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儿童故事 > 短篇儿童故事【最新10篇】正文

《短篇儿童故事【最新10篇】》

时间:

童话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语言知识。童话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也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特点。孩子的世界纯白无暇,他们对未来世界充满憧憬和幻想,喜欢小故事,也爱经典童话故事阅读。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0篇短篇故事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短篇故事 篇1

关键词:莫泊桑;项链;创作特点

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359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他的文学成绩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一生写短篇小说将近300篇。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项链》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首先,以小见大。莫泊桑的小说往往从小事入手,通过对平凡小事的描述,反映了金钱统治下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和道德水准。《项链》创作于1884年,讲述了一个小公务员骆塞尔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小说以项链本身为线索,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情节自然地展开故事情节,带领读者走进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她对自己的生活极不满意,梦想像上流社会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通过对玛蒂尔德七个梦想的描述,反映出她是一位生性喜好奢华,追求享受,爱幻想、爱虚荣的小资产阶级,最终为了一夜的荣耀,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和虚荣,成为一时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观察到正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内幕,了解了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于是采用截取其中某一个微小却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横断面的手法,以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1]《项链》正是通过描述玛蒂尔德戏剧性的遭遇,展示了人生的残酷,命运的无情,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和道德堕落。

第二,《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能够被人羡慕,能够有诱惑力而且被人追求”,表现她希望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第三,在构思布局方面,《项链》也显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到末了,她将将就就和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结了婚。”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她想跻身上流社会似乎有了希望,但是故事又出现了波澜,玛蒂尔德没有华丽的衣服,丈夫只好把买猎枪的钱拿了出来,让玛蒂尔德买一件漂亮的裙袍,矛盾似乎得到了解决,但是玛蒂尔德又说道“没有一件首饰,没有一粒宝石,插的和戴的,一点儿也没有,这件事真教我心烦。简直太穷酸了。”于是,夫妇二人又煞费苦心,向玛蒂尔德的朋友借了一串用金刚钻镶成的项链,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玛蒂尔德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此后,夫妇二人不得不债台高筑,省吃俭用,攒钱买项链,还项链,故事似乎已经讲到了结局,结尾却又笔锋一转,道出最初的项链原来是赝品。这样一个结尾,对玛蒂尔德追求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虚荣心进行了绝妙的讽刺。逆境――顺境――逆境的不断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在《项链》结尾处,作者没有给女主人公下什么断语,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戛然而止,结论让读者自己去下。可以说,好的小说不在于它写了什么,而在于它没有写什么,它给读者是否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的空间,大大增加了艺术效果。

第四,“精选细节这几乎是任何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不懈的追求。一个典型的细节有可能站立起一个人物,细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之紧要可知。把细节、性格、情节发展三者有机结合是文学作品在艺术技巧上成熟的表现。莫泊桑在《项链》中把三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2]《项链》对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都进行了精确的刻画,如为了充分表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同时也暗示有强烈虚荣心的并非只是玛蒂尔德一人,描写玛蒂尔德离开晚会现场时的细节:她离开时已近清晨四点,“她的丈夫从半夜起就在一间空空落落的小客厅里睡着了;客厅里还躺着另外三位先生,他们的太太也在尽情欢乐。”点出另外三位先生,好象是闲来之笔,但却分明告诉读者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子大有人在。她出门时,丈夫怕她受寒“把事先带来的衣服披在她的肩上,那是平日穿的普通便服,那种寒伧和舞裙的雅致很不谐调。她感觉到了,便想溜走,不让其他裹在珍贵皮衣里的太太们注意到。”因此,她不听丈夫的招呼,“便迅速下了楼梯”,这一系列细节,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它们共同烘托出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子的形象。

第五,《项链》所使用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准确,体现了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故事开始时,作者仅仅用“房屋的寒伧,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几个词,就把女主人公对现状的不满情绪烘托出来;“因此她又梦想那些丰盛精美的筵席了,梦想那些光辉灿烂的银器皿了,梦想那些满绣着仙境般的园林和其间的古装仕女以及古怪飞禽的壁衣了;她梦想那些用名贵的盘子盛着的佳肴美味了,梦想那些在吃着一份肉色粉红的鲈鱼或者一份松鸡翅膀的时候带着朗爽的微笑去细听的情话了。”其中的“丰盛精美”、“光辉灿烂”、“名贵”、“佳肴美味”生动地再现了玛蒂尔德队大资产阶级奢侈生活的向往。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项链》这部作品,展现了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林萍。浅谈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05).

短篇故事 篇2

关键词: 欧・亨利 写作手法 布局 语言 结局

欧・亨利(1862-1910),原名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的小说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大众生活,布局精妙,语言极具特色,以其独特的写作方法而享誉世界文坛。他一生写了270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以“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艺术特点突出,其中《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树叶》、《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子》等作品,被誉为世界优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写作手法的详细分析,来探讨欧・亨利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所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荒唐却又感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他们生活贫穷,但却各自拥有一样极其珍贵的宝物――吉姆有祖传的一块金表;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故事虽小但是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温暖、亲情、至爱、忠贞。在艰难困苦环境下一对相依相爱的夫妻,用自己最珍惜的东西去换取对方所心爱的礼物。故事虽说是有些悲剧性的色彩,但是烘托出来的却是比万金更要贵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综观此篇小说,探究欧・亨利的写作手法,笔者认为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局精心巧妙

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开篇为故事的发展做精心的铺垫,各个部分联系紧密,故事的首尾形成一个自然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文章全部的故事情节合理。《麦琪的礼物》开篇写道:“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这些铜子儿是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来的,……当时脸都臊红了……”这一段包含了整篇故事的全部要素。以“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这句开篇,说明主人公的贫穷程度,“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是“死乞白赖”得来的,说明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脸都臊红了”展示了主人公德拉善良的本性,寥寥数语就将人物完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开篇的简洁与流畅,自然会使得文章的思路通顺。

