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 > 中学生散文(优秀7篇)正文

《中学生散文(优秀7篇)》

时间: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学生散文(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学生散文 篇1

摘 要: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初中语文教育得到了高度关注。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初中教育是重点部分。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较关注散文阅读教学,希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就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与以往教学工作有所不同,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难度较大。散文阅读本身在叙述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较为多元化,并追求“形散神不散”的理念。如果学生对散文没有正确的理解,不仅在答题上容易错误,后续的理解也会有障碍。

一、了解散文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在初中散文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无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接受,也无法帮助学生取得最好的成绩。只能从基础的教学内容展开,重点把握散文的分类、特点,然后针对性地攻破学习难点,增加散文阅读量。在开展答题的过程中,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的特点。例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跳脱书本的束缚,让学生多去书店或者网上寻找素材,以便在班级分享。这是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观察学生对散文的态度和掌握程度(如下表所示)。接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逐步纠正其错误的想法。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与自己挑选的文章进行对比,掌握好散文的分类、特点等等。再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开展散文写作的锻炼,以作者的身份去感悟散文的特点和类型,从而进一步提升散文的掌握程度。

二、重视朗读

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在理论上开展大量分析,而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以至于教学成果并不十分明显。从主观角度分析,语文教学本身就有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因此,散文朗读教学是一项必要性的内容。例如,在起始阶段,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短篇散文,并要求背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接着,延长散文篇幅,增加内容,。但重点是要求学生不断朗读:可以早自修放声朗读,也可以课余时间轻读。只有读出来,才能对散文的核心思想做出详尽理解,而不是表现为冥思

苦想。

三、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本身就是一种较有魅力的文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去品味散文的语言美。例如,教师可以先着眼于散文的语句,让学生了解散文本身的语句和段落构成,减少一些错误的语句表达方式,掌握“形散神不散”的基本意境。而后将自己读过的,或者是文学网站上比较流行的散文,进行模拟训练。按照作者的思路学习,体会散文语言的画面美和意境美,促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减少对散文的排斥。当学生掌握上述几项学习后,就需要开展散文点评。教师可安排几堂散文点评课,从报纸、网站、书本等媒介,挑选散文进行点评分析,从而提高散文的语段阅读成绩。

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体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上述几个方面仅仅是在表面上机械开展散文阅读,并无法有效提升散文意境的正确把握。从散文的描写来看,大多都是跟随作者的想法完成作品,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并没有太多拘束。只有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充分体会散文的意境,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去掌控散文。比如,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就通过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创设出优美的意境,同时融入自己对冬天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作者描绘的美景中细细玩味和欣赏,

透过种种意象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济南冬天的“和谐

之美”。

本文对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展开讨论,现如今的散文教学开展,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进步,各项工作的开展均体现为大幅度提升。日后,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运用健全的教学体系来开展,从学生的角度,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交流,确保在教育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霞。新课标视野下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方法: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篇目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105-107.

中学生散文 篇2

细雨蒙蒙中踏青,雨敲打着我的指尖。细丝中流过一抹惬意。在曼妙的青春中,孤独和烦恼是其中的一体。犹如苍黄的大地飞过几滩鸥鹭。那是一种怎样的岑寂啊!这由此让我想起一句话: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对此,我十分赞同。青春,不就要求我们看淡琐碎,笑愁烟云吗?青春,实际上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过去。

一滴,二滴。无数滴的泪水与绵意交缠,那是一种情义狭长?不,那是一种宣泄,一种青春的宣泄。泪,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青春中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说,哭与泪是一种懦弱和心照不宣。在我看来,泪是我们心情的真实写照,让情感与别人少了一份隔阂。青春,实际是心绪动的路程。

恣睢的生活态度你赞同吗?

