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故事2020大全》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故事是历史的积淀, 历史典故作为学生喜欢的一种文字形式,内容生动,让同学们深深地为之吸引。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经典历史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经典历史故事1
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经典历史故事2
《西游记》这部经典的著作,已然成为了我们儿时的回忆。不过,经典就是经典,时至今日,这部著作仍是被人们所追捧的经典。下面小编来为大家揭秘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历史上真有明确的记载吗?
【一】
唐僧一行自大唐出发,先后历经十四载,一路艰险荆棘,游历十余个国家。其间有个,却特别不同,不用说,它便是《西游记》五十四回出现的西梁女国了。
先来看看原著描述,“金鱼玉佩多官拥,宝髻云鬟众女排。鸳鸯掌扇遮銮驾,翡翠珠帘影凤钗。”此番此景,不禁有诗赞曰,“那西梁国虽是妇女之邦,那銮舆不亚中华之盛”。
可见繁荣之意。
又窥得女国建制,大抵由清一色女性组成,国家户籍系统里,是断然不见男子。俨然是一个女权主义的乌托邦。至少,表面看是这样。
尤其那位亲自接见异国来宾的女王,美貌更是鹤立鸡群于三界之中。但瞧原著赞叹,“说什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瞧瞧,直接把昭君、西施、嫦娥、九天仙子等名动一时的诸多美女一并PK了。
不用说,取经人都看呆了。
“那呆子看到好处,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八戒这食色之相,颇有点难看了。
当然,唐僧也好不到哪儿去,“战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红晕得顺着脸颊一直爬上了光头,在烛火的映衬下,犹如一盏红色的灯泡,闪闪发光。
【二】
女国背后暗流涌动的枝节,我们在《西游有料》系列已经详细剖析,此处不作展开。
却来单说一番女国的来历。
这个有趣国度,实非《西游记》凭空的杜撰。
唐代玄奘大师(唐僧艺术原型)的《大唐西域记》中就有记载:“大雪山中有东女国”、并介绍了女国的建制,“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东接吐鲁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
以女性发号令,男性游离于权力系统之外,这大概是一个母系社会的模板。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唐西域记》里,女国是有男性存在的。
但在流传过程中,故事慢慢被神话。
譬如《山海经》有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又如《后汉书》载,“又说海中有女人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则生子云”。无论《山海经》还是《后汉书》,成书均早于唐朝取经的时间点,民间奉行“拿来主义”,就结合了既有的一些模板,杂糅出了现有《西游记》里的女国形象。也可见民间传作故事的智慧。
而窥井生子,应该正是后来食子母河水怀孕的原本吧。
【三】
但这样的女国,却如空中楼阁。或为江湖人以讹传讹之作。
剥离了神话色彩外衣,单看《大唐西域记》里的纪实,似乎又过于简略。此时,我们可以翻开《神异记》,里面真有一个切实存在。
摘录如下。
“东女国,俗以女为王。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户口兵万人,散山谷,号曰宾就。有女官,号曰高霸,平议国事。在外官僚,并男夫为之,五日一听政。王侍左右女数百人。王死,国中多敛物,至数万。更于王族中,求令女二人而立之,大者为大王,小者为小王。大王死,则小王位之,或姑死妇继。”