此外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几乎每篇都可以看到两条线索同时存在,并且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期实现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在《麦琪的礼物》文中,德拉卖发买表链是一条线索,而吉姆卖表买发梳则是另一条线索。整篇小说是通过两条线索的碰撞与交汇来梳理的,因而两条线索缺一不可。而这两条线索一交汇,作者就将整个故事结束。主人公生活的艰辛和窘迫、爱的真挚和深沉,都极好地体现在这一结构中。达到了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的效果。因此两条线索并进,在欧・亨利的创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语言极具特色

作者在文中写的是一对穷困贫寒的年轻夫妇,圣诞之际互赠礼物,以此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无法避免的凄凉,不幸的生活遭遇。在描写他们的贫困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选词之精确和句式之灵活。在《麦琪的礼物》一文中,作者精心挑选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来刻画主人公的动作、外貌、内心以及生活情境。如在“Rapidly she pulled down her hair and let it to its full length.”这句话中,动词pull down和副词rapidly均体现了德拉想为丈夫买一份圣诞礼物的急切心情。此外作者文中的句式也是相当灵活。有倒装句、长句、短句、断句、松散句、掉尾句等各式句型。如On went her old brown jacket;on went her old brown hat.(倒装);It was a platinum for chain simple and chaste in design,properly proclaiming its value by substance alone and not by meretricious ornamentation-as all good things should do.(长句);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That was all.And sixty cents of it was in pennies...Three times Della counted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And the next day would be Christmas.(短句);Only$1.87 to buy a present for Jim.(断句);Twenty dollars a week doesn’t go far.(松散句);Three times Della counted it.(掉尾句)。这样一些句式的使用使得作者的表达精确,有效地突出了作者的意图,塑造了一对贫困青年夫妻互敬互爱的艺术形象。

三、结局出人意料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常常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因此被誉为“尾巴的大师”。德拉卖了金发给丈夫买了表链,而且是跑遍了全城才买到的;吉姆卖了金表给妻子买了和金发相配的梳子。他们为了对方而各自失去了心爱之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然而作者采用这种构思,说到底也是为了造成强烈的悬念,从而形成一个令人惊愕、意外而又不违情理的精彩结局。这也形成了欧・亨利小说的独特风格。结局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

参考文献:

[1]樊林。“欧・亨利式的结尾”表现手法浅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2]李国宁。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魅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文翠。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的写作手法[J].东疆学刊,2001年,01期。

[4]刘新义。论《麦琪的礼物》语言特色[J].济南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5]张经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6]朱刚。重读《麦琪的礼物》[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2期。

短篇故事 篇3

呐喊内的文章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共14篇。《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来源:文章屋网

简短故事 篇4

美德无处不在,它有时是随手捡起的香蕉皮,有时是一排扶起的自行车,有时它就是一只受伤的小小鸟。它在考验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成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美德简短故事,供大家参考。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1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那是一种可以让人改变亲情的东西。孝敬父母,似乎是个久违的话题,也似乎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孝敬父母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最容易遗忘和忽略的环节。

古时候,以仁孝而闻名天下的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神话中,人类之母女娲受人类祭拜。这些虽然有实有虚,但这种美德应该被中国人学习并且继承。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的陆绩在六岁时,跟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在地上,袁术笑道:“陆郎来我家里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道:“我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於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後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孝敬父母是夫妻合一、为孩子做表率、创建其乐融融家庭,进而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孝敬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让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2在暑假里我看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大禹治水”、“完璧归赵”和“孟母三迁”三篇故事。

大禹治水这篇故事讲了洪水淹没了农田,禹决定治理洪水,在禹的带领下,他们吃尽千辛万苦,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全身心无私地奉献到了治水事业中。洪水终於被制服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大禹。因为他坚持不懈地治理洪水,百折不挠、信念坚定,和老百姓们一起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我很佩服大禹。

我第二喜欢的故事是“完璧归赵”。讲的是赵王得到了一块绝世宝玉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就用十五个城与越王交换。赵王不敢得罪秦王,明知秦王不会给十五个城,但还是要派人送玉。大臣蔺相如用自己的胆量和智慧,将宝玉和氏璧送还赵国。

这篇故事的人物中我最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既忠诚又聪明。他猜到秦王会不守信用,就用要撞柱子碎玉的方法逼迫秦王让步。

我第三喜欢的故事是“孟母三迁”。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孟子。孟子小时候家住在草地附近,他和邻居家的小孩把学办丧事当做游戏玩。因为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连搬了两次家,最後搬到学堂附近,以保证孟子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其中我最喜欢孟子,因为他很聪明。明白孟母把织好的布剪碎的意思是学东西要持之以恒,从而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第二喜欢孟母,因为她很关心孟子,为了他的学业做出很大的牺牲。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时写了许多我们要学习的品德。我们一定要尊重先人的智慧,学习先人的精华,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的道德精髓,对我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用处。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3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也许就是道德的宗旨吧!

今天我听到一条新闻:一个反腐败分子8年打倒一名腐败官员。8年啊!整整8年才打倒一名腐败官员,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甚至妻离子散。只为人民服务,在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我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便是反腐败与腐败之间的道德差距。

就象莎士比亚说的:“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下我们只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是等于没有一样。”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以儒家为主,以孔孟为代表的道德。人自我完善的过程是:自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中国的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浩然正气的爱国精神,爱人孝顺的人道精神,学而时习的治学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洁身自好的廉洁精神,物物相依的群体精神,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中国这条巨龙腾飞在世界的天空,我们会让全世界仰望!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4讲公德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这种讲公德的意识却被大家渐渐忽略。现在,有些人为了一己之利,把公德二字抛在脑后,不顾环境卫生,在大街上乱贴小广告,原本整洁美好的市容市貌被弄得乱七八糟。小广告成了今城“牛皮癣”

