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六百字读书笔记(合集23篇)正文

《六百字读书笔记(合集23篇)》

时间:

六百字读书笔记(精选23篇)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1

寒假里,我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爱的教育》,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很多小故事,我看得入了迷,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鼓手,因为他坚持到底,为了国宝牺牲了自己的左腿,让我想到我们平时碰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束手无策。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让我懂得了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尊敬长辈、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2

那天,在新华书店淘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了《学习,别听学校的》这本书,最初被吸引主要是书籍的雷人标题。在常人眼中,学校既然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场所,千百年来一直如此!毕竟有其深远的意义与必然性和优越性。而此书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人有去了解的欲望。

整本书不厚,只有126页,但是仔细翻阅这本书可以发现这样的提法,对于学校制度下传统的、保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本中有个重要思想就是:“学习等于游戏”。它的意思是说:为了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要让孩子游戏般地学到东西。

读第一章《孩子在家》印象很深,在这一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玛丽亚·蒙特索利写过一本题为《孩子不是这样的》,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孩子……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人……阻碍他的工作……(大人)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因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则里,这些法则不允许他……浪费一丁点儿时间,像例行公事一样,他给孩子洗澡穿衣,抱在怀里或者放在车里,收拾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而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儿……”

的确是这样的,大人替孩子做的太多,我们大人往往忘记了孩子对他们周围的世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帮助我自己去做事”,而不是替孩子做事。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自然就会想到我们学校教育,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还是要思考这样一句话“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学习并练习他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就越显得‘不健全’”。学校的工作阻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的太多了,所有的学校、班级都普遍存在,从这一点上,我们的课堂中不健全的孩子的确是很多的。

而如今的学校教育,过多成分的关注与应试的教育,使教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包袱,也使学生在重压之下喘喘而行。师累,其实生更苦。

这本书的作者写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如同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年轻人的心智、精神成长也需要‘营养丰富’的精神土壤!而我们的学校如此失职,并且一天天地继续失职下去,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和其他老师就要有系统地反其道而行之了。” 我想大家也会有着一些思考。我们是否能换个角度思考或引导,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的更快乐,教师自己教的更开心。教师应该是顾问!不是监工!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3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都让我佩服不已。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所以我觉得诸葛亮所具有的品质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诸葛亮不但计谋多端,且口才了得。骂死王朗便是最好的例证。王朗本欲使诸葛亮拱手而降,不战自退。谁知没有说退蜀军,自己反被诸葛亮说得理屈词穷,最后甚至被诸葛亮骂死,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人说得好:"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诸葛亮在有生之年为蜀国立下无可比拟的功劳,甚至在死去之后,还能以木偶退兵,用锦囊计杀死魏延,其洞察天机的能力有如天神,怪不得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近妖"呢。

诸葛亮自出茅庐之后巧施妙计屡试不爽,指挥作战无往不利。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刘备所托,竭尽毕生精力效忠蜀国,实在是百年难遇的良臣谋士,得力助手。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为《三国演义》这部著作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4

又这样过了一个月了,尽管也就那么的几节数学史的课,可是,依然让我听得津津入味。

认识数学历史,重温数学的发展道路。 数学,似乎是一个枯燥的学科,但是,却是我们生活当中,最为有用的工具之一,它是物理化学生物的摇篮,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市场里的公平秤,是我们量化自己的必要工

具。数学,就是这么的一个“工具箱”,前人用万分的努力汗水,把这个工具弄得更为人性化,更能让我们好好地使用。《数学史概论》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下面,我说说从《数学史概论》这本书,我又学到了什么。 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下属的一个重要分支。数学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弄清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再现其本来面貌,同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对数学成就、理论体系与发展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与评价,进而探究数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文化本质。作为数学史研究的基该方法与手段,常有历史考证、数理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可以说,在数学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彻底推翻前人建筑的情况。正是我们不断地为数学这座高楼添砖加瓦,它才能越立越高,越来越扎实,

