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知识 > 成语 > 舍本逐末的成语故事精选6篇正文

《舍本逐末的成语故事精选6篇》

时间: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是爱岗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舍本逐末的成语故事精选6篇,欢迎阅读。

舍本逐末的故事 篇1

管理不仅是一个实践的命题,更多的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在一个组织中各种事务纷繁复杂,需要管理的问题千头万绪,如何应用哲学理念分清问题的主次,处理好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这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

中国有—成语叫“舍本逐末”,意思是面对一个事物和问题,关注的是这个事物和问题的枝节和次要矛盾,而把事物根本的问题和主要的部分却给丢掉了。现实中,我们常会看到“舍本逐末”的管理案例。许多企业家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身心疲惫,但企业却没管好,乱的—塌糊涂。其实,他们犯的毛病就是没有解决好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管理实践中抓不住事务和事务的主要矛盾,往往被一些琐碎的、并不关键的事务所纠缠,投入大量精力结果却不尽人满意。

分不清日常事务的主次对企业的危害是有限的,最可怕的是管理者在公司的战略决策时,往往也会舍弃公司的优势而去做一些公司的短板,这对公司的损害是致命的。常看到一些公司舍弃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而盲目转行和盲目转产,结果导致企业失败。还有的企业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不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而在处于次要因素的包装上下功夫,结果出现产品质量很差,包装很精美的“舍本逐末”现象。南京冠生园就是很好的例证,冠生园只是在月饼包装上做文章而把最重要的月饼质量抛在了脑后,月饼馅用的竟然是陈年老馅,结果企业最终难逃破产命运。

舍本逐末的故事 篇2

一、班主任是学生的父母

目前乡镇学校的初中生都寄宿在学校,所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切琐事全由班主任指导,因此,班主任就相当于父母。1.初中生的年龄是12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因父母不在身边,有部分学生无所适从,产生恐惧的心理。这时最能帮助他们的就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能像父母一样对他们进行了解、解析、安慰和关心,使他们摆脱困惑,消除恐惧。这时能教育他们的也是班主任,只有班主任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才会使学生懂得父母工作的艰辛,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勤俭节约为父母分忧;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2.学生平时除了学习上遇到困难外,在生活上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因父母不在,当遇到困难时,很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帮助,如果得不到帮助,学生就会产生失落感和叛逆感。

二、班主任是学生的朋友

农村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靠班主任去观察和了解,包括他们的言行和思想的表现。因为班主任也是教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了解学生的动态,必须以朋友的形式经常与其接触和互通信息。这样才能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友情,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地说出他们的快乐、忧愁、困惑、志向和要求,从而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同时,不同的学生个性也不同,只有乐意接触和交流,才能了解他们内心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农村学生本来已经失去了家庭的教育,如果班主任不扮演这个角色,学生将会与班主任产生代沟,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和心中的秘密说出来,久而久之会形成独断专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些接触和交流使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把握时机,灵活发挥。一般的农村班主任都能不厌其烦地与学生进餐,一起搞宿舍卫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在主题班会中与学生一起游戏、一起唱歌跳舞、一起抢答问题等等,利用一切有利的机会与学生接触,赢得学生的认可。

三、班主任是学生的监护人

农村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有些一年才回来一次,甚至有些几年才回来一次,那些孩子与爷爷奶奶留守,而老人又忙于干农活,只能给孩子填饱肚子,其他的事情不能顾及。因此,周末意外事故不断发生,如溺水事故、攀爬跌伤事故、车祸事故等等。原因是没有父母的监护,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班主任只能在学生离校前强调注意安全。而在校期间班主任也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注意安全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树立学生相互保护的品德。目前网络在农村也逐渐普及,有些不法分子为谋取经济利益,通过各种变相的方式在学校附近开网吧,吸引了不少学生去上网。为谋取暴利还播放黄色的内容使学生上瘾,整天沉迷在网吧里,有时虽然学生在教室上课,但总是发呆,不完成作业、练习,无心学习。家长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而心理也矛盾,想留下来看管孩子,但经济又不能维持,只能把孩子托付给班主任了。为不负重任,班主任每天都得到宿舍检查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去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耐心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改正恶习,安心学习。农村孩子的父母平时忙于打工,没时间指导他们的学习,因此他们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时间观念也较差,午休、晚休都得到宿舍督促他们睡觉,自习课又得到教室指导他们学习,这样他们才会逐渐形成时间观念,适应学校生活。

四、班主任是学生的生活老师

舍本逐末的故事 篇3

关键词:童话;人面桃花;秀米

作者简介:马姬慧,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26-01

童话的逻辑基础是在假设行为的发生,作者提供一个假设的前提为作者后来幻想的活动和故事服务,紧接着作者从假设的前提着笔,顺着事物按照幻想的逻辑繁衍下去,使幻想的行为能按照这个逻辑合乎情理的发展,从而产生奇境。

格非喜于在小说的结构上设置悬念,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了一个个迷宫来挖掘小说的深度,从而引发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快感。他笔下的故事总是散发着一种悬而未决的迷,所谓小说的诗性则来源于此。受博尔赫斯、普鲁斯等这些西方学者对他的影响,我们看到他的笔下总是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类似于乌托邦的童话世界,而这种童话世界往往来源于他的创作,而不是直接受之与赤裸裸的社会折射。小说《人面桃花》讲述的是小人物在清末明年初的反革命历史,乡村女孩秀米如何在继续父亲和张季元的童话梦想的历程中成长,以及在这种过程中,女性的遭遇和民族历史的纠缠,最终产生了童话的悲剧。作者也在小说中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对历史场景的营造侧面向读者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一个小片段。