周三,我乘车外出,车站上,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吸引了我的眼球:不高的个子,硬朗的腰板,宽额深纹显得饱经风霜。他手里拿着小铲子,正一丝不苟地清除着早已挡住站牌的小广告。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小广告在铲子一上一下的舞动中,乖乖投降,一块跟着一块地脱落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走了过来微弯着腰,对老大爷说:大爷,您这干一次能拿多少钱呀?老大爷打量了一遍年轻人摇摇头说:“哎,现在的年轻人脑袋里怎么光装着钱啊?”他的话语中透露了些不满,“这人啊,活着就得有点公德心。一个人的公德意识可是社会文明的体现。甭说远了,就说这奥运会,眼瞅着就要召开了,咱可不能让外国人笑话咱中国人,你说是不是这个理?”老大爷说完,拍拍年轻人的肩膀,便拿起小铲子,转身离去了。年轻的小伙子听完之后,挠了挠后脑勺,对老大爷喊:“大爷,我明白了。”老人停下脚步,转头回报了他一个慈祥的微笑。

望着那渐渐远去的身影,老人的形象在我心中高大了许多。他那布满汗水的额头和朴素的话语将永远印在我心间。

生活中,不仅是乱贴小广告与“礼仪之邦”这个名词不协调,还有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些极其微小的行为在你眼中,可能并不算什么,但是,如果每人都多乱扔一片纸屑,那么,这个城市会不会变得脏,乱,差?我们还会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吗?

社会是一个整体,需要大家的维护。大家现在行动起来吧,共同提倡和维护社会公德。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5今天,看到着名画家华君武的一幅《假文盲》的漫画,使我感触很深。这幅漫画,及其有力地批击了社会上那些文化水平高,道德水平低的人群,尖锐地讽刺了有些人的极端利己的主义思想。

一天傍晚,在马路边上,一个抱着婴儿的妇女,拿着几袋东西站在上面。寒风凛冽,天色阴沉,车站上的“母子上车处”显得十分显眼。母亲望了一下,咦?母子上车处里,怎么会有四个大男人在这呢?难道他们不识字吗?可是看他们绅士道衣冠楚楚的衣着打扮,怎么也不像一个文盲呀!

母亲瞧了瞧他们,排最前头的那位大爷,胖墩墩的,穿着笔挺的大衣。他眯缝着双眼微微一抬,又耷拉下眼皮,没有丝毫反应。再看看第二个人,戴顶军帽,穿着军大衣,双手插进兜里,平视前方,旁若无人。第三位,矮矮的个子,戴着一顶十分时髦的帽子,闭着双眼,嘴角向下撇,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再瞅瞅最后一个人,简直无法形容。大个子,大皮衣,再加上一个大口罩,真是滑稽可笑。

母亲提着嗓门儿,大声说:“难道你们不识字吗?这里是母子上车处呀!”可是,他们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时候,车来了。那几个男人一窝蜂地冲到车上。母亲看了看车里挤得满满的人群,又看了看怀里冷得发抖的孩子,年轻的母亲只好无奈地站在旁边,等待着下一班车的来临。

短篇故事 篇5

论文关键词:拜厄特,译介,研究概况

拜厄特是英国当代颇具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她在叙事策略上的巧妙运用、对经典神话及童话的戏仿以及语言中层出不穷的旁征博引,使其作品无一不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自上世纪80年代起,拜厄特及其作品就一直是国外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我国,有关拜厄特及其作品的研究却刚刚拉开序幕。

1 拜厄特作品的译介研究

A. S. 拜厄特(AntoniaSusan Byatt)自1964年以来,著有《太阳的影子》、《游戏》、《花园中的处女》、《平静的生活》、《占有》、《天使与昆虫》等九部长篇小说,出版有《马蒂斯故事》、《糖与其他故事》、《夜莺眼中的精灵》等五本短篇小说集,同时还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

目前,国外对拜厄特作品特别是其“布克奖”获奖作品《占有》的研究已呈规模化、系统化、多元化态势。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些海外学术出版社诸如Rutledge,Palgrav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等已出版拜厄特评论专著20余部。2001年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其作品及评论仅20余部,2009年则多达63部,其研究规模化态势略见一斑,研究范围涉及其各个时期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文论研究,研究视角包括女性主义、叙事学、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个角度译介,其研究的系统与多元化态势亦可一斑窥豹。

反观国内,关于拜厄特及其作品的研究则略显低迷。在作品翻译方面,虽然拜厄特的小说集和短篇故事集久享盛誉,但其译介并不多,代表性的仅有两部。其一是200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洪译本《马蒂斯故事》,其二是2008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于冬梅、宋瑛堂译本《隐之书》,即《占有》。除此之外,国内读者能看到的就是经常被辑入短篇选本的《七月幽灵》。在理论研究方面,据笔者统计,目前发表关于拜厄特及其作品研究的论文73篇,其中有43篇是针对小说《占有》展开的。

2 拜厄特作品的解读研究

2.1 拜厄特代表作品《占有》的研究

拜厄特的小说《占有》于1990年获得英国权威的文学奖“布克奖”,后又夺得爱尔兰“国际小说奖”,可称为其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国内目前围绕该小说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小说的体裁、叙事特点、意象分析及其女性观等方面。

(1)体裁:拜厄特引起学者注意的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不同体裁的融合。《占有》中拜厄特对通俗和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实验和创新,它的古今双重叙事结构的交叉并置以及戏仿、拟写和互文的充分运用使小说的叙事空间明显增大,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1]。

(2)叙事特点:《占有》中出现了多种典型的后现念和叙事手法,灵活地使用了多种形式的并置手段[2],通过拼凑法、戏仿、自我指涉的话语、虚实相间和插入叙述突出了文本的虚构性质。

(3)意象分析:象征意象的成功运用是《占有》语言的显著特色之一。象征性对词的使用突显了小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3],象征意象连接历史和现实、时间和空间,在表现主题和建构文本方面极富重要性。

(4)女性观:拜厄特小说中惯用的主题就是女性对平等自由的追求。在《占有》中,小说通篇以女性主义的口吻写就。通过塑造拉莫特这样一个女性人物,揭示了她的女性主义观点:只要独立和敢于追求,女性最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4]。

2.2 拜厄特其它作品的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拜厄特其它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部作品:

其一,《园中处女》。从七十年代起,拜厄特就开始创作一组描写一个英国女人成长的系列长篇小说,《园中处女》便是此系列的第一部。该小说具有“编史元小说”特征[5],阐述了小说中蕴含的深刻的历史讽喻意义,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虚构性,具有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交织的特征。