当然,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我不赞同。青春,它不是一个让你苏生美好的途径。它似一团火,吞噬着那颗爱玩的心,它似春雨,素来许下最小的心愿,心愿如图一个打开的匣子,飞出去,便无可遥及。雨过无声,花开无细。时间·信念·力量让它们在青春中尽情释放。青春,实际上是拼搏的操纵。

青,我们正值花季。

春,我们正处于人生的起点。

被人遗忘的过去,心绪动的路程,拼搏的操纵,这便是青春。

花开无痕,

中学生散文 篇3

一、新颖

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是思想、情感和才能平庸的表现。立意的新颖,就是要求作者具有明彻、犀利的眼光,“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身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种新颖,虽然来自于“人人心中皆有”的普通事物,但因为凝聚着作者自己独特的发现、理解和感受,就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常用的方法有:

1.标新立异。这其实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立意时,可以将某些传统的思维结论颠倒过来思考,从某结论的对立角度确立新观点、阐明新见解,从而令人耳目一新。如传统新究、历史新解、热点新评和旧语新解等。如江苏卷优秀作文《品味时尚》(片断):

当人们用电邮、用短讯、用视频支起了整个地球村,网住了这个偌大的城市,似乎人们丢失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期待与盼望。鸿雁飞过,丝毫没有等待的不安与渴望。咫尺与天涯丢失了那份如同生死别离般的重量。

人类文明的脚步从不会停止,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可是面对渐行渐远的传统经典,我们只能流露出深深的叹惋与感伤。品味时尚,不仅让我们品出苦涩和泪水,也让我们对什么是真正的时尚有更深的思考。这种颇具忧患意识的人文情怀,赋予了现代时尚全新的内涵,给人沉甸甸的感觉。

2.化大为小,或以小见大。某些题目涉及的范围较宽,反映的社会面较广,立意时可以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为他人所“轻”的小的方面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而对某些比较具体、涉及范围较小的题目,则应该深入思考与挖掘,从中发现其蕴含的普遍的、深刻的具有启发与教育意义的哲理。如浙江卷满分作文《绿叶·情意》(片断):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绿叶对根的情意,这是个大主题,可写的内容很多。可是,作者化大为小,选取了从乡下到城里居住的爷爷作为描写对象,写他的另类,写他的孤独,这就把爷爷的思乡之情具体化了,不仅紧扣题意,还表现了“怀乡”这种人类永恒的情感,具有现实意义。

3.变换视角。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写作时,转换立意的角度,进行多角度思维,同样可以了奇制胜。如四川卷优秀作文《熟悉》片断:

没有多么多如果,熟悉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而他熟悉的秘诀,就在于心无旁鹜地钻研。心无异,行才正,思才深。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熟悉,一把通向成功的钥匙,一块登上成功的阶梯。

大多数考生都把熟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场景进行写作,而作者却跳出圈子,另辟蹊径,巧妙地把成功和熟悉结合起来,提出了“成功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观点,新颖而不失自然。

二、深刻

立意的深刻,就是指作者的思想能够深入到所描写的事物或社会生活的深处,从中发掘出新的含义。要做到立意的深刻,需要有认真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以所描写的事物穷究物情,觉察幽微;同时,深入思考,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从材料的各种内涵中提炼出富有本质意义的、具有启发性的思想。如山东卷优秀作文《见证》(片断):

后来,拖拉机的运输代替了人工和畜力拉的地排车;割晒机的使用渐渐代替了用镰刀的功能;脱粒机在场里的轰鸣取代了牲口拉动的碌碡。而近些年,联合收割机又取代了那些个别环节的机械。在麦地里转上几圈,麦子就哗哗地从机仓里流淌出来了。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无数遍地重复着说过的话:“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以麦子收割、运输工具的变化来表现农村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本文的立意可谓相当深刻。而这种变化又以“我”作为见证人,融入了“我”的观察、思考和体会,可见作者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

三、高远

高远的立意源于深刻,但深刻并不等于高远。要做到立意的高远必须跳出个人生活的圈子,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体察纷纭的外部世界;高远的立意,需要有丰厚的阅读积累作底蕴,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文气滔滔如涌;高远的立意,还需要做一个大气的人,他热爱人生,富于理想,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而他的文字,就是他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如北京卷优秀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片断):

中学生散文 篇4

发散性思维又叫扩散思维、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因此,学生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要发散思维,扩大思维范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对人的一生极为有利。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运用文本,多路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也可以对语文课上的结尾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学的艺术就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的艺术。他有一句名言:我提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想就怎么说。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讲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其意思为“(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貌,是因为我身在庐山当中的缘故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懂得一个道理:认不清事物的本质,原因是自己所处的环境特殊,或受到自己看法、想法的限制。当人与事物保持适当的距离,人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可能会不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峦重重,水路弯弯,正愁无路可走,忽然看见了柳树和鲜花,前面又出现了一个村庄。作者表面上是在写景,其实是通过写景中讲明哲理,所以要引导学生由一般的景物联想到现实生活,懂得诗句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人陷入困境,似乎没有了出路,忽然绝处逢生,会出现新的契机,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精研课文,寻点选点,群策群力地找好发散点

