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最新汇总》
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民族文化的映像,在其字面意义下还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意义。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经典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经典成语故事1
五子登科
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关于人才的选拔产生了很多制度,而选拔人才的标准也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着。科举制度的产生标志着人才选拔制度相对成熟,同时也为统治阶级的人才储备做出了重要的作用,而“五子登科”的故事就与科举考试制度有关。
“五子登科”故事的出处。
从古至今,人才选拔制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才储备足够,国家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在科举制度还没有产生之前,很多都是通过“举孝廉”的方式,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不过,科举考试中更加注重人才的文学知识或者是逻辑能力等。想要在科举考试中一鸣惊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古往今来,追求功名的学子不在少数,他们寒窗苦读十几载,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榜上有名。
可是,科举考试就如鲤鱼跃龙门一般,不是努力就可以成功,很多人苦读多年却没有结果,这也是科举考试的一个常态。不过,总有那么一些人是例外的,据说五代后周时,有一个人叫做窦禹钧,他有五个儿子。
窦禹钧的那五个孩子个个都是天赋异禀,小小的年纪就有着异于常人的学识,在他们长大之后,都选择了去参加科举考试,而且无一例外的都中了举,所以称其是“五子登科”。在别的人家看来,不仅是羡慕,他们都认为窦禹钧一家是受上天眷顾的一家,非常有福气。如此一来,五子登科还用来做祝福语,寓意着追求得到了满足。
“五子”为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
据说窦禹钧原本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作为商人,他并没有做文人的想法,更没有想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欲望。窦禹钧从商久了,他的内心就慢慢地被利益腐蚀了。
某一天,窦禹钧正在睡觉,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了自己过世的父亲,父亲在梦里和他说:现在你都快三十岁了,还没有一儿半女,你若一直这样沉迷于利益之中,不思进取。将来咱们家就会后继无人,你也会早早地去世。假若你现在悔过,多多行善,才有可能改变你之后的命运。
窦禹钧醒来以后,满头大汗,梦中父亲的话十分触动他。于是,他变得乐于助人,广积善德。后来,他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十分优秀,不仅品德优良,而且非常有学识。
他那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相继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为朝廷、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他的大儿子窦仪是宋初时期的翰林学士,窦仪去世之后,宋太祖赵匡胤还为此感到非常的难过。
不仅是窦禹钧的五个儿子非常有出息,他后来的几位孙子也非常有本事,而窦禹钧也因此长命百岁,一生幸福。因此,五子登科也是人们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窦禹钧一家一样,可以总有锦绣前程。
经典成语故事2
环肥燕瘦
环肥燕瘦主要是指的两个人,非别是西汉赵飞燕和唐朝杨玉环。
环肥燕瘦一词出自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其体态轻盈,身姿曼妙,起舞翩翩犹如燕子自如。相传成帝带着飞燕一同泛舟赏景。飞燕穿着南越所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一面轻歌《归凤送远》之曲,一面翩翩起舞,成帝令侍郎冯无方吹笙以配飞燕歌舞。舟至中流,狂风骤起,险些将身轻如燕的赵飞燕吹倒,冯无方奉成帝之命救护,扔掉乐器,拽住皇后的两只脚不肯松手,飞燕则继续歌舞。此后,宫中便流传“飞燕能作掌上舞”的佳话。
杨玉环是唐玄宗宠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因为大唐以胖为美,杨玉环因此身姿丰盈,但却端庄秀丽,姿色无双,成为丰满美女典型代表,因此称“环肥”。
环指的是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贯存在争议,主要有五种说法: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说、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广西容县)说。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燕指的则是汉朝的赵飞燕。
赵飞燕(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赵氏,号飞燕,古阳阿人(今山西泽州大阳)出身平民之家,家境贫穷,后在阳阿公主处学舞,为汉成帝刘骜第二任皇后。
鸿嘉三年(前18年)封为婕妤。永始元年(前16年)六月封为皇后。绥和二年(前7年)汉成帝去世,太子刘欣即位为帝,即汉哀帝,尊为皇太后。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崩逝,被贬为孝成皇后。一个多月后被贬为庶人,下诏令其看守陵园,当日赵飞燕自杀身亡。
在中国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经典成语故事3