我也为可以这样学习和认识数学而感到满足!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5

读《朝花夕拾》让我走进了鲁迅自己的记忆的窗口,站在作者自己的思想高度上,观望作家的童年记忆和青年历程。

从作者对百草园那一串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中,我似乎随着他的心情愉快的回到了那个充满童趣的,碧绿的,生机勃勃的院子里,体验一个孩子与大自然相处的无忧无虑。 我很羡慕作者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童年,这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感受不到的。文中的一切对于我都是那样的新鲜,鲜活。 不仅这些,读完这本书后还让我明白了友情的可贵以及当时清政府的昏庸,百姓对政府的痛恨,对我实在是受益匪浅。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6

赢在节俭,从我做起

学习了严家明老师的《赢在节俭》,感触多多,受益匪浅。全书中的案例和故事无不在说明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真理。

全书都在讲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但是时的一种品质,是一种成功的资本。节俭绝对是能够省钱,但又不仅仅仅仅是省钱赢利而已。对于企业来说,在这天的微利时代,企业拼的就是节俭,哪个企业能节俭,哪个企业就有竞争力,哪个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就能长盛不衰。讲节俭不是口号,更不是运动。节俭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觉悟和境界,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优良传统,是一种倡导的职业素养的工作方式,更是一种职责。

《赢在节俭》一书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一个新的时代—微利时代已经到来,“厚利时代”已经结束。教人们做好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坚持勤俭节约,才能应对到来的新时代。《赢在节俭》开篇就讲“卖一台电脑就赚您一把大葱的钱”;讲浙江义乌双童吸管厂一支吸管的净利润仅为8毫钱,这就是微利时代。微利时代拼的是人才,拼的是管理,拼的是效率,拼的是科技,拼的更是节俭。所以应对微利的新时代,我们公司从领导到员工需要培养一种职责感和紧迫感,人人都需要从我做起,争做勤俭节约的模范,尤其是领导更需要严格要求,因为领导带了头,群众才能有劲头,也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7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每次都想提笔来描写母爱,但是却不知如何下笔。《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母爱是无法描写,只能用心去感受。”《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时,彷徨时所做的,他那时腿残废了,而地坛则是作者逃避现实的风港,而他那时却忽略一直为他沉默的母亲的感受。我觉得全文的情感线索是围绕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是把地坛、母亲与“我”三者联系起来,作者的母亲是位平凡的母亲,但平凡中又显示着她的伟大。她的平凡在于她与所有的母亲一样都那么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选择的爱的方式不同,当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击,以致心灰意冷时,常常会选择一个宁静而荒芜的地方逃避现实,来抚慰自己心灵上的伤口,而大多数母亲会说你不要想不开,别忘了你还有母亲,别丢下我。

而作者的母亲却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劝解自己的儿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儿子做任何决定,难道她不爱自己儿子。不,她爱。当她为儿子帮忙准备的时候,她多想问儿子你去那干什么,能不能让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没有,她从未求要过,她知道儿子做任何决定都会经过一番考虑,也得给儿子独处的时间,不想增重他的压力。但是,她也会去地坛寻找儿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后,却又悄悄的走了。在她母亲逝世了之后,作者才反省,最终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寻着怎样的幸福之路。地坛很大,从而可想而知,有过儿子的车辙地方,必定有母亲的足迹。当你真正悟懂一切的时候,往往会等到一切来不及补救的时候。有人会说:“作者的母亲伟大的超过了许多的母亲”。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们了解我们的母亲吗?去问过她想要的是什么吗?有多少个人携过母亲的手上街,为母亲唱歌,记住母亲的生日,给她一个惊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因为难为情,羞涩而不敢。这么简单的事,我们都做不到,听不到母亲的真心话,连自己母亲都不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评论自己的母亲。母爱没有大小之分,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趁我们还年轻,母亲还身体硬朗,让母亲的人生路程里,并不是她一个人的足迹,而是有我与她共同走过的脚印。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8

今天,我读了《格林童话》中的《名字古怪的小矮人儿》的故事。

讲的是从前有一个磨坊主,他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国王,他向国王吹嘘自己的女儿能把麦秸纺成金子,于是女儿在爸爸的谎言下受到了很多磨难,虽然后来有小矮人帮助她,但是狠心的小矮人却要带走她的孩子,除非能够猜出小矮人的名字。

聪明的王后想方设法猜出了他的名字后,小矮人生气的将自己撕成了两半。好恐怖的小矮人呀!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9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这虽然是一部科幻片,但充份体现了以前的作家是多么的聪明。就说它的作者“凡尔纳”吧,在潜水艇发明之前就知道有“潜水艇”这个东西。在他的眼里,“潜水艇”就是一支大型雪茄,上有两层共八寸的钢板,前端有一个大冲角,时速达50海里的“海怪”。可是别人会去想吗?你想得到吗?