进行发散性思维,必须有一个客观事物作为发散点,思维要从这个点开始发散。同样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富含哲理的诗句,怎么从诗句本身找到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呢?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找到思维的发散点。这个发散点就是诗句中的“疑”字和“又”字。一个“疑”字,顿生迷茫;一个“又”字,忽含惊喜。“疑”是一顿,“又”是一扬。“疑”是一合,“又”是一开。学生就能通过这两个字的分析及联系诗人此时的处境,联想到这是诗人在逆境中的一种希望、一种自我勉励。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的编排及课后练习的涉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课文内容中出示了很多小问题,比如:“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联系你的实际说一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会产生独特的想法和看法。产生这些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是因为他们思考的角度或立场是不同的,练习题或拓展练习题中也涉及很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题。

三、鼓励求异,因势利导,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种角度多种方法地探讨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一句话,鼓励学生多角度地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志愿军战士知道老妈妈腿疼,所以心疼她不让她远送;有的说这句话充分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亲密感情,所以分别时依依不舍;还有的说,这句话如果改成“大娘,请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是更显得尊重老妈妈吗?这样通过鼓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

还有,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位同学就向我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样在水里建成的呢?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后来很多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讨论,很容易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对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认识。

四、重视实践,联系实际,培养发散性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以书本为中心,如果结合语文教学定期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义重大。如在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一课时,有学生不明白皮球浮上来的原理,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各种水的浮力实验,如向水里放纸船、石子、乒乓球等,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课外拓展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在大量查找资料及做试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中学生散文 篇5

作为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物境及生活图景相融会的意境,其主要审美功能是引发人们产生艺术想象或联想,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感染,使之或感奋、或欢乐、或忧愁、或沉思,使之热爱真善美,使之憎恶假丑恶。这就是意境,这就是意境的美感作用。如朱自清的《春》。在《春》中,朱自清勾勒出了一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迎春图:作者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勒春天的轮廓画,然后从轮廓到局部,“推”出草、花、春风、春雨四幅“特写”,从各个侧面工笔细描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力,最后从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转到春天中人的活动描写,“推”出一幅迎春图,从而使人们对于“一年之计在于春”所具有的内涵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彩图中溶入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诗意,就使得散文的意境具有一种含蓄隽永的美。

毫无疑问,作为文学形式的抒情散文,只有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才会产生强烈感人的艺术美的魅力。散文侧重叙事、写景和抒情未必不可,但若能将抒情与叙事、写景结合,使作品意境融彻,就比单纯的抒情和叙事写景更好。直抒胸臆,固然淋漓尽兴,但往往失之于浅露;叙事绘景状物,专工形似,笔端无情,又往往平铺板滞,不能触发想象思维深化作品的潜在内涵。所以说,意境浓郁、思想深邃、情感真挚的散文作品,才更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早在被鲁迅称之为文学“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散文中创造意境就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渲染的那种没有压迫剥削、平等自由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的意境,就是杰出的代表。到了唐宋,一些散文家几乎是完全自觉地在散文中精心描绘意境。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堪称典范。当时有这样的说法:“老坡(指坡)作文,工于命意”,可见当时的散文家是多么重视散文意境的创造。唐宋以后一直到现代散文家,更是把创造优美的意境作为刻意追求的美学境界,其出色的散文佳作,无不达到这种境界。鲁迅写秋夜,郭沫若写银杏,冰心写霞光,杨朔写茶花,刘白羽写长江三峡,峻青写秋色,袁鹰写岚山樱花等,作家都能“化景物为情思”,使内在意蕴与外在形象,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有机交融,构成意境的完美形态。人们始终把意境美看作是散文美的灵魂和散文美的最高要求。

意境不是生活的简单重现,而是散文作者“情”与“境”的自然融合。让我们来看看贾平凹的散文《河西》的精彩片断:

天很高,没有云,没有雾,连一丝浮尘也没有。晴晴朗朗的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呢。无遮无掩的太阳,笨重地,迟缓地,从东天滚向西天,任何的存在,飞在空中的,爬在地上的,甚至一棵骆驼草,一个卵石,想要看它,它什么却也不让看清。看清的只是自己的阴暗,那脚下的乍长乍短的影子。几千年了,上万年了,沙砾漫延,似乎在这里验证着一个命题:一粒沙粒的生存,只能归宿于沙的丰富,沙的丰富却使其归以一统,单纯得完全荒漠了。于是,风是最百无聊赖,它日日夜夜地走过来,走过去,再走过来;这里到底是多大的幅员和面积,它丈量着;它不说,鸟儿不知道,人更不知道。

一条无名河,在匆匆忙忙地流。它从雪山上下来,它将在沙漠上消失,它是一个悲壮的灵魂,走不到大海,就被渴死了。但它从这里流过,寻着它的出路,身后,一个大西北的走廊便形成了,祁连山,贺兰山,走郎的南北两壁,颜色竟是银灰,没有石头,树木,几乎连一根草也不长,白花花的,像横野的尸骨。越往深处,深处越是神秘,沙的颜色白得像烧过的灰,山岭便变形变态,峁、梁,崖,岫,壑,沟岔,没有了完整的形象,像是消融中的雪堆,却是红的,又从上至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楞角,犹如冲天的火焰,突然地一个力的凝固,永远保留在那里了。而子夜里升起了月亮,冷冷的上弦,一个残留半边的括号,使你百思不解这里曾出现过什么巨大的事变,而又计算过一种什么样的古老的算术?

……

这西北沙漠独特的、奇异神秘景象,像一幅画卷,在我们眼前逐渐展开,真实、感人,构成一种宏大、雄奇、荒凉的意境美。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描绘这幅画卷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了描写对象中,物我融合,达到了由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的境界。这就是意境的作用。

通过散文的意境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在中学生审美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开拓散文意境,把学生带入散文所描绘的生活情境中,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使学生有深切体会、受到教育感染,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利用散文的意境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就是要因循散文通达意境的途径,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一般说来,散文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下面就从这两种途径出发,分别谈一谈借散文意境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做法。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就要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引导学生鉴赏,就要让学生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荷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幽静和宁谧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是“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也就是说,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中学生散文 篇6

一、 当前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

1.不重视学生的阅读审美过程

在当前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 只求阅读结果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现象直接略过了学生散文阅读审美过程的重要性。这一现象具体体现为教师针对所提问题, 学生的回答分析是否正确, 书本给出正确答案的问题, 学生回答与标准回答的差距等。这就致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侧重点存在明显偏差, 严重缺乏对于学生阅读审美的重视和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对散文阅读教学的不重视, 难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

2.散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目标散乱

散文阅读教学改革开始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盛行, 然而在实际的改革当中, 依然存在着散文阅读审美教学目标不合理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过程。当前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期望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文章展开深入分析,并由此充分理解散文的内容。这种教学目标致使教师进行授课时, 主观性地将散文内容进行分割, 通过多种分段给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 促使学生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这种情况最终将致使散文教学的碎片化, 学生由此对文章的理解将产生一定偏差, 也直接导致散文教学的审美意味的异化。

3.以分数作为阅读评价的标准

当前, 在多数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所展开评价, 通常表现出过分关注学生散文阅读分数的情况。并且大都是以标准答案来作为评价判定的依据, 由此来为学生的散文阅读分析实施打分操作, 形成一种对学生表面的评价。这种单一表面的评价方式, 直接促使学生们丧失了对散文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 学生本身的思考思路也由此产生偏差, 开始更多地思考怎样答题才能更加贴近标准答案。长此以往, 学生将由此产生相应的固定性思维,过于关注标准答案, 导致学生散文阅读审美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 面对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应对举措

1.转变教师观念, 重视散文审美教学过程

通常教师在实施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促使学生只需回答出和标准答案相近的内容即可, 从而严重忽略学生对散文阅读审美教学的重视程度。所以, 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散文阅读审美能力, 就必须积极转变教师以往的教学态度, 要充分重视学生对于散文审美学习的过程。例如, 在学习散文 《故都的秋》 时, 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主要内容, 由此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景物描述, 据此来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并且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为学生解惑, 这样学生对于此类散文的审美分析, 将获得极大的锻炼。