迂谈阔论
先奉上标题里问题的答案:成语“迂谈阔论”中,迂的意思是“夸诞不实”。详情请见内文。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说“辵”部的三个汉字,这三个汉字中,只有“迂”是常用汉字,因此,今天的重点汉字是迂。
1、迂。读y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迂,避也。从辵,于声。”这个“避”字需要说说,王筠的《说文句读》称:“此避仍是僻字。迂曲是偏僻也。”不过段玉裁的解释更靠谱,《说文解字注》称:“迂曲、回避,其义一也,”略考察一下字形发展:
(《字源》中迂的字形发展)
迂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从止,金文从走,我们前面说过,在古文字里,止、走、辵三个是义近形符,常常通用。迂是形声字,本义是迂回、曲折。比如《书·盘庚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孔传称:“迂,僻。”孔颖达疏称:“迂是迦也,迴行必僻,故迂为僻也。”恐怕有人会使你们的身子不正,使你们心地曲折(即心术不正)。又比如《孙子·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武圣孙子像)
又比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骑夫以家在荞甸,故强余迂此。”因为骑夫家的原因,走了迂回的路线。
本义之外,迂还有很多引申用法,比如:(1)远。因为迂回所以远。比如《荀子·荣辱》:“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岂不是绕远了吗?
(2)广大。《玉篇·辵部》:“迂,广大也。”比如《礼记·文王世子》:“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郑玄注称:“于读为迂,迂,犹广也,大也。”
(3)迂腐,不切事理。《字汇·辵部》:“迂,阔也。”比如《论语·子路》:“有是哉,子之迂也!”有这个必要吗?老师太迂腐了。这个用法现代汉语也用,比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指柔石足够迂腐,足够不切事理。
(柔石像)
(4)夸诞不实。比如《国语·周语下》:“郤犨(chōu)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郤犫谈吐夸诞不实,郤至则自吹自擂,齐国的大臣国佐说话毫无忌讳。又比如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驺衍等迂谈阔论,虚而无实。”后来,“迂谈阔论”后来发展为成语,就是高谈阔论,但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含贬义),其中的迂,即“夸诞不实”的意思。
(迂谈阔论)
(5)邪。比如《国语·晋语一》:“不度而迂求,不可谓义。”韦昭注:“迂,邪也。不度利害之本,而以邪夺正,不可谓得其义。义,宜也。”
(6)缓慢。比如王粲《儒吏论》:“竹帛之儒,岂生而迂缓也?”
此外,迂还是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迂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迂字的小篆写法)
2、<辶+聿+彡>,现在的GBK字库已不收录这个字,字形描述困难(<辶+聿+彡>),只能上图:
(<辶+聿+彡>的楷书写法)
读音有两个:
(一)jiā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辶+聿+彡>,目(自)进极也。从辵,<聿+彡>声。形声字,本义是至。桂馥《说文义证》:“自进极也者,《坤苍》:‘至也。’”《玉篇·辵部》:“<辶+聿+彡>,至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二)jī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津”。渡。也只存在于字典辞书里。《集韵·真韵》:“津,《说文》‘渡也。’古作<辶+聿+彡>。”《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辶+聿+彡>,古文津字。”
<辶+聿+彡>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辶+聿+彡>字的小篆写法)
3、邍。读yu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邍,高平之野。人所登,从辵、备、录、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人所登,从辵、备、录、阙。此八字疑有脱误,当作从辵,从略省,从录。”这个拆解也并不详细,徐锴的《说文系传》则认为:“臣锴以为人所登故从辵,登而上故从夂,夂,止也。《春秋左传》曰:‘原田每每’,《诗》曰:‘周原膴膴’,故从田,未知何故从录也。”王筠的《说文系传校录》又有补充:“《石鼓》作邍,从辵、从夂、从田以会意,彖则声也。”汇总一下,到王筠这里,算说清楚了,但“彖”后来又改作“录”似乎又成了问题,现在一般认为“彖”后来讹写为“录”,它是邍字的声部。
邍是形声字。本义是地之高平者。即平原的“原”,实际上,在经传里,也多写作“原”。《古今韵会举要·元韵》引作“高平曰原,人所登。”,并云“本作邍”。《集韵·元韵》:“邍,通作原。”《周礼·夏官·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贾公彦疏称:“高平曰原,平濕曰隰。”又高又平的地方叫“原”,又低又湿的地方叫“隰”。原,在《石鼓文》里来就写作“邍”,就是古原字。比如《农政全书·农本·诸家杂说》:“高下邍隰,燥湿寒燠之气宜候也。”又高又平的地方叫“原”,跟现在的原有区别,我们看李商隐《登乐游原》,其实就是登到了又高又平的乐游“原”上。
(《登乐游原》)
《说文解字》没有收“原”字,篆刻用篆如果用到“平原”的原,就是篆作“邍”。如果用到“原来”的原,就篆作“元”。
邍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邍字的小篆写法)
本课三字,后两个字是生僻字,了解即可
经典成语故事4
怨声载道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辵”部的一个汉字:“道”,“道”字,大概是汉字里面最讲不明白的一个字了。所以,今天的这个字是需要仔细理解的重点汉字。今天的内容比较多,超过4000字,请注意安排时间。首先奉上标题里问题的答案,成语“怨声载道”的意思是怨恨的声音充满了道路,用以形容民众普遍不满,“道”字用它的本义,就是道路。