文中的南流弱水河,应该就是《西游记》里子母河的原型了。又介绍了女国的行政运作,朝中议政者,皆为女官。帝国权力外沿,可由男性担任。但中枢部分,却设定正副女王(不知扑克牌中“大、小王”的灵感是否正出于此),以防不备。
文中又强调了帝国的一些风俗。
如“重妇人而轻丈夫”,可见男性在女国地位卑微,是没有话语权的,是个十足的女性社会。也难怪《西游记》里唐僧一行不愿留下。
又如“人死则纳骨肉金瓶中,和金屑而埋之”,可见此处风土人情,国人死后,就把骨头和肉装入金瓶中,撒上金屑,然后埋入土中。从国民黄金埋骨的阵仗,也可推知帝国较为富裕。
这也合了《西游记》里“不亚中华之盛”的说法。
【四】
可以看出,女国艺术形象的形成,是诸多传说元素的杂糅。但这里,却不得不讲一个颇为有趣插曲。
其实,现行本《西游记》关于女儿国的描写,是经过吴承恩先生“微整容”的。至于早前民间流传的女国故事,情节却要粗鲁许多。
不妨摘取一例,出自杨景贤版《西游记》杂剧。
剧中情节,通过各出场角色以唱词的形式体现。
女王唱道,“千年只照井泉生,平生不识男儿像。见一幅画来的也情动,见一个泥塑的也心伤。”
通过女王的表现,我们可以推知女国居民对于男性的需求是较为强烈的,即便是拿着一幅男性画像,也不禁浮想联翩。
但唐僧一心向佛,誓死不从。场面一度混乱。
事后,悟空是这样陈述的,“猪八戒吁吁喘,沙和尚悄悄声。上面的紧紧往前挣,下面的款款将腰肢应。我端详了半晌空傒幸,他两个忙将黑物入火炉,我则索闲骑白马敲金镫。”
由此可见,猪八戒、沙和尚在女儿国一行,其实都破戒了。对于这个既成事实,唐僧也没有过多表态,拍拍徒弟们的肩膀,继续西行。
元明时节的杂剧,难免走入乡野之地。下里巴人看戏,讲得是场面上的刺激。为了“粉丝”需求,故剧本里有大胆粗俗描写,也是可以理解。但吴承恩先生毕竟是浸淫儒家文化的读书人,断不能让文风流于低俗,便妙笔一挥,将情节全然改动。笔下的女国国王,自然也少了市井浮夸之气。“说什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如是女王端庄形象,终究定稿。
经典历史故事3
知恩图报
秦穆公外出巡视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战马弄丢了,等他找到的时候,一伙人已经把马杀掉正在吃肉。秦穆公看到爱马身死,虽然心中不忍,但是不知者无罪,马死已经无可挽回,再追究也没有意义,反而会失去民心。
于是,秦穆公便对杀马的众人说:“吃马肉怎么可以不喝酒?”又命随从给他们斟酒喝。国君不罚反赐酒,挽救他们的性命,让这一伙杀马人心中惭愧不已,秦穆公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几年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危在旦夕。当时吃秦穆公马肉的那伙人听说了此事,决定报答秦穆公的恩德,他们在危急时刻冲破晋军包围救出秦穆公。秦穆公的大军來援,大败晋军,还俘虏了晋惠公。这就是知恩图报的典故。
经典历史故事4
朱灵为什么不被曹操重用?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做:“为人不孝者必不忠”,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你就很难指望他在国家患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尽忠了。这句话为儒家非常推崇,也常常作为后世人评判人才的标准。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他本人是非常有个性的,别人都是说的仁爱之辞,他却常常以诈谋立论;别人常常按家世人品来选拔官员,他却唯才是举;在刘备念兹在兹的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时候,他却声色俱厉地说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按道理说,曹操应该是一个不拘一格取人才的人。