其二,《太阳的影子》。小说以“太阳喻指男人,太阳的影子喻指男人对女人的约束力”为切入点译介,写作特点既具有朴素的现实主义倾向,又富有比喻的妙用[6]。还有学者通过原型考证、互文性研究、身体形象描述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主人公角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7],肯定了小说中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其三,《夜莺眼中的精灵》。作为一部短篇小说集,其艺术成就可与拜厄特的其它长篇小说媲美,被誉为“最有魄力的后现代短篇小说之一”[8],该小说可称为是一部“融合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段,将经典童话的主题和模式进行后现代元小说式重构的经典之作”[9]。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拜厄特《玫瑰色茶杯》、《天使与昆虫》等作品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工作[10-11]。

3 结语

纵观国内近二十年来的拜厄特研究,尽管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尚存在着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国内对拜厄特作品的翻译过少,国内读者缺少充分的途径以广泛接触到拜厄特作品;二是拜厄特研究的发展不够全面,《占有》的辉煌成就赢得了诸多学者的青睐,但拜厄特其它作品的价值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随着今后对拜厄特及其作品研究的逐步深入,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解读拜厄特作品中去,必将有更多细致且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得以开发,潜藏在拜厄特其它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和文学价值也将能够得到更好的彰显。

参考文献

[1]曹莉。《占有》:历史的真实与文本的愉悦[J]. 外国文学研究,2005,(6):75.

[2]钱冰。《占有》的悖论:高度的传统和醒目的现代化[J]. 外国文学,2005,(5):77.

[3]刘爱琴,张琳。《占有》之象征意象的文化解读[J]. 泰山学院学报,2007,(2):31.

[4]刘爱琴。拜厄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对《占有》的女性人物的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129.

[5]姚贺成。A. S. 拜厄特《园中处女》之现实与虚构[J]. 当代外国文学,2010,(2):75.

[6]徐蕾。身体的再现——论拜厄特小说《太阳的影子》中的父亲形象[J]. 当代外国文学,2009,(1):116.

[7]许兰。逃离牢笼重拾自我——A. S. 拜厄特《太阳的影子》女性主义解读[J]. 邢台学院学报,2010,(1):97.

[8]孟育凤。拜厄特小说《夜莺眼中的精灵》的互文性解读[J]. 社会科学战线,2010,(6):268.

[9]孟育凤。《夜莺眼中的精灵》与后现代叙事策略[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97.

[10]李争,高兴。女性生存状况的历史性反思——拜厄特小说《玫瑰色茶杯》的女性主义解读[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7.

[11]金冰。天使还是昆虫——拜厄特笔下的达尔文主义与自然神论之争[J]. 外国文学评论, 2010,(3):107.

短篇故事 篇6

关键词:京本通俗小说; 短篇白话小说; 诗词;通俗关风; 宋代

一:诗词与白话小说相融合

小说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体,可以在诗歌中融入多种多样的其他文学形式如诗词歌赋来表现人物、刻画性格、抒发感情。这形成了小说开放性的文体样式。《左传》中诗文结合的趋势已经初露端倪。到唐代,唐诗繁荣于天下,唐诗的繁荣也进一步体现在了小说创作中,以唐传奇为代表。到了宋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起,小说中插入诗歌的同时又有大量的词篇进入,这与宋词的兴盛也大有关联,下面将从小说中运用诗词运用白话来探讨两者是如何结合的。

(一)小说运用诗歌:小说中用诗的传统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西周到宋, 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 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2]在抒情文学甚至在史传文学中诗歌都作为其中一员进行融合。如《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大风歌。诗歌作为人物语言在史传文学中传达感情,描绘人物形象。

至唐代,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被称赞为极具史才、诗笔、议论。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在谈到唐代小说时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3]可其中不仅引用诗歌来表情达意,更将小说塑造为一个非常具有诗意的文本,给人无限的审美情趣。如《莺莺传》中的《明月三五夜》语言优雅精致有包含情意,给莺莺增加了文采也为全文增添了诗意。

宋代小说来源于说话,话本小说实为说话者的底本,多为白话。其中也有诗歌的成分。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一书中论及《庐山远公话》时明确指出:“它的体制有诗有文, ? ?在描写景物或某一事件结束时, 往往插人一首律诗或绝句来加强故事的气氛。? ?宋代话本诗文相间的形式即本与此。”[4]所以说,宋代话本小说中用诗是对唐传奇的继承,是对唐代话本的继承,更是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用诗的传统的继承。

(二)小说运用词:宋词的繁荣

鲁迅先生说:“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5]小说的发展属于后者,在羼杂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进化。宋元话本小说中不仅引人律诗绝句,还大量引入句式参差、声情并茂的词篇, 形成与唐话本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从而使话本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更加成熟与完善。

词产生与隋唐之际,至宋代达到鼎盛。成为两宋代表文学形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奉劝列为功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6]宋词的繁荣必定会进入到小说的创作之中。除此之外,话本小说中多用词还有以下原因:词和话本小说有着相同的功能即娱乐,符合市民的审美情趣;词与话本小说有着相通的思想内容;词与话本小说语言风格类似。“无论是通俗的语言,还是世俗的内容, 都使话本小说与词结下不解之缘。”[7]

(三)诗词与小说结合的方式

自古小说创作就融入了辞赋、诗歌等等,所以,在白话小说中运用诗歌是延续传统,而用词则是吸取新生事物的表现。小说与诗词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导情节发展:《菩萨蛮》主要是写陈可常落第后遁入佛门,得到郡王赏识,后被诬陷与新荷私通,可常不加辩解受到处罚,最后真相大白时,他却已圆寂了。这篇小说情节曲折,其中穿插着四首《菩萨蛮》词,这些词一步一步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用于劝惩:《错斩崔宁》中因刘贵一句戏言丧失自家性命,又牵连了两条无辜的性命。奉劝人要出语谨慎。

描写外貌:《西山一窟鬼》就用两首词来描绘李乐娘和锦儿的外貌。作者用词来描摹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却也留下了一些诸如陈词滥调的弊端。