一、陆侃:为童话出走

清末民初的中国面临的是一场大变革,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统已经不足以抵抗千变万化的时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转折期在这种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趋势下为陆侃的童话梦提供了时代基础,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此时成了被革命人士所敬仰的典范,理想社会的建立开始迫不及待,但是从梦想到现实的曲折道路却注定了不是一帆风顺的。故事的开始写“秀米的父亲从楼上下来了”,这句话重复了两遍,申明这是个问题,问题是陆侃是夹带着一种怎样的勇气而打破了他平时很少下楼的局面。陆侃在仕途中怀才不遇,被贬回祖籍普济。仕途上的不得志便最终嫁接到了丁树则所赠的那副“桃花源图”上,这种嫁接为陆侃的出走提供了设想。他的理想是把普济建成他理想中的童话世界 ---桃花源,但是这样的童话最终也只能在丁树则的话中灰飞烟灭了。在秀米家人看来,父亲是一个疯子,因为父亲空有一腔脱离尘世的心境不被人理解和尊重。于是就有了父亲发疯和出走。父亲的发疯在普济而言,只是一个麻木的小事件,但是对于整个历史潮流来说,却意味着位于主流的权威的坍塌,新事物的产生代替旧事物的灭亡呼唤着救世主的出场,而理想主义者实现这个童话梦想,从父亲出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并汇入了历史革命的洪涛海浪之中。

二、张季元:为童话奋斗

张季元的出现似乎是对秀米父亲心中的童话愿望的一种延续,也是一种救世主的出场。在和秀米家人的谈话中,张季元的自由恋爱思想表露无遗。当论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事情上时,张季元便说往后结婚不需要媒婆撮合和父母服允,直管自己看上便可结婚生子,想和谁成亲就成亲,哪怕是近亲也无妨,他说“在未来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平等和自由。”看似不务正业的张季元所说的这番话,在旁人开来却是极不严肃,而在秀米看来,却是极为新鲜的。张季元的这番话给原本还沉浸在秀米父亲杳无音讯生死未卜的不安中的家人,带来了一丝生机。他“怀揣匕首,千里走单骑,行刺湖广巡抚,后亡命日本横滨,几近于死”建立自己理想的童话王国。当张季元匆忙离开陆家时,悄悄把一个金蝉托与秀米,而这个金蝉在小说中反复出现颇有些浪漫主义的色彩,既是象征着对真理的觉醒,这种觉醒是建立在启蒙主义思想的驱使,改变中国现状,颠覆现有政权,营造一个大同普世的社会,并最终实现那个心底的童话愿望,而这种童话的世界也悄悄地在全中国各个角落萌芽滋长着。

三、王观澄:花家舍的童话

陆侃的童话梦在花家舍变成了现实,而秀米的命运也随着花家舍的兴衰发生了转变。花家舍原本是总揽把王观澄归隐后建造的一个世外桃源。这个桃花源只在王观澄的眼中呈现。“我在这里苦心孤诣。桑竹美池,涉步成趣: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春阳召我以烟景,秋霜遗我以菊蟹。舟摇轻飚,风飘吹衣,天地圆润,四时无碍。夜小闭户,路不拾遗,洵然有尧舜之风。就连家家户户所晒到的阳光都一样多。每当春和景明,细雨如酥,桃李争艳之时,连蜜蜂都会迷路。”随着王观澄的童话世界在大火中消失殆尽,但他仍对自己的苦心经营而来的世外桃源念念不忘,到底,他的这种不死心实则是建筑了一座自己的坟墓,而童话王国也不复存在了。

四、秀米:童话的毁灭

舍本逐末的故事 篇4

[关键词]丝绸之路;塔文化;佛教文化

塔在古代中国本是伴随佛教传入的舶来品,应无异议。据巴基斯坦著名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瓦利乌拉?汗的研究,佛典中“塔”的古梵文Stūpa(@堵波,佛教创始前在南亚次大陆用以称埋骨殖之所),普拉克里特语称之为Thūpa(土巴),斯里兰卡称Dagaba(达伽巴),尼泊尔称Chaitya(支提),由Thūpa演化为英―印式的Tope(塔婆)。但是,汉字的“塔”是否音译自Tope,迄无定论。撰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至安帝建光元年(100~121)的许慎《说文解字》中本无“塔”字,10世纪末,北宋徐铉等人在校订此书时增补了“塔”字,解曰:“西域浮屠也,从土答声。”这一方面说明了塔的传入与汉武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开通的关联,同时以“佛”的梵音音译“浮屠”借称佛塔,之后我国泛称佛塔为“浮图”,似亦应源自此。

据《法苑珠林》引述的佛典所载,释迦摩尼生前已有供养舍利之塔,大量建造佛塔则缘自帝释安排释迦生后供奉其八万四千螺发。如该书卷10征引 《道宣律师感应记》云:

