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 >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精选13篇】正文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精选13篇】》

时间:

阅读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1

春,是大自然最具诗意的开场白。当第一缕春风俏皮地拂过大地,仿若灵动的手指,轻拨世间的弦音。田野间,沉睡一冬的泥土率先苏醒,那酥软的质感,恰似被暖阳烘暖的棉被,蓬松而温润。小草们像是收到神秘指令,纷纷从土里探出嫩绿脑袋,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争相传颂春的消息,一片连着一片,编织成翠绿的绒毯,肆意铺展在广袤田野。

河畔垂柳,宛如婀娜多姿的绿衣少女,细长柳枝是她柔顺发丝,随风轻舞,每一次摇曳都是与春风的亲昵呢喃。柳芽绽露,恰似点缀其上的翠玉,在日光轻抚下,闪烁着生命光泽,似在诉说重生喜悦。林间鸟儿,也不甘寂寞,啁啾欢唱,用灵动音符奏响春之乐章,或清脆、或婉转,此起彼伏,唤醒山川河流,宣告春归大地。

夏,是大自然一场热烈狂欢。太阳似个激情四溢的鼓手,卯足劲敲打着炽热光芒,将大地烤得滚烫。池塘成了水生生物的欢乐剧场,荷叶挨挨挤挤,宛如绿伞汇聚,撑起一方清凉天地。那荷叶,有的平铺水面,似慵懒睡榻;有的亭亭玉立,如绿衣仙子裙摆,随风翩跹。荷花于叶间崭露头角,粉的`像霞,白的若雪,花瓣娇艳欲滴,花蕊嫩黄,招引着蜜蜂蝴蝶穿梭忙碌,嗡嗡嘤嘤,是这场盛会的伴奏音符。

夏夜,星空璀璨如钻,银河似缥缈丝带横跨天际。草丛里,蟋蟀拉起小提琴,蝈蝈亮起歌喉,蛙鸣阵阵如雄浑鼓点,合奏出一曲独特“夜之交响”,伴人们在暑热中入眠,沉浸于夏的蓬勃律动。

秋,宛如大自然挥就的一幅斑斓油画。风,化身神奇画师,手持彩笔,拂过枫林,枫叶瞬间红透,似燃烧烈火,又像天边云霞飘落林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正是此番胜景写照。果园中,苹果涨红圆脸,梨子披上黄裳,沉甸甸挂满枝头,果香四溢,弥漫在清冷空气中,那是秋馈赠的甜蜜滋味。

稻田仿若金色海洋,稻穗沉甸甸,弯腰颔首,似在感恩大地滋养。谷粒饱满,在日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秋风掠过,沙沙作响,奏响丰收赞歌,农民们穿梭其间,汗水与笑容交织,收割满满希望。

冬,恰似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琉璃世界。雪花纷纷扬扬,似天宫洒落的羽毛,轻盈飘落,给大地披上素白锦衾。山川、河流、房屋,皆被雪温柔覆盖,银装素裹,纯净无瑕。枝头积雪,宛如琼花绽放,在微光中晶莹剔透,稍一触碰,簌簌纷落,如梦似幻。

湖面结冰,成了天然溜冰场,孩童们嬉笑玩耍,冰刀划过,留下串串痕迹;远处山峦,连绵起伏,在白雪装点下,似蜿蜒玉龙卧眠,肃穆静谧,积蓄力量,待春归再焕生机。

1. 请分别概括四个文段描写大自然四季的主要特点。

2. 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请各找一处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3. 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大自然的语言”含义的理解。

4. 四季描写中,作者是如何体现生命轮回与更迭这一主题思想的?

参考答案

1. 春:充满生机与希望,万物苏醒、萌动,展现复苏活力,是诗意开篇;夏:热烈奔放,阳光炽热,生物活跃,有丰富声响与繁茂景象,似狂欢盛宴;秋:色彩斑斓、丰收喜悦,果实成熟、枫叶似火,洋溢收获氛围;冬:静谧纯净、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仙境,在冰雪覆盖下蕴含蛰伏生机。

2. 比喻示例:“荷叶挨挨挤挤,宛如绿伞汇聚”,将荷叶比作绿伞,形象写出荷叶密集、遮阴形态,突出夏日池塘清凉意趣,直观展现荷叶特点与布局。拟人示例:“小草们像是收到神秘指令,纷纷从土里探出嫩绿脑袋”,赋予小草“收到指令”“探出脑袋”等人的动作与思维,生动表现春回大地时小草迫不及待生长、萌动状态,富有趣味与画面感,使春之生机跃然纸上。