2.以学生需求创新散文阅读教学目标

要想真正促使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突破, 就必须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不断创新当前的散文阅读教学目标。对于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 必须充分结合学生当前的情况, 找出真正符合其学习发展的教学目标。例如, 在学习散文 《荷塘月色》 时, 须明确阅读该篇文章是一些刚入校的高一学生, 其理解能力还明显不足, 这就需要由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因此主要目标应该是促使学生大致理解文章的意思即可。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相应的散文阅读技巧, 以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审美意识。因此, 在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当中, 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来进行制定。

3.改善教学评价方式, 提升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应当积极改善以往的传统评价方式, 直接将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内容, 重视学生对散文阅读审美不足及优势的评价, 由此促使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弥补自身的不足, 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 最终提升自身对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评价过后, 教师需对学生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

中学生散文 篇7

一、注重引导,让学生体会散文之美

在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的角度进行资料补充,提升学生对散文的感受力。如学习鲁迅先生《风筝》这篇文章时,主要是从作者自身角度叙述“我”进入中年之后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并把“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对儿童天性所带来的虐杀从而产生了自责的心理展示出来。当时的“我”向小兄弟道歉并承认错误,还期待得到原谅,但是对方却忘记了反而投来诧异笑着的表情,使“我”彻底地陷入无可奈何的悲哀中,而这原本可贵的宽容以及自责并没有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作者正是通过在自我解剖上进行分析,进而在文章中突出抓住了亲情以及自省精神的思想。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向学生补充作者经历,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风筝》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促进学生理解散文中所蕴藏的美。

因此,教师在散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是把教学的焦点置于叙事、写人等元素上,而要从这些特定的事、人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不仅是对社会、人生有着独特感受,而且对当前的人们也具有重要启发。教师要从散文中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信息,体会散文所包含的哲思美。

二、注重感悟,让学生体会意境之美

教师在散文的执教过程中,对于散文所刻画的优美意境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更好地让学生从散文中体会出意境美,进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的质量。例如《春酒》(作者琦君)这篇诗化的散文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须要明确文章阅读的目标,此时学生才能够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从初读文章中感知内容,然后才能够逐渐地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的情感。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对故乡风土人情进行描绘的过程中,抒发作者对故乡、童年以及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作者通过诗化的语言进行细腻描绘,如儿童洁净的心灵、生活中的美好,教师须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从而促进学生在作者细腻的文字中体会散文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尤其是思乡这一不老的话题能够给学生带来启示,因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感悟,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文章,能够逐渐地感受散文中的意境之美,这对提升初中生感受散文中所包含的深刻情感会带来帮助。

三、注重朗读,让学生体会语言之美

教师可以结合散文通过仔细分析以及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认真揣摩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并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结构,进而促进学生感悟散文作品的语言之妙。例如,《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此文中的写作思路,即全文通过紫藤萝花所引发的感情,结合看花、忆花以及思花的方式,硬闵钊胗行П泶锍鑫恼碌闹髦肌T诳椿ǖ拿栊粗校通过花瀑、花穗以及花朵展示出花的“活泼”;而忆花中,则主要描写了“我”彻底地沉

浸于“花朵光辉”之中,进而感受到一种“精神宁静”与“生的喜悦”之感,最后作者写花之苦以及思花,都较好表达出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同时也传达出对生命美好的理想。因此,通过朗读的方式,学生可以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及作者情感抒发的角度感受紫藤萝的兴衰,并体会其中花与人所遭遇的各种不幸,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提升需要,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

四、融入情感,让学生体会文字之美

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根据散文中的情感有效融入自己的体验,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散文在情感表达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如《珍珠鸟》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句,一方面把握作者生动、细腻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珍珠鸟的描写,珍珠鸟从害怕人以及信赖人的转变,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鸟产生的真诚与细腻的热爱之情。教师通过在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情感角度更好地体会散文的文字之美。因此,教师对于文章的重点内容的教学中,须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进行分析与品味散文的文字之美,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之间产生共鸣,在文学世界中体悟情感表达的方式,达到对心灵、人文情怀进行陶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