我真希望这个故事是真的。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10

收起枪,别跟人和人说。哪怕,生活无法忍受也要坚持下去,这样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得有价值。

数千人形成一个强大的变压器,原成一种永不枯竭的原动力。

以前,我有一个不小的缺点,做事缺乏毅力,常常中途打退堂鼓。例如刚开始写日记时,觉得挺有趣儿,能每天坚持写一篇。没过多久,觉得写日记是一种负担,慢慢地就没劲了。爸爸见我学习三心二意,就特意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介绍给我看。

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不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真好,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有坚强的意志,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了,也不要放弃,你要站起来,继续往前走,成功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所以,我要不断地学习,从中吸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每当我受到挫折而落泪时,我总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形象,我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11

暑假时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曾经激励过无数人的教科书,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可以去细细品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终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党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的作家,最后终于变成一块“坚强钢铁”的故事。这本小说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能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揭示了对那些只会作威作福的资本家与社会主义社会的丑陋的不满,表达了保尔所代表的当时无产阶级对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身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民的解放而斗争。”我永远都不可能忘记书中这段不断鼓舞我奋勇前进的人生格言。

难道,我们不应该也像这样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也学习他们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也和他们一样吗?人生这条坎坷弯曲的路上,总会出现一些凶猛的“拦路虎”。可成功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还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好书吧!你必将受益终生。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12

《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了《爱的教育》之后让我明白,这人世间最珍贵的,最需要的就是“爱”。“爱”会影响到人一生的成长,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更是一门艺术。

《爱的教育》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文章中主人公的父亲了。他为了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他采取的措施不是没完没了的唠叨,也不是粗暴的警告,而是温柔如春风吹拂杨柳般的劝导。这位父亲为了说服自己的孩子要用功读书,给他的孩子举了很多已经投入工作的人也不忘读书的例子,让他的孩子更进一步地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读书而刻苦努力着,而你也要做这千千万万里孩子中的一员。

这位温和的父亲用他坚韧而亲切的笔触敲开了孩子的心扉,因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最能打动这个年幼男孩的心灵的是什么。他从不仗着自己是个父亲而在儿子面前装做高高在上的一个大人物,而是学会和儿子沟通,犹如知心朋友一般地亲切。他教育儿子要想成为一个男子汉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勇敢地去面对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和种种挫折。如果有对不起哪个朋友的事,要勇敢地去道歉承认错误并请求原谅。这难道不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吗?

文章中母亲那“爱”的教育也让我感受颇深。一次,她的儿子闲在家里,所以她就领着儿子到畸形儿学校去,却让她的儿子留在校门口,不让他进去。出来后对这儿子说:“我之所以不让你进去,像你这样体质健康的小孩进去给那些不幸的残疾儿看见,他们是多么伤心,有可能他们还会自暴自弃。是的,对于那些残疾儿来说他们的心里都有一块阴影,现在好心人的帮助早已把阴影抛在脑后了。如果在让他们看见那些比他们自己健康而又更快乐的孩子,就等于重新再揭他们的伤疤。所以这位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别人着想,要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无论谁遇到了困难都要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去帮助他们。

虽然《爱的教育》只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日记,但是却给了我无比深刻的感受。我也要向书中具有良好品质的人物们学习。学会关心别人,用一颗炽热的爱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帮助迷失了方向的小孩找到回家的路。让无依无靠的老人感到温暖,让在异国他乡的人不再孤单,让这世界到处都充满欢声和笑语。所以我自己要做好榜样带动身边的所有人。对于父母的唠叨,我应该好好的理会;对于老师对我的要求,我应该去实践;对于同学对我的意见,我应该去采纳。因为我知道这都是对我的”爱“的教育。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13