道。有两个读音:
(一)dà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字形复杂的古“首”字,现在GBK字库无此字)。一达谓之道。<首+寸>,古文道从首、寸。”按许慎的说法,道是会意字。先看字形演变:
(《字源》中道的字形演变)
“道”最早见于金文,一个“首”,放在道路中间,会人行走在道路中间之意。
“首”字最早的字形,上面是“巛”,下面是“百内多一横(《说文》有这个部首,即无发之首。)”就是有头发的人头,是象形字。首也是《说文》部首,到本字时再说。
道的本义是道路。比如《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大路平如磨刀石,笔直就像箭杆一样。又比如《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又比如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的都是道的本义。再比如《后汉书·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载道。”后来“怨声载道”发展为成语,意思是怨恨的声音充满了道路,用以形容民众普遍不满。
(蜀道)
道在本义之外,又有大量的用法。只举常用的说说,比如:
(1)路程,行程。比如《孙子·军争》:“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即不论昼夜急行军,一日走两天的路程。
(2)取道,经过。比如《史记·魏世家》:“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智伯之祸也,秦又不敢。”道河内,就是经过河内。
(3)水道,河道。比如《史记·河渠书》:“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司马贞《史记·索隐》称:“言河之决,由其源道延长弛溢,故使其道皆离常流。河决堤,河水溢流脱离河道。也指呼吸排泄的孔窍,比如《管子·君臣下》:“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尹知章注称:“六道谓上有四窍,下有二窍也。”
(4)古代棋局上的格道。比如《楚辞·招魂》:“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古博经》:“博法,二人相对,从向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这个补注里的十二道,即棋局上的格道。
(5)围棋局上下子的交叉点。《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王粲的记忆力惊人可见一斑。
(围棋棋局的交叉点用以落子)
(6)种类,门类。比如《礼记·檀弓上》:“且臣闻之,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有两种哭法。
(7)行辈,辈分。《仪礼·丧服》:“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郑玄注称:“道,犹行也。”这里的行,读“航”音。
(8)方位。比如《史记·游侠列传》:“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此皆乡者朱家之羞也。”司马贞《史记索隐》引苏林云:“道,犹方也。”至于象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的,南道的仇景,东道的赵他、羽公子……这都是从前朱家那样的人引以为耻的。
(9)方法。《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好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
(10)技术;技艺。比如医道、棋道。《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郑玄注称:“道,多才艺者。”比如《红楼梦》第十一回:“昨日冯紫英荐了他幼时学过的一个先生,医道很好。”
(医道)
(11)宇宙尤物的本原、本体。《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韩康伯注:“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況谓之道。”一阴一阳的矛盾变化就叫作“道”。
(12)事理;规律。《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朱熹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
(13)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比如《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见解不同,不相互商议。这里的见解,指的是根本的主张和思想,是根本性的分歧;又旧指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比如《左传·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天下有道,那么公侯就能做百姓的捍卫,而控制他的心腹。动乱时,就反过来。这里的道,就是天下的政治局面。
(14)道德;道义。《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道义的人援助多,失去道义的人援助少。
(15)道家。古九流十家之一。《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也指道教或道士。注意,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儿。比如鲁迅《呐喊·风波》:“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道士在修行)
(16)神仙,仙术。比如《汉书·张良传》:“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颜师古注称:“道谓仙道。”
(17)也指佛教或佛教徒。《魏书·释老志》:“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总谓之僧。”