描摹环境烘托氛围:《西山一窟鬼》中王七三官人约吴教授去坟头看桃花,来到苏公堤上,看到那游春的人,便用了一首词来描绘当时游春的盛况。

预示故事结局:在宋代的话本小说中,由于入话的设置,作者会在入话中插入各种诗词,一般都会明了的预示出故事的结局,如《拗相公》入话里的诗词便是照应了后文王安石因为才高得到皇帝重用进行变法,却最终使民怨恨,无人感激其功劳。

作者炫耀才华:《碾玉观音》中,小说开头的各种关于春天的诗词主要就是为了因此郡王游春这件事,有七首诗词连篇累牍的罗列实在是无甚大用,是作者逞才之作。

(四)小说使用白话:

鲁迅先生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然在市井之间,则别有艺文兴起。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8]可知话本小说兴起于市井细民之间,用白话俚语写书,叙述故事。《经本通俗小说》便是保留下来的短篇白话小说。但用白话作书却不始于宋,因为在敦煌千佛洞便有许多宋初所藏的俗文体之故事,宋代话本之所以闪光,“以意度之,则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9]

话本产生于唐代,在敦煌石室发现的文献中, 就有《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叶净能话》三种唐代话本。虽然其情节还比较简单, 语言还不够通俗, 但毫无疑问是宋元话本的先驱。[10]而纵观宋代之话本,以《京本通俗小说》为例,便可以看出话本中已完全使用白话,全篇小说通俗易懂。

二:诗词与白话小说相妥协

宋代短篇白话小说极具通俗性,它与诗词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结合,更有相互妥协的一面。词本为艳科小道,与小说旨趣大类相似,然而诗歌是历来文人抒情言志的工具,在小说中也开始用世俗的语言来描摹世俗人情甚至是天命等迷信思想。总之,诗词与小说 相妥协主要就表现在用世俗的语言与思想来做诗词,将世俗的诗词点缀与世俗的小说中来迎合世人的审美情趣。

其实,在唐传奇中便有词被运用与小说创作,但是,由于唐传奇是由文人所作,在词的选择和表达方面更加文人化,更加有意味一些,而不是像宋代话本小说中的词那样通俗。词产生与民间,以俗艳为美,因为词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场合制约了词的内容,使其只能写男女恋情与离别相思,可是当他与小说结合在一起,却有了一致性。即都是满足市井细民的娱乐要求,所以,词置于小说不能说是两者的妥协,而是一种互相的映衬。所以小说中的词也必定会为了满足世俗需要,更多的描绘一些世俗情趣。如《菩萨蛮》中可常和尚的咏粽子词,即表现了当时人们在端午的活动情景。

对于宋代话本中的诗歌,也一反之前诗歌的常态,被用在小说里迎合世俗口味。宋人用通俗的诗歌来推动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不像唐传奇极具抒情色彩,宛转有思致,更注重的是情节,是巧合是娱心是劝惩。如果说唐传奇中小说与诗歌是相映生辉,那么在宋代白话短篇小说中两者则是相映成趣,而这趣,则富有世俗色彩。

三:话本小说与诗词都通俗关风

宋代的话本小说是宋代小说的代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话本脱胎于说话,它是从口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散文叙事文体, 并且自始至终保留着口头文学表达方式的文体特征, 有着深刻的“说话”的烙印。宋人罗烨曾经称赞说话人的口头表达功夫为“白得词,念得诗,说得话,使得砌”。 [12]可见“说话”中有叙述有议论,叙述中夹有诗词和调谑,由“说话”转变而来的话本小说自然也具有这些特点。

话本小说在许多的方面表现了市民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取向,与市民阶层的习惯与认识息息相关。以《京本通俗小说》为例,《碾玉观音》是写一个女奴大胆反抗封建制度,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至死不渝。《菩萨蛮》则写了一个甘为他人受罚却不加辩解的和尚陈可常,最后以轮回报应来结局,体现了世人因果轮回的思想。《西山一窟鬼》则写了吴教授所遇皆为鬼的惊悚故事,体现了人们追奇求险的心理。《至诚张主管》则写了一个做人十分正直,不肯不义于他人的张主管,因为他的诚使他最终免于鬼的纠缠。劝诫人们至诚做人的道理。《拗相公》则是关于宰相王安石的故事,大抵是一种事实的反映,因为宰相的执拗最终使得变法后民众生活更加的困苦,致使天下哀声载道,纷纷赋诗作词抒发怨恨。《错斩崔宁》则是一句戏言引发的灾祸。小说侧重对巧合的描写,在文章最后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批判判官无能,急于结案,致使本来可以明白的案情糊涂了之,残害了性命。《冯玉梅团圆》也是一个巧合,即在战乱中,失散的两对夫妻经过巧合又再度团圆的故事。

这七篇小说,或为娱心,或为劝惩。与老百姓的思想意识相吻合,都是宋代市民的真实生活与心理。小说的叙写十分贴近市民的现实生活,具有通俗性。同样,在小说里夹杂的诗词,也是通俗易懂的。

小结:宋代话本小说与诗词的关系是既相融合又相妥协的,融合的一面体现在在小说中运用诗词来描摹场景人物抒发思想感情等等,妥协的一面则表现在诗词向小说的倾斜,尤其是诗歌,不再仅仅是抒发怀抱的正式作品,更成为了小说中与其格调相符的表情达意的通俗方式。而且小说和诗词具有一致性,即通俗关风,是与宋代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体现了市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讲小说史》 凤凰出版社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 三联书店 1982 第203页

[3]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

[4] 何春环《论宋元话本小说词文结合的创作模式》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32卷第3期

[5]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载于《鲁迅讲小说史》第174页

[6]元·脱脱《宋史· 石守信传》 卷二百五十?〔M〕北京 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7] 王易《词曲史· 衍流第四》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宋之话本〔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宋之话本〔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短篇故事 篇7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故事”更加精彩呢?恰到好处地运用悬念,我们的“故事”就会像一盘精美的“大菜”色香味齐全。纵观所学课文(苏教版),我们不难发现,常见的悬念有以下几种:

一、篇首设置悬念

萧乾的《枣核》,开篇便设置悬念:“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前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生枣核的用途,让人猜不透,为什么要再三托付带去?到底有什么用途?朋友得到生枣核后如获至宝,“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用途依然秘而不宣,进一步加深了悬念,更加吸引着读者。用“枣核”设置悬念,是这篇短文成功的关键。

二、运用倒叙,设置悬念

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点题,同时也设置了悬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竟然是父亲的背影,而不是他的音容笑貌?如果不是运用倒叙,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恐怕很难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心。

三、中间设置悬念

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到了故事的发展部分,写到海难发生,那是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了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了一个大窟窿。”小说没有停留于此,又指出:““诺曼底”号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人物的命运紧紧地拴住了读者,读者会屏住呼吸,等着去了解船员与乘客的生死。故事情节因此一波三折,让读者兴趣盎然r

四、结尾处设置悬念

让人感觉文章已完但意犹未尽,这样会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从而引人深思。我们看看鲁迅的《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读完,我们会思考: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在那样的年代,孔乙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悬念的设置,因人而异,它的位置也不一定非得在篇首,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有的文章,题目就是一大悬念,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看到这个题目,读者会想:为什么会是“最后一课”?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了悬念,读者的心就会跟着悬挂起来,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这样会牢牢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欲罢不能。

搞笑短篇故事范文 篇8

我算来是比较幸运的作者,一路写下来没经历过投稿石沉大海与退稿不断的挫折与打击。2004年,在我还不懂什么是小小说时,我就模仿着写了篇小小说处女作《捐款》,初生牛犊不怕虎地投给了百花园总编杨晓敏,这篇小小说居然也就在《百花园·原创小小说》上发表了。还得到了杨总编的鼓励,他说:我觉得你行,有潜力,写下去吧!

小试牛刀就初尝甜头,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到处发表小小说,参加全国性的小小说金麻雀节,小小说连续入选年度选本,获新锐小小说作家排行榜提名等。从2004年开始,算算出道至今也有七八年了,七八年时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只是沧海一粟,对于一位文学作者来说是足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如果他有一定的天赋,如果他够勤奋。按理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如果坚持下来,起点比较高的我现在应该是一位很成熟的小小说作家了。可惭愧的是,我的激情只维持了短短几年。自2008年在湖南省委党校读研后我就以求学太忙为借口,越来越少对外投稿了。倒是写了一个20来万字的长篇小说,但只作为好玩挂在一家文学网站,2012年出版社倒是主动找上门来签了合同,按合同协议,还给我百分之几的版权税。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版一事竟被搁浅下来。我对自己说,过了这两年就好了,等一切稳定下来,我就可以静下心潜心创作了。

机缘巧合,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告别故乡郴州,扎根株洲。在这里先是把工作的问题解决了,然后结婚生子。这一切都是一环衔一环,环环相扣、马不停蹄地进行着,让我几乎荒废了写作。孕妈咪日志和育儿手记倒是没怎么断过,婆婆妈妈地写了30万余字。

有朋友问我,你最近还在搞创作,还在写你的小小说吗?我戏说,通过写作改变命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自然是功成身退了。朋友说,不会吧?我马上笑说,开玩笑的,如果不搞创作,如果不写小小说,我又还能干点什么呢?写作是我的精神后花园,是我一辈子的追求与梦想,我还要出几本高质量的小小说,我还要上鲁院,我还要加入中国作协。朋友说,这才像你,千万别放弃,写吧,有志者事竟成!

也有朋友表示怀疑,理由是,你现在太幸福,太安逸了,一个陷在幸福窝里的小女人,只怕是再也无心创作了。我极力分辩,谁说了一定要痛苦文学,我可以快乐文学嘛,我还会写,我还能写,你等着看好了,好戏在后头呢!

这几年都没写小小说,最让我感到对不住的一个人,就是对我有知遇之恩的百花园总编杨晓敏。他把小小说当作毕生的事业在搞,到处奔走呼吁、摇旗呐喊,无怨无悔地身体力行地倡导着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弱势文体。《小说选刊》开始选载小小说作品;小小说纳入鲁迅文学奖评选;好多小小说作家通过写小小说加入中国作协,成名成家;越来越多的权威人士开始关注小小说;成立全国小小说名家沙龙;全国小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已(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8页)成功举办两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小小说新秀。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小小说的成长和繁荣。我的小小说处女作是在杨总编手上发表的,也正是他的关注与鼓励、扶持,那些年给了我很多机会,把我作为小小说阶梯队伍的后起之秀培养,让我连续三届参加全国金麻雀小小说节,跟王蒙、冯骥才等这些文学大家零距离接触。我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小小说的福佑,是他把我从一个穷乡僻壤拯救到了长株潭这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与生活。

有人对我说,别写小小说了,这种文体没什么前途。写中长篇吧。我只是淡淡一笑,我知道这辈子对于我来说,中长篇也会写,但若放弃小小说创作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忘恩负义。如果把文学创作比人的话,中长短小说以及散文都有可能是我的爱人,但原配、正室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小小说。小小说是我梦想的开始,也必将是我梦想的延续。

短篇故事 篇9

关键词: 面包; 博歇尔特; 说谎; 战争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11-01

博歇尔特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尽管他英年早逝,但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面包》是博歇尔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废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德国著名作家伯尔对这部短篇小说的评论是:“博歇尔特的短篇小说《面包》是饥馑见证者的文献、记录,但同时也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冷峻,简洁,一句也不多,一句也不少,它使我们感到博歇尔特具有多么大的才干。这篇短短的小说抵得上许多篇有关战后饥馑的明智的评论。”

博歇尔特的作品描写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物,文章中很少出现具体的名字,通常只是一个职业或身份的称呼。他们所代表的是德国战后的人们,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每个战后德国人身边。《面包》就是这样的故事,它没有过多复杂的人物,场景亦非常简单,时间就是短短的一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感染了无数读者。