佛告帝释:汝将我发欲造几塔?帝释白佛言:我随如来发,一螺发造一塔。佛告龙王:令造玛瑙瓶、黄金函,将付帝释,用盛螺发。尔时帝释使天工匠,经三七日,方得可成。如来以神力故,如一食顷,发塔皆成。大数有二十六万。佛告天帝:汝留三百塔於天上守护。自馀诸塔,我涅后,将发塔八万四千付文殊师利於阎浮提,如上诸国我法行处,流通利益……於阎浮提六十大国内有文字处,一国置一塔。令地神坚牢用金刚造塔,高三丈许,用盛髭函。

可见,这些塔原本是安置佛发之用,即佛典中所称“发塔”,而后演变为安葬佛舍利(发舍利、骨舍利、肉舍利等)之塔。据?瓦利乌拉?汗研究,“佛陀寂灭之后,各地方罗^将舍利分作八份,当作圣物,于其上建@堵波”。他考证残存至今最早的@堵波为位于尼泊尔边境的毗波拉华塔,即建于阿育王之前。这说明在阿育王时代之前,安置佛舍利的@堵波也早已存在。公元前3世纪中期,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后,曾发掘七座@堵波,并分佛舍利建八万四千座“阿育王塔”供养之。对此,《法苑珠林》亦有相关记载。当然,遍布南亚大陆、斯里兰卡、中亚、西域的阿育王塔,并非一日建成,其形态也在逐渐变化,内涵不断丰富。如塔的底部由圆形发展为四方形、六边形基坛,塔身由实心半球状或覆钵形至鼓状,材质由土坯到石头、金属、木头等,平台及多层相轮的设置,各层装饰变得繁缛,拱柱内的佛像、神兽等的浮雕渐趋细腻,高度与体积的差异较大,等等。研究者认为,因为受希腊艺术的影响,这些阿育王塔的建筑、雕刻形成了犍陀罗风格。这在?瓦利乌拉?汗的著作《犍陀罗艺术》中有较详细的论述,兹不赘叙。

塔亦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国的塔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发展充分,形态各异,文化内涵丰富,当为世界之最。中国塔文化的发展、繁荣,丝绸之路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当代一些学者,据《法苑珠林》、《佛祖统纪》及敦煌P.2977写本等文献记载,认定“中国境内有19所葬有佛舍利的阿育王塔”。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因为不仅这些文献所指范围仅为我国“中土”,并未包括古称西域的今新疆地区,而且即便是中土也留有不少余地。如《法苑珠林》“故塔部”明载“感应缘略引二十一验”,即21处,述及除19塔之外的有“统明神州山川并海东塔”及“杂明西域所造之塔”,还有其他若干藏有佛舍利的古塔,以及齐州临济县东砖塔、益州城南空慧寺内金藏、坊州玉华宫寺南古塔基、江州庐山三石梁奇塔、荆州大兴国寺塔、高丽辽东城七重木塔、倭国塔、西域Y宾国汉寺浮图及王梵寺金铜浮图等等,而《魏书?释老志》、《梁书》等史籍也都有中原地区其他舍利塔的记载。近代以来的考古成果也证明了我国隋唐前所建阿育王塔的数量要远远超过19座。尤其是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阿育王塔宝函中佛骨舍利的现世,2010年南京大报恩寺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的出土,呈现了遗存我国境内最典型、弥足珍贵的阿育王塔实物。

就我国境内丝路西段的西域地区而言,自公元3世纪中至7世纪中,朱士行、竺法护、法显、玄奘等高僧西行取经,在西域各地所见之伽蓝,许多均应伴有@堵波的营建,从性质上看,其中大多是我国早期的葬有佛舍利的阿育王佛塔。如《法显传》记述于阗国“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该国之王新寺“塔后作佛堂,庄严妙好” ,而竭叉国(今塔什库尔干)“国人为佛齿起塔” 。杨f之《洛阳伽蓝记》卷5引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敦煌人宋云与惠生奉命使西域的《行纪》文字中,亦有西域各地若干佛塔的简明记载,如左末西捍麽城(即汉I弥国)南15里的大像塔及“诸宫塔乃至数千”;于阗国的覆盆浮图;乌场国(北天竺地)城北“有如来履石之迹,起塔笼之”,又有陀罗寺“浮图高大”,又有城东南如来苦行舍身饲虎处的山顶浮图,又有城西南500里阿育王为太子所建塔;还特别记载了“复西南行六十里,至乾陀罗城。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高三百尺,金十三重,合去地七百尺” ,称“西域浮图,最为第一” 。据笔者粗略统计,玄奘、辩机在《大唐西域记》中述及古印度境内@堵波的有200余处数百上千座,有若干座记录了具体名称或概称(如“上军王@堵波”、“舍头@堵波”、“发爪@堵波”等),有的有材质、高度、形制说明(如砖、石、百丈、“五@堵波”等),有些均注明为“无忧王(即阿育王)所建”,较为详尽。而对今新疆境内的西域地区,则一般只概述经历地的伽蓝概数,不单提@堵波;但也有具体提及的,如该书卷12就明确记述A盘u(汉蒲犁国,或亦今塔什库尔干)无忧王在宫中建@堵波,斫句伽国(今新疆叶城)多有@堵波,尤其是讲到瞿萨旦那国(即于阗)王城西娑摩若僧伽蓝有高百余尺@堵波,一位远方来罗汉,将周盛数百粒佛舍利子的宝函以神力安置在该@堵波地宫。西域早期佛塔的数量诚然比不上古印度,另外,玄奘东归时回国心切,不及在印度时细细寻访、记录也是可以想见的。

