,那敢情疗效更佳。

敢不敢笑是一个勇气问题,会不会笑那就只是一个动作问题。

信华哥,拜托你拿到试题第一时间,笑一笑,好吗?

3 扫

说实话,我内心里很可怜其实也是看不起,那些一拿到试题就闷头闷脑地做起题来的考生,他们当然有理由啦:考场如战场,我要争分夺秒呢。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那些学霸的考场行为,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一种大将风度,具体的行为表现,就是捻起那张长长的试卷,那神情像极了公园里看报纸的无聊老头,翻来翻去,慢条斯理,目光扫来扫去,也不是要找什么,摆明就是俩字:瞎看。

后来往深了想,要是真如打仗的话,这些学霸们一个个定像那个接到淝水之战捷报后装酷的谢安,任由内心波涛翻滚,却依然淡定地下棋。

这样的眼睛,视而不见,看无所看,我称之为扫视行动。

敢作出扫视行为的考生,其实是内心强大的流露。他们不会刻意压制自己想全面浏览试卷的冲动和欲望,他们也不害怕看到没见过的作文题后,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他们顺从心愿,全面扫视,胜似闲庭信步,这副死样子,真是洒脱极了。

华哥向来反对那些警告学生不要看作文题的“妖言”,无他,反人性也。

所以,拿到试题,你就扫吧,扫一眼也可,扫几眼也行。

扫累了,就恭请你安安静静地做题吧。

4 划

永远记住,高考就是做题,而不是看题。

做题就要有做题的样子,这个样子的标配动作之一就是:手里拿着笔。就像__指挥作战看地图一样,手里永远拿着放大镜和笔,这就是真正的打仗状态。

拿着笔干嘛呢?说个华哥当年的一个不良心态,彼时,每当看到考场上那些拿着笔在转的考生,我就想吼他,而转又转不好,还时常掉到试卷上的,我就想上去抽他了。

青年学子们,笔不是拿来转的,笔是拿来划的。

做题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不断在划的过程,划横线,划波浪线,划圈,划问号,划题干,划选项,划句子,划层次,划草稿……等等,只要不是在作答,你的笔的全部使命,就是帮助你划。

有的考生不习惯划,那你赶紧要享受划;有的考生有洁癖,不愿意划脏试卷,那你赶紧破除心理魔障;有的考生不会划,那没关系,你先将就着,爱划哪就划哪吧。

总之记住,笔是视觉的导盲工具,是思考的外化利器。拿起笔来划,你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你的思考就会更专注。

高考这么大件事,划不起来那就真的划不来。

所以,划吧。

5 问

根据我的访问,绝大数考生在考场上,只是习惯于“做”题,基本不习惯于“问”题。

所以,考试中能“问”的人,实属难能而又可贵。

道理其实很简单。考试永远不是单边主义的事情,考生的不幸,就是永远都是被考的角色。正因为此,考生觉得做题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了。

但实际的问题是,做题行为是指向自己的,其行为要义在于“我要怎么答题”,这种做题思维,很容易将自己导入一个单边主义的陷阱,忘记了我们是“被考试”的人。其实至少还有两群人像幽灵一样在看着你答题,一群是命题者,另一群是评卷者。

命题者决定你要答什么,因为答案在他们手里;评卷者决定给你多少分,因为红笔在他们手里。他们都是握有实权的高考参与者,无视他们存在的考生,只能说是“愚蠢”。

那要怎么办呢?

你要从纯粹的做题中跳脱出来,化身为一个审题者,学会并且不断去“问”题。可以是设问,询问,追问,审问,质问,拷问,无所谓啦,关键在于,你要有问的动作。

我敢打赌,只要你“问”题,你就超越了自己,你在行动上就胜过千万同龄人。

问什么呢?

其实什么都可以问。但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只有两个:

一是问:命题者你们这帮大叔到底想考我什么知识?

二是问:评卷者你们这帮家伙到底喜欢什么样子的答题呀?

这两个问题一经出口,你的做题境界一定会豁然开朗,段位呼一下就上去了,分数呢,分分钟会有所改观。

所以,别老忙着做题,没事问问呗。

6 搜

以前有段时间老也想不通,怎么“搜索”竟然成了互联网的一门火爆的产业?李彦宏是怎么看上这个行当的?

