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包公断案的故事10篇》
包拯是北宋人,28岁考取进士,步入仕途。曾当过知县、州官、府尹,出使过契丹,还在财政、监察部门担任要职,官至宰辅。包拯为官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断案如神,体恤民众,被人们称为“包青天”。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里是敬业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歇后语包公断案的故事10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1
宋仁宗年间,包拯在天长县任知县。一天县里的一个农民发现自己的耕牛口里流血,大口喘气。仔细一看原来是牛舌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就跑到县衙门来告状。
包拯想:一定是这个农民的仇人干的,但是没有证据不能随便抓人。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这个割牛舌的人自己出来招认。包拯对那个告状的农民说:“没有舌头的牛反正不能存活,你回去把这牛杀了卖钱吧。”
农民说:“我来县衙告状是为了找到那个割牛舌的人,请大老爷给小民做主,惩治坏人。”
包拯假装生气地大声说:“一个牛舌,值得什么,也来告状,快出去吧。”
告状人一看知县生气了不敢再说话,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把牛杀了卖肉。没过几天,有人来县衙告状,说某人(指前次告状的农民)私宰耕牛(这在当时是违法的行为)。
包拯一听勃然大怒,厉声喝问道:“你为什么偷偷割掉他的牛舌,又来告他的状呢?”这人大惊失色,他没想到包拯一眼就识破他的诡计,吓得赶快叩头认罪。
割掉牛舌并不是害人者的目的,加害于人才是他的目的。包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就故意让告状人做出违法的事来,以引诱想加害于他的人暴露出来,最终破了案。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2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3
一天中午,包拯吃完饭,刚想休息片刻,衙门外就传来击鼓声。包拯以为又有案件发生,立刻升堂。
“威武……”
包拯来到大堂,只见跪着一胖一瘦两个农夫打扮的人,问道:“下跪者何人?有何冤情速速报来!”
只见瘦农夫说道:“包大人,我们今天就想请你给我们评评理,重新分一下铜钱。”
包大人眉头一皱,说道:“什么钱这么难分,要闹到衙门来?”
瘦农夫特别委屈道:“今天我们两人在田地干活,我带了3个馒头、胖子带了5个馒头当午餐。正当我们准备吃饭时,有一个商人经过,想让我们分一些食物给他,并答应给我们钱。”
包拯问道:“是不是商人吃了馒头没付钱?”
胖子接过话说道:“我们三人把8个馒头平均分成了三份,每人吃了一份,那个商人吃完后留下8个铜钱就走了。”
包拯分铜钱瘦农夫连忙说:“对,可是8个铜钱,你不应该只给我3个,你拿5个啊,应该平均分!”
胖农夫反驳道:“可我拿出来的馒头比你多,所以应该多分一些。”
包拯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对瘦农夫说:“你拿3个铜钱不满意是吗?”
瘦农夫点点头说:“是的,分钱应该公平合理。”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4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功,喜欢动脑筋想问题。
一天早上,姐姐煮了几个鸡蛋,先和妹妹分着吃了一个。然后,姐姐故意对小包拯说:“你常说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会审案的人,今天考考你。刚才我煮的鸡蛋少了一个,你说是谁吃了呢?”
包拯把全家八个人都请到大厅里,围着桌子坐下来。他提来一壶清水,又拿来八只碗。他叫每个人喝一口水,在嘴里漱一下,再吐进碗里。当姐姐漱口时,包拯看见她吐出来的水里有一点点蛋黄渣。包拯想了想,要其他人继续漱口。最后轮到妹妹漱口了,只见她吐出的水里也有蛋黄渣。包拯走到妹妹身边,笑笑说:“这个蛋是你和姐姐分吃了,对吗?”