小说反映的是战后德国人面临饥饿的辛酸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老夫妇,故事在厨房和卧室两个场景中切换,妻子听到椅子响动的声音,循着的声响来到厨房,看到厨房的桌子上放着盘子和刀,桌布上散落着面包屑,老人马上意识到,面包刚刚被丈夫切过,也许这个场景在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它是发生在那样的一个特定时期,甚至于他们每天的伙食都是定量的,每人3片面包。也许平日都忙于生计,也许这一刻对他们来说都觉得对方很陌生,他们互相审视着对方,都觉得对方变得苍老了。丈夫不断的重复着“我觉得这有声音”,以掩饰着自己的尴尬。妻子并没有戳穿他的谎言,而是极力的掩饰着内心的不平静,她无法忍受他们在结婚39年后他依然对她说谎。当他们重新回到卧室时,妻子听到丈夫咀嚼面包的声音,她装作熟睡的样子,以免丈夫知道她还醒着。第二天,妻子递给丈夫四片面包,对男人说“你尽管吃四片面包吧 ,” “我不太吃的惯这面包,你多吃一个,我吃不惯” 说这话的时候,女人离开了灯光,过了一会才回到灯光之下。而男人把身体深深的弯向盘子。

文章对男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语言和动作上。通过其语言和动作读者可以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被妻子发现时,他说:“我以为这儿有什么事儿。”而后不断重复这样的话,来解释他在夜里两点半这个时间出现在厨房里的合理性。同时掩饰内心的慌张和不安。文中几处对男人动作的描写也表现了他当时的不安。“他环视一下厨房四周”;“他的目光漫无目的的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他向窗外望去,”这些场景都发生在厨房里,寥寥几笔让读者感受了男人此时的内心世界,他不敢看向自己的妻子,他怕妻子看穿他的谎言。

当场景切回到卧室时,依然没有对丈夫心理状态的描写。在经历了刚刚如此尴尬的局面,丈夫并没有觉得羞愧,也许他并未发觉妻子洞悉了他的行为,也许是饥饿战胜了羞愧感,他吃了偷来的面包。文中这样描写到:“随后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

第二天当妻子把自己的一片面包让给了丈夫时,他把身体深深的弯向盘子,不敢抬头看自己的妻子。就在这一刻,他必定也知道了真相。

作者对妻子的描写则是多层面的,不但有语言动作上的描写,也有心理上的描写。当她来到厨房发现丈夫偷吃面包时,“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同时她觉得丈夫突然间陌生起来。从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出妻子对丈夫是非常熟悉的。她甚至于对丈夫的呼吸声都很熟悉。当她感觉到特别安静时,她知道丈夫不在身边。然而当她来到厨房时,她意识到发生的一切。“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还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在一起生活了39年,前一秒钟她还对他如此的熟悉,然而此刻她感觉到他陌生了,也许是平时两个人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方,也许是他的行为和举动让她惊讶,于是她重新开始审视丈夫。心理上的陌生让她产生了视觉上的陌生。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那盘子”这两处对妻子心理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她极力隐忍着不让丈夫发现自己已经了解了真相。此时妻子还要极力维持丈夫的尊严,替丈夫圆着他的谎言,“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回到床上后,她依然照顾丈夫的感受,假装熟睡了,然而她听到丈夫均匀的咀嚼声,内心必定是痛苦的。第二天,她称自己吃面包消化不好。此刻,她也说了谎。她说这话时看到丈夫把头深深的埋向盘子,反而开始同情起丈夫来。从某个角度来讲,丈夫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妻子牺牲的是每天的一片面包,而丈夫失去的却是尊严。她说谎时内心也是很不平静的,“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她怕丈夫看出她的异样,不敢把自己暴露在灯光下。

他们宁愿说谎,也不说出实情,而事实上,两人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只有通过互相欺瞒来维持彼此的尊严。这不免让人觉得心酸和无奈。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两个人39年来的信任,也摧毁了彼此内心的平静和尊严。当人类的生存本能面临威胁时,一切都变得卑微了。

如同博歇尔特的短篇小说《面包》一样,他的其它作品也没有对战争血淋淋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场上的硝烟,甚至于对“战争”二字只字不提,然而我们却能清晰的看到战争的痕迹,看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失望、彷徨和无助,沃尔夫冈・博歇尔特从别样的角度让我们认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甚至于比战争本身还要残酷。他的作品没有犀利的文字,就像一个静静的讲述者,深深的震撼人心。

参考文献:

[1] 李明滨。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3)[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德)伯尔(Boll,H.)著,黄凤祝 等编。伯尔文论[D].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 吴元迈。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四卷):1946年至1969年的外国文学[M].译林出版社,2004.

[4] Wolfgang Borchert,“Das Gesamtwerk”,Deutschland,Rowohlt Verlag GmbH,1982.

[5] Bernhard Meyer-Marwitz,“Wolfgang Borchert”,Max Niemeyer Verlag GmbH,T¨bingen,1973.

搞笑短篇故事范文 篇10

2013年万合天宜与优酷共同出品的迷你剧,集结叫兽易小星、白客、刘循子墨、至尊玉等一线新媒体影像代表人物,成功塑造王大锤、孔女神等经典形象,被网友誉为真人版日和。 安静的美男子

语源 出自《万万没想到第二季》第一集“美男子唐僧”,为叫兽易小星扮演的唐僧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全句为“我想我还是安静地当一个美男子算了。”唐僧以此来各种拒绝王大锤化身的“佛祖右手”让他救出孙悟空并去西天取经的要求,语气高冷之余有一种傲娇受的激萌感。

解释:偏正短语,重点在“安静”,意为“像我这样的美男子只需要安静生活就好了,不需要折腾和自讨苦吃”,此短语除网络恶搞之外亦可以作为直男癌中重度患者及自恋人格的“废柴”之识别标签――如果某男在某女面前说出这句话,请认真观察他的表情,如果确定不是搞笑或自嘲,请女士自动启用高能预警。

鉴定 “美男”一词流行已久,本世纪流行语中出现“美男子”一词最早始于《流星花园》时期兴起的“花美男”之风。随着腐女社会的形成及男色经济的发展,“美男子”这一带有女望符号的词汇愈发高频使用,韩剧《原来是美男啊》及各种版本《花样男子》的高收视便是这种女性群体心理的外化。而“安静”与“美男子”连用则是《万万》剧方别出心裁的设计,在高冷拒绝的傲娇感中隐隐带有对“美男子”身上“废柴”属性的批判,由叫兽本人出演唐僧亦对“美男子”的审美属性进行了颠覆,从此“安()静的美男子”在流传的网络语言中更接近于“没本事又傲娇且极度自恋的矬男+废柴”,反讽之意明显。 蛇精病

语源 出自《万万没想到第一季》第九集“大丈夫许仙”,为“驱魔人”王大锤每次收妖失败的吐槽用语,完整场景为:王大锤收妖反被白素贞完爆后,便会把手中的道具一扔,“蛇精病啊!这还怎么玩?烦死了!”