但是他一生当中还真的对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没有唯才是举,因为这个人有道德污点,这个人是冀州清河国人,叫做朱灵。
朱灵是一个非常崇拜曹操的人。他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曹操征讨陶谦时,袁绍派了几支军队来支援曹操,朱灵就是其中的一支。打完了仗,朱灵却舍不得回去了,经过与曹操的一番相处,他觉得曹操才是天下之间真正值得他为之卖命的明主,于是他带领他的部下加入了曹操的军队。
对于这种能征善战的将才,而且还带着数千兵马,这样来投靠自己,曹操当然是十分的高兴的,他很愉快地接受了朱灵的部队。但是私底下曹操却对别人说:此人不可大用。
为什么曹操对朱灵会有这样的评价呢?原来朱灵以前在袁绍手下时,能征善战的名声就传播到了曹操这里。
当时,作为袁绍的部下清河人季雍以鄃城背叛袁绍而投降公孙瓒,袁绍十分的愤怒,就派朱灵前去攻打鄃城。然而季雍知道朱灵的母亲、弟弟在鄃城当中,于是把他的母亲捆绑起来,学习项羽,把捆绑了的朱灵的母亲放上城头来威胁朱灵。
朱灵看了自己的母亲在城池上被捆绑,于是当场大哭一场,但是为了立功他却说:“大丈夫一旦为别人卖力,自己的性命尚且不能顾全,哪里还能在乎父母妻儿的性命呢?”于是痛哭过后,朱灵照样率兵猛攻城池。
惊慌失措而又恼羞成怒的季雍看朱灵为了立功连自己的母亲都不在乎,于是杀了他的母亲和弟弟,最后城池被朱灵攻破,季雍也被朱灵捉拿。朱灵公私分明,不徇私情,能征善战的形象也从此广为人知。
然而曹操听到了朱灵的这些信息,他觉得非常不好,所以在朱灵投奔曹操的时候,他说:“此人不可大用”。
我们可能很奇怪,曹操你自己也不是什么道德模仿,凭什么就看不起人家朱灵为了立功而连累了自己的母亲呢?何况朱灵并不是有意为之的,这样的情况下,实在是“忠孝不能两全”啊!
但是曹操就是对朱灵产生了根深蒂固的看法,或许这可以用韩非子的一句话解释吧。韩非子曾经说:“臣子的德行是仁慈,而君王的德行是不仁慈”,自己以奸诈立身立家取天下的曹操,并不喜欢看到他的臣子也残忍冷血,所以给了朱灵一个“此人不可大用”的标签。
朱灵在加入了曹操的军队之后,由于是投奔自己所期待的“明主”,所以他打仗更加的卖力了,把曹操交给他的每件事都做得很好,以期有更多的机会立功。
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他率兵拦截走投无路的袁术,袁术被逼无奈,病死途中。建安九年,朱灵带领新兵五千守卫许南。建安十三年,朱灵跟随曹操讨伐荆州。建安十六年,朱灵随曹操讨伐马超,朱灵偷袭马超后方,极大的帮助了曹操。接着朱灵随夏侯渊平定隃糜、汧氐。
可以看到的是,不管什么时候曹操交给朱灵的任务,朱灵都是优秀的完成的。但是曹操从来没有给过朱灵很重要的任务,要么是防守,要么是跟着别人去进攻,要么就是去拦截别人的小股部队,可以说曹操真的从来没有“大用”过朱灵。
不仅如此,曹操还对朱灵的带兵非常不满。在朱灵成功的平定一场部下的叛乱之后,他斩杀了叛乱的首领,然后向曹操汇报。曹操并没有嘉奖他的行为,反而斥责他对士兵过于严苛,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士兵人心不稳,才有了叛变的发生。总而言之,曹操看朱灵的时候,就一副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感觉。
在多次看朱灵不是很爽的前提下,曹操甚至觉得让朱灵带兵立功都是一种危险了。由于当时的于禁战功赫赫,而且文武双全,威名行于军中,曹操终于决定,夺了朱灵的兵权,并且让朱灵作为于禁的跟班,跟着于禁干。莫名其妙的朱灵被莫名其妙地夺了兵权,但是他也不敢反抗,还是默默的在于禁手下当了一员参将。
“不可大用”的朱灵现在曹操索性用都不用了。从此,就几乎看不到曹操任用朱灵带兵打仗的记录了。直到曹操死了之后,曹丕反而还对朱灵加官进爵,并且任用他带兵打仗吗,为自己建立了不少的功勋。
为什么一直唯才是举的曹操对朱灵的反感如此的根深蒂固呢?这可能是一桩历史难以解开的谜案了。也许,是因为朱灵作为袁绍的部下带兵投靠曹操让曹操觉得朱灵是一个不忠诚的人?