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出P.2009号《西州图经》残卷记述,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境内有“古塔五区”,其中“圣人塔一区”:

右在州子城外东北角。古老传云:阿育王之所造也。按内典《付法藏》经云:“输伽王于阎浮提造八万四千塔。”阿输伽即阿育王也。其塔内有故碑碣与道俗同,故此俗称圣人塔。

此塔在今交河或高昌故城是否有遗存,其具置,以及其他四区塔的情况,因该敦煌写本残缺,均不清楚。法国当代研究西域考古及艺术的专家莫尼克?玛雅尔(Monique Maillard)在她的著作《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的第三章“吐鲁番地区的建筑”中,曾根据上世纪初法、德等国考察队的考古资料,述及吐鲁番地区遗存的各种@堵波建筑形制,认为有些“可能分别呈半球或圆柱等形状”,有的“圆屋顶形@堵波与印度@堵波的传统样式很接近”,有的呈“星状”分布,有的是“一座高大的中心@堵波的四侧都有较小的@堵波陪衬”,等等。丝绸之路中道是否还有数量更多的没有安置佛舍利的非阿育王塔,它们的遗存情况,它们的形制特点,近年来在新疆进行踏勘考古的学者,应该会多所掌握。

本文特别关切的,是今天河西陇右地区的佛塔遗迹。

前述《法苑珠林》等典籍中19座阿育王塔,有4座位于河西地区,即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凉州姑臧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此四塔都建在丝绸之路主干线上,《法苑珠林》各本卷38“敬塔篇?感应缘”均有目无文,中华书局校注本据《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辑补了以下文字:

周瓜州城东古基者,乃周朝阿育王寺也。废教已后,隋虽兴法,更不置寺。今为寺庄,塔有舍覆,东西廊庑,周回墙匝,时现光相,士俗敬重。每道俗宿斋,集会兴福,官私上下,乞愿有应云云。

周沙州城内废大乘寺塔者,周朝古寺,见有塔基。相传云是育王本塔,才有灾祸,多来求救云云。

周凉州姑臧塔者,依检诸传,咸云姑臧有育王塔。然姑臧郡名,今以为县,属州。《汉书》河西四郡则张掖、姑臧、酒泉、敦煌也。

然塔未详。

周甘州删丹塔者,今名为县,在甘州东一百二十里,县城东弱水北大道侧土堆者,俗传是阿育王塔。但有古基,荒废极久,斯即疑为姑臧塔也。

这里的“周”,如指秦之前的周王朝,显然与史实不符,似乎与宇文氏于公元572年建立的北周政权较为接近。实际上,这些塔的始建年代恐怕应该早到两晋十六国时期。其中将删丹塔推测为姑臧塔也并不确切。姑臧长期为武威郡治所,武威古护国寺感应塔(或称感通塔),据传即原阿育王古塔,后年久毁损。有研究者称:西晋末年凉州刺史张轨封西平公后,曾在佛塔塔基旧址修筑宫殿,至前凉张天锡掌权时(363)又毁宫复塔。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时有“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记载此事。此碑西夏文中译文有云:

凉州塔者,阿育王舍利分作天上天下八万四千舍利藏处之中,杏眼舍利藏处。虽是真塔而已毁破。张轨为天子时,其上建造宫殿。彼为凉州武威郡名。张轨孙张天锡已受王座,则舍去宫殿。延请精巧匠人,建造七级宝塔。

而碑背的汉文碑铭在“张轨称制”与“治建宫室适当遗址”间有脱文,其余所述与西夏文亦不尽相合,且似与《晋书》所载不合。天锡系张轨曾孙辈。查《晋书》卷5“孝愍帝纪”、卷86“张轨传”等,张轨虽“霸河西”,却始终避免“称制”,建兴二年(314)二月封凉州刺史张轨为西平郡公,轨又固辞未受,五月即去世,并无修筑宫殿之举;而其孙张骏受封西平公后,则在姑臧有“赦其境内,置左右前后四率官,缮南宫”之举。我颇疑是西夏时期撰碑人“骏”(孙)冠“轨”(祖)戴了。但是该寺塔前身为阿育王古塔却是可以肯定的。

也有学者著文提出: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19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及保存现状等,大都可以稽考。19座塔中,除曾经存在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崇教寺塔、敦煌市西大乘寺塔、武威姑臧寺塔及四川崇州怀远镇晋原县塔失考外,其余15座都有遗迹可寻。这些塔据说都是根据印度阿育王塔原型仿制的。根据敦煌石窟壁画、云冈石窟雕塑,尤其是郧县阿育王寺阿育王塔及近期于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阿育王塔的原型应为宝箧印塔。据李正宇研究员《敦煌地区古代祠庙寺观简志》所述,“敦煌最早的佛寺,多为西域僧人所建”,“今所知唐宋时期敦煌佛寺四十余所,又有兰若、佛堂、佛图见诸敦煌遗书者不下数十”。如始建于西晋武帝时期(265~290)的仙岩寺,曾在隋开皇年间建普净之塔;瓜州城东有阿育王寺,应即《法苑珠林》所述建有覆钵形阿育王塔者;其他寺庙建塔者应不在少数。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曾于1907年5月中旬到安西破城子(西汉敦煌郡广至县)唐舍利塔调查,此塔是否与瓜、沙阿育王塔亦有承袭关系?唐时玉门关迁至今安西县东之双塔堡附近,此地名亦应与当地建有双塔相关。P.3721号敦煌写本《瓜沙两郡大事记》记载沙州刺史张嵩屠龙故事,云“其龙尸发声腾空而走,至州西二里,遗却二茎骼摺?治后患,便于龙肋上置佛图两所,茨萁辅道下小肋一条,又置佛图一所,至今号为龙肋佛图”。这三所佛塔,当然又另有文化内涵了。