这篇文章主要讲: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资聪明,五岁就能作诗。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再让他学习了,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由于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这件事告诉我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我们努力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可以看出,像方仲永这样有天资的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会成为一般的人;像华罗庚这样没有天资的人,如果努力学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14

今天,我看了一本绘本,名字叫【会飞的箱子】。书里面讲了,今天是小明的生日,爸爸给他买了一台电视机,小明跑到箱子里玩,忽然,箱子飞起来了带着他环游世界。

父母都不会忘记自己孩子的生日,却会忘记自己的生日。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生气,我们要孝顺父母。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15

前几个周我阅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是一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她克服了没有听力和视力的困难,取得了伟大的奇迹,她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海伦希望自己能有三天的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她要看的第一个人是她的老师莎莉文,正是这位老师让她有了了解世界的能力。第二天,她要看日出,她想看到太阳的光辉。第三天,她有太多东西要看,无法规划出准确的目标了。

海伦从一个盲人的视角,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16

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对学生的真心的爱让我感动,那成熟富有魅力的人格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从教已有13个年头了,春华秋实,我也曾时时为单调枯燥的循环往复而牢骚满腹,近段我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芳香四溢的她使我即将熄灭的心重新燃起了灿烂的火焰,是她唤醒了沉睡中的我。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富有创意的理念。以往我们的语文学习,我们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窦老师带领学生扩大篇章的积累。选择了300多首古典现代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等等,让学生背诵。这样做,想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读着窦桂梅的文字,感受着她的思想,体悟着语文教学的魅力,我的内心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一种对自己深深的自责缠绕着我。联想自己我做了些什么,三年了我让学生只背了40多首古诗,《三字经》背了一半,《论语》只背了一章,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从今年上半年才开始,学生只读了三本书,与之相比,我做的与窦老师相差甚远。从这一学期开始,我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们博览群书,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做好积累。

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知识。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

超越课堂不仅仅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顾这四年的语文教学(以前教数学),我忽略了在书本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我死板硬套教参,学生体会不了的我让他背下来,从不考虑学生的悟,读了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我知道了以后我的教学方向,我以后不在枯燥乏味地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我要让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心灵碰撞,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思想,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

在激动、冲动、迷茫中读完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我知道了主题教学就是在教一篇课文的时候,不仅仅要找到“这片树叶,还要找到这片树叶所在的枝条及大树,这还不够,还得去寻找这棵大树所在的森林”,这样的教学才会避免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才会使教与学有效。这就意味着教师得有渊博的知识,阅读广泛,我很佩服窦老师,她的成功与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写下了10万字的教后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我们能做到吗?所以很多人听过窦老师的课以后感叹,好,但学不来!我也有同感,虽然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我运用不好,但我有信心,我要努力去做,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我在窦老师的课堂主题——温度·广度·深度中遨游,聆听《再见了,亲人》、《圆明园的毁灭》、《游园不值》、《晏子使楚》、《秋天的怀念》、《珍珠鸟》切实感受到了窦老师的“三情共振”——课始激情情始终、课中悟情情更浓、课中喑情情未了,这就是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如吹皱一池春水,流动起来,活泼起来,以执着激发执着,点燃心灵圣火,拨动课堂的琴弦。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也拨动了我的脑弦。我在深思我们今天的课堂。近段风越刮越猛,三勤四环节还未散尽,高效课堂又猛吹进来。在高村、城关聆听了两节高效课堂,对它的模式大致有了了解,高效课堂推进“九步”程序

“明确课堂主体(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独学)”→“自我发现问题(试用双色笔标出自己的学习困惑)”→“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展示解决方案(组内展示与全班展示结合)”→“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互评检测)”→学生整理学案(对残缺知识修补)→课后分层训练(画知识树或者完成计时训练)。它的内涵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 这样的课堂有力地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我很欣赏,但我也有困惑。

困惑一:他们在展示时一般都用小黑板,而我们这里运用的是多媒体,怎样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呢?学生展示时就不能局限于小黑板,可以从网上查资料,或者准备的资料用u盘拷贝,这些简单的知识老师应教会学生,这样汇报的形式多种多样。