(18)古代诸侯及士大夫出外时先祭路神,叫道。《礼记·曾子问》:“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道而出。”孔颖达疏称:“经言道而出,明诸侯将行,为祖祭道神而后出行。”孙希旦《礼记集解》:“道,祭行道之神于国域之外也。”
(19)古代行政区划名。比如,汉代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所设置的县称为道;又比如唐代分全国为十道,后增为十五道;又比如清代在省级设有主管专职的道,并在省与州、府之间设分守道。道设道员。比如:粮道、茶道。
以上这些意义,跟道的本义联系相对紧密。
(20)说,讲述。比如道谢,道白。《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宫廷私密话,不能乱说。这是道的常用用法,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戏曲道白)
(21)施行;实行。《荀子·议兵》:“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杨倞注称:“道,言也,行也。”王念孙《读书杂志》:“(道)当训为行。”荀子的这段话,意思是:对付敌人进行决战,一定要根据自己已了解清楚的情况去行动,不要根据自己怀疑的情况去行动。
(22)知道;体验。比如李商隐《马嵬二首》之一:“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杨贵妃之死)
(23)正直。《尔雅·释诂下》:“道,直也,”王引之《经义述闻》:“直、道,一声之转。……《说苑》云:‘易道,即易直也。’”
(24)相当于“到”。用于动词后,起补充作用。比如辛弃疾《昭君怨·人面不如花面》:“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说道梦阳台,几曾来?”
(25)相当于“见”、“看”。比如汤显祖《邯郸记·合仙》:“幸值着小二店乾坤逆旅,过去了八十载人我是非。挣醒来端然一梦,道人间饭熟多时。”
(26)是。表示存在。比如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便尤剐了乔才,还道报冤仇不畅怀。”
(27)倒,反倒。比如李好古《张生煮梅》第三折:“你穷则穷,道与他门户辉光。”
注意,道的很多用法存在于元曲中,是多民族语言杂糅得来的衍生意义,下面的词条仍有这一类用法。
(28)用作量词,都是现代汉语常用的用法,具体有四个用法:甲、用于条形物。比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云尤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长江水九道,流着雪一样的浪花。(《中国诗词大会》里,这句诗,难倒了百人团几十人。)又比如,一道闪电;乙、用于门、墙等。一道门,一道墙。丙、用于命令、题目。一道题,一道命令;丁、相当于“次”、“遍”,比如几道菜。
(白波九道流雪山)
(29)用作助词。有两种用法:其一、相当于“得”。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道,犹得也。”比如白居易《和高仆射》:“鞍辔闹装光满路,何人信道是书生。”其二、用在句首或句中。无实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道,语助词,或用以发语,或用于语中,只以加强语气,无意义。”比如元佚名《看钱奴》第一折:“问甚么先达,那肯道攀鞍下马,直将穷民来傲慢杀。”
(30)名词后缀。比如:力道、劲道。茹志鹃《静静地产院》:“这一下又把谭婶婶刚刚鼓起来的劲道打下去一半。”
(31)春秋时国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确山县附近。
(32)古州名。有两个道州。一个是隋时所置,在河南省郾城县西南。一个是唐时所置。在现在的湖南省道县。
此外,道还是姓。《姓觿》有载。
(二)dǎo。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用法也不少。常用的如:
(1)疏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杜预注称:“道,通也。”大水来了,伤人必然很多,我不能挽救。不如把水稍稍放掉一点加以疏通。
(古代治水)
(2)引导。《左传·隐公五年》:“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宋国人掠取邾国的土地,邾国人告诉郑国说:“请君王攻打宋国,报仇雪恨,敝邑愿意做向导。”
(3)开导;教导。《庄子·田子方》:“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成玄英疏称:“训导我也,似父之教子。”他对我直言规劝象儿子对待父亲一般,他对我的教导又象父亲对儿子一般。
(4)治理。《广雅·释诂三》:“道,治也。”比如《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道,治也。”治理具有千乘兵车的国家,谨慎处理而守信,节约用度而爱护他人,按时令来役使民众。
(5)谄媚。《庄子·天地》:“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之人也。”世俗上所谓对的,就以为是对;世俗上所谓好的,就以为是好;就不把这种人叫做谄媚曲从的人。
(6)用作介词。从,由。杨树达《词诠》卷二:“道,介词。由也,从也。”比如《韩非子·十过》:“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师旷出于不得已,拿过琴来弹。弹了一遍,有十六只黑鹤从南方飞来,停在廊门顶上。
经典成语故事5
一衣带水
一衣带水这个成语,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了,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并不是经常用,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成语的时候也并不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一衣带水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双方之间相隔的水域,就只是像一条衣带那样宽,这当然只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了,水当然不可能那么窄,但是感情却可以很近。那么,这个成语有没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1.一衣带水什么意思