有学者从敦煌莫高窟北周时期第428窟壁画中五塔组合特点入手,详细考辩了其形制渊源,认为既离不开犍陀罗艺术的源头,又和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源于汉代的建筑风格及北魏的五塔组合相关;提出南北朝时期的佛塔主体塔身形制有单纯印度式@堵波塔、亭阁式覆钵塔、仿木结构与覆钵相结合式塔三种类型,并通过许多实例举证,说明了佛塔营建中印度、西域、汉地的交融与创新。这一研究值得关注。隋朝文帝颁旨在各地建塔供奉佛祖舍利,形成全国范围统一的新一轮建塔热潮,也是佛塔中国化的里程碑。唐宋时期,蕴含浓烈汉文化色彩的亭台楼阁式、密檐式宝塔的营造,以洛阳、长安、开封为中心逐渐向四方扩展,而且结构、样式不断翻新,内涵更加丰富。如果我们进一步品鉴敦煌壁画里从十六国时期到宋元时代林林总总的佛塔图形,也应该会获得更多的启示。

总之,位于丝绸之路咽喉与通衢之瓜、沙、凉、甘四地的阿育王佛塔及其文化内涵,应该是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现在讲到“金塔”。据佛典记述,“金塔”的性质系释迦如来生前亲自确定。但各典所述,不尽统一。前引《法苑珠林》卷10据《道宣律师感应记》云:“佛告龙王:令造玛瑙瓶、黄金函,将付帝释,用盛螺发。” “令地神坚牢用金刚造塔,高三丈许,用盛髭函。”佛“涅后,将发塔八万四千付文殊师利於阎浮提”。该卷另据《四分律》云:“时阿难持故器收世尊发。佛言:不应以故器盛如来发,应用新器新衣缯彩若钵衣裹盛之。时有王子瞿波离将军欲往四方有所征伐,来索世尊发。佛言:听彼得已。不知安处。佛言:听安金塔中,若银塔中,若宝塔中,若杂宝塔,缯彩衣裹。”按理,最初的金塔应是用金刚造塔、以黄金函安置佛祖螺发舍利之发塔专称,与银塔、宝塔、杂宝塔有别,并非所有的佛塔都可称金塔。金塔,在林林总总的万千佛塔中,应该具有最尊崇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后世各地所建之“金塔”,虽然不一定符合释迦原始金塔的基本条件,为强调对佛祖之尊敬及该塔之重要性,亦称之金塔,也就可以理解了。我国现有佛塔中有多少冠以“金塔”之名,恕笔者不敏,未做全面调查。如位于云南芒市的勐焕大金塔(2007),系毁于1942年的雷牙让山顶佛塔与毁于的芒市市区大金塔二塔重新合建;今丽江金塔景区则由十七世东宝仲巴活佛发心主持,由当地旅游公司建成于2013年;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始建于唐天v年间(905~907),相传因建塔前地下铁函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盛300粒舍利子金瓶一个而得名;著名的甘肃张掖金塔寺则并无佛塔遗存。酒泉金塔县是全国唯一以塔名县的地方,有学者考据,认为该塔院寺(原名金塔寺)金塔应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与北凉沮渠蒙逊政权重视佛教有关;明末倾塌,塔与寺均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此后又经多次修葺至今。该塔基本形制,笔者未能实地仰瞻,凭图片只觉得与敦煌白马塔相近,当属佛塔中国化的早期形制。唐人段成式(803?~863)所著《酉阳杂俎》一书,专列“寺塔记”上、下卷,记载当时西京长安的寺塔概况,其中既有葬“隋朝舍利”的“发塔”,亦有葬唐时天竺高僧的舍利塔,也有葬有其他似带还愿性质的舍利塔。唐代长安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虽未闻其时其地有以“金塔”相称者,应是塔文化最繁荣之处。据称我国现有佛塔总数在3000座左右,其中有多少系历经沧桑的古代遗存,特别是能以“金塔”相称者,恐怕为数极少,且已难以确认。

我国佛塔的营建,从最初对佛与佛舍利的尊崇、膜拜,扩展到对为佛教信仰而献身的高僧大德的敬仰、祭奠,到对理想世界的寄托、期盼,或表达祈愿、还愿、感恩之心。佛塔的建筑形制、雕刻(雕梁画栋)、塑像、飞檐、相轮以及相关铭文等等,均深深打上了中国印记和时代烙印,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近期在杭州观瞻六和塔时,参观了塔旁陈列的吴越地区古塔图片展,又细览了附近白塔公园的小陈列馆,联想到2013年在南传佛教盛行的斯里兰卡所朝拜的早期佛塔,得以进一步了解随佛教传入中国而逐渐兴盛的塔文化的源流与内涵,但丝绸之路塔文化的介绍仍感到或缺,故深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并推进学术研究。因此,在金塔县创建丝绸之路塔文化的博物馆,是个很好的创意。鉴于两年前河南许昌已经建成了占地面积1.4万平米的塔文化博物馆(其明代所建文峰塔十年前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金塔县本地已有博物馆,为避免重复,建议是否可以在金塔县博物馆内设立“丝绸之路塔文化”专题展览,不仅以仿制实物为主、图文并茂地重点介绍丝绸之路沿线(包括境外段)的塔文化源流、内涵、特色,而且更要突出强调文物的保护意识与适度开发利用,强调通过塔文化知识的传播增进文化交流互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广大民众的人文修养,使金塔县博物馆成为弘扬丝绸之路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注释]