困惑二: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怎样才能有机的结合?比如窦老师在教《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你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永远不会!……”如果是高效课堂,我认为会这样教:对抗赛看哪组读得好,情味太淡了,学生很难进入情境,我们看窦老师的课堂,窦老师既引导也示范,“求——请求——恳求——哀求——无奈下的命令”,学生的领会逐步深入,情感渐趋投入,在反复地朗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置身课堂的情境,学生情动自发,在这老师的点拨,设置情境多么重要,但是换成高效课堂这样的情好像就会冲淡很多。再比如为了志愿军,大娘( ); 为了志愿军,大嫂(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老师层层点拨,然后练习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语言与思维获得同步发展。明明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是在做练习他们是在“讲亲人”啊!那么高效课堂没有了老师的一步步引导,明显就是在做练习,学生还有情吗?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也许因为我还没有能灵活运用高效课堂吧。

困惑三: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互评检测)一项中老师出示的问题对子互评即可,老师不讲,由于有的学生这节课这个问题不会也有可能优等生也弄错,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讲讲,哪怕学生在全班讲,老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让对子只改而不讲不行。

一本好书读了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不仅是语言的魅力,更是人格的魅力。读完全书,除了由衷的敬仰之外,还平添了很多很多的惭愧。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要努力地让自己去做一个善于读书学习、不断进取的人,用窦桂梅老师的话说,要“立足于课堂,读有字的书,也读无字的书,并且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相信当我们的学习毅力足够强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艳丽。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17

《聊斋》中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打下了基础。家族的没落激励着蒲松龄更加勤奋的学习,家中丰厚的藏书也为他汲取知识提供了帮助。像那个时期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蒲松龄也期盼着金榜题名时。但屡次科举的失败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次次名落孙山后,他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懂得了“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举失利后,蒲松龄几经转折,为谋生四处奔波。他曾钟情于科举又深受科举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更能体会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聊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聊斋》可以说是蒲松龄的精神寄托,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它对男女情爱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见钟情而后与子偕老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18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来。平静地弯腰,凝视,回忆,捡起。这个原本简单平和的过程被鲁迅先生赋予了新的含义。

他记起快乐的童年,迷信却仁爱的阿长妈,严谨朴素的藤野先生等等一些现在普遍为人所知的人物。我们清楚地知道阿长妈喜欢摊着“大”字睡觉,给“我”讲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礼数;知道藤野先生与“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形象大相径庭,“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睛,夹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他叹息鲁迅不再学医,他是真心希望新的医学能传入中国,这个“希望”使得鲁迅更感受到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我们也是如此。

鲁迅在文中赞美他们,没有歌功颂德,而是还原他们最本真的一面。我看到了鲁迅笔下情感丰富、心地诚挚的阿长妈、藤野先生,不过对于我,他们再怎么真切,最多只可算是书中人。而对于鲁迅,这些平凡之人都是他生命簿册中最浓重的几笔。他的敬意和感激,从每一句话里流露出来,细节是那样清晰,人物从回忆里走出来,从纸上竖立起来,变得有血有肉,袒露着真实性情。这样的情感不是普通人能企及和完全吸纳的。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鲁迅先生从不掩饰好人们的瑕疵。宽厚的阿长妈讲话、睡觉时令人讨厌的声响、姿势,加上她恰巧又是个愚昧迷信的文盲,这些劣处并没有被掩藏,而是大方地摆在读者面前,与后面的‘三哼经’对照着看,着实被阿长妈感动了一把。的确,人是多面性的,较为完整的人才能打动人心。鲁迅自身也一样,激昂斗士的形象下,仍有一颗细腻的心保存着所有温馨的回忆,这些不多见的回忆又提升了鲁迅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写评注的老师才会说“《朝花夕拾》让鲁迅得以完整”。