一衣带水,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yī dài shuǐ,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出自《南史·陈纪下》。
《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一衣带水”从字面上来说,无非就是,一条衣带宽的河面将两者分割开来,形容两者虽然隔着一条河,但是距离也是非常的近。目前用来形容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邦,也是说得过去的。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日本的距离已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几天几夜都到达不了,科技的发展进步,已使咫尺天涯变成了天涯咫尺,物理上的距离在现实中已不是那么遥远。因此会用来形容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邦。
2.历史典故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颎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颎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颎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3.一衣带水的水指的是什么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建立了隋朝,史称“隋文帝”,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而偏安江南的陈后主却日夜与妃嫔、大臣们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致使朝政败坏,民不聊生,并且,陈后主对隋朝欲统一江南的举动,不以为意,认为隋军过不了长江天险。隋文帝想要灭掉陈朝,一统天下,于是就对担任尚书左仆射的高颎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意思是说,隋朝与陈朝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长江的水面如同一条衣带那样窄,面对陈朝朝政败坏、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身为天下之主,“百姓父母”的皇帝,怎么能重视不管呢?隋文帝认为自己对陈朝老百姓生活状态的好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俨然是把自己当作天下之主,有灭陈之志。
陈后主画像
《宋史·潘美传》中记载道:“时舟楫未具,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麾以涉,大军随之,吴师大败。”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宋廷商议征讨江南之事,当时统治江南一带的是南唐政权,为了平定江南地区,宋太祖任命潘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一同前往,大军进驻至秦淮,当时渡江的舟楫并未完全准备妥当,潘美为鼓励士兵渡江,说出了“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的话,后来,大军渡过了长江,果然平定了江南。
明代学者归有光在《送同年李观甫之任江浦序》一文中说:“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定鼎,特以六合分为江浦,以为两县,而属之京兆(指当时的南京),盖以畿辅重地,不当为一衣带水所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将属于扬州府管辖的六合县(今南京市六合区)分出一部分,置江浦县(今南京市江浦区),又将六合县与江浦县都改属应天府(今南京市)管辖,六合县与江浦县皆位于长江北岸,划入南京之后,应天府就跨越长江南北两岸了,因为南京是畿辅重地,不应当为一衣带水所隔。
因此,“一衣带水”最早的时候,指的是长江这条河流。
后来,一衣带水的含义进一步扩大了,形容两地之间虽然隔着江海,但是,就如同隔着一条衣带一样窄的水面那样近,从而,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中间的江面或者海面并不是不可逾越的。
中国与日本虽然隔海相望,但也可以用一衣带水来形态两国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中国与美国之间也隔着茫茫大海,但为什么不能用一衣带水呢?因为,太平洋太宽阔了,人类现在的交通工具,还不足以让太平洋变得如同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道。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也不可以用一衣带水,因为,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不仅隔着宽阔的海洋,而且中间还有东南亚国家相阻隔,所以,也不能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距离。
中国与越南之间距离非常的近,但因为两国之间的陆地是相连接的,中间并没有被江河湖海所完全阻隔,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越南也不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国与韩国之间也隔海相望,并且距离也不是十分远,所以,也可以说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汇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