1瓦利乌拉?汗著、陆水林译《犍陀罗艺术》,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1页。季羡林等在《大唐西域记》的注释中对塔的音译来源亦有辨析,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4~105页。

2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认为“塔婆由巴利文Thūpa而来”。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5页。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十三下,徐铉校定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91页。

3《法苑珠林校注》卷35“故塔部”引《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到恒河边,见一故塔毁落崩坏。比丘问佛:此是何塔?朽故乃尔。佛告比丘……名钐聪恪:笪蚍浅#成辟支佛。身N虚空,作十八变,寻入涅。王收舍利,起塔供养,是彼塔耳。”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202页。

4瓦利乌拉?汗著、陆水林译《犍陀罗艺术》,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1页。季羡林等在《大唐西域记》的注释中对塔的音译来源亦有辨析,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4~105页。

5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认为“塔婆由巴利文Thūpa而来”。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5页。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十三下,徐铉校定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91页。

6《法苑珠林校注》卷35“故塔部”引《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到恒河边,见一故塔毁落崩坏。比丘问佛:此是何塔?朽故乃尔。佛告比丘……名钐聪恪:笪蚍浅#成辟支佛。身N虚空,作十八变,寻入涅。王收舍利,起塔供养,是彼塔耳。”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202页。

7该书卷38“故塔部”载:“又问:汉地塔寺古迹云何?答曰:今诸处塔寺多是古佛遗教基,育王表之福地,不可轻也。今有名塔,如常所闻。无名藏者,随处亦有。如河西甘州郭中寺塔,下有古佛舍利。及河州灵岩寺佛殿下亦有舍利。秦州麦积崖佛殿下舍利,山神藏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灵安寺。”见《法8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226页。

9见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4页。

10见前注书第21页。

11见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47~328页。

12见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83~1020页。

13见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3页。

14莫尼克?玛雅尔著、耿N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09~115页。

15如《晋书》卷97“四夷传”:“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

16见《法苑珠林校注》“附录?补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911~2912页。

17此西夏文?汉文碑于清嘉庆九年(1810)被武威籍著名金石学家张澍发现,现入藏武威市博物馆。

18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页。其汉文碑录文见该书第251~254页。

19《晋书》卷86“张轨”、“张骏”各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221~2234页。

20杨富学、王书庆:《敦煌文献P.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 ,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1期。

21见氏著:《敦煌史地新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66页。

22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0页。

23王敏庆:《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6~195页。

24我国出版的关于塔的论著及普及读物数量甚多。其中,的相关著述曾对中国佛塔做了系统而简明的介绍,请参见氏著《汉化佛教与佛寺》中“塔与经幢”一节,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236 页。

见《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81~382页。

25请参见上海宝华寺网页“新闻动态”所载陶玉乐《塔院寺“金塔”初建年代考》一文。Copyright ? 2012. Baohua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

舍本逐末的故事 篇5

期末临近,寒假、春节将至。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为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切实加强期末及寒假期间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快乐、安全的假期,现将有关学校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开展安全隐患大检查

要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落实校长负责制。要迅速组织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加强校舍、校车、消防、食品卫生、用电用气、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安全检查和整治。要重视加强对校园施工场地、周边围墙、楼道、护栏、危险边坡等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做到不留死角、不留漏洞。对查找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要立即采取整治措施,消除隐患。一时难以整治的,要制定整治计划,落实跟踪责任人,并采取隔离、警示等应急措施,严防事故发生。假期停止使用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食堂和学生宿舍等涉电设施、设备要切断电源,要加强危化物品、贵重物品存放室的管理和看护,防止意外发生。

二、强化校车和学生交通安全管理

要严格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安全管理,制定安全措施和安全预案。有校车的学校要再次对校车进行安全性能检测和全面检修,确保使用安全。要认真对校车进行清理,淘汰车龄过长的校车,尽快更新升级为国标校车。要配合公安部门对校车驾驶人逐一进行资格审查,严格按有关要求核查驾驶人的驾驶资格、身体条件、驾驶技术和驾驶行为等情况,坚决清退不合格的校车驾驶人。假期校车要停放在校内指定地点,驾驶人员未经学校主管领导批准不得私自驾车外出,更不能参与非法营运。学校不得将校车租用、借用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三、加强放假前安全教育

要在放假前开展一次安全教育,召开学生及家长安全反馈会,重点进行防交通事故、防火、防盗、防骗、防踩踏、防食物中毒等方面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一要针对以前甘肃、江苏、云南等地发生的校车及学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并结合气候变化大、灾害性天气多和春节期间人车流量大、烟花爆竹燃放多的特点,教育学生不乘坐超员、超速车辆和非法营运车船等;特别要教育农村学校的学生不乘坐低速载货汽车和三轮汽车、拖拉机等非客运车辆,不乘坐超员车辆;注意烟花爆竹燃放安全。二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印发《致家长一封信》、教师家访、校讯通、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强家校联系。在放假前及时通知学生家长,有条件的要请家长到校接学生回家,并认真做好与家长的交接工作。离校近的学生,动员他们组成路队步行回家。要提醒家长时刻关注孩子假期交通安全、乘车安全,掌握放假期间子女的去向,不要让未成年子女单独外出,有效落实学生家长安全监护责任。防止学生放假离校、开学入校发生事故。