大家称赞小包拯真聪明。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5
包公名包拯,是一个人人知晓的大清官。包公的廉洁主要表现在不收贿赂与生活节俭方面。
包拯是宋朝人,母亲是一位大夫,医术高明,救死扶伤。包公小时候经常听说书,最狠贪官污吏,从小立下壮志,考取一个功名,为百姓申冤,做主。在他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了,做了一个县官。自从他当官后,坚持自己做官的原则,不贪赃枉法,不收受贿赂……
曾有这样的一件事一直在百姓嘴中称赞,也使包拯做了开封府的府尹,惩歼除恶。
有一个国舅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贪脏枉法,收受贿赂,无恶不作,赌博更是他的最爱。这个贪官被包公知道了,他要为民除害,把国舅抓了起来,押回府第。起初,国舅还很不在乎,可当他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包拯之后,嚣张的气陷马上不见踪影,跪在地上求饶,并邀请包拯到府中一次,说是自首,其实是想贿赂包拯,但包拯并不知道,还是取了一次国舅府,到了国舅府,国舅亲自出来迎接,和蔼可亲,全无平时凶恶的样子。国舅与包公坐在花园的石凳上闲聊,聊包公的琐事。包公感到很纳闷,聊了一会儿,国舅抬出几只箱子,指着箱子说:“这是一点小意思,请你笑纳。”包拯打开奇怪的箱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暗想:莫非国舅不是自首,是想贿赂本官,但还不露声色的对国舅说:“小人不明白国舅爷的意思。”国舅爷见包拯揣着明白装糊涂,就直言到:“包大人,只要你放过我,不查下去。”他顿了顿,撇了一眼包拯,继续说道:“这些银子就全归你所有,另外还有酬谢,金银任你选,姑娘任你挑,包夫人我一定让她吃好住好,养的白白胖胖,少了一根汗毛,你找我算帐,荣华富贵永享不尽。你说怎么样?”国舅爷以为包拯一定受不了这种诱惑,满口答应,但包拯的回答让他出乎意料。“国舅,做官只为民,不为财,您说要自首,现在看不是。”说完,包拯大步走出国舅府,回去后秉公处理。
包公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能拒绝,这不是廉洁是什么呢?
包拯在生活方面与其他的官员截然不同,也非常清廉。他从不吃大鱼大肉。包拯每月用80%的钱捐给穷苦百姓。
自己坐的轿子也与别人不同,别的官员的轿子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而包拯他坐的轿子是用麻布遮住,破破烂烂的。而且他平时也经常步行,难得一次坐官轿。
别的官员除了官服外,还有许多衣服,绫罗绸缎,戴着许多玉器,而他穿的只是粗布麻衣,甚至有时候衣服上补了好几个补丁,袜子穿破了好几次,都舍不得扔掉。
其他官员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有时吃不完,还回扔掉。而包拯吃的只是清茶淡饭,有时吃剩了,还舍不得扔掉……
包公的廉洁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包公是古往今来做官的楷模。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6
北宋时,开封的知府包拯是一个大清官。他为人正直,办案铁面无私,百姓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包公。这天,开封府外又传来击鼓的声音。包公立即命人升堂审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哭着走了进来。
“这位大娘,您有什么冤情就说出来,本官替您做主。”包公像往常一样询问着案情。
谁知,这一问,老妇人哭得更厉害了。原来,老妇人要告的人是包公的亲侄子——包勉。包勉仗着自己的叔叔是大官,杀害了她一家三口。
包公听后大怒,马上命人把包勉抓回了衙门。老妇人这才放心地回家去了。可是包公晚上睡不着了——母亲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是嫂子把自己养大的。而包勉又是嫂子唯一的儿子。如果自己秉公办案,判处包勉死刑,那嫂子该怎么办?可放过包勉,又该怎么向那位老妇人交代呢?