人们常说鲁迅是一个批判,揭露现实的文学家。这两个词说来容易,要真正做到需要很大的勇气、执着和怀疑的精神。医术特差却霸道十足的荒唐“名医”,表里不一、阴冷自私的衍太太是两个标准的反面人物,前者的名气或许不及后者的响,但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这类人到今天还时常出现在眼界内。你我一定都碰到过类似“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且还招摇过市的人,尽管心生厌恶,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不关己就好。鲁迅不是“懒惰”的人,一方面,“名医”间接害死他父亲,另一方面那股与生俱来的正义感促使他以文字的方式不动声色又激烈深刻地剥掉了“名医”那层虚晃无用的外壳。我们的心在得到共鸣的同时,也惭愧于平日里的漠然无衷。

看到“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的时候,不禁笑出声来,这话套用得有几分黑色幽默不说,还把矛头指向某些中国传统的“虚伪”的孝道,一针见血。我记得自己当初读到这片文言文时,并没多大感受,不曾想到这一跪一答竟已成了虚招式。也许我也该对习以为常的事重新抱有怀疑的态度。

触及“名医”等接近上层的人的软肋,又对传统起了疑心,说三道四。鲁迅拿起笔,就好像搬起一块大石头,往平静的浑水里扔去。溅起的水花给我们自己染上了污点。这么说不对,不是染上,而是本来就有,水这一溅,才变得清晰起来。人人都似乎穿着肮脏的外套,自然有人不满,批评鲁迅,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谩骂一切,却提不出自己的主张。我反对这种说法,《朝》表现出的鲁迅,就是他原原本本的模样,从这原模原样中我们看到了浑水中洁白的莲,浑世中清醒激昂的鲁迅。如刀刃般锋利的言语也好,不留情面的嘲讽也好,都是为了唤醒糊里糊涂入了浑水,还全然不知的众人,跟牢骚、怨气又有何干系。主张,我想在当时,迫切需要的不是什么作家,什么主张,而是像鲁迅这样,有人情,眼界清晰,并甘愿为国家战斗的勇士。

在看清无数黑暗的事实,长时间愤慨疾呼后,鲁迅并没有丢失童年或者其他时候遇到的纯良之人,而这些人,这些回忆,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恐怕正因如此,他意识到,自己拥有的除了对“批判”的一腔热血外,还有那些正慢慢模糊的美好印象——这一生同样不可缺少的东西。比起战斗的勇士,做个拾花者或许更为长久,拾起自己和世人们曾经遗漏的落花,珍藏起来,交付给每一个活在当下的我们。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19

拿破仑的一生,都在书写着“磅礴”、“恢弘”和“大气”。他的成就,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极其辉煌的。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用武力打下的辽阔领土,从亚历山大的地跨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无不是经过一两百年就分崩离析的。唯有拿破仑法典,历经百年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今天的法律制度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20

《稻草人》是很多篇童话故事组成的,其中有一篇我觉得写的非常好。

这篇是《地球》,很久很久以前,大地跟皮球一样。可是后来,为什么有了高山?为什么有了海水?

当初,人们生活在地球上都很安乐,饿了采些野果,没事干的时候,到处开唱歌会。过一段时间果子被他们吃光了,人们才开始惊慌起来,唱歌会停止了,跳舞会也停止了,大家喊道:“困难的日子到了……”突然有一个聪明的人说:“靠果子过日子是不行的,我们可以耕种,把种来的东西储藏起来,就不会挨饿了。”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好办法,就开始耕种了,但有些柔弱的人拿不动锄头,便向强壮的人说:种的可分给我一半吗?强壮的人豪不犹豫地答应了。

种地时总要拣一些僵硬的石头,他们看柔弱的人站的是空地,就往柔弱的人那里扔,日积月累,柔弱的人就站的越来越高,强壮的人还把种的粮食分给柔弱的人,于是,强壮的人汗水渐渐成了湖,因为汗水富有滋养料,于是土石堆上就长出了青青的草,这就成了山。强壮种地的人本来就吃不饱,又要背着沉重的东西干活,在又累又饿的情况下,他们有的病倒了,有的死掉了,他们的母亲忍不住哭了,湖又渐渐变成了海,所以,今天的海为什么是咸的。

这篇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不能依赖别人;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21