后来渐渐明白,日用而不知的“搜索”,原来是一门了不起的技术和学问,它能引发巨大的商机,当然也就顺其自然了。插一句,华哥趁机给未来的文盲下个定义吧,所谓文盲,那就是不精通搜索的人吧。

高考既然本质上考的还是知识,知识的呈现与运用在根本上决定了考试的分数,那么首先就会碰到一个“知识搜索”的现实问题。因此,理论上来说,一切备考都是为了考场上的有效检索。

具体到考场上,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必须学会“搜”东西。

可惜,很遗憾的是,能有这个意识的考生,真的如孔乙己手里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

而能真正贯彻落实搜索行动的考生,那就凤毛麟角了。

大多数考生的考试答题状态是“直男”型的,即看到什么题目,然后想到什么答案,然后就直接书写什么答案,顶多在书写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微调而已。

“看到题目——想到答案——书写答案”这个经典的答题程序中,其实欠缺了一道极为重要的“搜索”程序。大多数考生以感性经验代替了搜索,结果导致平常的备考储备,几乎不能有意识地被调动出来,备考无效就这样在考场中妥妥地实现了。

真正的考场高手,任何一道题的答题过程中,一定都会有一个“搜”的行为过程,无论是搜知识、搜考题,还是搜套路、搜课堂,总之,借助“搜”这个举动,他们将考题与备考有效对接了起来,他们顺利地将考场这一刻延伸到了高三这一年。

一句话,经由“搜”,他们打通了考场内外。

所以,高考时牢记百度APP的广告语:

有事搜一搜!

7 写

这个动作视为“规定”是理所必然的事情,高考中,除非白卷英雄张铁生,谁会不写呢?

“写”是考生与评卷者的唯一沟通方式,因此,可以说“写”直接决定着高考的分数,其重要性,当然也就无需赘言了。

关键的问题在于:你要怎么写,才好?

写的对象就是“字”。怎么写决定了字写得怎么样;反之,要想字写得怎么样,就要相应地作出什么样的“写”行动。

显然,语文高考特别在意字要写得端正、大方、清楚。

到了这个时间点,要改变你的书写,实话实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

只要你贴着线来写,个头差不多大,不挤眉弄眼,不伸胳膊撂腿,“端正”就问题不大了;只要你不小家子气,把字高度压缩成老鼠屎大小,而是根据横线间隔调整好大致高度,“大方”也离你不远了;而只要你不随意勾肩搭背,不随便生死缠绵,不任性胡扯挤兑,估计“清楚”也是你的一条斜杠了。

写字嘛,就是控制笔杆的行为。

但我深知,平时邋遢潦草惯了的小气鬼,高考中要你这样写,你一定很憋屈,憋屈就憋屈吧,毕竟大丈夫能屈能伸,高考完了,你鬼画符的空间也还是很大的。聪明的人,关键要能忍。

有些答案,不要头脑一热就火急火燎往死里写,等冷静下来后又后悔不已,开始大面积涂改,这种傻事少干,可以用草稿纸做替身,该誊写的还是要誊写。

总之,能写出什么多半要看你平日里的造化,至于怎么写得眉清目秀不那么讨人嫌,这就要看你写的姿势了。

所以,长点姿势吧!

8 守

守身如玉,守株待兔,守口如瓶,守正不阿,守土有责,说的都是“守”,而且强调的都是要“守得住”。

凡一切要守的,都要守得住。

所以,守的问题,本质上不是守不守的问题,而是守不守得住的问题。

很多人不知道,语文高考也有一样东西是一定要守住的。守得住,你游刃有余;守不住,你全线崩溃。

要守什么东西?

众所周知,语文高考的全国统一时间是6月7日上午9:00到11:30,共两个半小时,是当之无愧的高考大科。150分钟要完成150分的试卷,理论上来说,1分的平均用时是1分钟,当然具体的答题过程,会有调整,但“1分钟”的动态平衡是基本要保持的。

语文高考最容易出现的用时现象是“前松后紧”,在看似漫漫的两个半小时里,前面的阅读选择题,特别容易偷袭掉考生的答题时间,等到越往后答题,考生才越觉得时间吃紧,最后到了作文题,很多考生无奈地只能使用剩下的时间作答,至于这个作答时间有多少,基本上是听天由命的事情。

最要命的是,即使很多考生一上考场就知道不能“前松后紧”,但是在高压的考试过程中,依然很难克服这个问题,作文时间依然要遭遇被挤兑的危险。

我们知道,得作文者得语文高考,作文几乎是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也是考生自我发挥的最大空间,如果作文时间遭到挤兑,作文优势注定会被大大弱化,半壁江山面临不保的危机。

因此,守住作文答题时间,就显得特别关键,异常重要,必须做到。

华哥多年来的高考研究心得之一,就是发现语文高考必须守住一个时间点,这个时间点是“10:20”。

事实反复证明,考生只要守住了这个时间点,就可见机行事,或者快速完成作文外的题目,或者从容步入作文领域,这就要比占据了军事要地,进可攻,退可守,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上。

再次强调,语文高考,不是你要守,而是你要守得住!