经典历史故事5
曹操为什么打压朱灵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东汉末年,曹操率先崛起于中原,得天时以造就了偌大的曹魏政权。一时间,曹魏帐下可谓是“谋臣如云,武将如云”。造成这种盛景,显然与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有关。
曹操选拔人才,很少看他们的出身与过往。因此张辽、于禁虽然是降将出身,依旧能得到曹操赏拔。至于其他寒门才子,只要有才能,得到一官半职更是再容易不过。其中较为突出者,亦可为州郡长官。
可见曹操的气度,是非常了得的。但在曹魏名将中,却有一个例外,不知是何原因,曹操对其却十分不喜,乃至怀疑厌恶。此人,便是后将军朱灵。
朱灵,字文博,冀州人氏,原为袁绍部将。那朱灵是怎么来到曹操麾下的呢?同当年的刘备一样,曹操征讨徐州陶谦时,当时与之交好的袁绍为了支援这个小老弟,便令朱灵带了三个营的兵马前去支援。
不曾想到,朱灵来到曹操麾下后,无不感慨道:“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就这样,朱灵靠着一波“曹吹”正式来到了曹操麾下。
需要指出的是,朱灵投曹之时,是自带本部兵马而来。因此他在曹军之中,也还算比较有地位。再加上当时的特殊情形,曹操为了安抚军心,也很少收回降将的兵权。如此一来,便为于禁日后争兵朱灵埋下了伏笔。
曹操对于朱灵,始终是有偏见的。当时,朱灵手下招募了一些新兵,曹操便告诫他,要注意以宽宥对待他们;否则的话,他们心中必定不满。到了阳翟之后,朱灵手下的军士果然发动叛乱。
朱灵不愧是难得一见的良将,他在第一时间内便斩杀了“带投大哥”,并立即上书给曹操,向他说明了事情原委。
不曾想到,曹操的评价却是:“来书恳恻,多引咎过,未必如所云也。”可见在曹操心中,朱灵是有意为自己开脱。这不是偏见,又是什么?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却大不一样了。东海昌豨叛乱时,于禁与他是多年好友,但依旧忍痛将其杀死。曹操闻言,大为感慨,称于禁治军严整,有古之名将的风范。
曹操对待于禁与朱灵的态度,用现代话来说,那就是“双标”了。而且在不久之后,曹操最喜爱的马仔于禁,还夺了朱灵的兵权。
据《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这里可以明确看到:曹操对于朱灵是常有怀疑态度的,而于禁作为外姓中的第一将领,自然便选择了为主公分忧。
自此以后,史料中便再也没有朱灵单独领兵作战的记载。想想也是,之前的朱灵拥有本部兵马,能轻易参加各种战役;但此时的他失去兵权,犹如一个光杆司令一般,便很难再有所作为了。
不过,朱灵虽然成了一个闲人,但他依旧享受到了自己应有的待遇。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后,朱灵进封高唐侯,得以衣锦还乡。
不管怎么说,朱灵都算是曹魏老将,他虽然失去兵权,依旧享有着不俗的声望。正因如此,在曹操庙宇建立之后,朱灵也成为庙中配享的武将之一。
说到这,相信有人会提出疑惑:为何曹操对朱灵有偏见呢?结合朱灵生平事迹来看,笔者认为有这么三点原因:
其一,朱灵的投降与当年的刘备极为相似。故而有可能是曹操在朱灵的身上,看到了刘备的影子。所以这种不信任感,便油然而生了。
其二,朱灵的风评不好。在年轻之时,朱灵为了自己的功劳,竟然舍弃了母亲与弟弟的性命。虽说这样的人很忠诚,但他对亲人的凉薄行为,也很难让人生出好感。
其三,朱灵没有气节。别的降将,大多都是曹操击败敌军之后,被迫而降;而朱灵却是主动而降。这场跳槽,事先没有经过袁绍准许,也让曹操很意外。
但曹操也不能拒绝朱灵的好意,毕竟他还需要更多的人前来投效。只不过,曹操心中对于朱灵没有气节的举动,难免产生偏见。因此在曹操的安排中,朱灵大多情况下都是和其他将领一起行动的。
经典历史故事2020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