解释 为“神经病”的谐音,意思与用法类似“深井冰”,语气较“神经病”弱,恶意值及攻击性能几乎为0,多用于吐槽及恶搞。

鉴定 谐音或“象形”文字代替原有词组,亦是“网话文”的一种重要造词方法,如早年出现的“稀饭”代替“喜欢”,“杯具”代替“悲剧”,到近年的“捉鸡”(着急),“有木有”(有没有),及尼玛尼美系列等(国骂系列),均是原有词组语气的弱化与隐晦表达,“蛇精病”等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除了消解原有词组的强烈褒贬色彩之外,亦符合ACG爱好者们对“萌属性”及“傲娇属性”的标榜与追求,故迅速走红。 人生巅峰体

语源 出自《万万没想到第一季》第二集“进击的刘备”,因句式整饬,内容过于经典而被固定为丝王大锤的YY常用语,“不用多久,我就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配上锤锤经典的“且YY且面瘫”表情)

用法举例 此句式胜在其整体和部分均可灵活运用,如“以下便是XX运营方法总结,祝各位学员早日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鉴定 “人生巅峰体”的最早模型来自某职业学校招生广告,鸡血型文本、各种“正能量”画面(与成功人士各种握手、一脸正能量地走在阳光下等),加上旋律激昂的背景音乐,对有梦想的平民的确充满蛊惑力与煽动性,早年间流行一时。而“丝文化”风靡之后,平民们开始勘破“正能量”和“梦想”的诸多骗局,这种“人生巅峰体”便成为一种心酸的反讽,譬如丝王大锤每次说完这串台词总会陷入更悲惨的境地,如今“人生巅峰”已不再具有召唤和励志的功能,成为丝们恶搞及自嘲的载体。 神剧二 《十万个冷笑话》

一部连载于有妖气原创漫画梦工厂的国产漫画,在原作者寒舞和有妖气的努力下被翻拍成动画,由一系列吐槽短篇组成,被誉为“中国版日和”。目前已连载的篇章有葫芦娃篇、世界末日篇、哪吒篇、光之国篇,以及一系列杂篇:见鬼篇、亚基篇、柯哔篇等。 自挂东南枝

语源 出自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原指焦仲卿听闻妻子刘兰芝投水身死之后,朝东南方向自缢殉情,后被《十万个冷笑话》用于片尾曲《不如自挂东南枝》的歌词。全歌由各种古诗词拼接而成,每句均以“自挂东南枝”结尾,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自挂东南枝”,哪吒、李靖等动画形象也纷纷乱入,造成一种弹幕吐槽般的奇特效果。

解释 原本一个凄美的殉情故事在此处被消解得只剩“死亡”的含义,“不如自挂东南枝”亦是“不如去死”的调侃式说法,语气较“去死”轻松且调侃得多。

鉴定 无中心、无权威的网络空间在语言上亦消解了很大一部分的沉重与严肃,“死亡”成为新新人类们挂在嘴边调侃的话题,《万万没想到》中的“妈妈,我要挂啦!”、“要死要死要死”和《十万个冷笑话》的“自挂东南枝”,其“死亡”的沉重与恐怖之义被轻松的调侃语气所消解――“拒绝沉重,娱乐至死”亦是“网话文”时代的语言特点之一。 叫我女王大人

语源 出自《十万个冷笑话》“福禄篇”,蛤蟆精抬着蛇精去寻找“福禄娃”(葫芦娃)的过程中与蛇精反复出现如下对话――“报告大王!”“不要叫我大王,叫我女王大人!”“好的大王,是的大王!”

解释 这本是在原片中御姐蛇精与逗比蛤蟆精的对话,现在多用于90后及00后小女生的日常网络语言,意图营造一种霸气与软萌并存的特殊气场。

本刊点评 从《万万》中丝王大锤vs女神小美的设定,到《冷笑话》中“女王大人”的流行,网络世界及ACG领域中“腐女文化”及“女权经济”的盛行已成潮流,因此在现象级热播的网剧及流行语中,皆有一种“丝VS女神”“女王VS忠犬”等“女强男弱”的经典模式。 句式 回音体

语源 源于恶搞视频《包青天公审采花贼》。网友用电视剧《包青天》画面自行配音,“下跪何人报上名来,跪何人报上名来,何人报上名来,人报上名来,报上名来,上名来,名来,来。”从此,将一句话逐字缩短模拟回音成了一种“回音体”,在《十万个冷笑话》中多处都有运用。

解释 回音体结构简单易学,亦能以“荡气回肠”的感觉加强各种情绪的表达,独特的模式隐隐透出强烈的傲娇感,为各种新新人类所喜爱。

本刊点评 最喧嚣的时代亦是最寂寞的时代,大家都争相做发言者的同时,倾听者势必会寥寥无几。因此,当一个人只能靠“回音体”这种文字模式来为自我的言论刷存在感,这种寂寞也真是够够的了。 延伸……

孤单体

出自网剧《白衣校花与大长腿》,原场景为女二对女一说,“我们做朋友吧。”女一高冷拒绝:“抱歉,我想孤单一些。” 带我飞

原出自《LOL玛德西亚视频》,为LOL菜鸟求大神罩自己的调侃之语,后在《万万没想到》中流行,变形为“带我装B带我飞”。 彼此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