3. “大自然的语言”指大自然通过四季更迭、动植物变化、气象万千等现象传递信息、表达自身规律。如春天草木萌发、鸟儿欢唱宣告春之到来;秋果成熟、稻穗低垂诉说丰收季降临;冬雪冰封暗示万物蛰伏、养精蓄锐,是无声却鲜活“语言”,蕴含生命密码与自然哲理。

4. 春写万物复苏萌芽,是生命起始、新生力量迸发;夏承续春生机,展现生命蓬勃生长、尽情绽放活力;秋描绘果实谷物成熟、树叶变色飘落,象征生命成果收获与沉淀;冬刻画冰雪覆盖下静谧,恰似生命蛰伏休眠,待春再来开启新一轮循环,四季按序交替,动植物相应变化,完整呈现生命轮回、更迭不息过程,体现自然恒定节奏与顽强不息生命力。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2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甲)文第③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3分)

1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番号是 、 、 、 。(2分)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3分)

16.(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2分)

参考答案

1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髙下差异)。(2分)

1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答案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 比较,强调突出了或者一切近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1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意思相近即可)

13. BCDA (2 分)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任举两 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

14. 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1分)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

15.不能。(1分)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这一部分 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1分)

16.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1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1分)

当语言死亡时阅读答案 3

陈赛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慢得多。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③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⑥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⑦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问题】

11.本文围绕“语言死亡”,从语言死亡的现状、【 】、【 】、【 】四个方面作了说明。(3分)

12.第③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3.第⑥段中加点的“据统计”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语言死亡的原因、语言死亡的方式、语言死亡的后果(每点1分)。

12.举例子、列数字(2分)。列举了中国处于濒危状态的几种语言,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1分)。

13.不能去掉。因为“据统计”表明说明的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具有权威性(1分)。如果去掉,就体现不出它的真实可靠性(1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4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人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2.选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B(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错,这句话描述的只是春天的景象)

2、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或: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可读性)

《当语言死亡时》阅读练习附答案 5

《当语言死亡时》阅读练习附答案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语言死亡时陈赛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在谈到语言的优劣问题时,哈里森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过去500年的时间里,玻利维亚的kallawaya土著将数千种药用植物的知识内嵌在一种神秘的语言中,只能由父子之间代代相传。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摘自第2期《读者》)

1.下列有关“语言濒危”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语言的灭绝速度,比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还要快得多。

B.目前,语言的消亡速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每两个星期之后就至少有一种语言会悄无声息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C.中国的129种语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语言活力很低,有超过二十种的语言处于濒危状态,云南的阿奴语、新疆的塔塔语就在其列。

D.说某种语言的人日益减少,或者说某种语言的人大都开始放弃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都是某种语言濒危的信号。

2.下列与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相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哈里森教授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其余的6000多种语言的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十分脆弱。

B.哈里森教授在谈到语言的优劣问题时认为,只有学过两种语言的人才会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

C.一种语言中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被哈里森教授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D.哈里森教授认为,语言也是人类的财富,每一种语言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都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旦失去了代际的传承,一种语言的书面语言即使还会继续存在,但其实它已经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了。

B.考察一种语言的生命力,考察这种语言在代际传承方面的状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考察说这种语言的人口总量。

C.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曾谈到她对当今世界最大的忧虑,就是我们的世界已经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了。

D.其实,对于人类而言,只要人们不忘记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不一样,那么,无论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都不可怕。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B “每两个星期之后就至少有一种语言会悄无声息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错。原文是“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

2.B. “只有学过两种语言的人才会知道”错,原文是“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

3.A B项“更重要的则是考察说这种语言的人口总量”错,原文是“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C项“已经被冲击成”错,原文是“将被冲击成”;D项“无论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都不可怕”错,原文是“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6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就可以避免损失。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注意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北纬30°附近的桃花要比北纬40°附近的桃花早开20天左右,但是到了夏天,北纬40°附近的小麦成熟期却比北纬30°附近的小麦成熟期早几天。

其次是经度。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夏天凉爽。所以沿海地区的物候现象,比同纬度的内陆要来得早一些。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花期却比北京要早开一个星期左右。

再次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芽、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了秋冬两季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地形,如在天山,由于地势高耸,气温很低,即使在夏季,山顶也终年积雪,那里的植物生长季很短,物候现象自然与山下有很大差别。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长期记录,拿18世纪和现在的物候资料相比,现在的樱桃开花比18世纪要早九天左右,布谷鸟叫得也比那时要早一些。就是在我国,古代的物候资料也显示,现在的物候现象和古代相比也有不少变化。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业收成: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此外,对于安排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物候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了解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维护生态平衡。