包公在床上翻来覆去,想了一整夜,最后还是决定公事公办,判处包勉死刑。包勉死后,包公把嫂子接到家里,把她当作亲生母亲一样奉养。
从那以后,包公铁面无私、大义灭亲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而包公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7
有一个无赖,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保证知道这位老农是无辜的,就答应一定会帮老农洗刷罪名,也会让那个无赖得到应有的惩罚。
包拯告诉农民,你照我说的做,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换一些钱自己用。
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在民间私自杀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许可下,那名老农就真的回家吧牛杀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农民杀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马汉,给我把这个举报的人抓起来,人们都蒙了,说包公你怎么不去抓那个犯法的农名啊,包拯说农民杀牛是经过我的允许的,倒是�
这下告状的人哑口无言,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惊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农名的事件从实招来。
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故意卖个破绽,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包拯干脆将计就计,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杀他个措手不及,还农民一个公道,给不法分子应有的惩罚。
其实包拯在就到牛舌头被割的报案后,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说策划的着一些,就是等着被法分子自投罗网的,这一前一后的妙计足以见得包公断案手段的高超。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8
北宋清官包拯,一生做过四十余个官位,因其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不徇私情、清正廉洁,成为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包拯自己曾写过两首拒礼诗,一时被传为佳话。
包拯六十大寿时,皇上宋仁宗念其在朝野德高望重,且劳苦功高,要给他做寿。包拯再三推辞不过,只好勉强从命。但他表明:做寿可以,但拒收寿礼。
生日这天天不亮,想不到皇帝先第一个派太监来送寿礼。太监担心包大人不收礼,自己不好交差,于是附诗一首:
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这个聪明的太监等于把老包公“将”了一军,皇恩浩荡,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但收了礼又坏了自己的规矩。包公思索良久,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了规矩!挥毫题诗,以诗拒礼:
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太监没办法,只好带着拒礼诗回去复命。
同在朝廷为官的张奎是包拯的同乡,两人私交甚密,张奎想,好友大寿,不备寿礼于情于理都讲不过去,于是带着寿礼来到包府,并递上礼单,包拯打开一看,礼单上赋诗一首:
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能拒礼在府门。
包拯看后不动声色,提笔在礼单背面写道:
我们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
写罢,包拯把礼单又递到张奎手里。张奎一看,只好把礼品让家人带了回去。两人相视一笑,步入宴席。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9
包公早年丧母,家境贫寒,是嫂嫂把他养大的。包公把嫂嫂当母亲来孝敬,称呼为嫂娘。包公考中进士,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娘特意为包公做了条红烧鲤鱼。包公要与嫂娘及侄儿一同用餐,嫂娘不答应。包公只吃掉一面鱼肚皮,想把剩下的留给侄儿吃。谁想晚饭时嫂娘把剩下的鱼又端给包公,包公只好把鱼翻个身吃完。
第二天,包公辞行启程,嫂娘问他:“昨天午饭和晚饭的两条鱼哪条好吃?”包公愣了,心想,嫂娘昨天只给我吃了一条鱼,咋说两条呢?便答道:“回嫂娘,昨天我吃的是一条鱼,味道很好。”
嫂娘一跺脚,厉声喝道:“黑子,嫂娘昨天明明给你吃了两条鱼,中饭一条,晚饭又一条,你咋说只吃了一条呢?”包公从没见嫂娘发这么大的脾气,忙赔礼迁就说:“嫂娘息怒,是我记错了,昨天嫂娘给我吃了两条鱼,都好吃。”
嫂娘听了,心知包公孝顺,不惹自己生气,却又沉下脸来,严肃地对包公说:“黑子,昨天我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可我一说‘俩’,你咋就不敢坚持说‘一’了呢?今后你一做官,如果只看上司的脸面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赃官,那怎么行啊!”包公听了这一番话,方知嫂娘用心良苦,忙撩衣跪倒,说:“嫂娘教诲,弟铭记在心,永世不忘!”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10
包拯,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和敬佩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严峻,有许多佳话流传于世。
公元 999 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属安徽省)。他十岁那年,有一天和姐姐一块儿到花园里游玩。游兴正浓时,姐姐问道:“你长大准备干什么事?”“做个为民办好事的清官。”包拯眼睛一眨,干脆利索地回答。“做清官可不容易,你能行吗?”姐姐又问了一句。包拯胸有成竹地答道:“只要大公无私,善动脑筋,案件总能审得清的。”
包拯的一番话,说得姐姐心里暖烘烘的。她嫣然一笑,若有所思地说:“那好,明天让我考你一下吧!”
第二天一早,姐姐来到学堂,把一个煮熟的鸡蛋悄悄送给一个同学吃了,然后要包拯查出来是谁吃的。
包拯不慌不忙。他首先看了每个同学的面色和嘴巴,然后敏捷地端来十碗清水放到桌上,叫每个同学从碗里喝一口水,在嘴里咕噜咕噜地漱一下,再吐入碗内。
轮到第五个同学漱口时,包拯发现,他的碗内有蛋黄和蛋白的残屑。但他没有马上断案,而是让其余的同学继续漱口,直到每个同学都漱完口,他才郑重其事地宣布:“只有第五个同学吃了鸡蛋。”
一直站在旁边的姐姐这才服了弟弟,啧啧称赞说:“包拯长大能做清官!”