舍本逐末的故事 篇6

[关键词]《云图》;画面风格;叙事方式;主题内涵;审美价值

2013年上映的《云图》由汤姆・提克威、沃卓斯基姐弟联合执导,影片根据大卫・米切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由于原著取得的巨大成功,如何把扑朔迷离的文字转换成可视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严峻的挑战,三位导演和编剧交出了一份令人相对满意的答卷。影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和大多数情节,同时,在电影所最擅长的视听语言方面亦表现不俗。电影充分发挥了动态的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加之国际化演员阵容,使影片在很多方面带给了观众以崭新的审美体验和超越抽象文字的审美震撼。

《云图》这部影片描述了六个发生于不同时空的故事。虽然每个故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而其中的人物、事件与社会背景也是大相径庭。但这些不同的事件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和决定,跨越了几百年的漫长时光,并一直延伸至无限遥远的后末日时代。本文在分析影片的画面风格、叙事方式与主题内涵基础上,探讨了影片《云图》的独特魅力所在。

影片通过营造逼真的陌生化视觉效果,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奇观,从而使观众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一部优秀的电影,首先要营造出视觉美感,在第一时间牢牢抓住观众的心,才能使观众有机会深入体会影片传达的内涵。《云图》包含不同时空、地域发生的六个不同故事,因此,令观众始终沉浸在影片创造的虚拟时空中,并随着影片的蒙太奇完成顺畅的转场,就更加需要影像的视觉美。影片从1849年的南太平洋群岛开始,碧蓝的海面上,金色阳光照亮了行驶的帆船,阳光同样将山谷洒下了一片金色。片中缔造了逼近真实的19世纪中叶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无论是签字盖章的火漆印泥,还是餐桌上的精致烛台,都体现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的优雅。而黑奴在烈日下辛勤劳作,则是奴隶制度下他们的生活常态。不驯服的奴隶被捆在石柱上鞭打,其他奴隶则围成一圈观看。影片向观众展示了奴隶制度下黑人的卑微的生活画面,观众跟随这些上身的奴隶的视线,仿佛回到了奴隶制盛行的年代。影像提供的这种现实感,使观众产生融入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体会到作为白人的亚当・尤因为什么会投身废奴运动之中。这是影像真实感带来的体验,使观众沉浸在虚拟空间中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

当影像不仅带给观众真实感,而且带来超出观众预期的超现实风格时,观众就可从自我实现达到“自我超越”状态。所谓 “自我超越”的体验,是人在特定情境下感受到的与外部世界充分融合、同一和净化之后的一种通透、和谐、超然以及自我力量的巅峰状态。[1]影片正是通过营造陌生化的影像带给观众殊异于现实生活的体验,使观众达到自我超越的。片中这种陌生化的营造过程,主要通过星美451的记录仪和思路刹路口两个故事中的空间场景来实现。在“星美451的记录仪”的故事中,2144年的韩国新首尔展现在观众眼前。整个城市充满了电子风格,林立的高楼大厦透出未来的科技感,造型怪异充满棱角、机械感的建筑比比皆是。建筑物的内部同样充满了科技感,再加上激光武器,悬浮在城市空中往来穿梭的汽车,闪耀着蓝色光芒的城市交通轨道等,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扑面而来。而思路刹路口这一故事,则带给观众人类文明毁灭后蛮荒的后末日场景。在这里,现代文明的一切存在迹象被消灭得无影无踪,有的只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人们住在低矮的木头搭成的窝棚里,用原始的冷兵器打斗,强壮的身体是最大的本钱。在这个最终的故事中,影片不仅带给观众蛮荒的景色,还通过莫纳克亚山上“先知人”的先进装置告诉人们曾经的高度发达的技术,由此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加震撼,也令观众反思文明陷落的深层原因。

多线程与碎片化的叙事是《云图》这部影片最独特和最具魅力的艺术表现之一。影片向观众讲述了六个看似毫不相关但却相互影响和决定的故事。首先向观众讲述的是1850年,律师亚当・尤因在航海日记中记述着自己与一个黑人的相遇,以及亚当投身于黑奴解放的经过。当时间过渡至1931年,主人公变成了音乐家罗伯特・弗罗比舍与其同性恋人。在音乐家笔下诞生了《云图》交响曲。影片随后带观众来到1975年,记者路易莎正在调查旧金山一座核反应堆安全威胁的丑闻。时间穿梭至2012年,影片讲述了出版商卡文迪什与朋友逃出老人院的故事。此后,影片进入2144年的未来世界,讲述了克隆人星美主体意识的觉醒,并反抗被奴役的命运。最后,影片向观众呈现了一派后末日景象。人类重回蛮荒时代,原住民扎克里与高科技文明残存者互相帮助的故事。[2]影片对这六个故事的讲述过程,并没有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完一个再继续另一个,而是采用了多线程并行叙事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观众理解上的困难。同时,这种叙事方法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那就是逼迫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不停思索,对于喜欢探究细节的观众这当然是一种享受,而不喜欢深究细节的观众也会在思考过程中对影片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入的理解。