物候学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门科学,我们要重视物候观测,不断丰富物候知识,提高物候预测的准确性,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诸多领域服务。

1.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 文中提到“大自然的语言”具体指哪些自然现象?请举例说明。

3. 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于哪些因素?请简要概括。

4. 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5.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物候学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重要性。

答案

1. 物候: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2.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诸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例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开花、候鸟鸣叫等现象都是大自然告知人们时节变化、农事安排的“语言”。

3. 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于以下因素:

纬度因素: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来得越晚,且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不同,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相差不大,春秋季表现有差异。

经度因素:近海地方比同纬度内陆冬天温和、夏天凉爽,沿海地区物候现象比同纬度内陆来得早。

高下因素:春夏两季植物抽芽、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秋冬两季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要考虑特殊地形影响。

古今因素:现在与古代相比,物候现象有变化,像英国南部樱桃开花、布谷鸟叫的时间较18世纪有提前,我国古代和现代物候也有不同。

4. 示例:“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将1962年与1961年、1960年植物花期时间作比较,以及列出“十天左右”“五六天”具体数字,准确且突出地说明了北京地区不同年份物候有变化,体现了物候对于反映气候差异、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性,使说明更具科学性、说服力。

5. 物候学对农业生产重要性体现在:

物候观测的数据能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综合及对生物影响,帮助农民依据时节气候安排农事,比如依据花开、候鸟来去判断播种、收割时机,像“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体现传统物候知识助力农事安排。

可以根据物候记录判断农业季节早晚,避免因物候异常导致播种不适时造成的低温损害等损失,如北京1962年因未关注物候延迟,按往年日期种花生致作物受低温损害,凸显注意物候调整播种日期对农业丰收保障的关键作用。

《时到时担当》阅读答案 7

林清玄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国语里的“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①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大人讲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在我离开家乡以后,每次遇到阻碍或困厄时,这句话就悄悄爬出来。对了,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有什么大不了。这样想起来,心就安定下来,反而能自然地渡过阻难与困厄。

幼年时代,我常听父亲说这一句话,有一回就忍不住问父亲:“没米就煮番薯汤,如果连番薯也没有了,怎么办?”

父亲习惯地拍拍我的后脑勺,大笑起来:“憨囱仔!人讲天无绝人之路,年头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呀!”

即使是中日战争最激烈、逃空袭的那几年,番薯也没有一年歉收。

在我从前的经验里,年头真如父亲所言,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推衍出来,我们知道生活里有很多的挫败,只要能挺着,天就没有绝人之路。

后来我更知道了,像“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心里的慰安比实际的生活来得重要。只要在困难里可以坦然地活下去,就没有走不通的路。因此如何使自己的心宽广乐观地应对生活,比汲汲营营地想过好日子来得重要,归根究底不是米或番薯的问题,而是心的态度罢了。

“时到时担当”不仅是台湾农民在生活中提炼的智慧,也非常吻合禅宗“当下即是”“直下承担”的精神。②此时此刻可以担当,就不必忧心往后的问题, 因为彼时彼刻,我们也是如此承担。假如现在不能承担,对将来的忧心也都会无用而落空了。

禅的精神与生活实践的精神非常接近。我们乡下还有一句俗话:“要做牛,免惊无犁可拖。”译成普通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肯吃苦,绝不怕没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这往往是长辈用来安慰鼓励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肯把自己先放在最能承担的位置,那么还有什么可惊呢?

(选自《思维与智慧》第14期,有删改)

1.请具体解说画横线句中“心里的慰安比实际的生活来得重要”一句的含义。

2.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你从这篇散文里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3.根据具体要求,对下面词句进行品析。

(1)画波浪线的①句中“印”字能否换成“留”字,为什么?

(2)请赏析画波浪线的。②句所蕴涵的哲理。

4.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担当”一词的理解。

13岁的安徽女孩黄凤7年如一日地照顾因意外摔伤而高位截瘫的爸爸。当时只有6岁的小黄凤就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全瘫的父亲及失明的奶奶全由她一人照顾。黄凤用木板、锤子、钉子和轮子,钉出一个木板床,拴上一条布带子,用瘦弱的肩膀拉着爸爸四处求医问药……204月,武警总医院在得知黄凤的故事后,破例收治她的父亲黄志仁住院。“真是奇迹,这个孩子肯定特别用心。”连医生都感叹护理奇迹。因为黄凤的细心呵护,长期瘫痪卧床的父亲没有出现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目前,黄志仁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时到时担当》阅读答案 8