为什么语文不行,数学老师慌了

苏步青教授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曾经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大家都知道,苏步青教授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局面,建立了一系列新理论,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以他为首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也被称为“苏步青效应”。

作为教育家,他辛勤耕耘70余载,他培养了近100名学生,都是一些院士和国际级数学大师。

他的两位学生,中国数学家胡和生,谷超豪也因他结缘,还被成为数学王国里的“神仙眷侣”。

胡和生,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

从事微分几何研究,早期研究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等问题,在研究规范场团块现象和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等问题中,都取得难度大、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线汇理论、Toda方程和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发展了孤立子的几何理论。

谷超豪,数学家,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

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待教学一丝不苟,85岁还亲自为中学教师上课。

他一生锐意进取,著作等身,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造诣很深的诗人;作为一个知名数学家,他却坦言“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这是为何?

他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他深刻体会到“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语文水平低,就连数学题目都看不懂。题目弄不清楚的话,解题那是非错不可的。想写一篇优秀的科研论文,没有一定的语文表达能力也一定是不行的。

所以,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发表“就职宣言”时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苏老说出这样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学好数学才能学好语文

我们经常对数学不好的孩子打趣道,“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或是“你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吧”。

数学成绩不好需不需要找体育老师我不知道,但是语文老师,你还真需要要去找他好好聊聊。

许多孩子做数学题不仅速度慢,还出错率高,家长就以为是孩子的数学能力存在问题,一味地让孩子不断刷题,但效果往往都不会太好。

特别是在接触应用题之后,孩子阅读能力的差异会更加明显地反映在做题速度和最终的成绩上。

语文好,阅读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很快地理清题目中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而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往往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强大的阅读能力,还能够使得孩子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怎么样才能学好语文

说到底,语文最难的地方是,学在课内,考在课外。光是让孩子在学校里上好课,写作业,根本就达不到要求。

语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做到通透、达观,经年累月的效果才会显现在孩子的身上。

所以“大语文”的概念应运而生。

“大语文”这个概念正是沪江大语文的主讲老师之一,被家长们称“窦神”的窦昕老师提出的。

能被称为“神”的语文老师,到底是有多神?百度了一下,厉害了!该神竟然还有百度百科词条!

这位窦神其实也是80后,高考语文 140 + ,中考语文满分,迄今为止,仍是甘肃考区最高分纪录保持者。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有深厚的古文字基础,兼有播音、主持、表演、朗诵的丰富经验执教以来即成为明星教师。

但他真正的“神”处,他不仅是【大语文体系】的创始者之一,还参与由沪江,联合高思教育和巨人网校联合创建的创建《思泉语文》课程体系创大纲,出版了《思泉语文课本·点亮大语文》系列教材。

这套教材,现在基本上小学生人手一套,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法宝。

教材的神奇之处

这套教材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破】和【立】!

破,是指重新排列组合了教学内容,按作家来说作品,让孩子对名作家的生平、作品都如数家珍,学习他们,就像和他们在交谈。

立,是指用一种贯穿文史哲的感觉,每个年级都分古文、阅读、作文三类课,三种课程穿插进行。

窦神的用意,是用古文课程打好国学基础,用阅读课程构建对文学史的认知,用作文课程将渊博的积累与丰富的情感体验落诸笔端,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这样的教材,骨架是非常清晰的,让孩子们有一个流畅的脉络感,当孩子有了非常清晰的框架感之后,再去填充教授的知识细节,就会格外方便、简单。

最后有作业、课后推荐和拓展阅读。孩子学完以后有很立体的概念的,包括时间、背景、作品、人物故事等等。

当知识点足够全面的时候,辅助信息全面汇聚成一个清晰的印象,都会帮助孩子们纵向横向记忆知识点。

边玩边学的语文课

都说好的老师,能把死知识讲活,而窦神就是这样赢得数万名孩子的喜欢。

不信,听一节课你就懂了。

这是讲《三国演义》的一节课,他的境界,就不是我们这种业余选手能达到的了。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种知识点,信手拈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致就是他这么个感觉。

孩子们真的不喜欢中文?那为什么孩子们看中文小说都津津有味?关键还是在于趣味程度,有没有引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其实最好的老师,就是能启发孩子们的兴趣。

因此,窦神之所以成为窦神,还是因为他的“大语文”理念和教学方式,不仅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甚至也吸引了不少陪读的爸妈。

高考加分项目有哪些

1、烈士子女。

2、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3、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上面这些考生,有两种加分办法,一是在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投档,二是直接在高考总分上增加10分。

4、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直接加10分投档;

5、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增加20分。


高考的9个规定动作策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