影片的多线程、碎片化叙事庞杂而不混乱,这归功于影片转场的艺术和各故事内在精神和叙事线索的自洽。首先,充满技巧性的流畅转场使各故事之间过渡平滑,没有出现裂隙。如,影片利用画面的相似性进行转场。片中,张海柱抱着星美在两栋楼宇之间架起的天桥上小跑,追逐他们的人则在后面不断开枪扫射,场面惊心动魄。而画面在切换到黑人水手时,他正在高高的桅杆顶端同样小跑,与脚下如同万丈深渊的张海柱和星美完全吻合。船上的大副手中的枪对准了黑人,他举枪的方向与向星美、张海柱射去的激光是同样的角度,而黑人的状况也同样命悬一线,场景的相似性使各故事的转场顺利流畅。另外,影片还采用了声音转场等手段,利用声音的连续性将画面的非连续性衔接起来。如弗罗比舍给斯科史密斯的信,在旁白声中,《云图六重奏》的主题音乐响起。接着影片转场到音像店中的记者路易莎・雷寻找《云图六重奏》的唱片,而她面对的店员正是弗罗比舍的扮演者化妆之后的另一个角色形象,而他播放的音乐也正是《云图六重奏》,这种巧妙的转场方式使影片中各故事间的裂痕趋于消弭。其次,片中出现的彗星形胎记将不同故事的主角联系在一起,这条线索使各个故事不再相对独立,而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而各故事透出相同的压迫与反抗的精神内核,则使六个独立的故事诠释了共同的主题。由此,多线程、碎片化的叙事杂而不乱,成为一种充满艺术的讲故事方式,深深吸引着观众,使他们跟随影片的节奏来体验将六个碎片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成就感。

影片的多线程、碎片化叙事和画面的视觉冲击,不仅仅是通过炫技带给观众感官刺激,而是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首先,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选择”。贯穿影片的彗星形胎记出现在六个故事中的不同主人公身上,将这些不同时代的人联系起来。共同的胎记象征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这种联系没有因生死而被切断连接,是前一代人的选择创造了下一代人的现在,而下一代人的选择则影响着未来。这就明显指向了佛教中的轮回的哲学思想,影片借星美之口表达出轮回的思想,但影片着重强调的并不是轮回本身,而在与对“选择”这一过程的强调,这更像是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在“亚当尤因的太平洋日记”故事中,尤因解救了一个黑奴,而自己也被黑奴所救,黑奴最终成为娴熟的水手,而尤因则为废奴运动而奋斗。在“希德海姆的来信”故事中,老音乐家雇佣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弗罗比舍充当其,剥夺弗罗比舍的作品。故事结局则是弗罗比舍杀死老音乐家,并饮弹自尽。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选择,这种选择在单一故事中表现为因果关系,在故事之间则形成了轮回的思想。比如在“星美451的记录仪”的故事中,星美坚持选择说出人类奴役克隆人的真相最终被处决。而在她死后的后末日时代,她则成为这个时代的女神。这表明她以死来传播的自由思想,终成为人们心中的信仰而代代相传。在影片中,一个人的选择不仅关乎其个人的命运,更微妙地影响着人类的走向,甚至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因此,影片在讲述关于佛教的神秘的轮回思想的过程中,强调了世人更容易理解的“选择”这一过程,“选择”由此成为影片的主题之一。

其次,影片中六个不同故事中贯穿着压迫与反抗这一主题。在《云图》的六个故事中,压迫与反抗这一主题在不同时代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1849年的“亚当尤因的太平洋日记”中,是白人对有色人种的压迫;在1936年的“希德海姆的来信”,是创作源泉已经枯竭的老音乐家对未成名的年轻音乐家的压榨;在2144年的韩国新首尔,压迫发展到顶峰,人类对克隆人无情的奴役并欺骗,克隆人只能天真走进“极乐园”,成为廉价的蛋白质被回收利用。压迫必然带来抗争,在不同的时代,抗争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亚当・尤因对黑奴的解救和积极参加废奴运动,弗罗比舍鱼死网破的一击,星美宁肯赴死也要讲出纯种人奴役克隆人的真相。虽然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形式,但压迫的本质没有变,皆来自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同样的,压迫招致的反抗的本质也没有变,其中包含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平等的向往。当反抗的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人类社会才得以延续下去,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才不至于倒退。影片最后以平行蒙太奇的形式将不同时空的各个故事的结局串接起来,表现出反抗作为人们的信仰对人类未来的重要影响,也诠释了压迫和反抗这一影片主题。

在影片《云图》中,不同的视觉风格、时空背景与事件相互并行、穿插与交错,并通过许多演员在不同的故事中饰演不同的角色将这些故事联结起来,形成了具有一定凝聚力的思想内核。在电影中你会感知到一种巨大的、壮观的微妙能量在发挥作用,这种联结人类的能量甚至跨越时空和时间,让你相信我们所有人都是有某种宿命关联的。[3]观众必须付出更多的解读努力,才能体会和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与精神主旨。影片所产生的视觉震撼、多线程叙事风格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观众的审美惯性与审美期待,使其获得崭新的、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2] 裴小蕾。《云图》叙事的碎片与精神的绵延[J].世界文化,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