1.此题为句意理解,做此题可以结合前后文进行具体、深入的解说。

2.此题为作品感受,在阅读全文后,要能迅速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意图。一方面抓文中的关键句子,另一方面简洁地组织答题语言。

3.此题为词句品味,回答词语能否换用,一般遵循“表明观点(能或不能)+词语简要解释+阐述词语所表现的内容+简要解说换用词”的格式;回答句子赏析,一般遵循“重点句的抽象作用+句子深刻含义”的格式。

4.此题为发表见解,先弄懂“链接材料”所表现的内容,然后联系文章说出对“担当”一词的领悟。

时到时担当 阅读答案 9

林清玄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国语里的“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①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大人讲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在我离开家乡以后,每次遇到阻碍或困厄时,这句话就悄悄爬出来。对了,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有什么大不了。这样想起来,心就安定下来,反而能自然地渡过阻难与困厄。幼年时代,我常听父亲说这一句话,有一回就忍不住问父亲:“没米就煮番薯汤,如果连番薯也没有了,怎么办?”父亲习惯地拍拍我的后脑勺,大笑起来:“憨囱仔!人讲天无绝人之路,年头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呀!”即使是中日战争最激烈、逃空袭的那几年,番薯也没有一年歉收。在我从前的经验里,年头真如父亲所言,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推衍出来,我们知道生活里有很多的挫败,只要能挺着,天就没有绝人之路。后来我更知道了,像“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心里的慰安比实际的生活来得重要。只要在困难里可以坦然地活下去,就没有走不通的路。

因此如何使自己的心宽广乐观地应对生活,比汲汲营营地想过好日子来得重要,归根究底不是米或番薯的问题,而是心的态度罢了。“时到时担当”不仅是台湾农民在生活中提炼的智慧,也非常吻合禅宗“当下即是”“直下承担”的精神。②此时此刻可以担当,就不必忧心往后的问题,因为彼时彼刻,我们也是如此承担。假如现在不能承担,对将来的忧心也都会无用而落空了。禅的精神与生活实践的精神非常接近。我们乡下还有一句俗话:“要做牛,免惊无犁可拖。”译成普通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肯吃苦,绝不怕没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这往往是长辈用来安慰鼓励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肯把自己先放在最能承担的位置,那么还有什么可惊呢?

1.请具体解说画横线句中“心里的慰安比实际的生活来得重要”一句的含义。

2.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你从这篇散文里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3.根据具体要求,对下面词句进行品析。

(1)画线的①句中“印”字能否换成“留”字,为什么?

(2)请赏析画线的②句所蕴涵的哲理。

4.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担当”一词的理解。13岁的安徽女孩黄凤7年如一日地照顾因意外摔伤而高位截瘫的爸爸。当时只有6岁的小黄凤就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全瘫的父亲及失明的奶奶全由她一人照顾。黄凤用木板、锤子、钉子和轮子,钉出一个木板床,拴上一条布带子,用瘦弱的肩膀拉着爸爸四处求医问药……4月,武警总医院在得知黄凤的故事后,破例收治她的父亲黄志仁住院。“真是奇迹,这个孩子肯定特别用心。”连医生都感叹护理奇迹。因为黄凤的细心呵护,长期瘫痪卧床的父亲没有出现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目前,黄志仁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答案:

1.示例:在困难面前,人的宽广、乐观的心态对克服和走出困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心态比急切执著的心理更利于让人们渡过阻难与困厄。

2.示例:人要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与挫折;生活里有很多的挫败,只要能挺着,天就没有绝人之路;我们要敢于担当,只要肯吃苦,绝不怕没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

3.(1)不能。“印”有“深刻地保留”之意,生动地表现了“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之深。而“留”则显得一般,没有影响深刻之意。(2)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内涵深刻,给人以启迪,揭示了担当对人的将来的重要影响。

4.示例:“担当”就是在困难与不幸面前不逃避,不敷衍,勇于面对,用爱心、责任、奉献直面人生挑战的行为和心态。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10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了语文寒假作业:大自然的语言作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B)(2)(A)(3)(C)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喝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你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

[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1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几段文字,回答14-18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4.文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连词恰当的是D

A.虽然 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 因而 D.但是 所以

1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B

A.大自然的语言 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物候现象的特征 D.物候的研究意义

1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C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

1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这句诗与选文中意思一致的一句是A

A.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B.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C.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D.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当我死时》阅读答案 12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卡拉马如

题目: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游子的悲凉,不绝的情思,对祖国的热爱

2.两河是母亲河,代表祖国

3.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中国青年”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13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解说事理的。

(3) 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5)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