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上善若水典故(精彩3篇)》
成语上善若水是喻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水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你们想要了解上善若水的典故吗?
成语上善若水典故 1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成语上善若水解析 2
【成语】: 上善若水
【拼音】: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解释】: 上:至,最高;最高的善像水一样。喻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水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
【出处】: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成语上善若水造句 3
1. 南歌子的美丽还在于她的设计理念:上善若水。
2. 世界水日到了,愿你的品行上善若水,愿你的事业水到渠成,愿你的生意车水马龙,愿你的心情高山流水,愿你的爱情细水长流,最后希望你节约用水。
3. 小小水滴融多多,可汇江河和湖泊,上善若水有爱意,化成细流暖心窝。春风化雨润无声,水拍云涯成爱河,一声心愿轻轻至,高山流水奏凯歌。3月世界水日,祝你绿水长流,顺水行舟。
4.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5. 上善若水——用水来形容道德,财源滚滚——用水来形容财富,滴水穿石——用水来形容力量,可想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如果没有水人们只能泪如泉涌。2世界水日,请节约用水。
6.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7. 修身律己讲文明,中华经典需传承。上善若水养心性,厚德载物濯魂灵。仁义礼智要遵守,勤勇俭廉当践行。华夏民族好传统,助我神州永飞腾。
8. 曹广晶手机的开机问候语是这样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9. 沈秋雨道,上善若水,兵无常形亦如水。
10. 凌灵看着抄来的上善若水诀,只取首行和末行,这大概就是只要心始终如一,万千变化也没有关系,还好自己是现代人,有横着看书的习惯,否则还真看不懂。
11. 圣人老子最崇尚“水”,他说“上善若水”,又云“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即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12. 上善若水,至诚如神,一诺重千金。
13. 本欲摇云破太初,怎知朝暮天地中;仰,仙之道,无高山之高,上善若水;慕。魔之道,无绝路之绝,空灭如幻。给我七千块
14. 国际素食日,送你“素四菜”:清蒸健康;红烧好运;凉拌幸福;烧烤快乐。再加“素一汤”上善若水吉祥如意汤。祝福你一生平安,幸福永远。
1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诚信明礼,海纳百川,宽容善良,社会和谐,上善若水,泽被万物,仁爱孝慈,修身律己,廉洁风清,诵传经典,弘扬正气。
16. 本设计材料以玻璃纤维和亚克力为主。金鱼与水的情景交融,生动的概括了中国古老哲学的最高追求“上善若水”。
17. 小暑送去祝福,开心快乐常驻,保持淡定心态,吃亏就是添福,上善若水清凉,厚德恩泽广布,好事但行付出,自由光明坦荡前途。愿你小暑好运光顾。
18.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敬业奉献,国之良木;见义勇为,上善若水;助人为乐,热情似火;孝老爱亲,根藏沃土。金木水火土,五行德为主!
19. 《水之悟——徐邦家书法集》由0幅书法作品构成,由上善若水、大德似水、心同止水、生命如水和智者乐水五部分组成。
20. 前者入世,其无论释道,皆不畏万难,诚至金开,布施仁德,使天下上善若水,万民得福,两教殊途而同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