《白棉花》这本书的作者是黄蓓佳。现在,就让我给你讲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

有一天,克俭在花园里听到一阵响声,他就抬头望上看,看见一架飞机正在坠落,接着又看见一朵“白棉花”在空中越来越大。克俭后来得知,飞机是美国人的飞机,“白棉花”就是降落伞。克俭和宝良捕黄鳝时发现了那个跳伞的美国飞行员。克俭等人就赶紧去找大人,把飞行员背回去治疗。在为美国飞行员挖芦根制作药材的时候,克俭和宝良差一点被鬼子打死。在医生薛先生、克俭的娘的精心护理下,飞行员终于醒了。克俭得知那个美国飞行员叫杰克……最后,杰克身体恢复了,在新四军的帮助下,他就又回队打鬼子去了。

看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只有真诚的心才能凝结成友谊,友谊是用钱买不到的。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22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一讲是真实朴素。作者尽取材于真实生活,例如说“拥挤”、“讲价”。他没有天马行空、天花乱坠的浮夸,也没有为了生动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间,自有些许幽默诙谐。关于讲价“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得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这可谓是真实揭露了做买卖的的现况,所谓“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确不符现世,让他一语道破,不由得令人莞尔。这样的文章字里行间自会有一股亲和力,大家身边的人和事,当然强于胡编乱造。与其以词汇的堆积罗列哗众取宠,不如以亲身所历的实事打动人心。与其说:我此题是否够吸引人,是否有的写;不如说:我此题是否真实,是否是我曾经历过的。这是我常犯的错误,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轻一代人的通病。没有亲身经历,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实,少份虚假,岂不是好?

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

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费掉‘民力’不少。”细致地观察品味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写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想。当你致力于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时,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平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拥挤,我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甚至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当梁实秋娓娓道来之时,方是“噢,原来如此!”下次坐公交、挤地铁,再观察观察印证印证,岂不有趣?

六百字读书笔记 篇23

新来的邻居彬格莱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班纳特太太追猎的目标。在一次舞会上,彬格莱对班纳特家的大女儿吉英一见钟情,班纳特太太为此欣喜若狂。

参加舞会的还有彬格莱的好友达西。他仪表堂堂,非常富有,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骄傲,认为她们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吉英的妹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自尊心很强,决定不去理睬这个傲慢的家伙。可是不久,达西对她活泼可爱的举止产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会上主动请她同舞,却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达西狼狈不堪。

彬格莱的妹妹一心追求达西,她发现达西有意于伊丽莎白,妒火中烧,决意从中阻挠。而遭到伊丽莎白冷遇的达西也鄙视班纳特太太及其小女儿丽底亚的粗俗。在妹妹和好友达西的劝说下,彬格莱不辞而别,去了伦敦,但吉英对他还是一片深情。

班纳特没有儿子,他的家产将由远亲柯林斯继承。柯林斯粗鄙无知,却善于趋炎附势,居然当上牧师。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马上与他的女友夏绿蒂结婚。

附近小镇的民团联队里有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魏克翰,人人都夸他,伊丽莎白也对他产生了好感。一天,他对伊丽莎白说,他父亲是达西家的总管,达西的父亲曾给他一大笔遗赠,却被达西吞没了。伊丽莎白听后,对达西更加反感。

柯林斯夫妇请伊丽莎白去他们家作客,伊丽莎白在那里遇到达西的姨妈凯瑟琳,不久,又见到了达西。达西无法抑制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态度还是那么傲慢。伊丽莎白坚决地谢绝了。这一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所带来的恶果,他痛苦地离开了她,临走前留下一封长信作了几点解释:他承认彬格莱不辞而别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满班纳特太太的轻浮和鄙俗;魏克翰说的却全是谎言,事实是魏克翰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私奔。伊丽莎白读信后十分后悔,既对错怪达西感到内疚,又为母亲的行为羞愧。她逐渐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

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与他再次相遇。她发现达西变了,不仅对人彬彬有礼,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他妹妹非常爱护。她对他的偏见消除了。正当其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丽底亚随身负累累赌债的魏克翰私奔了。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后,不仅替魏克翰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丽底亚完婚。自此以后,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种种偏见统统化为真诚之爱。

彬格莱和吉英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的凯瑟琳夫人匆匆赶来,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伊丽莎白对这一无理要求断然拒绝。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